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军,全称为中华民国国民军,是从北洋军阀直系部队中分化出来的以冯玉祥为X的一支军队,主力包括冯玉祥、胡景翼、孙岳所率领的3个军。
名称由来
编辑1924年10月25日,在冯玉祥召开的北苑会议上,将参加北京X的军队被统一编为“中华民国国民军”。关于国民军的名称,冯玉祥解释说,他们的革命“拥护中山先生北上”,孙中山领导的党叫国民党,所以他们的队伍也取名为“国民军”,这是为表明其部队“拥护中山先生主义”,为国民效用的宗旨。北京X发生后,北京大街上的国民军岗兵戴着“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臂章,以向市民表明国民军是为国为民的军队。
国民军成立后,由于名称与国民党相似,受到北洋军阀等的攻击。在此情况下,冯玉祥于1924年12月14日通电取消了国民军的名号,并屡次建议国民军二军、三军也赶快取消国民军的名号。之后,冯玉祥受李大钊及国民党左派人士影响,又认为该名称便于接近国民党以及得到苏联援助,故在军中没有真正禁用该名。1926年初,国民军所处环境再度逆转,冯玉祥在通电“下野”后,为掩人耳目,又于1926年1月4日通电“不再延用国民军的名义”。但不久,他又分别授予魏益三及方振武以国民军四军和五军的名号X。到五原誓师时,冯玉祥又公开打出国民军联军的旗号。从此,这支军队被称为国民军联军,简称国X军。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武汉国民X改编国X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命冯玉祥为总司令。当时,南京国民X也改编冯玉祥的部队为西北革命军。徐州会议后,冯玉祥联蒋分共,国民军蜕变为新军阀部队。
各部渊源
编辑冯玉祥、胡景翼、孙岳三人关系较好,都有一定的爱国思想,皆曾参与辛亥革命。他们同属直系,但都受到吴佩孚的压制,这使他们三人走向联合。冯玉祥所部是以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部队属北洋军阀集团的正统军。19X8月,第十六混成旅扩编为十一师,冯玉祥升任师长,所部含第二十一、二十二旅及第七、第八、第二十五三个混成旅,约三万人。五位旅长,人称“五虎将”,其地位顺序依次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刘郁芬、鹿钟麟。冯玉祥信奉基督教,曾把基督教引入所部军中。因此,冯玉祥也被称为“基督将军”,所部又被称为“基督雄师”。
冯玉祥
胡景翼所部由陕西暂编X师组成,共有两个旅、两个团及三个补充团,总兵力两万人左右。该部的前身是陕西靖国军的一部。其下骨干将领有岳维峻、邓宝珊、李虎臣(云龙)、李纪才、史可轩、蒋世杰、田玉洁、冯子明等。19X8月,北京X任命冯玉祥继任陕西督军。冯玉祥就职后派张之江等去三原劝胡景翼接受改编。当时直军势大,靖国军处境不利,胡景翼为保全实力,取消靖国军名义,接受冯玉祥改编,所部被编为暂编陕西陆军X师,胡景翼被任为师长。
胡景翼
孙岳领导下的国民军三军是由北洋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改编而成。孙岳的第十五混成旅为曹锟卫兵旅。孙岳早在清末就与冯玉祥结识,同为滦州X时的战友,并一直保持较密切的关系。19X4月,X次直奉战争爆发,孙岳被任为直军西路司令,战后因功兼任冀南镇守使及剿匪司令,驻军直隶大名。孙岳驻大名时,与驻顺德的胡景翼相距较近,来往密切。胡景翼部队纪律差,孙岳曾派其参谋长何遂为其轮训军官。国民军三军其他主要领导人有何遂、徐永昌等。
孙岳
历史进程
编辑国民军组建
北京X
19XX次直奉战争后,北京中央X为直系军阀所控制,曹锟、吴佩孚成了“直系中央”的实际掌权者。1923年10月,曹锟通过贿选成为大总统。曹锟上台后,冯玉祥与曹锟、吴佩孚矛盾日益尖锐,孙中山和革命高涨形势对冯玉祥的影响,以及段祺瑞和张作霖对冯玉祥的拉拢,使冯玉祥倒戈攻击直系军阀。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下旬,双方几十万大军在山海关至九门口长城一线激战,直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联合直军第三路援军司令胡景翼、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从热河滦平秘密回师北京,X了直系曹锟、吴佩孚把持的北京X,发动了北京X。北京X后,中央X暂时落入冯玉祥的掌控。
国民军组建
1924年10月25日,冯玉祥在北苑召开了军事政治会议。此时战事仍在继续,为应对吴佩孚的反扑,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各部队急需统一的组织领导。因此在25日的会议上即正式议定,他们三人所率领的部队组成中华民国国民军,其下分为三军,公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兼X军军长,胡景翼为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孙岳为副司令兼第三军军长,同时议定在北京设立国民军联合办事处和总军法处。国民军正式成立。
国民军成立时虽分编为3个军,实际上只有国民军X军(以下简称国民一军)有1个师、3个混成旅、3个补充旅,共约5万人的兵力。国民军第二军(以下简称国民二军),仅有1个师的兵力。国民军第三军(以下简称国民三军),仅有1个混成旅的兵力。会议就国民军各部的军事任务进行了分配。国民军一军驻守北京,负责截击由京榆线退却的直系部队;国民军二军负责打通京汉线黄河南段及X大河以南之敌;国民军三军负责打通京汉线黄河北段及X大河以北之敌。
发展与演变
国民军的扩张
一军在西北的发展
北京X后,奉军趁机大举入关抢占地盘,北方出现了奉系和国民军两大势力对立的局面。冯玉祥在军事上政治上受到很大压力,于1924年11月24日宣布下野,并于12月9日宣布取消国民军名义,解除总司令职权。为维持“均势”,12月19日,段祺瑞“任命冯玉祥部张之江为察哈尔都统,鹿钟麟为京畿卫司令兼暂编X师师长,刘郁芬为第二师师长”。此外,段祺瑞还将津浦线区域划分为奉军的势力范围,京汉线的豫省及西北区域划分为国民军的势力范围。1925年1月3日,段祺瑞又下令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如此,冯玉祥的国民一军控制了京畿、察哈尔、绥远地区。
冯自就任“西北边防督办”后,不问北京政事,全力发展西北计划。国民一军的编制和兵力有了较大的扩充。至1925年夏末,国民军兵力逾十万,到年底已增至十五万人,共编为十二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两个炮兵旅,一个交通团,统称西北陆军(常称“西北军”)。为培养初级军官,1925年7月,国民军一军在X设干部学校,该校学员约500人,二年学制,授以完备的军事学科、术科课程。此外,还设有军官教导团、骑兵教导团、炮兵教导团、铁甲车教导团等其它军事训练机构,在短期内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军事人才。
国民军一军的驳壳枪部队
二军进驻河南
1924年11月下旬,国民二军主力部队在胡景翼率领下,由顺德南下,进兵河南。国民三军何遂部则由大名南下,协攻河南。12月6日,段祺瑞X任命胡景翼为河南督办。胡景翼就职后,在河南与刘镇华之镇嵩军第三十五师师长憨玉琨的矛盾尖锐起来。1925年1月23日,禹县地方民团、X在憨玉琨的唆使下,收缴胡景翼部曹世英旅的X,双方在禹县开火。1月25日,刘镇华亲率镇嵩军出潼关助憨玉琨。2月25日,胡景翼下总攻击令。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刘镇华部在胡景翼和孙岳合力打击下,节节败退。国民二军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4月10日,胡景翼患疔疮暴卒,终年34岁。胡临终前致电段祺瑞,请令河南军民两政职务由岳维峻继任。4月24日,段祺瑞发布了岳维峻督豫的命令,国民二军基本上控制了河南。
三军进入陕西
在助国民二军取得“胡憨战役”胜利的过程中,国民三军虽然移驻豫北地区,却仍无自己地盘,便开始积极谋划夺取陕西地盘。1925年5月中旬,孙岳以剿匪为名率兵进攻陕西。国民三军入陕得到了国民二军及“陕北国民军”的响应。7月15日,国民三军在国民二军李云龙部协助下,于临潼附近的零口击败吴新田军。7月30日,孙岳进驻西安。至8月,国民三军已基本控制了陕西,段X于8月29日任命孙岳为陕西军务督办。
国民三军控制了陕西,为国民军进入甘肃创造了条件。1925年8月29日,段祺瑞在任命孙岳为陕西军务督办的同时,任命冯玉祥以西北边防督办兼任甘肃军务督办、陆洪涛为甘肃省长。至此,国民军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控制北京及其附近各县、察哈尔和绥远两特别区外,又控制了河南、陕西、甘肃三省,而且联成了一大片;同时军队编制和兵力也有了很大扩充。
反奉战争
与郭松龄联合反奉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成为全国军事实力最大的军阀。张作霖增派大批奉军入关,国奉矛盾日益紧张。与此同时,上海发生了“五卅”X,奉系军阀协助英国、日本X爱国主义运动,激起了X。在全国人X奉运动的浪潮下,奉系军阀郭松龄也走上倒戈反奉的道路。为争取反奉同盟者,1925年11月,冯玉祥与郭松龄签订《冯郭密约》。同时,奉系军阀将领李景林也加入反对张作霖的联盟,与冯玉祥、郭松龄形成三角同盟。三方商定,直隶、热河归李景林,国民军X出入保定、大名、京汉线和天津海口,东三省、内蒙东部归郭松龄开发,郭松龄助冯玉祥开发西北。
1925年11月下旬,郭松龄倒戈反奉,并将所部改编为东北国民军。但由于日本对郭军的阻挠,及其对奉军的支援,郭军进展缓慢。1925年12月22日夜,郭松龄军在巨流河与奉军决战,郭军战败。其部下魏益三继承郭松龄遗志,与冯玉祥合作,将所部改组为国民军第四军。
天津战役
郭松龄反奉战争开始之前,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三方私下协定,保证李景林在直隶地区的利益,并且将热河地区让给李景林。但是在郭松龄反奉战争尚未胜利之时,国民军二军、三军违约抢占地盘,将原本的盟友李景林变成了敌人,使李景林重新倒向奉系军阀。国民二军和国民三军与李景林的部队发生冲突后,李景林决意与国民军开战。为夺取天津作为国民军的出海口,冯玉祥任命张之江为总指挥,率领部队向天津发起猛攻。邓宝珊率领的国民二军和徐永昌率领的国民三军部队配合作战。1925年12月8日,国民军完成部署,开始进攻。12月10日-15日,双方在杨村一带激战。国民军人数超过李景林军,但李景林军在德国顾问指导下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加之日本顾问参与指挥,李景林军顽强X。国民军激战多日,进展甚微,部队伤亡严重。直到12月24日,即郭松龄反奉兵败的同一时期,国民军才攻占天津。但国民二军和国民三军未能截断津浦线,李景林军残部退往山东。
国民军溃败
冯玉祥下野
1926年初,中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军与奉军的关系已彻底决裂,直系吴佩孚又把矛头公开指向冯玉祥。1926年1月,张作霖与吴佩孚就“讨赤”问题达成合作,他们视冯玉祥为北方“赤化”势力的代表人物,决定在“讨赤”的旗帜下联合进攻国民军。吴佩孚与张作霖实现联合后,奉军便在滦河一线向国民军进攻,直鲁联军向天津反扑,吴佩孚的军队向河南进攻。吴佩孚、张作霖的军队超过45万人,而国民军部队只有约15万人,国民军处于南北两线作战的危险之中。此时,国民军内部二军和三军之间为争夺直隶地盘而发生尖锐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冯玉祥通电下野,他把军权交给张之江后,前往苏联访问。冯玉祥下野后,国民军的压力没有得到缓解,内部矛盾激化,逐渐向代表不同政治倾向的派系斗争发展。
国民二军溃败
吴佩孚在与张作霖实现联合“讨赤”后,于1926年1月20日分兵三路进攻河南。靳云鹗部进攻豫东,寇英杰部进攻豫南,刘镇华部进攻豫西。吴佩孚另派人收编红枪会为豫卫军,破坏国民二军的后方。面对吴佩孚的进攻,岳维峻在郑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令蒋世杰X信阳,并派2个旅增援,李纪才部退回豫东,全军主力集结于洛阳至开封一线,以应付各方情况。蒋世杰坚守信阳,寇英杰屡攻不下,便以部分兵力包围监视,主力绕道北进,于2月连克驻马店、偃城、漯河、许昌等地。信阳守军坚持到3月13日,经教士调停而放下武器,时国民二军南路已溃败。
在东路,靳云鹗部攻占归德、兰封(兰考)。在西路,刘镇华部截断国民二军向陕西的退路。同时,阎锡山陈兵黄河北岸。国民二军四面楚歌,10万大军集中于郑州、洛阳一带。岳维峻惊于东路和南路的失败以及红枪会的破坏,举棋不定,无心恋战。1926年3月2日,岳维峻放弃郑州,直奉联军靳云鹗和寇英杰的部队会师,追击国民二军。国民二军在撤退途中遭到红枪会和地方武装的X,溃不成军,在陕州、灵宝缴械投降,岳维峻被晋军俘获,国民二军瓦解。
大沽口事件
国民军与“讨赤”联军开始激烈的斗争后,发生了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8日,奉军兵舰由大沽口X北塘,被国民军一军击退。为阻止直鲁联军用军舰运兵,国民军X大沾口,规定任何船舰不得驶入,外国船舰亦须白天行驶并接受检查。3月12日,2艘日舰企图掩护奉军进入大沽口。日舰强行驶入,不在指定地点停泊接受检查。国民军守军发空炮警告,日舰实弹炮击大沽口炮台,伤守军13人,守军被迫还击,将日舰击退到海面。事件发生后,国民军前敌总司令鹿钟麟将军向日本领事提出抗议。日方不但不承认炮击大沽口和击伤守军之事,反而诬称“受炮台附近之中国军队之射击”,造成日舰人员受伤,向中国X提出抗议。国民军方面当即公布事实真相,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为奉作怅之罪行。
大沽口
南口战役
1926年3月24日,国民军步兵在骑兵掩护下登上专用列车,撤离天津。4月15日,国民军在一夜之间撤离北京。国民军退到南口一线以后,与“讨赤”联军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战。国民军的总兵力近20万人,直、奉、直鲁、晋联军的总兵力达50余万人。1926年5月初,“讨赤”联军开始向南口发起攻击,吴佩孚、张宗昌、张学良亲临前线督战。联军集中优势炮火向国民军阵地轰击,国民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打退敌人进攻,联军损失惨重。在联军向南口正面猛攻的同时,阎锡山应吴佩孚、张作霖的要求,出兵晋北,切断京绥线交通,威胁国民军后方。国民军调整部署,以北路军总司令宋哲元调任西路军总司令,指挥对晋军作战,以图恢复和保证京绥路的畅通。多伦、沽源一线由王镇淮、席液池的守备部队坚守。但战争在雁北地区形成相持状态,国民军的计划未能实现。
“讨赤”联军在正面进攻受挫后,便采取加强侧翼攻击的策略,一面加强对多伦、沽源一线的进攻,一面唆使盘踞在陇南、陇东的孔繁锦、张兆钾进攻兰州,并促刘镇华加紧图陕,威胁国民军的后方。1926年8月1日,奉军发起总攻,在敌人攻击下,多伦守军不支溃退。国民军受到侧翼威胁,被迫于8月14日全线撤退。韩复榘、石友三、张自忠部撤退不及,接受晋军改编。至此,鏖战3个多月的南口战役宣告结束,国民军被“讨赤”联军击败。
冯玉祥重振国民军
五原誓师
冯玉祥在莫斯科得知国民军在南口战役中失败的消息后,于1926年8月17日,离开莫斯科回国。9月15日,冯玉祥抵达五原。时在五原的国民军只有弓富魁、徐永昌、方振武等部,其余各部分驻于甘肃和绥远各地,除原在甘肃的部队外,统计各部不满5万人。次日,冯玉祥召集张之江、鹿钟麟、宋哲元、石敬亭、孙连仲、孙岳等国民军众将领举行会议。会议决定组织国民军联军,推举冯玉祥为总司令。随后,冯玉祥发表了《五原誓师宣言》。在宣言中,冯玉祥表示将进行国民革命,实行X主义,接受国民党的领导,为X帝国主义和X军阀、解放全国民众而战。随后,冯玉祥组织了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召回其他各部,整编部队,使濒临瓦解的国民军得以重振旗鼓。
参加北伐
五原誓师后,国民军确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冯玉祥派孙良诚率军援陕,并指挥在绥远的部队南撤。奉军闻知冯玉祥回国,即派大军西进以图根本消灭国民军。孙良诚奉命后即率部由平凉向西安疾进,1926年10月初到达兴平。11月23日,国民军攻占咸阳。26日,国民军全线总攻。镇嵩军后方受袭,全线动摇,向潼关溃退。27日上午,西安解围,方振武部首先入城,以军粮赈济饥民。1927年1月,冯玉祥进入西安,处理善后事宜,整顿军务,颁布《国民军管辖区域军政时期临时行政大纲》作为临时施政纲领。
1927年4月19日,武汉X举行第二期北伐,主力为唐生智统率的国民革命军X集团军第四方面军,以期与冯玉祥会师。4月26日,武汉X改编国民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命冯玉祥为总司令,令其向河南进军,以准备与北伐军会师。5月6日,冯玉祥赴潼关督师。国民军连克灵宝、陕州、渑池、洛阳等地。国民军占领洛阳后,继续东进,于5月30日占领郑州,于X日进入开封。武汉北伐军在击溃奉军主力后于6月1日进入郑州。至此,国民军与北伐军会师。
国民军X
郑州会师后,冯玉祥走上与蒋介石合流的道路。1927年6月30日,冯玉祥致电国民军各部,命令整顿党务,XX党。国民军联军随着其统帅转向X而变质,从一支革命军队转变成为国民党新军阀部队。同时,冯玉祥还致力于调停宁汉纠纷,促成继续“北伐”。1928年2月-6月,国民军联合蒋介石、阎锡山各军X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三省易帜,北洋军阀X终结。
北洋军阀被X后,新军阀之间围绕兵权与地盘的矛盾激化,彼此之间的混战不断发生。1930年2月,冯玉祥与阎锡山谋划联合反蒋。5月1日,国民军与蒋军在砀山开火,中原大战爆发。这次大战同时在陇海、平汉、津浦三线及湘南进行。大战的重心在陇海线,阎锡山、冯玉祥集重兵于此线。5月11日,蒋介石下总攻击令,阎军、国民军节节败退。10月3日,蒋军占领开封,包围洛阳,截断国民军西退之路。国民军残部由张学良收编。张学良将国民军残部约5万人减为3万人,缩编为1个军,以宋哲元为军长,至此国民军完全瓦解。
军队编制
编辑国民一军
国民一军自北京X正式成立后,其兵力持续扩充。1925年4月,国民一军已扩充到七八万人。其编制如下:
国民军一军部队编制 |
|
国民军X军 |
冯玉祥 |
X师师长 |
鹿钟麟 |
一旅旅长 |
韩复榘 |
二旅旅长 |
过之纲 |
警备一旅旅长 |
刘汝明 |
警备二旅旅长 |
门致中 |
第二师师长 |
刘郁芬 |
三旅旅长 |
孙良诚 |
四旅旅长 |
张维玺 |
第三师长 |
郑金声 |
五旅旅长 |
宋庆林 |
六旅旅长 |
李西峰 |
第十一师师长 |
宋哲元 |
二十一旅旅长 |
佟麟阁 |
二十二旅旅长 |
陈毓耀 |
暂编第五混成旅旅长 |
刘玉山 |
中央第七混成旅旅长 |
葛金章 |
暂编第四混成旅旅长 |
石敬亭 |
中央第八混成旅旅长 |
石友三 |
卫队旅旅长 |
冯治安 |
骑兵一旅旅长 |
张之江 |
骑兵二旅旅长 |
王镇淮 |
察哈尔X混成旅旅长 |
魏福陞 |
军官教导团团长 |
段其澍 |
机炮团团长 |
徐廷瑗 |
骑兵教导团团长 |
王镇淮 |
警备司令部司令 |
鹿钟麟 |
冯玉祥就任西北边防督办后,国民一军继续不断扩编。至1925年12月,国民一军的地盘从西到东有甘肃、绥远、察哈尔、京兆、热河,兵力由6个师逐渐扩编到12个师和2个骑兵师,2个炮兵旅及1个卫队旅。全军总称西北陆军,共15万人。部队扩编情况如下:
国民军一军部队编制 |
|
X师由第二十二旅改编 |
师长韩复樂 |
第二师由二十一旅改编 |
师长孙良诚 |
第三师原察哈尔X混成旅改编 |
师长郑金声 |
第四师由第二十五混成旅改编 |
师长佟麟阁 |
第五师由第七混成旅改编 |
师长石敬亭 |
第六师以第八混成旅改编 |
师长石友三 |
第七师以马福祥旧部改编 |
师长马鸿逵 |
第八师由原直系旧部改编 |
师长谭庆林 |
第九师由原皖系旧部改编 |
师长唐之道 |
第十师由招募的新兵组成 |
师长刘汝明 |
第十一师由甘肃陆军改编 |
师长蒋鸿遇 |
第十二师由新军和甘军一部分改编 |
师长张维玺 |
骑兵X师 |
师长张X |
骑兵第二师 |
师长孙连仲 |
卫队旅 |
旅长冯治安 |
西北军的重X
国民二军
国民二军刚组编时,其编制是三个师另六个团(一教导团、五补充团)。其中,胡景翼自兼师长的X师辖六个旅及二炮兵团;岳维峻任师长的第二师下辖二旅一炮兵团;以田玉洁为师长的第三师下属二个旅(仍驻陕西)。
国民军二军部队编制 |
|
国民军第二军 |
胡景翼 |
X师 |
胡景翼 |
X旅 |
邓宝珊(未就职) |
第二旅 |
李纪才 |
第三旅 |
李云龙(虎臣) |
第四旅 |
冯毓东 |
第五旅 |
李培蒉 |
骑兵旅 |
弓富魁 |
第二师 |
岳维峻 |
旅长 |
邓宝珊 |
旅长 |
蒋世杰 |
第三师 |
田玉洁 |
旅长 |
党廷右 |
旅长 |
王文秀 |
国民二军入豫后,迅速扩张,逐渐将部队扩编到11个师,另有13个混成旅,2个骑兵旅,22个独立团,其中步兵团18个,炮兵团3个,骑兵团1个,全军共25万人。每师辖2个旅,11个师的师长分别是:
国民军二军部队编制 |
|
番号 |
师长 |
X师 |
岳维峻 |
第二师 |
岳维峻 |
第三师 |
田玉洁 |
第四师 |
陈文钊 |
第五师 |
王为蔚 |
第六师 |
樊钟秀 |
第七师 |
邓宝珊 |
第八师 |
冯毓东 |
第九师 |
李纪才 |
第十师 |
李云龙 |
第十一师 |
蒋世杰 |
国民三军
国民三军主要驻于豫北和保定地区,其编制为:
国民军三军部队编制 |
|
国民军第三军 |
孙岳 |
中央暂编第四师 |
何遂 |
第七旅 |
顾海清 |
第八旅 |
门炳岳 |
第二师 |
叶荃 |
第十五混成旅 |
王孝缜 |
X混成旅 |
徐永昌 |
第二混成旅 |
庞炳勋 |
第三混成旅 |
刘廷森 |
补充X旅 |
耿纯嘏、建制军、徐卓增 |
第三师 |
陈文钊 |
旅长 |
徐寿椿 |
旅长 |
阎日仁 |
补充旅 |
高汝桐 |
第四师 |
王为蔚 |
旅长 |
孙耀齐 |
旅长 |
X远 |
国民三军入陕后被编为4个师,师长分别是孙岳、叶荃、杨虎城、何遂,另有3个混成旅,部队近10万人。这样,三支国民军的总数近50万人。
历史影响
编辑积极影响
国民军从直系军阀军队中分化出来,并倾向于南方革命势力,给当时的直系军阀以沉重打击,使其在北方的势力崩溃,使其控制的中央XX,撼动了整个北洋军阀的X。冯玉祥背后没有帝国主义背景,中国X党及国民党左派人士都重视对冯玉祥及国民军的改造工作,从而对国民革命起了重要作用。五原誓师以后,国民军正式走上国民革命道路。在政治上,冯玉祥接受国民党的领导,与X党合作,任用X党员在军中开展政治工作。军事上,冯玉祥率领国民军进军陕西,参加北伐战争,为X直奉军阀而战。国民军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使革命势力扩展到了黄河流域,鼓舞了革命军民战胜北洋军阀的斗志,并推动了陕西革命X的到来。
消极影响
国民军虽然自成一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乏与北洋军阀的其他派系彻底决裂的决心。1925—1926年间,国民军与直奉双方的战争也属于军阀之间的利益混战,没有改变其军阀的本性,再加之政治、军事上的弱势导致其在华北地区的争夺失败,使得北方的反革命势力再次联合壮大。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后,冯玉祥转向X,在其部队中实行“清党”,将坚持革命的X党清除出去,甚至加以X,国民军联军已随着其统帅的转向X而变质,从一支革命军队转变成为国民党新军阀部队。
历史评价
编辑“三·一八”X发生后,X中央号召全国民众“不惜以重大牺牲实际援助冯玉祥所领导的国民军”,因为国民军是“帝国主义的工具张吴两派军阀X中国之障碍”。
苏联X曾评价:“这些国民军的社会基础和北方其他集团的基础一样,虽然这些军队走上了争取X解放斗争的道路,但是意志并不坚决,各军的司令都没有革命的经历,而军队本身也没有革命的传统。”
注释
编辑展开[a]
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1925年曾随郭松龄反奉失败,退入关内。次年1月就任国民军第四军总司令兼滦河防御副司令。
[b]
1926年1月18日,鲁军方振武部在肥城通电反叛张宗昌,脱离直鲁联军宣布投冯,并改称为国民军第五军。
[c]
靖国军是曹世英为响应孙中山护法战争、反对北洋皖系军阀而成立的陕西地方武装,胡景翼任总司令兼教导团团长。皖系军阀、陕西督军陈树藩举兵来攻,胡景翼与曹世英、张义安、郭坚等屡挫敌军,靖国军势力扩张至关中20余县。
[d]
三原,靖国军总指挥处,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
[e]
后改名为西北陆军干部学校。
[f]
但是,该校学员仅学习一年(包括三个月下部队实习)。南口战后, 学校撤退到包头,没举行毕业考试就提前毕业了。
[g]
今邢台地区。
[h]
憨玉琨占据河南荥阳、密县、登封、禹县、郏县、鲁山、南阳一线以西广大地区,收编了大量驻豫军队,1个师迅速发展到4万余人,此外,他还把持着豫西20余县的财权和行X。
[i]
北京X后不久,原陕西靖国军将领井岳秀、杨虎城等组成陕北国民军,井岳秀任总司令。
[j]
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X力甚大,但战后未得一席之地,郭反对张作霖穷兵黩武,主张开发东北,郭松龄、李景林为首的土派(保定军校毕业)与杨宇霆、姜登选为首的洋派(留日)之间矛盾甚深。
[k]
天津之战加速了李景林重新倒向奉系军阀,李景林与鲁系军阀张宗昌组成了直鲁联
军,X冯玉祥。
[l]
1艘是日舰,1艘是奉军兵舰。
[m]
暂编第五、中央第七二旅归张之江节制,后改编为第五师,驻察哈尔。
[n]
暂编第四、中央第八二旅归李鸣钟节制,后改编为第六师,驻绥远。
[o]
在各部中,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均非国民军一军嫡系。 马鸿逵为西北X地方实力派,曾依附国民军一军较长的时间 (到1929年)。谭庆林为直系将领,曾任口北镇守使兼讨奉独立骑兵队总指挥,讨奉联军总司令。此时,该部暂依附国民军一军在南口大战前叛离国民军,先投直系,后又复投晋系。唐之道原是段棋瑞部下。段出山后,他召集旧部,依附国民军一军,1926年4月脱离国民军一军。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前言P1-3. ISвN 7-01-004570-4.
[2]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69. ISвN :7-5366-5114-7.
[3]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16. ISвN :7-5366-5114-7.
[4]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40-141. ISвN :7-5366-5114-7.
[5]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85-388. ISвN 7-307-02061-0.
[6]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1. ISвN 7-307-02061-0.
[7]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1. ISвN 7-01-004570-4.
[8]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7. ISвN 7-307-02061-0.
[9]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1. ISвN :7-5366-5114-7.
[10]北洋X公报[J].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988, 第 215 册: 11. 上海:上海书店.
[11]简又文. 冯玉祥传[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6.8: 183. ISвN 978-7-5538-0623-5.
[12]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74-77. ISвN 7-01-004570-4.
[13]简又文. 冯玉祥传[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6.8: 184. ISвN 978-7-5538-0623-5.
[14]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64. ISвN :7-5366-5114-7.
[15]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61-63. ISвN 7-307-02061-0.
[16]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78. ISвN :7-5366-5114-7.
[17]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78-79. ISвN :7-5366-5114-7.
[18]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79-80. ISвN :7-5366-5114-7.
[19]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16-117. ISвN :7-5366-5114-7.
[20]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00. ISвN :7-5366-5114-7.
[21]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43-145. ISвN :7-5366-5114-7. (2)
[22]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7. ISвN :7-5366-5114-7.
[23]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71. ISвN 7-307-02061-0.
[24]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前言P2. ISвN :7-5366-5114-7.
[25]张皓. 试论1925—1926年国民军在华北地区的失败原因[J]. 今古文创, 2021, (13): 66-67.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1.13.026.
[26]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9. ISвN 7-01-004570-4.
[27]冯玉祥. 《我的生活》(下)[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404.
[28]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6. ISвN :7-5366-5114-7.
[29]《关于取消国民军名义电》[Z].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1924年12月, 第3辑: 749.
[30]刘敬忠. 《冯玉祥国民军研究》[M]. 第1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12.9: 4-5. ISвN :978-7-01-011085-1.
[31]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14. ISвN 7-307-02061-0.
[32]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12. ISвN 7-01-004570-4.
[33]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14. ISвN 7-01-004570-4.
[34]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15-16. ISвN 7-01-004570-4.
[35]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17-18. ISвN 7-01-004570-4.
[36]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18. ISвN 7-01-004570-4.
[37]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9-10. ISвN 7-307-02061-0.
[38]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10. ISвN 7-307-02061-0.
[39]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12. ISвN 7-307-02061-0.
[40]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27. ISвN 7-01-004570-4.
[41]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27. ISвN 7-01-004570-4.
[42]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27-28. ISвN 7-01-004570-4.
[43]汪朝光. 《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M].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9: 7165-7189. 9787214058348.
[44]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22-23. ISвN 7-307-02061-0.
[45]王奇生. 《中国近代通史 第六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4-1927》[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09: 7637-7656. 978-7-214-05833-1.
[46]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7-38. ISвN 7-307-02061-0.
[47]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9-10. ISвN 7-01-004570-4.
[48]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40. ISвN 7-307-02061-0.
[49]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45. ISвN 7-307-02061-0.
[50]侯培和、翁有为, 北伐前夕国民军与西北军政格局的演变[J]. 河北学刊, 2017.11, 37(6): 88.
[51]北洋X公报[J].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988, 第 214 册: 303. 上海:上海书店.
[52]沈云龙.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 第 66 辑[M].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3: 148.
[53]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77-79. ISвN 7-01-004570-4.
[54](苏)维·马·普里马科夫. 冯玉祥与国民军[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2.10: 200.
[55]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47-49. ISвN 7-307-02061-0.
[56]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49-56. ISвN 7-307-02061-0.
[57]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99-101. ISвN 7-01-004570-4.
[58]侯培和、翁有为, 北伐前夕国民军与西北军政格局的演变[J]. 河北学刊, 2017.11, 37(6): 88-89.
[59]侯培和、翁有为, 北伐前夕国民军与西北军政格局的演变[J]. 河北学刊, 2017.11, 37(6): 89.
[60]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60-61. ISвN 7-307-02061-0.
[61]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80-86. ISвN 7-307-02061-0.
[62]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67-68. ISвN :7-5366-5114-7.
[63]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95-99. ISвN 7-307-02061-0.
[64]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99-102. ISвN 7-307-02061-0.
[65]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105-110. ISвN 7-307-02061-0.
[66]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68. ISвN :7-5366-5114-7.
[67]张皓. 试论1925—1926年国民军在华北地区的失败原因[J]. 今古文创, 2021, (13): 66.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1.13.026.
[68]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73. ISвN :7-5366-5114-7.
[69]张皓. 试论1925—1926年国民军在华北地区的失败原因[J]. 今古文创, 2021, (13): 67.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1.13.026.
[70]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07. ISвN :7-5366-5114-7.
[71]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07-108. ISвN :7-5366-5114-7.
[72]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12. ISвN :7-5366-5114-7.
[73]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13. ISвN :7-5366-5114-7.
[74]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14. ISвN :7-5366-5114-7.
[75]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98. ISвN :7-5366-5114-7.
[76]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23-127. ISвN :7-5366-5114-7.
[77]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35-137. ISвN :7-5366-5114-7. (2)
[78]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56. ISвN 7-307-02061-0.
[79]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90-392. ISвN 7-307-02061-0.
[80]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57-362. ISвN 7-307-02061-0.
[81]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64-371. ISвN 7-307-02061-0.
[82]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74-75. ISвN 7-01-004570-4.
[83]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2-13. ISвN :7-5366-5114-7.
[84]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62-63. ISвN :7-5366-5114-7.
[85]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63. ISвN :7-5366-5114-7.
[86]刘敬忠、田伯伏. 国民军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11: 97-98. ISвN 7-01-004570-4.
[87]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3-14. ISвN :7-5366-5114-7.
[88]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4-15. ISвN :7-5366-5114-7.
[89]王宗华,刘曼容. 《国民军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 389. ISвN 7-307-02061-0.
[90]刘敬忠. 《冯玉祥国民军研究》[M]. 第1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12.9: 3. ISвN :978-7-01-011085-1.
[91]刘敬忠. 《冯玉祥国民军研究》[M]. 第1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12.9: 5. ISвN :978-7-01-011085-1. (2)
[92]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27. ISвN :7-5366-5114-7. (2)
[93]黎世红. 苏联与中国国民军[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06: 112-113. ISвN :7-5366-5114-7. (3)
[94](苏)维·马·普里马科夫. 冯玉祥与国民军[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2.10: 7.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