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59年加入中国X党,世界X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X”,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人物生平
编辑早年与教育
成长于中国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在上海市出生。相传其祖上为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当代亦有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诸如X、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不满三周岁时,因父亲钱均夫赴北洋XX任职,于1914年跟随迁居北京。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颇有悟性,记忆力也很强,3岁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蒙学读物的内容,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其聪慧之名传于邻里。钱钧夫经常给钱学森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八个字后来成为家训,深深影响钱学森。
儿时的钱学森
1917年9月开始,钱学森先后在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今北京X实验小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附属中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钱学森都表现出了过人之处。如小学低年级时,他能够领悟某些空气动力学常识,折出的纸飞镖借助风力飞得非常远。钱学森还曾回忆,他在附小听过时任老师邓颖超所作的爱国主义演讲,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到了北师大附中阶段,由于20世纪X代的北师大附中学习环境、校风学风都较好,有开拓和创造的风气,同时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钱学森受到了很好的教育。1924年1月17日,鲁迅来到师大附中做了《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此时钱学森读初一。1925年4月,钱学森在学校图书馆询问图书管理员有没有关于X的读物,后在图书馆借阅了一本科普《相对论》的著作。
钱学森就读的北师大附中
在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涯给钱学森留下了深刻印象,北京师大附中建校80X时,70岁的钱学森回到母校,他回忆当时同学们都感到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X、国家的存亡问题。就在这样的气氛下,他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此外,读中学期间钱学森深受父亲好友蒋百里(后来成为钱学森的岳父)的影响。蒋百里不仅是军事家,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罗素哲学也有所研究,他与钱学森的几次谈话大开其眼界,也培养了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钱学森(左一)与父母、祖母等在杭州家中
1929年9月起,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1930年暑假因染伤寒及体弱,休学一年。借此机会,他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他先后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X》等书,又看了一些西方哲学史,也读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31年9月,钱学森回到学校上大二,积极参加X,接触到X党相关的组织。1932年“一·二八”事件爆发后,钱学森又积极参加交大学生的抗日活动。在大三那年,钱学森还加入了交大的管弦乐队。
1934年7月,钱学森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随后,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航空机架专业公费生。与他同期考取的,还有张光斗、王竹溪、赵九章、夏鼐等人。为了在留美之前补习一些航空相关的知识,钱学森又在空气动力学王士倬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到杭州笕桥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厂、南京X航空修理厂、上海海军制造飞机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和进修。1935年夏天,钱学森前往清华大学访问,这次来清华参观对钱学森的影响很深,尤其是王士倬和王助这两位导师,不仅注意引导钱学森重视航空工程实践和制造工艺的探讨,而且非常注意引导这位即将留学海外的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提升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留学于美国
1935年9月至1936年夏,钱学森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克服了受到的歧视,短短一年就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秋,他来到加利福尼亚州拜访世界X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同年1936年10月起,钱学森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冯·卡门。冯·卡门教授教给钱学森从工程实践提取理论研究对象的原则,也教给他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冯·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research conference)和一次学术研讨会(seminar),这些学术活动给钱学森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根据冯·卡门的提示,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钻研现代数学、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相对论、分子结构、量子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时,遍阅各国有关空气动力学的最新文献,力求掌握这门科学的全貌。他每天学习和工作达十几个小时,白天一半时间看书,一半时间讨论,晚上接着继续研究。
1937年,钱学森加入了一些同学组成的火箭研究小组,钱学森担任理论设计师的角色。当时火箭还属于幻想中的事物,火箭研究小组也被称为“自杀X”。起初小组中有四个"火箭迷",F.J.马林纳和史密斯是航空工程研究生,负责总体设计,化学专业的帕森负责制造火箭燃料,而福尔曼则擅长机械制造。史密斯知道钱学森的数学功底很好,就把他也拉进了火箭X。他们的探索得到了冯·卡门的支持。
钱学森和马林纳由于有共同的兴趣,使两位青年结成良友。由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X学习小组,也得以结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S.威因鲍姆(Weinbaum)。钱学森参与了威因鲍姆家的读书会。那里的常客有马林纳夫妇,还有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的生物学博士杜布诺夫、物理学博士法兰克·奥本海默(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弟弟)等。他们都是美国X党员。但当时钱学森并不知道这个读书会的很多成员是美国X党员,读书会实际上是美国X党的外围组织。当美国X党X白劳德来到洛杉矶的时候,读书会的成员们还去听过白劳德的演讲。
1938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流动边界层研究,形成了《倾斜旋转体的超音速流》一文,揭示了即使一个运动的热体与外界冷空气在某一飞行马赫数时有相当的温度差,对物体的冷却仍逆变为加热。这是由于空气受压缩,温度升高和边界层传热率增加的结果。钱学森和冯·卡门给出了发生这种逆变的马赫数计算公式。是年冬天,钱学森和马林纳还扩充了原来由史密斯和马林纳进行的探空火箭性能研究。在《航空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探空火箭(特别是有关连续脉冲式推进的)飞行分析》的论文,找到了一些飞行计算问题的数学解。
1939年,美国科学院接受了冯·卡门的建议,在加州理工学院设立了火箭研究中心。同年6月,钱学森以《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四篇博士论文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在美工作与归国建设
在美工作
博士毕业后,钱学森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担任研究员,直至1943年。冯·卡门率先提出了高超声速流的概念,又由钱学森科学证明了这个概念。它的提出和证明为飞机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国际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钱学森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经由钱学森发表的重要论文《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音速流》以及冯·卡门在1941年发表的关于空气动力学中压缩效应的研究成果。二人对翼上的压缩作用提出了更普遍的修正,使它能应用于高速流动特别是应用于计算作用在翼型上的诸力。卡门-钱学森方法能给出某一速度范围内的满意结果。由于阐明了压力修正公式,后被学界称为"卡门一钱近似"公式。这一阶段,钱学森与卢嘉锡、袁家骝、张捷迁等人交往密切。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得到了一个外号:the son of Heaven(天之子)。随着钱学森声名鹊起,清华大学的王助教授等人也写信希望钱学森能早日回国。但冯·卡门认为钱学森还应该再对航空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于国于己都更有利,因此将钱学森继续留在加州理工学院。1942年,钱学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相当成绩,同时由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科学研究的需要,暂时放松了对外国人的限制,他得以参加机密性工作。同年,美国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行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是教师之一。
1943年,钱升任助理教授。1944年,美国陆军获得德国研制V-2火箭的情报,委托冯·卡门教授领导研究远程火箭,钱学森负责理论组,林家翘、钱伟长也参与其中,进行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工作。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钱学森随美国科学咨询团考察英、德、法等国的航空研究。加州理工学院也在本年提升他为副教授。1946年,冯·卡门因与加州理工学院产生分歧而辞职,钱学森跟随恩师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航空系副教授。同年开始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次年2月,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同时也成为了该校当时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此后,钱学森还担任了全美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麻省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