李邕[yōng]字泰和(678—747年),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玄宗朝大臣、唐朝书法家。
人物生平
编辑早年经历
垂拱元年(685年),李邕随父迁至永安钟台山,少年时代便在咸宁东南的钟台山石室读书习字,和父亲一样博闻强记,极为用功,在其父德精心栽培下,文章、书翰、词辩都造诣深厚,直至弱冠才出游长安少年李邕便饱读诗书,其父李善注《文选》时,李邕虽年少,但也提出不少疑义,几乎均被李善采纳。青年时,李邕经催沔[miǎn]的介绍,到秘书阁读书,学问更为长进,受到大学者内史李峤[qiáo]的赏识,并得李峤和监察御史张廷珪[guī]共同向朝廷推荐,官拜左拾遗(谏官)。
为官仕途
李邕性格耿直,担任谏官不久,便碰上御史中丞宋璟弹劾武则天幸臣张氏兄弟,武则天不同意的情况下,李邕不顾官卑职小在阶下大呼:璟所说之事乃社稷大计,陛下当听,这一举动使武则天答应了宋璟德请求,但这样的性格难免被世俗所容,导致官途坎坷。。后来五王被杀,但因李邕与张柬之交好受到无妄之灾,被调担任南和令,不久又被贬为富州司户参军事。参加韦氏叛乱被平定立功后,授予他左台殿中侍御史,但他为人正直,揭发在任官员,导致其他人忌惮。在谯[qiáo]王李重福谋反时,李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追捕余党有功,升任户部员外郎。但朝中岑羲、崔湜[shí]厌恶崔日用,而李邕却与他交往。玄宗还是太子时,李邕受到的待遇极好,岑羲等人忌恨他,就想办法吧李邕贬为舍城丞。开元三年(715年)李邕与黄门侍郎张廷珪关系较好。当时宦官姜皎垂帘听政,张廷珪与他密谋让邕担任宪官。然而,这个计划被泄露了,中书令姚崇因不喜李邕的急躁性格,利用这个机会构陷邕的罪名,将他左迁担任括州司马。后面,李邕又被征召担任陈州刺史。
他人替死
开元十三年(725年)皇帝封禅大典路过汴州[biàn zhōu]时,李邕前来拜见并献上了许多词赋,深得皇帝的赞赏。因此,他开始有一些自负和骄傲,甚至声称自己应该担任相位。然而,被中书令张说听到,对他非常不满,恰好有人告李邕贪赃枉法,便将他投入X判处死罪。此时一位和李邕素未谋面的许昌人孔璋,X天子,替李邕X,文中写出李邕刚毅忠烈,又直言敢谏,是国家不可多得的良臣,文中最后写到(臣闻士为知己者死,臣不为死者所知,而甘之死者,非特惜邕贤,亦以成陛下矜能之慈)愿意已死换命。皇帝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最后下诏,李邕免死,贬钦州遵化县尉,孔璋也被流放岭南而死。后来,李邕在岭南与中官杨思勖[xù]打击贼寇有功,先后担任了括州、淄州和滑州的刺史,并上奏计簿到京师。百姓们听闻过李邕,但没见过真人,对他的事迹充满了敬仰之情,纷纷前往京、洛地区观看他,并试图寻找他的踪迹,还有中使来问,想要李邕的新作品。然而,李邕素来有美名,却频繁地被贬斥,因为李邕文学才能出众,单靠文学就能收入不菲。执政者嫉妒他的才能,便剥夺了他的机会,长久排挤在朝廷之外,让他在外没有发展机会。李邕也不跟他们来往。在天宝年初,出京城担任汲郡、北海太守。
历下亭会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正值壮年的李白与杜甫正结伴游玩燕赵齐鲁,偶然到达齐州(济南),已经年迈的李邕在三百里之外的北海(益都)担任太守,听闻两人消息之后连忙派人传话,X两位多留几日,等他济南相会。在此之前李白是与李邕见过的,在开元八年(公元719年),李邕还是壮年,在四川为官,年少的李白拜访李邕,因李白笑傲X,那天也是不拘俗礼,放言高论,纵谈王霸,让恪守儒教的李邕很是不快。李白不以为意,临别写了一首《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míng]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意思是,像我这样的大鹏,岂是你们这些凡鸟可以理解的。孔子尚且说后生可畏,你李邕又怎敢轻视少年人呢。如今过去二十余年,终于再次有机会相逢,对于杜甫,李邕素未谋面,但听过这位落第士子写的诗,对其大为欣赏,为此他特意在济南历下亭置酒以示尊重。三人把酒长谈,没有因为身份与年龄产生距离,反而相谈甚欢。后世杜甫曾说,那天他们品评了初唐诗人崔融、苏味道、杨炯、李峤、张说、杜审言的诗,其中李邕对杜甫祖父审言的诗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并鼓励杜甫继承家学。杜甫深受感动,在酒席上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在诗里流露真情,“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恐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来看望您了。
晚年屈死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在与李白、杜甫相会两年后,左骁卫兵曹参军柳勣[jì]犯罪被投入X。以前李邕送过一匹马给柳勣,所以吉温就让柳勣诬陷李邕和他说过国家吉凶的话,再用重金贿赂柳勣。宰相李林甫一向忌恨李邕,于是李邕遭人暗算获罪。皇帝下诏,诏令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shì]到北海杖杀李邕,在狱中被X活活打死。李邕当时七十岁。早间就声名远播,尤擅长写碑记。他前后为人制作的碑文多达数百首;接受馈赠的财物极多,为人正直,天性豪宕[dàng],最终却牵连于柳之案含屈而逝。
个人作品
编辑李邕撰碑文800余通,但存于记载的不多,现记载的有以下碑文:
碑名 |
出处 |
《端州石室记》 |
《端州石室记》,唐刻石,开元十五年(727)位于广东肇庆市七星岩壁崖 |
《娑罗树碑》 |
全称《楚州淮阴县娑罗树碑》开元十一年(723)十月,刻于江苏淮安 |
《法华寺碑》 |
全称《秦望山法华寺碑》开元二十三年(735)位于浙江绍兴秦望山天衣寺 |
《李思训碑》 |
又名《云麾将军碑》唐开元八年(720)位于陕西蒲城县西, |
《麓山寺碑》 |
亦称《岳麓寺碑》 开元十八年(730)九月,位于湖南长沙 |
《叶有道碑》 |
全称为《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刻于山东金乡县,后被落雷击碎。现石在浙江松阳(今浙江遂昌县),乃翻刻版 |
《X孔子颜子赞》 |
- |
《龙兴观碑》 |
- |
《大云寺禅院碑》 |
- |
《普照王寺碑》 |
- |
《怀道律师碑》 |
- |
其中又以《端州石室记》,《李思训碑》,《麓山寺碑》影响较大。
《端州石室记》
《端州石室记》现存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星湖风景名胜区内,位于七星岩石室洞口之外崖壁上,唐X元十五年(727)刻。石刻高1.07米,宽0.79米,题、落款共18行,满行23字,共386字。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由于石刻中央偏左上方有一个马蹄形印记,故其又称“马蹄碑”。是七星岩摩崖石刻中的“镇岩之宝”。
《端州石室记》局部
《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刻于开元八年(720),原碑现在陕西省蒲城县。此碑“一拓直下”的用笔、内擫[yè]的笔势非常明显,然其劲健凌厉的气息,是王羲之“不激不厉”的“优美”书风中所少见的,李邕强调了某些特点来显示与王羲之的不同。如“者”字的横画,极力向右上角扬起,造就险势;“开”字的横折钩则极力向右下角外延伸,状如满弦之弓,欹[qī]侧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碑文书体之结字,取势顺长,造成奇宕而又流畅之美,骨力存于风神之中,形于点画之间,行气自然。笔画线条之行走,动中有静,吐纳都含新理,正如清·刘熙载《艺概》所云:“行者,真之捷而草之祥。”确为唐代不可多得的行书艺术精品。
《李思训碑》局部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刻于开元十八年(730),碑文结构宽博处,章法自存,间架仄[zè]柔处,嵚[qīn]崎有姿,无一笔失纵,用笔刚柔变化,峻峭凝重,笔力在挺拔中又有离离奇奇之神妙变幻。此为《岳麓寺碑》落笔坚实,谨严而开合得体之异趣所在。这种行书中有楷意,楷意中有行书笔法的笔意、体相,造成一种笔势贯一,通篇文字浩渺荡漾,“如万斛[hú]泉水,不择地而出,行乎其所不得其行,止乎其所不得其止”。(引清王士桢《带经堂诗话·卷十二》)在形体轮廓上大小不一,有磊落处,于守白守墨中,映衬出行书书体奇崛多变之艺术特色,是其行书书法到达成熟阶段的艺术典型之一。
《麓山寺碑》局部
《诗词》
《咏云》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
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谋长。形制开古迹,曾冰延乐方。太山雄地理,巨壑眇[miǎo]云庄。高兴汩[gǔ]烦促,永怀清典常。含弘知四大,出入见三光。负郭喜粳稻[jīng dào],安时歌吉祥。
《铜雀妓》
唐西陵望何及,弦管徒在兹。谁言死者乐,但令生者悲。丈夫有馀志,儿女焉足私。扰扰多俗情,投迹互相师。直节岂感激,X乃凄其。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颂声何寥寥,唯闻铜雀诗。君举良未易,永为后代嗤。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唐传闻银汉支机石,复见金舆出紫微。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飞。流风入座飘歌扇,瀑水侵阶溅舞衣。今日还同犯牛斗,乘槎[chá]共逐海潮归。
后世影响
编辑李邕书法有如掠鹰俯禽、危岸绝石,开雄壮秀丽的风范,形成一种“楷行”模式。李邕撰碑文共800通,至今仍具有代表性。李邕行书习得“二王”手法,但摆脱了二王的纤浓,张扬了个性和风格,他突破“二王”行书笔法,揉北碑之长,一改其轻俏,宇字区别,笔断意连,劲健飞动,独标一帜,且在唐代书坛提倡新风,反对学书一味模仿,曾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在书法历史上更是在大令“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大字“行楷”,打破行、楷字体的界线,以楷书为体,取行书之势,使全篇字字似行似楷,亦行亦楷,从而确立“行楷”一体, 以别于传统的正体楷书,终于在书法史上形成一大流派,开始了中国书法史上行书艺术的新的篇章。
行楷碑文局部
自他取法北碑、融隶入楷获得成功之后,提倡创新,反对一味地机械临摹。引导了一场改变初唐独尊王羲之书风的变革,由其发端的雄强、健硕书风,引起了盛中唐书法家的争相模仿,直到张旭、徐浩、颜真卿出现,就出现了全新的大唐盛世的审美模式,开始了雄强、浑厚、遒劲的“壮美书风”,并影响了唐之后苏轼、赵孟頫[fǔ]等后世众多书法家。
其后凡书法成就杰出者如宋之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之赵孟頫,明之董其昌,清之何绍基,今之林散之等人无不受其影响。
相关评价
编辑唐朝
李邕的才艺超越众人,但性情刚烈,在世时,卢藏用便对李邕说:“你就像干将和莫邪(两把X的利剑之名),别人难以和你争锋。但是你自己终究忧患被折断。
在《朝野佥载[佥:qiān]》中称他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英迈皆过常人,在当时被称为六绝。在其死后,青莲居士李白曾愤怒地拔剑击柱,长啸:“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X?”也曾特意来到李邕旧宅,题诗道:“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题江夏修静寺》。
唐代诗人杜甫更是在其死后写下《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长啸宇宙间,高才日陵替。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dǐ]。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开头便以此来表达李邕的才情与思念。
唐代书法家窦蒙在《述书赋》中提到:时下人们评价诗歌时常说“王维、崔颢[hào]最好”,评价书法时则赞扬“王缙[jìn]、李邕”,祖咏、张说等人并不被列入其中。
宋朝
宋朝词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提到:关于诗歌方面,李邕、苏源明的诗中存在很多重复的字句,我曾经苦恼地删去了其中一些,只留下各自的一半,才算是完善。但这样的说法对于不了解情况的人来说是无用的。
文学家欧阳修在《试笔》中提到:一开始,我并不太喜欢李邕的作品。但我怀疑邕以书法自封,必然有深意在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比作结交朋友,一开始难以相合,但若能持之以恒,则关系必长久。虽然从李邕的作品中学到了一些笔法,但我的字体与他截然不同,我岂能忘记其形而得其意呢。因此,在看过李邕的作品后,我追求钟繇[zhōng yáo]、王羲之以及后来的书法家的字体,发现都可借鉴,而李邕的作品并不是X的。学习书法的人只需获取其中一种字体,便可借以推广其他字体,我只是偶然从李邕的作品中获得启发而已
元朝
诗人刘有定在《衍极注》中提到,自魏晋时代以来,初学书法的人通常使用简札[zhá],直到后来才开始用刻石来书写。钟繇被誉为正宗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称为铭石。虞世宗、褚遂良[chǔ suí liáng]等人都严格地保持着这种传统。然而,李邕开始变革右军行法,并展示了其自负之能,开始模仿铭石的风格,这在后世产生了许多效仿。
明朝
书法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提到:李邕拜逸少为师,摆脱了旧有的习惯,他的笔力因此焕然一新,下笔挺拔有力,但最终却失去了窘迫之感,他的律法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具殊的风格。在创作中,他真正开始发生了变化。
清朝
清初诗人冯班在《钝吟书要》提到:把董宗伯云王石比喻成龙,李北海比喻成象,还不如云王石如凤,李北海如俊鹰。
《钝吟书要》
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提到:李北海的正书笔画工整秀丽,字形较为宽阔而不平衡;他的行书横画也不平衡,但却非常优美,超越了平庸的形体。
清代作家X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提到:学习赵松雪的品时要注意真迹的缺失,没有真迹可供参考,也无从下手。即使有真迹可供模仿,也应先打好根基。过去学习赵松雪的人中,无过祝希哲、文征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征仲根柢在欧阳渤海。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jí]》提到:直至唐代,能自知才力不及古人的学者,行书碑版都有横格。九宫之学,徐会稽、李北海、张郎中三家特别精密,传世的书法作品都在,我曾研究验证过,相信它们是无误的。李北海的字如熊肥而又迅捷。
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提到:李北海的书法气势高远独特,其中最难的一点在于每一画每一笔都如抛砖落地,让人不敢妄自菲薄地模仿。李北海的书法以拗峭为主但又不失轻松自然的感觉。解读他的人可能有意地追求高昂潇洒的风格,走入了庸俗而琐碎的路子,这正是李北海所说的“学他的人会世俗,模仿我的人必定失败”。李北海和徐季海的书法多带有异势之美,然而他们全靠笔力。东坡论书谓“守骏莫如跛”,余亦谓用跛莫如骏焉。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
姓名 |
人物事迹 |
父亲 |
李善 |
《文选》著作者 |
儿子 |
李巨 |
担任过义阳司马 |
侄孙 |
李鄘[yōng] |
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 |
墓葬
编辑这是1928年12月出土的李邕墓碑,全名《唐故北海郡太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并序》出土于洛阳陡沟村北,现存于千唐志斋。墓碑整体高47 厘米,宽46厘米楷书写就,共23行,每行25字,由族子李昂所写。表达李邕一生才华出众,但并没有受到重用,被他人诽谤,一直被排斥在外。到了70高龄还X致死,一生撰写碑文800通,《端州石室记》《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作品流传于世,而他死后的墓志铭上都不知道所写的是谁,极其悲哀。最终还是因为边将作乱,先帝克平之后,经过生前好友据理力争下才被“追赠秘书书监”死后都不能正名。其中还写到,对不了解李邕的人可能会认为他外表华丽、X。但他实际上他对别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他人身份高贵或者贫困而区别对待。
李邕墓志铭
轶事典故
编辑贪贡
在唐代与日本的海上交通时期中《纪闻》有这么一条记载:正在海州担任太守的李邕。有一天,日本的使者带着五百人和数百万价值的珍宝来到海州。李邕见到他们后便贪图他们的贡品,便让他们住在馆内,并提供所需的物品,同时限制他们出入。在夜晚,李邕偷偷地取走了他们所携带的财物,并沉没了他们的船只。第二天,他安排自己的属下向别人报告说:“昨晚海潮很大,导致日本的船只全部失踪,不知去向。”然后向上级报告了这个事情。上级命令李邕造十艘船,派五百名水手护送日本使者回国。李邕准备好船只和水手之后,使者还没有启程,水手们请求辞职。李邕说:“日本的路途遥远,海上风浪很大,你们怎能返回?你们可以随意行动。”护送的人很高兴。过了几天,知道他们没有准备,于是在夜晚将他们全部杀死,并回归了原地。邕又好客,养亡命数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则杀之。后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滥也
文能养士
《谭宾录》中也曾记载:李邕自刺史入京听候考核升迁时。一向负有才名,却屡遭贬斥。但大家都认为他文学造诣高超,才华出众。因此,朝廷当权者们忌恨李邕的才华,于是将他排斥在外。人们一直有传闻说李邕才华,但并没有见过。每当李邕在路上行走时,京洛的街头巷尾都聚集了许多人,以为李邕可能与古人有所不同,或者认为他相貌不凡,都想要一睹风采。有时使臣也前来问,想要的他的新作。天宝初年,李邕成为汲郡北海太守。为人豪奢,不拘细节,沉迷于猎游纵欢之中。后来柳绩遭到牢狱之灾,吉温令柳绩诬陷李邕,朝内对他的功过争议很大。吉温便用重金贿赂柳绩,诬陷李邕送上厚重的贿赂和引用诗文的证据。最终皇帝下令,祁顺之、罗希奭奉诏迅速前往汲郡将其处决。李邕早间就声名远播,尤擅长写碑记。他前后为人制作的碑文多达数百首;接受馈赠的财物极多。从古至今,通过写作获得财富的,并没有一个能像李邕这样成功。
注释
编辑展开[a]
其墓志铭作:太和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程志宏. 唐《李邕墓志》简析[J]. 青少年书法, 2012.11: 39-46.
[2]王世国. 中国书法家[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8.08: 132.
[3] 中国书法家[M]. 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8年8月: 133-135.
[4]历史文化经典散文系列[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X4月: 650-660.
[5]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 卷三十.
[6]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 卷三十一.
[7]罗炳生. 李邕如象始端州——浅论《端州石室记》[J]. 书画世界, 2021.7: 83-8587.
[8]唐书同. X书法X(第二册)[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1: 290.
[9]朱立元. 美学大辞典 修订本[M]. 上海辞书出版, 2014.04: 269.
[10]徐文平. 简论李邕书法对元代赵体书风的影响[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1-01, 21(2): 94-96.
[11]冯梦龙. 太平广记钞 第2册 [M]. 崇文书局 , 2019.01: 380-381.
[12]冯班. 钝吟书要[M]. 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5.9: X章.
[13]咸宁文史资料[M]. 第14辑. 政协咸宁市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8: 10-12.
[14]中国书法家[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8年8月: 219-225.
[15]刘昫. 旧唐书[M]. 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5.9: 第543章7319-7322.
[16]欧阳修. 新唐书[M]. 北京汇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5.9: 220章.
[17]刘昫. 旧唐书[M]. 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5.9: 第543章7321-7324.
[18]李国钧. 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12: 567-568.
[19]李国钧. 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12: 566.
[20]尹维新. 中国传世书法[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0.09: 113.
[21]尹维新. 中国传世书法[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0.09: 112.
[22]徐邦达. 珍宝鉴别指南[M].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12: 190.
[23]赵明诚. 金石录[M]. 齐鲁书社, 2009年4月: 972.
[24]赵明诚. 金石录[M]. 齐鲁书社, 2009.4: 卷6,1036.
[25]赵明诚. 金石录[M]. 齐鲁书社, 2009年4月: 967.
[26]赵明诚. 金石录. M. 齐鲁书社, 2009年4月: 卷6.1180.
[27]赵明诚. 金石录[M]. 齐鲁书社, 2009年4月: 卷6,1123.
[28]曹寅. 全唐诗[M]. 扬州诗局刻本,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卷115.
[29]方鸣. 中国书法一本通[M].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年6月: 127.
[30]杨成寅.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 隋唐卷[M]. 杭州出版社 , 2016.12: 303-304.
[31]叶梦得. 石林诗话[M]. 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5.9: 12.
[32]欧阳修. 试笔[M].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 311.
[33]郑枃. 衍极[M]. 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5.9: 107.
[34]项穆. 书法雅言[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3: 277.
[35]朱履贞. 书学捷要[M]. 天津市古籍书店, 1991.9: 77.
[36]刘小晴.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0.7: 第九节.
[37]包世臣. 艺舟双楫译释[M].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03: 21.
[38]朱仁夫. 中国古代书法史[M].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7.04: 245-246.
[39]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 卷三十一.
[40]司马光.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M]. 新世界出版社, 2008.11: 卷三十三.
[41]访“千唐志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0.5[2023-07-07].
[42]孙旭东. 历代碑刻丨唐《李邕墓志》.中国书法网 微信公众平台. 2022-04-24 [2023-07-07].
[43]李昉. 太平广记[M].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2323.4: 1874.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