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动物门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棘皮动物门(学名:Echinodermata)是动物界下一门,简称棘皮动物。棘皮动物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拥有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内骨骼,这些内骨骼经常突出于体表,形成各种棘、棘钳或皮鳃,使得皮肤显得尤为粗糙。在动物界系统演化中,棘皮动物始于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石炭纪、泥盆纪最繁盛。演化后期具五辐射对称等特征。与半索动物亲缘近,同为无脊椎与脊索动物过渡类群。截止至2024年,生物分类(Catal...

棘皮动物门(学名:Echinodermata)是动物界下一门,简称棘皮动物。棘皮动物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拥有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内骨骼,这些内骨骼经常突出于体表,形成各种棘、棘钳或皮鳃,使得皮肤显得尤为粗糙。在动物界系统演化中,棘皮动物始于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石炭纪、泥盆纪最繁盛。演化后期具五辐射对称等特征。与半索动物亲缘近,同为无脊椎与脊索动物过渡类X。截止至2024年,生物分类(Catalogue of life)将棘皮动物门分为5个纲,53个目,335个科,2386个属,11695种。

起源演化

编辑

在动物界系统演化中,棘皮动物为一支古老而特殊的类X,始于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石炭纪、泥盆纪最繁盛。现代棘皮动物的祖先原本是两侧对称的,其五辐射对称、钙质骨板和复杂的管系统应该是演化的后期产物。大量古化石和现存种类的胚胎学研究表明,它们最初的成体和现存的幼虫都是两侧对称的。成体的口不是由胚胎发育中的原口形成的,而是另行产生的,故称为后口,这与脊索动物相似。棘皮动物的幼虫与半索动物的幼虫非常相似,说明两者亲缘关系密切,都是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X。近代学者将棘皮动物与毛颚动物、须腕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列为高等的后口动物。

分类

编辑

截止至2024年,生物分类(Catalogue of life)将棘皮动物门分为5个纲,53个目,335个科,2386个属,11695种。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中,棘皮动物门共收录了5个纲,24个目,588个物种。其中5个纲分别为海星纲(Asteroidea)、海百合纲(Crinoidea)、海胆纲(Echinoidea)、海参纲(Holothuroidea)、蛇尾纲(Ophiuroidea)。截止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认为棘皮动物门下有6纲,33目,145科,3998个物种。棘皮动物门动物下的部分分类情况如下:

下属分类

纲级学名

纲级下分目级数量

目级学名

海星纲(Asteroidea)

8目

Brisingida

钳棘目(Forcipulatida)

Notomyotida

柱体目(Paxillosida)

Peripodida

有棘目(Spinulosida)

瓣棘海星目( Valvatida)

帆海星目(Velatida)

海百合纲(Crinoidea)

2目

鲍根海百合目(Bourgueticrinida)

栉羽枝目(Comatulida)

海胆纲(Echinoidea)

13目

Arbacioida

Cassiduloida

头帕目(Cidaroida)

盾形目(Clypeasteroida)

Diadematoida

Echinoida

Echinothurioida

全雕目(Holectypoida)

Pedinoida

Phymosomatoida

Salenioida

心形目(Spatangoida)

Temnopleuroida

海参纲(Holothuroidea)

7目

无足目(Apodida)

枝手目(Dendrochirotida)

平足目(Elasipodida)

 Holothuriida

芋参目(Molpadida)

Persiculida

Synallactida

蛇尾纲(Ophiuroidea)

3目

Oegophiurida

真蛇尾目(Ophiurida)

蜍蛇尾目(Phrynophiurida)

Somasteroidea

-

-

形态特征

编辑

外形

棘皮动物的形态种类较多,有星形、球形、简形、放射形等。身体为辐射对称,且多数为五辐对称,即通过身体中轴(口面与反口面的轴)有5个切面可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部分。幼虫期左右对称,辐射对称是后来形成的,因此称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没有头、胸、腹等分区,身体不分节,也没有前后之分,但可区分出口面与反口面。

棘皮动物门

海星的外形

X与骨骼

棘皮动物X由外胚层起源的表皮细胞与中胚层起源的X细胞和内胚层起源的体腔膜组成,皮肤由X构成,X下为肌肉层,肌肉层下面有体腔膜围成的体腔(体腔囊法形成),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内有变形细胞。靠体腔X上的纤毛打动,使体腔液流动。此外,棘皮动物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这些内骨骼常突出体表,形成棘、棘钳或皮鳃,使皮肤变得粗糙,棘皮动物即由此而得名。棘是圆钝突起,有保护功能;棘钳为钳状突起,能清除污垢;皮鳃是中空薄膜状指形突起,具X和呼X能。内骨骼有大有小,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如海星和蛇尾的内骨骼为分散的骨板,是通过肌肉和结缔组织彼此连在一起的;海胆的骨板则嵌合成完整的囊;海百合的内骨骼之间形成可动的关节。

水管系统

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是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管道结构,并延伸至管足。水管系统包括筛板、石管、环管、辐管、侧管、管足和罍。海水通过筛板上的小孔经石管流入环管。环管发出5条辐管,每一辐管向两侧发出侧管。侧管连接伸出体表的管足和罍。管足内水压的变化能使管足缩短或伸长,以此完成运动。此外,管足还有呼吸、X及辅助摄食的功能。

棘皮动物门

海星的水管系统

血系统与围血系统

棘皮动物血系统极度退化包括环血管和幅血管,与水管系统并行,环水管之下有环血管,辐水管之下有辐血管,与石管平行的有一深褐色海绵状腺体,称轴腺,有一定的搏动能力。在接近反口面有胃血管环并分支进入幽门自囊,到达反口面时又形成反口面血管环,并分支到X腺。在筛板附近有一背囊,也具搏动能力。在以上的血系统之外包围一套与之相应的管状系统,称为围血系统。血系统和围血系统均由次生体腔特化而来,营养物质由体腔液输送。在中央盘和各腕中都有发达的体腔围绕在内脏器官的周围,充满体腔液,体腔膜上纤毛的摆动能驱使体腔液流动。

消化系统

棘皮动物的消化系统可分为2类,一类呈囊状如海星、蛇尾等,其消化管无X或有X但无功能,消化后的残渣仍由口排出;另一类消化管较长,并在体内盘曲,以X开口于体外,如海参、海胆、海百合等。海参的X呈树状结构,有呼吸和X的功能,故又称水肺或呼吸树。

神经与感官

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不发达,无神经节或神经中枢,主要由3个神经系组成,即外(口面)神经系、下神经系和内(反口面)神经系。其中外神经系起源于外胚层,而下神经系和内神经系则起源于中胚层。如海盘车包括起源于外胚层的外神经系(主要起感觉作用),起源于中胚层的下神经系(分布于管足及腕部的肌肉,主要起运动作用)、起源于中胚层的内神经系(只有辐神经,主要分布于X和肌肉)。棘皮动物的感觉器官也不发达。整个身体上皮散布有触觉、温度和化学感觉细胞,在腕的端部有一个可感光的眼点,口神经系的辐神经基部(如海参等)有许多平衡器。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棘皮动物全部海产。其中,海星纲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渤海以南海域,蛇尾纲全球海域都有分布,多栖于深海地带。

栖息环境

棘皮动物对盐分的高低颇为敏感,是狭盐性动物,在低盐海区很少分布。在适盐范围内它们的垂直分布辐度很广,从浅海至深海皆有分布,除少数是大洋性浮游生活种类外,绝大部分是底栖生活。栖息环境多种多样,岩岸、珊瑚礁和各种不同的石底、沙底、泥沙底中都有它们栖息。主要为底上生活,匍匐于海底。有些种营底内生活。还有少数营固着生活或浮游生活。X生活的种类能够缓慢移动。除板蛇尾外,棘皮动物没有寄生的种类。

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行为

棘皮动物的摄食习性多种多样,许多种类以碎屑为食,从海床和柔软的沉积物中获取食物,有的是杂食性的,有的则是捕食性的(大多数为海星),还有一些是植食性的(主要为海胆)。

节律行为

多数棘皮动物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昼夜活动节律,特别是摄食活动节律。棘皮动物的摄食节律受多种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它们可通过自身调节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例如:海参的摄食节律主要可分为昼夜摄食节律和季节性摄食节律。如一些海参通过白天隐蔽于遮蔽物下而选择在黑暗避开掠食者摄食,高峰时摄食,表现出显著的昼夜摄食节律。另外,一些海参存在季节性摄食节律,如在夏季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刺参开始逐渐进入夏眠阶段,摄食活动越来越少,直至最终停止进食。

防御行为

棘皮动物中某些种类具有防御行为,例如海胆以其独特的棘刺作为主要防御手段来抵御敌害。不同种类的海胆,其棘的结构也各具特色,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而当海参受到攻击时,它可以在远跑时喷出身体内部的物质来分散攻击者的注意力。此外,多种海葵受到扰动时,它会将身体卷缩成一个直径仅30厘米的紧致球形。刺细胞仅位于柱体顶部的触手上,遇到危险时会收缩,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柱体,它们的X上有特殊的开口,能像“炮孔”一样发X黏性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由成簇的刺细胞组成,这是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

自溶行为

棘皮动物中还有部分类X具有特殊的自溶行为,如海参。海参极易受到外界X而迅速自溶,快者可在几分钟内致使海参X发生局部液化,从而导致海参品质严重下降,进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海参X自溶与即食海参的X失稳与海参X中海参多糖和胶原蛋白降解有关,而这些降解与海参X中的多糖酶和蛋白酶有关。海参自溶时海参会发生“吐肠”现象,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海参X的可变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纤维、微纤维间的间隙加大,胶原纤维分解为胶原原纤维和胶原纤维束,纤维间的蛋白聚糖桥消失,纤维网络X,继而胶原纤维的形态和轮廓变模糊,部分原本坚固的X形成X团,局部发生“溶解”,甚至最终“融化”为液态。

生长繁殖

编辑

棘皮动物除了少数海参及海蛇尾为雌雄同体外,大多雌雄异体,X腺起源于体腔上皮。X卵为辐射式卵裂,由肠体腔法形成体腔囊。体腔囊再分为3对,即前体腔、中体腔囊、后体腔囊。原口处形成X,两侧对称的幼虫经X再形成辐射对称的幼虫,最终发育为成体。

此外,棘皮动物再生能力很强。它们常通过无性繁殖再生出因受伤、捕食或自割而丢失的器官,如腕、外附属物(棘和叉棘)及内脏(消化管和X腺等)等。其中,腕的再生是长腕棘皮动物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棘皮动物的腕在自身诱导或外部因素(如高温、缺氧、污染、大浪等)作用下常常发生自割,然后迅速再生出所丢失部分。如1种砂海星(Linckia sp.),其腕在截断后不仅可长时间存活,而且还能再生出1个完整的新个体。

人工养殖

编辑

海参和海胆是珍贵的海产品,由于有限的自然资源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海参与海胆的养殖已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中国海参养殖产量连续15年位居世界X,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虾夷马粪海胆于1989年由日本引进,已知是中国人工育苗及人工养殖最多的种类,因此本节内容以海参和海胆的人工养殖进行阐述。

历史与现状

刺参又称仿刺参,是中国最主要的养殖海参种类。20世纪初,日本开始刺参生物学与养殖的研究,在1937年成功对刺参进行了人工授精,并在1950年在实验室内培育出刺参苗种。中国河北省海洋水产实验场1953年在北戴河建场后开始将刺参增养殖研究列入研究计划,并于在1955年培育出2月龄体长为1mm的稚参,浮游期所用饵料为菱形藻和滴虫。这是中国X次成功培育出刺参人工苗种,后又逐渐确定亲参的采捕时间以及刺参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等。1977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人工培育的海洋红酵母作为刺参浮游幼体期的饵料获得成功,育苗成活率达到生产要求,为海参幼体饵料找到了新的途径。1990年隋锡林出版了《海参的增养殖》,是中国出版的X部关于海参人工增养殖的专著,全面总结了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从中国养殖产量来看,2004年,仅山东和辽宁两省的刺参池塘养殖面积即达到354

。2019年,全国海参总产量达到了171700吨。海参养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发展前景,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和学科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海参养殖技术正在持续性发展,出现了多种技术创新。

对海胆生物学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早在19世纪,赫维(O.Hertwig)便揭示了海胆(Paracentrotus lividus)X与卵原核在卵中的融合现象,为X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久米又三等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海胆的个体发生及发育过程,并做出了详尽描述。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着手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至80年代,对经济海胆类的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更为深入且广泛,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已广泛应用于海胆的人工苗种生产。中国学者张凤瀛(1957)、隋锡林(1981)、王子臣(1997)、常亚青(1997)等深入研究了中国海胆的种类、分类、生态习性及光棘球海胆、马粪海胆、虾夷马粪海胆的人工育苗技术,涵盖种海胆培育、诱导采卵、幼体培育及稚海胆培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海胆的人工育苗生产中,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养殖技术

海参的主要养殖技术有海底网箱(或网笼)养殖、虾池养殖、陆上养殖,其中虾池养殖已形成生产规模并取得成效。也有部分单位开展了海底网箱或网笼养殖,即将吊绳加长,使网箱及网笼沉入海底层(大枯潮时网箱及网笼不触海底),根据参苗大小更换不同网目的外罩网衣,以防参苗逃逸,采取投饵及不投饵方式进行养殖。海胆的主要养殖技术有筏式养殖和陆上工厂化养殖,其中陆上工厂化养殖,可以实现在天然海胆采捕的淡季供应市场,因此在中国、日本、法国等已开展了陆上工厂化养殖,且已形成一定规模。

病害防治

在海参养殖期间,要注意各种病害的防治,做好各项消毒与监测工作。每年高温季节,海参养殖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要合理使用消毒药品不可同时使用次氯酸钠溶液、生物制剂。提高换水频率,找出生病的海参,对其采取针对性治疗,确定海参恢复健康后再继续正常养殖。加强水质监测,避免出现赤潮和黄潮问题。

保护情况

编辑

种X现状

截至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棘皮动物门下约有13种物种的数量处于下降趋势,342种物种数据未知,仅有10种处于稳定趋势。

致危因素

截至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数据显示,威胁棘皮动物门物种生存的因素主要是生物资源的利用,其次是住宅和商业开发。此外,过度捕捞也成为威胁棘皮动物门物种生存的主要因素,如海参生长缓慢,野外种X很容易因过度采捕而数量锐减。而对于海星物种的最大挑战是疾病,特别是在2013至2017年间,海星消耗综合征病毒大规模爆发,致使海星数量锐减。虽然全球范围内的SSWS疫情已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疫情仍在持续。令人担忧的是,海星消耗综合征的病原体至今尚未明确,而气候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疫情的发展。

保护级别

截止2023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0.3%的物种被列为极危(CR),1.9%的物种被列为濒危(EN),2.4%的物种被列为易危(VU),0.3%的物种被列为近危(NT),29.8%的棘皮动物门物种被列为无危(LC),另有65.4%数据不足。具体名单情况如下:

等级

中文名

学名

极危(CR)

向日葵海星

Pycnopodia helianthoides

濒危(EN)

-

Thelenota ananas

糙海参

Holothuria scabra

-

Holothuria lessoni

-

Holothuria nobilis

-

Isostichopus fuscus

-

Apostichopus japonicus

易危(VU)

棘辐肛参

Actinopyga echinites

-

Bohadschia maculisparsa

-

Stichopus herrmanni

乌皱辐肛参

Actinopyga miliaris

白底辐肛参

Actinopyga mauritiana

-

Holothuria platei

-

Apostichopus parvimensis

-

Holothuria arenacava

-

Holothuria fuscogilva

近危(NT)

-

Echinus esculentus

截止2023年2月23日,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棘皮动物门收录情况如下:

保护等级

海参纲(Holothuroidea)

楯手目(Aspidochirotida)

刺参科(Stichopodidae)

梅花参属(Thelenota spp)

附录Ⅱ

暗色刺参(Isostichopus fuscus)

附录Ⅲ

海参目(Holothuroiida)

海参科(Holothuriidae)

黄乳海参(Holothuria fuscogilva)

附录Ⅱ

印度洋黑乳海参(Holothuria nobilis)

附录Ⅱ

黑乳海参(Holothuria whitmaei)

附录Ⅱ

截止2024年3月,《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黑乳海参、穴居海参、黑海参、独特海参、扣环海参、褐绿海参等被评估为濒危EN。

保护措施

2013年,南太平洋许多海参出产国已经注意到海参资源面临过度捕捞的问题,并对海参的采捕和出口做了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建立海洋保护区,其中最重要的是尽快确认海星消耗综合征的病原体,华盛顿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及其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尽快确认病原体,他们建立了专用网址,使得科学家、管理者、研究人员以及公众之间可以X交换信息,从而达到尽快确认病原体的目的。

主要价值

编辑

科研价值

棘皮动物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例如研究棘皮动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和评价技术,有助于实现重要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此外,在两侧对称动物中,棘皮动物连接起原口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进化的“桥梁”。相较于原口动物,与脊索动物亲缘关系更近,因此,棘皮动物神经肽的功能研究将为高等动物提供更多的参考。

棘皮动物门中海胆的科研价值也较高,例如海胆繁殖时会将成熟的配子排放到海水中,在体外完成X及胚胎发育的过程;海胆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对一些有机污染物比较敏感;在整个胚胎发育的时间较短且在胚胎发育初期受到的毒性效应会逐步积累并在发育后期放大。因此,海胆的配子和胚胎是一种用于筛选环境污染物的理想的生物模型。

食用价值

棘皮动物是海洋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如棘皮动物门中的海胆,可食用海胆在繁殖期X腺肥满,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海胆不但可以鲜食,还可加工成各种X食品,如“云丹”。

再例如由于海参具有高营养价值的特点,所以早已被用于传统食品、医药和功能性食品。海参的X是食用的主要部分,也是功能营养成分富集的组织,其富含结缔组织,X厚薄因海参类型的不同而不同,X厚度也可用于判断海参的食用价值,通常可食用的海参个体大,X肥厚而软糯,而X薄的海参品种则不具备食用价值。

棘皮动物门

可食用海胆

药用价值

棘皮动物中某些种类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例如刺参和海参。其中刺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X、抗凝血、防衰老作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而海参也是一种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的深海棘皮动物,其中刺参、黄玉参、梅花参、巨梅花参和白底辐肛参是最有价值的物种,是开发生物活性肽、胶原蛋白、明胶、X软骨素等高附加值化合物的潜在来源。现X理药理学分析也发现海参含有X软骨素、胶原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功能。

棘皮动物门刺参

生态价值

由于海参个体较大,多数以底泥或底沙为食,属于“海底清道夫”。对于海底的净化及营养盐的循环有重要作用。白棘三列海胆是珊瑚礁区的关键种,以礁岩上的藻类为食,对藻类生物量的调节,以及生活在珊瑚礁的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影响颇大。

经济价值

棘皮动物中一些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019年,刺参的增养殖面积达到24.67万公顷,年产量达到17.17万吨,直接经济产值逾300亿元,成为中国海水养殖单品种产值较高的种类之一,刺参养殖也成为继藻、对虾、贝、鱼之后第五次新的海水养殖浪潮的主体部分,成为沿海渔业经济结构的支柱性产业。20X前后,中国整个海参产业海参产量规模已达到22万吨,X产业产值将近3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X,刺参养殖业吸纳从业人员70万人,积聚了较大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带动了加工、饲料、保健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沿海经济结构调整和渔民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截止20X,中国已报道的海参种类有147种,确定可食用的有20多种,其中10种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主要危害

编辑

刺伤人类

棘皮动物门某些种类的棘刺入人类皮肤后会引起的皮肤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如海胆。海胆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种类繁多,是海洋中较常见的水生动物,其中一部分能伤害人类,海胆通常包藏在骨质的贝壳内其表面有许多细长的棘刺。当接触到人体后可将棘刺刺入皮肤并注入毒液,引起皮炎和中毒。海胆致人体伤害分2种,一种为毒性作用,另一种为机械性损伤,后者如时间过长还可引起局部异物肉芽肿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海胆的种类,刺伤的部位范围、时间和机体的敏感状态等,可出现皮炎(炎性红斑、水疱)和结节性皮疹(异物肉芽肿),后者属迟发性X反应;如海胆体内的毒液注入人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面瘫,偶尔可因全身瘫痪而死亡。

阻碍生产

棘皮动物门中的某些种类如海盘车,喜食软体动物,是牡蛎等软体动物养殖场的大敌。而某些海胆会大量吃海藻,为害海带和裙带菜的幼苗,给藻类养殖业带来一定的危害。

代表类X

编辑

海星纲

截止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所收录的海星纲种类共1835种,该纲动物广布全球,中国主要分布在渤海以南海域。身体扁平,多呈五角星状,小的直径有1cm,大的直径可达1m,身体中央是体盘,由体盘向四周伸出5个腕,腕中具有步带沟,沟内有排列整齐的管足(管足末端有吸盘),是其运动器官。体盘有口的一面称口面(腹面),另一面称反口面(背面)。反口面比较粗糙,有许多突出体表的棘刺,具保护功能,这是由其体内石灰质的骨板形成的。海星的体表还分布有许多小的突起,称皮鳃,具有呼吸和X功能。

棘皮动物门

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

海百合纲

截止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所收录的海百合纲种类共26种,身体呈植物状,可分为体盘、腕和柄3部分。反口面向下,有一柄,用以固着在海底或其他物体上。口面向上,口位于体盘中央,体盘周围分出许多小羽支。腕上的管足失去了运动的功能。

棘皮动物门

锯羽丽海羊齿(Antedon serrata)

海胆纲

截止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所收录的海胆纲种类共137种,分布世界各地的海洋中,身体呈球状、盘状、心形等,无腕;内骨骼愈合为一坚固的壳,体表具可活动的长棘。多为雌雄异体,1~2年达到性成熟,以藻类、水螅、蠕虫等为食。其中,马粪海胆生活在石灰质的胆壳内。外形酷似马粪球,因此得名。体表有许多可活动的棘刺。

棘皮动物门

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海参纲

截止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所收录的海参纲种类共1709种,广布世界海域,这一纲的动物与其他棘皮动物形态大不一样,口面与反口面的距离大大拉长,身体呈长简形,骨片退化,无腕,口的周围有一圈触手,X在后端。海参再生能力很强,当受到外界X时,会引起身体强烈收缩,将内脏排出体外并弃掉,损失的部分会很快再生出来。

棘皮动物门

乌皱辐肛参(Actinopyga miliaris)

蛇尾纲

截止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所收录的蛇尾纲种类共291种,全球海域都有分布,多栖于深海地带。本纲动物外形似海星,但体盘与腕的分界明显,腕细长,有很强的伸曲能力。无步带沟,步带沟为骨板所遮盖形成了神经外管。管足两行,管足不具坛囊和吸盘,只司感觉和呼X能。有口无X,筛板在口面。胃较小,仍呈囊状,结构简单。雌雄异体,幼虫称为蛇尾幼虫。腕的肌肉很发达,能自如活动,如真蛇尾等。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Echinodermata Bruguière, 1791 [ex Klein, 1734].ITIS. [2024-03-13].

[2]王国秀,闫云君,周善义主编. 动物学[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01: 201. (4)

[3]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4-03-01].

[4]周波,王宝青主编. 动物生物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4.04: 115. (4)

[5]棘皮动物门.物种2000(中国). [2024-02-29].

[6]温安祥,郭自荣主编. 动物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4.11: 177. (4)

[7]
王慧主编. 动物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06: 180.

[8]陈金凤. 棘皮动物起源研究取得关键性突破 我国科学家首次勾勒出后口动物谱系演化的全貌轮廓[J]. 国土资源, 2004, (08): 58.

[9]棘皮动物门.Catalogue of Life. [2024-02-29].

[10]梁象秋等编著. 水生生物学 形态和分类[M].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10: 385.

[11]
(俄)亚历山大·谢苗诺夫著;庄昀筠译. 北冰洋冷遇记[M]. 海洋出版社, 2020.02: 204.

[12]孙佳敏. 刺参摄食行为和消化生理的实验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6 (2)

[13]李朝霞编. 中国食材辞典[M].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3: 631.

[14]吕兴霜, 张永勤, 王鹏博, 等. 海参X自溶机制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3)

[15]杨红生, 肖宁, 张涛. 棘皮动物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海洋科学集刊, 2016: 125-131. (3)

[16]陈慕雁, 郑颖秋, 丛潇. 棘皮动物神经肽的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17]王光亮主编. 药用动物养殖技术[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04: 216.

[18]丁君, 常亚青. 经济棘皮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

[19]李太武主编. 海洋生物学[M]. 海洋出版社, 2013.03: 122.

[20]匡海学主编;孔令义等副主编. 中药化学 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用 新世纪第3版[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08: 239.

[21]山东省林业学校主编. 森林鸟兽学[M].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8: 42.

[22]张建主编.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军事与特种医学 航海与潜水医学[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1.05: 104.

[23]李太武主编. 海洋生物学[M]. 海洋出版社, 2013.03: 120.

[24]棘皮动物门.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4-02-29].

[25](英)奥菲斯图书公司编;吕向阳译. 丰富的生物家族[M]. 现代出版社, 2020.06: 27.

[26]
(俄)亚历山大·谢苗诺夫著;庄昀筠译. 北冰洋冷遇记[M]. 海洋出版社, 2020.02: 90.

[27]吕兴霜, 张永勤, 王鹏博等. 海参X自溶机制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41(03): 327-331.

[28]集美水产学校主编. 鱼类学与海洋经济动物[M]. 农业出版社, 1993.05: 34.

[29]樊廷俊, 杜玉堂, 丛日山, 等. 棘皮动物再生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74

[30]常亚青, X杰. 海参和海胆养殖--回顾、现状及展望[C]. 2015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2015: 3-8.

[31]王炫凯, 曲宝成. 我国海参养殖资源现状及面临问题研究综述[J]. 水产养殖, 2021, 42(04): 74-75.

[32]水产通论[M].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5.07: 491.

[33]许传才主编. 水产通论[M].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5.07: 490. (5)

[34]江冬雪. 大连市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大连海洋大学, 2022

[35]曹媛媛. 关于海参养殖技术的几点思考[J]. 江西水产科技, 2019, (2).

[36]Sunflower Sea Star.iucnredlist. [2023-07-05].

[37]Smith Samuel, Hewson Ian and Collins Patrick . The first records of sea star wasting disease in Crossaster papposus in Europe[J]. Biol. Lett.18(7), 2022: 20220197. [2023-07-05].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公告(2023年第1号)(《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文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3-09-13].

[39]海参.物种评估与保护. [2024-03-01].

[40]Miner C, Large-scale impacts of sea star wasting disease (SSWD) on intertidal sea star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covery[J]. PLoS ONE , 2018: 1-21. [2023-07-05].

[41]贾智盈. 光棘球海胆基于转录组测序的PUFA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42]曲亚男. 青刺参和紫刺参生理生化成分和营养价值的研究[D]. 烟台大学, 2021. DOI:10.27437/d.cnki.gytdu.2020.000119.

[43]邹媛婷. 海参X菌酶联合降解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荷肝癌化疗小鼠的营养支持作用研究[D]. 上海海洋大学, 2023. DOI:10.27314/d.cnki.gsscu.2023.000867.

[44]李广. 饲料中蛋白源和脂肪源对中间球海胆生长、营养组成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大连海洋大学, 2019

[45]廖梅杰, 王印庚, 李彬, 等. 我国海参养殖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上)[J]. 科学养鱼, 2021, (2). (2)

[46]赵斌, 李成林, 周红学等. 海参产业绿色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海洋经济, 2021, 6(01): 22-42.

[47]Asteroidea de Blainville, 1830.ITIS. [2024-03-19].

[48]周波,王宝青主编. 动物生物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4.04: 117.

[49]Asteroidea.Catalogue of Life. [2024-03-01].

[50]Crinoidea Miller, 1821.ITIS. [2024-03-19].

[51]海百合纲.Catalogue of Life. [2024-03-01].

[52]Echinoidea Leske, 1778.ITIS. [2024-03-19].

[53]Echinoidea.Catalogue of Life. [2024-03-01].

[54]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物种2000. [2024-03-20].

[55]Holothuroidea .ITIS. [2024-03-19].

[56]Holothuroidea.Catalogue of Life. [2024-03-01].

[57]Ophiuroidea Gray, 1840.ITIS. [2024-03-19].

[58]Ophiuroidea.Catalogue of Life. [2024-03-01].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560/

Like (43)
词条目录
  1. 起源演化
  2. 分类
  3. 形态特征
  4. 外形
  5. 体壁与骨骼
  6. 水管系统
  7. 血系统与围血系统
  8. 消化系统
  9. 神经与感官
  10. 分布栖息
  11. 分布范围
  12. 栖息环境
  13. 生活习性
  14. 觅食行为
  15. 节律行为
  16. 防御行为
  17. 自溶行为
  18. 生长繁殖
  19. 人工养殖
  20. 历史与现状
  21. 养殖技术
  22. 病害防治
  23. 保护情况
  24. 种群现状
  25. 致危因素
  26. 保护级别
  27. 保护措施
  28. 主要价值
  29. 科研价值
  30. 食用价值
  31. 药用价值
  32. 生态价值
  33. 经济价值
  34. 主要危害
  35. 刺伤人类
  36. 阻碍生产
  37. 代表类群
  38. 海星纲
  39. 海百合纲
  40. 海胆纲
  41. 海参纲
  42. 蛇尾纲
  4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