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英文名Famen Temple),又称“真身宝塔”,是陕西省宝鸡市的东汉佛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西距宝鸡市96公里,东距西安市120公里;法门寺2006年被国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X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编辑东汉—隋朝时期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时期,即公元147—180年,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释迦牟尼佛灭度火化后结成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送到世界各国建塔供奉,当时中国分有十九处,法门寺分得其中的第五处,因此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后又因塔而建寺,原名为阿育王寺。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对法门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并开创了供奉法门寺佛骨的先河。后在公元494年拓跋育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南北朝时期,受社会动荡,北周武帝时期爆发灭佛运动,在混乱中,法门寺遭到重创进而沉沦衰落。
隋朝时期,国家开始推崇佛法,法门寺顺势东山再起,公元583年改阿育王寺为"成实道场"。公元602年,隋朝右内史李敏第二次开塔瞻礼。
唐朝时期
唐代皇帝们认为迎送供养佛骨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富庶和平,因而继承了隋代供养佛舍利的做法,并形成“三十年一开”的制度,即法门寺塔舍利30年开启一次,开一次便象征着岁岁丰收,政通人和。当唐高祖李渊名义上还是隋恭帝杨侑的大丞相时,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朝建立后,法门寺成为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内道场,在国家宗教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唐太宗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瞻礼,并开启地宫供养佛骨,原塔也改建成四级木塔。公元631年,唐太宗X敕命开启地宫,尊奉舍利,宏建地宫,旌表佛塔,扩充寺域。武则天曾与唐高宗一起请佛骨入长安供养。
公元656年,朝廷不惜巨资,几经扩建,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将法门寺建造为为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宗派最多、僧人最众的皇家寺院。公元659年9月,唐高宗向法门寺御赐钱粮布匹,以充供养;同年十月,又敕常侍X德送绢3000匹,供造阿育王像和补故塔用。公元662年2月前,则天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1000匹,并为佛祖真身舍利造九重宝函和金棺银椁。公元704年冬,施绢3000匹。
公元674年,唐肃宗下诏御赐法门寺悉数金银财宝,另有金襕袈裟以及檀香数百两之赠。公元790年2月迎佛骨时,倾都瞻礼,施财巨万,同时王室还赏赐给法门寺田产、房屋和车马。
武则天称帝期间,她下旨大规模扩建法门寺。公元704年,武则天下旨将舍利迎请到洛阳皇宫,万人焚香、千官朝拜,武则天也捐出了丝绢1000匹,外加自己御用的龙凤绣裙一条。
公元806年,唐宪宗迎请佛骨,下旨在法门寺到长安沿途修筑起一座座高台香案,众多人全来瞻仰供养舍利。时任刑部侍郎的大文学家韩愈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铺张浪费,结果被贬为X刺史,写下了名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X路八千。”
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但此前,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如来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
公元874年1月4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公元874年,唐懿宗在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用曼荼罗之形式,按照佛教仪轨,以地宫中室为中心,四枚舍利为主体,以此布局,寓意护国佑民理想。
宋朝时期
宋代时期,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在经历了唐朝末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后,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北宋皇帝多崇尚佛法,宋徽宗曾为法门寺题写“皇帝佛国”寺额。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时期
明清以后,法门寺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但据碑文记载法门寺仍有二十四院之宏伟建制。明万历年间灾荒连年,民间X修建宝塔刻文。公元1555年,陕西华县发生大X,第二年法门寺唐塔倒塌。
公元1569年,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因X崩塌。修缮法门寺的工匠们曾在地宫中目睹盛装佛骨的宝匣:“内匣贮佛骨,旁金袈裟尚存。”但工匠们并不敢扰动佛骨宝匣和地宫宝物,地宫随后被封闭,在地宫之上建成新的宝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围绕地宫建了一个夯土层进行保护。
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由于其母亲李太后对佛非常虔诚,因此于在公元1579年春下诏重修法门寺宝塔,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于公元1609年终于建成十三级八角砖塔。塔基边长27米,高1.8米,每次可容十余人奉佛。
清代时期对法门寺时有修葺,但规模不大。清顺治时期,公元1654年因X塔体倾斜裂缝。
扶风法门寺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法门寺更见凋敝。民国时期,1938年,关中大旱,前来赈灾的官员看到作为千年古寺的法门寺塔身已经倾斜。
民国时期,1939年,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来陕西赈灾,见法门寺寺宇残破,寺塔倾斜,遂以工代赈,维修寺塔,历时一年多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在对法门寺的修缮期间,曾有匠人偶然发现了地宫的一角。但鉴于当时中国大地战火正炽,又有清东陵盗陵案前车之鉴,朱子桥立即召集知情人,要求必须立誓保守此秘密,保护国宝,决不让外人尤其是日本人知道,因此将地宫入口重新封闭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门寺考古发掘现场
X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X,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1981年8月24日,因历代X及淫雨等X的影响,法门寺砖塔倒毁。次年4月3日,探查队在挖到四五米以下的时候发现一块方形的汉白玉石盖,把石盖撬起来之后,地宫便显露出来。
1986年,陕西省X作出了重建宝塔的决定。次年2月底,开始清理塔基,陆续发现了明代环形基槽和唐代以青石砌边的方形夯土塔基,并在塔基的正中部位发现了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建造的地宫藻井盖,2000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以及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2006年0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古代文物遗址,被X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年10月16日,《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会议纪要》提出,X拆迁工作,合十舍利塔、佛光大道和广场所需征用的土地,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协调。
2007年4月16日,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对景区开发建设。
2009年3月19日,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有限公司注册子公司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法门寺文化景区的经营管理服务等。次年,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在寺内设立“西北X的汉语系高等佛学院“法门寺佛学院”。
2014年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在法门寺圆满举行。
寺院布局
编辑法门寺整体采用以塔居中,殿在塔后的“塔庙制”布局设计,这是中国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以“真身宝塔”为寺院的中轴,塔前是法门寺山门、前殿,塔后是大雄宝殿,过了天王殿,就是巍然耸立的13级以唐塔为基础,以明塔为标准所建造的舍利砖塔,其后为法门寺藏经阁以及祖师堂。寺院的西院是法门寺博物馆,此馆占地面积4877X方米,建筑面积13632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有多功能接待厅、珍宝阁、舍利文化馆、中国法门寺研究馆建筑。
法门寺平面图
主要建筑
编辑法门寺塔
法门寺真身宝塔
法门寺塔位于法门寺寺院的中轴。此塔始建于东汉,初名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天竺的国王,笃信佛法,在世界各地建立了84000座塔,扶风法门寺塔是其中之一。因塔而修寺,寺和塔屡经兴废,多次重修,至公元625年始称“法门寺”,塔也随之称为“法门寺塔”。
唐朝时期,法门寺塔以编石为基,塔形为正方形,边长26米,木结构,有4根承重柱,20个回廓柱,楼阁式结构。四道流水屋檐,有高拱飞翘的重檐。
明朝时期,重修寺塔,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塔基平面呈圆形,东西直径约19米,南北直径约20米,总面积约320平方米,塔高47米,平面为正八边形。塔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均无门洞。其它11级各开8洞,共88个佛龛。塔的每层有出檐和砖雕的斗拱,X层斗拱下有砖雕花,每边中间有X、狮子、麒麟、双凤X、花叶云朵的浮雕,纹样华丽。下边还有题额,正南方为“真身宝塔”,东为“浮图耀日”,西为“舍利飞霞”,北为“美阳重镇”,其它四面分别题刻乾、坎、艮、巽,用以表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方位。第二层,下部周围雕刻的是栏杆,饰莲花朵卷草云图案,雕工极为精细。
1981年明塔倒塌,1988年重建后的塔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筑成,式样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级八角形塔修建的。
地宫
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地宫位于法门寺真身宝塔塔基下,于1986年在对法门寺塔基的考古发掘中打开,地宫总长为21.12米,总面积达31.4X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后室秘龛七个部分组成,是迄今国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唐代地宫。地宫中有佛教供养道具、錾文器物、佛指舍利多、琉璃器皿、秘色瓷、纺织品等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和《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两通碑石,对了解地宫沿革,勘校文物名称及数量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除四枚佛指舍利外,出土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珍珠宝石近400件(颗)、瓷器17件、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器19件、铁骨文物若干件,各类铜钱几万枚,还有大批丝织品及衣物。法门寺地宫是20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现X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出土的佛祖真身舍利和大唐宝藏创造了十项世界之最,2004年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地宫十大世界之最
X最 |
法门寺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
第二最 |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
第三最 |
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遗规 |
第四最 |
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
第五最 |
地宫出土的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 |
第六最 |
地宫X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形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
第七最 |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
第八最 |
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
第九最 |
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
第十最 |
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
*上表格信息来源
合十舍利塔
合十舍利塔
合十舍利塔,位于法门寺风景区东侧,用于安奉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合十舍利塔为台湾建筑大师李祖原设计,塔高148米,共6层,分地面和地宫部分,外观好似人的双手合十状。双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在双手合十的空间之内,又供奉有三身、三世诸佛、菩萨。在合十舍利塔前,是一条长123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其分为主道和辅道两部分,主道两旁有用花岗石雕刻而成的巨大佛像。
2009年5月9日,佛指舍利安奉大典暨合十舍利塔落成仪式在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和佛教信众、嘉宾约3万余人参加盛典。
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位于合十舍利塔的正前方,长1230米,宽108米,“1230”中“1”代表这里供奉着世界上X释迦摩尼指骨舍利,“2”代表新旧两座宝塔,“3”就是代表佛法僧三宝的设计规划,而0就是万物一切所有的众生。“108”代表法师手持的念珠就是108颗,每拨去一颗佛珠就代表看破放下一种烦恼。佛光大道是整个景区的景观主轴,直通合十舍利塔,大道分为主道和辅道。主道上陈列的是十尊菩萨和经幢。辅道东西各有八组景观小品。东边是佛陀胜迹,讲述佛陀有凡入胜的过程,西边是法界源流,展现佛教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
其他建筑
编辑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建于陕西宝鸡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位于法门寺西侧,占地面积4877X方米,建筑面积13632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国内首座以唐代宫廷珍宝和佛教艺术为馆藏特色的专题性二级博物馆。现有展示区“宝塔千秋 檀林经典”“地宫再现 舍利重光”“交流互鉴 文明印记”“金烁银耀 唐宫风华”四个单元。展出碑刻造像、金银器、瓷器、丝绸、琉璃器等藏品162件,为“国家5A景区”“全国文明单位”、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会员单位、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普场馆。
法门寺佛学院
法门寺佛学院坐落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位于法门寺西侧。法门寺佛学院始建于1988年,1999年基本完成佛学院教学楼、学僧寮舍、法堂的设施建设。2004年11月11日正式开学。现有法师8人,老师2人,学习的内容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瑜伽师地论》为主。
法门寺佛学院
典藏文物
编辑法门寺从地宫出土的文物主要有佛教供养道具、錾文器物、佛指舍利多、琉璃器皿、秘色瓷、纺织品、钱币、碑文8大类.,除四枚佛指舍利外,出土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珍珠宝石近400件、瓷器17件、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器19件、铁骨文物若干件,还有大批丝织品及衣物,共计2000多件唐代宫廷文物,此外各类铜钱几万枚,最有名的有佛骨舍利、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鎏金唐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银锡杖、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等;文物整体特征以展示佛教文化、宫廷文化、异域文化交织相融的盛唐气象;
出土文物现大多藏于法门寺博物馆内,共计9439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62件、一般文物9214件。
佛骨舍利
法门寺出土的佛骨舍利是世界上X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佛骨舍利共有四枚,均为白色管状,其中X枚佛骨色白如玉,呈管状,腔体方正,腔X有大热星座,高40.3毫米、上宽17.55毫米、下宽20.11毫米、内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第二枚佛指舍利安置在地宫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中,灵帐通高16厘米,方形中空,由顶、盖、身、座、床五部分组成;第三枚佛指舍利深藏于地宫后室秘龛内;第四枚佛骨安置在地宫前室的四铺菩萨阿育王塔中,塔内有宝刹单檐铜塔一座。法门寺四枚佛骨舍利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4枚佛骨舍利
唐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出土于法门寺地宫,为八重宝函之第七重。宝函通高23.5厘米、边长20.2厘米,重2699克。由钣金制成,纹饰鎏金;宝函为正方形,函前有司前,后有两铰链与函盖相连;盖为盝顶;函体四壁饰四天王像,银函上的天王名号根据《长阿含经》经所錾刻,天王的服饰,头戴冠,身着明光甲,脚穿毡靴,为唐代的武将装饰。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