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将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中郎将是中国古代官员名称,秦朝时期开始设置,是主要负责管理宫廷禁卫的高级武将。“郎”作为官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二世初年,根据分工的不同,已有三郎的设置,即中郎、郎中、外郎。其中,中郎因供职宫中,因此称为中郎。中郎职位最为亲要,地位最高,而统领中郎的长官为中郎将,其上级长官为中郎令。汉初沿三郎体制,由于分工愈加细致,郎官员额不断增加。汉武帝改造了郎官组织,将中郎分为三署:五官署、左署、右...

中郎将是中国古代官员名称,秦朝时期开始设置,是主要负责管理宫廷禁卫的高级武将。

历史沿革

编辑

秦汉时期

“郎”作为官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二世初年,根据分工的不同,已有三郎的设置,即中郎、郎中、外郎。其中,中郎因供职宫中,因此称为中郎。中郎职位最为亲要,地位最高,而统领中郎的长官为中郎将,其上级长官为中郎令。

汉初沿三郎体制,由于分工愈加细致,郎官员额不断增加。汉武帝改造了郎官组织,将中郎分为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并设立三将,即五官中郎将统率中郎,左中郎将统率谒者,右中郎将统率侍郎。东汉初年,三署中郎将定型,以五官中郎将居中,地位最高,掌握较大职权,其他两中郎将分居左右,主要负责统率其他郎官,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如《后汉书·陈蕃传》载:陈蕃为光禄勋时,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掌选举。羽林原由羽林令丞统领,汉宣帝时增置羽林中郎将监领。元始元年(公元1年),汉平帝改期门郎为贲郎,置虎贲中郎将统领。此时中郎将机构设置扩展为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

由于中郎将侍从皇帝身边的特殊身份,经常受皇帝差遣去执行一些出使的任务或带兵征战,派往出使的中郎将因事而立,即时拜官。学者廖伯源认为,中郎将为使者时,使命十分歧异,范围包含极广。因此中郎将出使执行任务的种类相当多,其执行的差遣种类,小事如拜官授爵、校书授经、 巡行、 求雨,或出使外国、领兵作战等军国大事。久而久之,临时差遣逐渐成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集中表现为中郎将的地方官化,逐渐左右了一些地方事务。 诸中郎将之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中郎将,如使匈奴中郎将。由于中郎将既是皇帝近臣,又是高级武官,因此适合出使敌对地位的匈奴。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降汉, 东汉便设置使匈奴中郎将对其进行管理。但使匈奴中郎将有治所,不隶属郎官系统。

三国时期

黄巾X之后,东汉X名存实亡,出现诸侯割据,拥兵自重的局面。自董卓执政后,许多割据的大小军阀以杂号中郎将的名义领一方甚至数郡军政的大权,如魏国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鲁芝同时兼任振威将军、并州刺史。受差遣征伐平叛的中郎将,得到了大量的授予,被各路势力用于奖励军功和笼络人才,广泛的参与到军事活动之中。中郎将领兵征伐频繁,或任副贰,如庞雄;或任统帅,如尹就;或任支兵,如度尚。由于中郎将长期担任领兵征伐,逐渐成为正式的将领,派生出东、西、南、北四中郎将与将军相似,以征讨四方为职任。

由此中郎将逐渐发生分化,一部分虚化为表示士人身份地位散阶,另一部分则因其职责的特殊性而游离于武散官阶之外。虽处于同一阶中,其内部仍存在着地位高下的差别。东、南、西、北四中郎将统领一方军事的权力与诸征镇将军同列,一般的杂号中郎将属于中级军职,如虎贲中郎将为五品,而北、东、南中郎将以及征南中郎将属于高级军职,通归于四品。如曹操的儿子曹彰曾担任北中郎将,其地位和骁骑将军相似;曹魏大臣吴质曾任北中郎将,可以都督幽州并兼管军事。

东汉建安时期,因为割据地方的军阀武将互相封授,中郎将名号变得繁杂,据廖伯源统计共有四十二种之多。大致可分为七类:X类负责征伐平叛,如讨寇中郎将、镇贼中郎将、横野中郎将、征虏中郎将、折冲中郎将等。第二类负责统率治理少数X,如护鲜卑中郎将、匈奴中郎将、讨越中郎将、绥南中郎将等。第三类主要负责统率幕府主军,如军师中郎将、掌军中郎将、督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第四类主要为幕府僚佐,如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等。第五类是荣誉性质的封官,日如立节中郎将、昭义中郎将、辅义中郎将、昭信中郎将等。第六类是治理地方的地方官,如典农中郎将、平越中郎将等。第七类是负责军事后勤的官员,如司市中郎将等。

而五官中郎将和左、右中郎将,仍为实官身居要位,主管宫中的各种郎官。到曹丕任职五官中郎将时,达到该职的X状态。不但设有官署,还为丞相的副职。至于羽林中郎将和虎贲中郎将因宫禁中的宿卫另有他官所负责,渐渐具有了X官号性质,被授予与皇帝亲近之人,如曹魏的外戚郭芝。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杂号中郎将很少,置东、南、西、北中郎将,尤其东晋时职权甚重。《晋书·职官志》记载:四中郎将,能领刺史或持节。

北X元帝时,开始仿照晋制设置东、西、南、北中郎将。孝文帝迁都洛阳,从现任职事官中选任东、西、南、北中郎将,并有将军号。如《魏书·杨昱传》载:杨昱拜官吏部郎中、武卫将军,迁转北中郎将,加安东将军。依据《周礼》所确定的四畿的理念,将四中郎将与镇戍京畿四方结合起来,统领规定数量的国家禁卫军,并规定了东、西、南、北中郎将的品级为三品中。永平年间,宣武帝为利于调动国家禁卫军防卫京畿,将东、西、南、北中郎将与中领军建立了隶属关系。 由于北魏使东、西、南、北中郎将能够X门下、尚书省职官,因此四中郎将可以参与更多的政治、军事事务。两晋时期,四中郎将已经完全成为秉兵领郡的地方官,如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时,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豫州刺史。

宋、齐、梁、陈时期,设有左右中郎将,由皇室诸王充任。北齐也有设置,官秩是从三品,各设五人领左右中郎将。东魏时期虽设中郎将,但职任不重。

唐宋时期

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设置左右亲卫、左右勋卫、左右翊卫,又各设开府一人统领其卫,下领属员长史、司马及仓曹、兵曹、法曹等参军。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设置中郎将一人统领,官秩为正四品下;另设左右郎将为其副职,称左右亲卫、勋卫、翊卫中郎将府。每逢大朝会或皇帝出巡,中郎将按照仪仗制度统帅仪仗;各府的亲卫、勋卫、翊卫应轮值宿时,中郎将则将其名册上报大将军审批后,分派其职任。宋朝初年,中郎将为环卫官,分别冠以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千牛卫等名目,多是任命宗室担任,同时也用于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到了后来,中郎将逐渐沦为虚职,官秩为四品,后来被废除。

职能与印信

编辑

中郎将的职能由其统领的郎官的职能决定,就管理郎官而言,两汉始终是以光禄勋为主,中郎将为协助。西汉前期,中郎将和光禄勋都有宿卫宫禁的职能,但中郎将的宿卫职能从属于光禄勋。西汉中期发生了变化,中郎将的重要性慢慢超过了光禄勋,逐渐出使一些职务。

官职

秩比

印信

职能

五官中郎将

二千石

银印青绶,龟钮

其一,掌人事安排之权力,具有典选、 调补、管理、培训郎官之职能,东汉郎署主要用来补中央系统的官吏和地方郡国官员,是后备官员储备、培训的处所。其二,主持重要礼仪活动。诸如行册封之礼;行吊丧与追策之礼。其三,参与礼仪、外交和典章制度等方面重大国事的讨论和决策。其四,充当外交使节

左中郎将

西汉时期与五官 、右中郎将分领中郎,宿卫(一说掌谒者)东汉时期掌其署中郎、侍郎、郎中等后备官员。三国魏、西晋初仍置,无具体职掌。南朝置为侍从武职

右中郎将

西汉时期与五官、左中郎将分领中郎,宿卫(一说掌常侍侍郎)。东汉掌管其署中郎、侍郎 、郎中等后备官员。三国魏、西晋初仍置,无具体职掌。南朝时为侍从武职

虎贲中郎将

掌宿卫侍从

羽林中郎将

掌管宿卫侍从,隶属光禄勋

武猛中郎将

由于战事增多, 新置此职来执掌武事。为管理官禁警卫的高级武职,但地位低于南、北、东、西和虎贲中郎将

使匈中郎将

前期职能保护和监察南单于及参与X。后期防备乌桓、 鲜卑和维护北部边境安定

司金中郎将

掌管铸造武器和农具

市司中郎将

维护市场上的正常秩序

司直中郎将

掌佐丞相,监察不法者

率善中郎将

在汉末三国时期,中郎将开始作为一种荣誉称号授予少数X或外国前来的使节。为提升其授予对象的地位等级,曹魏将其授予倭国使者,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

影响

编辑

秦朝时期中郎将最开始设置时,其本职工作是协助其长官分管各署诸郎,督促完成宿卫任务。汉武帝以后,中郎将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对外朝的军事、行政、外交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军事上,中郎将充任征伐平叛的将领,征调四方,负责统帅军队。外交上,中郎将出任外使,随时承担皇帝交付的临时差遣。行政上,中郎将还可以替代地方官,总督军政与民政。然而在东汉末年,中郎将在长期领兵征伐中,成为分离君主X下中央X政治的力量,加速了地方割据和X皇权政治的崩溃。

代表人物

编辑

姓名

官职

身份简介

苏武

使匈奴中郎将

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汉武帝时苏武凭父荫担任郎官,升至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因受他人牵连被扣留。苏武不愿向匈奴投降,被其迁到北海边牧羊,留居匈奴十九年。始元六年(前81年),汉与匈奴和亲,苏武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元平元年(前74年)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

任隗

虎贲中郎将

字仲和,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任隗先后历任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长校尉。因汉章帝称赞其品行,被任用为将作大匠。建初五年(77年)升任太仆、光禄勋、司空。汉和帝即位后,大将军窦宪掌权,攻打匈奴,耗费国家资财,任隗前后十次上奏建议召窦宪回朝。永元四年(92年),任隗去世

皇甫嵩

左中郎将

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出身于将门世家,早年举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光和七年(184年),黄巾X爆发,皇甫嵩任左中郎将,与朱儁率军X黄巾军,战后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又先后改任车骑将军、太尉、任光禄大夫、太常等职。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赠以骠骑将军印绶

袁术

虎贲中郎将

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先后曾任汉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前将军、南阳太守。后与兄长袁绍不和,遭袁绍、曹操夹击。遂率众XX,自封扬州刺史。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仲家皇帝,国号仲家,期间搜刮民财,采选后宫。两年后被刘备所破,在投奔其侄袁谭的途中病死

曹丕

五官中郎将

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建安16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建安X(217年),曹操立其为嗣。曹X后,曹丕袭魏王、丞相。三年后,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俞鹿年编. 《历代官制概略》[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8年: 366.

[2]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编. 《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常识》[M]. 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 1979年: 19.

[3]史云贵著. 《外朝化、边缘化与平民化 帝制中国“近官”嬗变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79-88. ISвN号 :978-7-208-08477-3.

[4]孙闻博. 秦汉中央宿卫武官演变考论——以宿卫X确立与中郎将、校尉的发展为中心[J]. 国学学刊, 2015, (04).

[5]许嘉璐主编. 《中国古代礼俗辞典》[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1年: 595. ISвN号 :7-5057-0191-6.

[6](唐)张九龄等, X兴, 潘寅生主编. 《唐六典全译》[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7年: 618-621. ISвN号 :7-226-01842-X.

[7]申远. 汉代中郎将研究[D]. 湘潭大学, 2008

[8]史云贵著. 《外朝化、边缘化与平民化 帝制中国“近官”嬗变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116-130. ISвN号 :978-7-208-08477-3.

[9]郑天挺,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大辞典 1》[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年: 69. ISвN号 :978-7-5326-2765-3.

[10]袁理. 汉末三国武官散阶化研究[D]. 郑州大学, 2014

[11]王克奇. 《秦汉官制史稿 论秦汉郎官制度》[M]. 济南: 齐鲁书社, 1984: 344-408.

[12]廖伯源. 从汉代郎将职掌之发展论官制演变的一些特征[J].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94

[13]史云贵著. 《外朝化、边缘化与平民化 帝制中国“近官”嬗变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131-147. ISвN号 :978-7-208-08477-3.

[14]胡守为, 杨廷福主编. 《中国历史大辞典 魏晋南北朝史》[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年: 179. ISвN号 :7-5326-0437-3.

[15]张鹤泉. 北魏四中郎将考论[J]. 东方论坛, 2023, (03): 74-86.

[16]X烺著.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 302. ISвN号 :7-215-00300-0.

[17]赵九洲, 宋倩. 五官中郎将探微[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 40-44.

[18]范晔等. 《后汉书》. 南朝: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19]刘梦依. “武猛中郎将”之印年X辨[J]. 美术大观, 2022, (06): 52-56.

[20]X烺著.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 315. ISвN号 :7-215-00300-0.

[21]X烺著. 《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 287. ISвN号 :7-215-00300-0.

[22]李昉编纂, 夏剑钦, 劳伯林校点. 《太平御览 第3卷》[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286-296. ISвN号 :7-5434-2215-8.

[23]俞鹿年编. 《历代官制概略》[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8年: 440.

[24]刘梦依. “武猛中郎将”之印年X辨[J]. 美术大观, 2022, (06): 52-56.

[25]韩香. 试论“使匈奴中郎将”的来源及演变[J]. X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33-37.

[26]何天明. 东汉使匈奴中郎将探讨[J]. 北方文物, 1990: 72-76.

[27]司马迁. 《史记》. 西汉: 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28]范晔等. 《后汉书》. 南朝: 卷二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29]范晔等. 《后汉书》. 南朝: 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30]陈寿. 《三国志》. 西晋: 卷六魏书六.

[31]陈寿. 《三国志》. 西晋: 卷二魏书二.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317/

(19)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秦汉时期
  3. 三国时期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5. 唐宋时期
  6. 职能与印信
  7. 影响
  8. 代表人物
  9.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