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翅鸦鹃(学名:Centropus sinensis),又称红毛鸡、红鹁、乌鸦雉、黄蜂 ,是一种杜鹃科鸦鹃属的中型鸟类。其体长为40~52厘米,体重为250~392克。褐翅鸦鹃体型大而X,尾巴较长。其体羽为全黑色而具光泽,仅上背、翼及翼覆羽为栗红色。
形态特征
编辑褐翅鸦鹃体型大而X,尾巴较长。其体长为40~52厘米,体重为250~392克。成鸟体羽为全黑色而具光泽,仅上背、翼及翼覆羽为栗红色。从头至胸有紫蓝色光泽和亮黑色的羽干纹,由胸至腹具有绿色光泽,尾羽有铜绿色光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有暗色羽端。冬季上体羽干色淡,X具有横斑。其虹膜为红色,嘴和脚为黑色。
幼鸟体羽为黑灰色,缺少光泽。上体为暗褐色而具有红褐色横斑,羽轴为灰白色,翼上密布黑色横纹。腰为黑褐色而杂以污白色至棕色横斑。尾巴为黑褐色,具有一系列的苍灰色或灰棕色横斑。X为暗褐色,具有狭形苍白色横斑。随着幼鸟的成长,黑色比例增大,横斑减少。
褐翅鸦鹃的形态特征
褐翅鸦鹃飞行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
世界分布
褐翅鸦鹃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
-
中国分布
褐翅鸦鹃在中国作为留鸟,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江西省、湖北省、广东省、云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浙江省、河南省等地区。
-
亚种分布
褐翅鸦鹃共有6个亚种,其中在中国有2个亚种。
学名 |
分布 |
Centropus sinensis sinensis |
巴基斯坦至印度、中国(河南、四川、贵州南部、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西、广东、香港、澳门) |
Centropus sinensis anonymus |
菲律宾(乔治、塔维托、巴西兰、桑加等) |
Centropus sinensis bubutus |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大圣达斯及邻近岛屿)、菲律宾 |
Centropus sinensis intermedius |
孟加拉至缅甸、泰国、印度X和马来半岛、中国(云南西部和南部、海南) |
Centropus sinensis kangeangensis |
康吉岛(爪哇海) |
Centropus sinensis parroti |
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
栖息环境
褐翅鸦鹃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也出现于村边灌丛和竹丛。其喜靠近有水源的地方,栖息于热区低地林缘地带红树林中。褐翅鸦鹃多出现在隐蔽性好、食物丰富、距离水源较近、人为干扰较少的地方。
在褐翅鸦鹃的繁殖期,其栖息地偏向于选择海拔较低、乔木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乔木和灌木盖度较低但草本盖度高的生态环境。
生活习性
编辑褐翅鸦鹃常见于早上和黄昏在芦苇顶上晒太阳。通常多单个或成对在地面活动,休息时也栖于小树枝上,若遇干扰或有危险时则很快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或飞离数十米远又落于矮树上。褐翅鸦鹃善于地面行走,也会在灌丛及树木间跳动。其亦善飞行,但通常飞不多远又停下。
树枝上的褐翅鸦鹃
觅食行为
褐翅鸦鹃食性杂,以跳跃取食,行动敏捷。主要以毛虫、蝗虫、象甲、甲虫、蜚蠊、蚁和蜂等昆虫为食,也吃蜈蚣、蟹、螺、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蛇、蜥蜴、鼠类、鸟卵和雏鸟等脊椎动物,偶尔会采食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正在觅食的褐翅鸦鹃
鸣叫行为
褐翅鸦鹃常成对隐蔽着鸣叫。其鸣声单调低沉,其声似“hum,hum,hum,hum”,尤以早晨和傍晚鸣叫频繁。雌鸟在繁殖期亦会发出似母鸡的“咯咯”声。
鸣叫的褐翅鸦鹃
生长繁殖
编辑求偶行为
褐翅鸦鹃的求偶行为在3月份出现,5月中旬基本消失。未进行配对的雌雄单独活动,在繁殖季节,雄鸟通过鸣叫吸引雌鸟。雌鸟在听到雄鸟叫声后会以叫声回应。雄性的头向下望向雌性,尾向下弯,同时不断地抖动身体发出叫声。而雌性在回应的过程中也会抖动身体,同时尾向X。当雌雄两只鸟共同活动一周后,便为配对成功。
X行为
褐翅鸦鹃的繁殖期为4~9月。雄鸟会蓬松全身羽毛、两翅低垂,尾展开,成圈地围绕雌鸟追逐。褐翅鸦鹃的X行为会在植被丰富的地方进行,雄性会跳到雌性的身上进行X,整个过程3~5s。X完成之后,雌性会将雄性从其背上赶下来。
筑巢行为
褐翅鸦鹃的筑巢行为发生在求偶确定配对关系后,由雌雄共同参与。褐翅鸦鹃会营巢于草丛或灌木丛中,巢由细枝、草茎、草叶构成,有时全为一种材料,结构较粗糙,呈球形,巢口偏向于西南方向,巢距地高1~5米。其巢址多选择在植物种类多且草本密度高、拥有乔木、距农田距离较近、人类干扰少、隐蔽情况好的石山山脚。
产卵行为
当亲鸟搭建好巢的底部后便开始产卵,之后一边筑巢一边产卵。产卵周期为48小时。每窝产卵3~5枚。卵呈椭圆形或钝卵圆形,其为白色或淡黄白色。雌性在产完卵后会离开巢穴活动,雄性会来到巢中进行筑巢和护卵。
褐翅鸦鹃的卵
孵卵行为
雄鸟和雌鸟会轮流孵卵。亲鸟在白天有同时在巢、同时离巢和交替孵卵3种行为,夜晚只有其中一方进行卧巢。在离巢期间,亲鸟会用宽大的绿色叶子盖在卵上。当环境温度持续高温时,亲鸟会增加在巢时间,为卵遮阳和降温。
哺育行为
幼鸟的哺育由双X同承担,其育雏期为17~19天。在雏鸟出壳阶段,亲鸟每天晚上都会在巢中暖雏。这一阶段会持续3~5天。亲鸟喂雏的次数会随着出壳雏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雏鸟全部出壳之后,亲鸟开始有规律地进行喂雏。在亲鸟喂雏之后会有一个清理巢内环境的行为。
生长发育
刚孵出的雏鸟,全身披以紫黑色柔软的绒羽。3~4日龄,雏鸟开始睁开眼睛,瞳孔为蓝色。6日龄,雏鸟翅及尾部长出X羽原基,从外表上看为红黑相间。雏鸟可以依靠其跗跖短时间站立。刚出壳后的雏鸟就能在地上爬行,见人则迅速钻入草丛中。雏鸟出壳的6日龄内,早晨和夜晚还需亲鸟暖雏,后随日龄增加,暖雏次数会逐渐减少。当15日龄时,雏鸟除颈部和头部羽毛未完全长出外,其余部位的羽毛均出得差不多了,能从树枝跳跃到地面并行走一段距离。17~19日龄时,雏鸟会出巢。
种间关系
编辑同一个取食集团的鸟类有着较强的竞争性,而在不同的取食集团的鸟类之间的竞争性较弱。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喜鹊(Pica pica)与褐翅鸦鹃是种间竞争的关系,在春夏繁殖季节,其会与褐翅鸦鹃在同一生态范围内取食。褐翅鸦鹃与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之间的竞争是最强的,其次是红嘴蓝鹊和喜鹊。
物种保护
编辑种X现状
褐翅鸦鹃分布广泛,种X数量稳定。2009年,中国的种X规模约为100~10000对繁殖对,约50~1000只个体迁移,而在台湾省约为100~10000对繁殖对。
生存威胁
-
大量捕杀
由于褐翅鸦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遭到大量的捕杀,其种X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濒危状态。
-
栖息地的破坏
褐翅鸦鹃栖息地的破坏同样导致了其数量的下降。灌木丛多是褐翅鸦鹃繁殖、栖息的地方,而灌木丛被人类开垦来种植,其栖息生境经常受到严重的人为破坏。
-
种间竞争
野外鸟类的死亡多是由于食物的短缺,在中国厦门地区随着红嘴蓝鹊和喜鹊的数量在逐渐提高,种间的竞争导致了该地区褐翅鸦鹃种X数量的下降。
保护级别
-
2016年,褐翅鸦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
20X,褐翅鸦鹃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当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主要价值
编辑褐翅鸦鹃嗜食蝗虫,能吃鼠对农林有益,是一种益鸟,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褐翅鸦鹃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褐翅鸦鹃除去内脏和羽毛以后取全体配酒浸泡,即成为毛鸡酒。其具有滋补养阴、X通乳、祛风湿的功效。主治妇女产后头风痛、手足麻痹、乳汁少、跌打损伤等症状。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曲利明主编. 中国鸟类图鉴 中. 海峡书局, 2013.01: 622.
[2]褐翅鸦鹃EB/OL.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 [2022-12-21].
[3]万冬梅主编. 国家生态保护丛书 国家保护动物卷.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12: 322.
[4]赵正阶编著. 中国鸟类志 上 非雀形目.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06: 第645页.
[5]X如,赵碧清主编. 央美阳光绘,鸟类图鉴. 青岛出版社, 2019.03: 199.
[6]伊剑锋. 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的繁殖生物学研究[D]. 广西大学, 2017[2022-12-21].
[7]《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编著. 中国药用动物志 第2册.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10: 389.
[8]褐翅鸦鹃EB/OL.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2-12-21].
[9]Centropus sinensis[EB/OL].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2-12-21[2022-12-21].
[1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B/OL.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12-21].
[11]唐甲, 唐耿超, 贺春容, 等. 湖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褐翅鸦鹃[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2021, 10: 112. [2022-12-21].
[12]褐翅鸦鹃亚种[EB/OL]. ITIS, 2022-12-21[2022-12-21].
[13]原宝东. 褐翅鸦鹃春季生境选择初步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0(05): 545-550. [2022-12-21].
[14]伊剑锋,林源,徐雪怡,农正权,余丽江. 桂西南褐翅鸦鹃的孵卵行为与节律[J]. 动物学杂志, 2017, 52(04): 574-582. [2022-12-21]. DOI:10.13859/j.cjz.201704004.
[15]李璠,方文珍,陈小麟,许国辉. 繁殖期褐翅鸦鹃与其他鸟类种间关系应用集团结构方法[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867-870. [2022-12-21].
[16]余丽江,余桂东,廖晓雯,陆舟,徐蕴丽,周放. 广西褐翅鸦鹃种X的现状调查[J]. 中药材, 2015, 38(03): 457-459. [2022-12-2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7日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