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也称佛山北帝庙,为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的神庙。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被誉为岭南北帝庙之祖,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曾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进行大规模整修。
名称由来
编辑真武古称玄武,是道教的重要神衹。真武的民间称谓众多,包括北帝、黑帝、玄帝、祖师爷、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上帝公、北帝公等。
佛山祖庙原名北帝庙,自北宋元丰年间始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八《祠祀》记载: “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1078-1085),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 这段记载似乎说明佛山祖庙得名是因为其创建时间早,且“为诸庙首”。但这种说法仍然存疑,因为建于唐代的塔坡寺才是佛山早期庙宇中最X的。
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佛山五斗口司巡检王棠所颁的《禁颁胙碑示》碑中所言:“独我佛山,名称祖庙,胡自昉乎?毋亦有佛镇之初,我北帝威镇其间,屡著灵应,佑庇蒸民,镇人尊而亲之,爰称其庙曰祖,如人家之有祖,称其堂曰祖堂也。”这里提到在佛山人心目中,祖庙是神与祖先的结合体,这种神亲结合的信仰模式,似为祖庙名称之来由。佛山祖庙“亦庙亦祠”的特性,是这种信仰模式的反映。 祖庙三门前的一幅清代对联“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的对联,说明了祖庙“亦庙亦祠”的功能和地位。
另外,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二《明景泰元年疏并勘合》记载,“元季兵起,乡之神祠俱毁,独此祠人不敢犯,故名之曰祖堂。” 而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二《重建祖庙碑记》记载了元末农民X军焚毁庙宇的事件,其中说道:“贼亦败亡,至是复修,乡人称之为祖庙。”
而清初X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六《神语》中提到:“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 意思就是说在广东众多的真武庙中,以佛山的庙宇称首,因此名为祖庙。
历史沿革
编辑宋代始建
北宋初期,佛山地区的汾江河主流辽阔,佛山南部和中部被汾河之流环绕,而北部仍未形成陆地,当地居民只能乘小舟外出,而当时兴盛的工商业也带来了水路运输的需求。为免遭水道风浪威胁,以保平安和财物安全,当地民众只能祈求神的庇佑,在中部支流洛水岸边兴建庙宇供奉庇护神。另一方面,宋代以来,佛山手工业发达,成为岭南地区的冶铁中心,当地民众也寻求神灵保佑,消除祝融之灾,保生产之平安。
宋代时玄武崇拜较为兴盛,宋真宗时就已诏封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玄武崇拜随着中原人的南迁而带到岭南地区,在庙中奉祀,被作为“司水之神”,皆因民间传说“玄武属水,水能胜火”。保水上平安,防水火之灾,成为佛山民众祀真武的初衷。
元代焚毁
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二《重建祖庙碑记》记载,祖庙在元末曾经在元末毁于战争。原文记载,“元末龙潭贼寇本乡,舣舟汾水之岸,众祷于神,即烈风雷电,覆溺贼舟者过半。俄,贼用妖术贿庙僧,以X污庙,遂入境剽掠,焚毁庙宇,以泄凶忿,不数日,僧遭恶死,贼亦败亡,至是复修,乡人称之为祖庙。” 意思是说元末时佛山祖庙曾遭龙潭贼寇即元末农民X军焚毁,其真武显灵助力朝廷击退X军的圣显传说又增添了佛山祖庙的神秘感,使真武崇信更加深入民心。
明代重修
明洪武五年(1372年),佛山祖庙重修,明宣德四年(1429年)开始,又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的重新修缮。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海人黄萧养率农民X军进攻佛山,佛山祖庙作为朝廷军队组织抵御的指挥中枢,发挥了稳定军心、鼓舞民心的作用,平定叛乱后,明代宗朱祁钰敕封祖庙为灵应祠,佛山堡为忠义乡,并赏赐匾额、对联,该庙也竖起灵应牌坊。佛山祖庙自此成为官祠,功能不再局限于民间祈福的场所。
佛山祖庙上的雕塑
此后,佛山祖庙于明正德、万历、天启和崇祯年间历次重修及新建部分建筑,包括重修灵应祠,建牌楼、三门及流芳堂,新凿锦香池,兴建灵应祠前的石照壁,修建灵应祠门楼、观音殿,改塑24尊漆扑神像。
佛山祖庙 灵应祠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户部尚书李待问捐修灵应祠,此为明代佛山祖庙的最后一次大修,李待问题写的“紫霄宫”和对联至今仍保存在祖庙正殿。
清代完善
清代初期,由于地方官信佛,佛山祖庙一度被官方冷落,但其民间影响力不减,修缮扩建也在陆续进行。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建了灵应祠香亭;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灵应祠前建华封台,后改为万福台,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万福台改变了祖庙建筑X出口朝南的格局,为清代祖庙新建的重要建筑;康熙年间,祖庙两度修缮,重整牌坊、廊宇、植株、台池,重修灵应祠堂牌楼,进一步清理灵应祠田亩、铺舍,并开始保存祖庙历史资料。祖庙面貌焕然一新,带动了新一轮的北帝崇拜热。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广东X设立佛山分府同知衙门,表明了广东官方对祖庙的重视。清乾隆年间,佛山祖庙进行历时两年多的大修,地方官员视祭祀北帝和维修祖庙为要务。
清嘉庆元年(1796年),佛山同知杨楷捐资倡修灵应祠并鼎建灵宫(庆真楼)。此次大修记载于陈其熀撰写的《重修灵应祠鼎建灵宫碑记》。工程完工之时,时任两广总督觉罗吉庆到佛山拜谒灵应祠并题联“默祷岁时常裕顺,愿登黎庶尽纯良”以示祝贺。至此灵应祠基本定型,北帝崇信也日盛。
清咸丰年间,灵应祠重修,修缮了万福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并创作了许多陶瓷瓦脊和灰塑作品。
佛山祖庙石湾陶
清末民国时的佛山祖庙
民国修缮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祖庙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但修缮和美化祖庙的工作还在民间继续进行,即使在日军侵华期间也没有终止。祖庙现存的灰塑作品大都出自民国佛山灰塑世家布氏家族,这些作品包括民国初期布锦庭的“薛丁山三探樊家庄”“断桥会”等,民国十一年(1942年)布根泉的“唐明皇游夜宫”“桃园三结义”,布柏生的”云水龙“”二龙争珠“,张容的”文五麟”“武五麟”等。
地理环境
编辑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邻近广州和港澳地区,地处物产丰饶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珠江水系支流众多,江河汇聚,水量充沛,佛山祖庙被东江、西江、北江三江环抱,地理环境优越。此外,佛山祖庙处于X带地区,气候温和,X多雨。
佛山祖庙所在的佛山三江汇集、四面环水的地理特征和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容易引发水患,如果发生天灾,江河暴涨,洪水肆虐 ,X生堪虞。此外,佛山自古以来手工业发达,佛山也是岭南的冶铁中心。而冶铸业易引发祝融之灾。当地民众把祈求生产兴旺和平安,除水火之灾的愿望寄托于神灵。作为“司水之神”的北帝,也就是真武,就被视为庇佑当地人民的神灵而受到尊崇,供奉北帝的庙宇遍布广东各地。
建筑布局
编辑布局的时代变迁
佛山祖庙:古建筑
明清布局
佛山祖庙古建筑的基本格局在明代就已经奠定,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座结构完整、宏伟壮观、颇具地方特色的庙宇。
根据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中的灵应祠图,建筑X的中轴线主要建筑由北到南依次为正殿、前殿、三门、锦香池、灵应牌坊、万福台,中轴线左侧的建筑由北到南为崇正社学、圣乐宫,中轴线右侧为流芳祠等。
清道光《佛山忠义乡志》灵应祠图中轴线与乾隆时期的建筑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道光灵应祠图在正殿后面加了庆真楼,而中轴线左侧多了大魁堂,中轴线右侧把乾隆灵应祠图没有标示明确的流芳祠、观音堂、社仓、三元禅院、三元市等都清晰标注出来。
民国布局
根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灵应祠图,中轴线建筑的变化不大,只是正殿与前殿之间增加了一个香亭。中轴线左侧的建筑中,崇正社学和大魁堂都保存下来,但圣乐宫建筑X不复存在。中轴线右侧的建筑中,少了社仓、三元禅院等建筑,但增加了崇烈堂、福德祠等建筑,流芳祠、观音堂等建筑基本未变,道光时“观音堂”易名为“观音殿”。
从道光志到民国志之间的93年,佛山祖庙建筑的规模逐步缩小,反映了动荡的时局对社会变化的深刻影响。
现今布局
现在佛山祖庙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基本就是乾隆、道光、民国《佛山忠义乡志》里中轴线的部分,沿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为庆真楼、正殿、前殿、三门、锦香池、灵应牌坊、万福台。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除了民国时期仍保留的香亭之外,其他中轴线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可以说基本保存了明清以来灵应祠的主体建筑。除了清代修建的万福台和庆真楼,现存古建筑都是明初甚至更早以来逐步扩建而成的。可惜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在八十多年间遭到严重破坏,左侧的崇正社学、大魁堂已不见踪影,右侧的观音殿、流芳祠也基本毁坏。
布局特征
佛山祖庙在清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左中右三线齐备,前暗后明,左文右武,布局合理的建筑X。其建筑布局有几个显著的特征:X,古建筑X沿中轴线排列,中轴线上及其左右两侧建筑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布局严谨,排列规整;第二,以祖庙三门为界形成前明后暗的格局。三门之外,空间开阔,给人轻松自在的感觉;三门之内,殿亭相连,肃穆庄严,但正殿内的真武大铜像的亲和形象又缓和了这种紧张感,使朝拜者对北帝心存敬畏又心生向往;第三,以中轴线为轴呈现左文右武的布局。祖庙三门后侧左边设文魁阁,右边置武安阁,而相对应的中轴线左侧的建筑如崇正社学、文昌宫、大魁堂属“文”,而右侧的建筑如流芳祠等则偏“武”,这符合中国古代左文右武的传统建筑格局。
建筑特征
编辑佛山祖庙是岭南地区典型的祠庙建筑,集合了岭南建筑结构技术及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殿前檐斗栱、灵应牌坊和明代前殿的如意斗栱,反映了古代建筑独特的木结构X特点,而各式精美木雕、砖雕、灰塑、陶塑、彩画等,则展示了古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最有研究价值的是正殿的宋代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斗栱,因为这是已知仅存的实例,在出跳、昂尾长等方面X全国,为研究中国建筑史提供了珍贵实物。
建筑技术
祖庙遵循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整体布局原则,规整庄严,疏密有致,飞檐层叠,富于变化。
佛山祖庙:古建筑
祖庙大殿和前殿的木构架结构,使用月梁、梭柱、斗拱,具有典型的岭南明代建筑特征。庙内随处可见斗栱,斗拱梁架多样,设计精巧。灵应牌坊的斗拱结构为“蒸巢斗拱”,形式为七铺无下昂偷心造。飞檐相接,白色石柱、红色斗拱和碧绿瓦筒形成色彩对比。前殿为歇山顶式建筑,檐下的如意斗拱,呈层层相叠的朵朵莲花状。正殿是祖庙建筑X中最古老的建筑,大殿使用的双杪三下昂八铺作斗拱为岭南地区最复杂的斗拱之一。正殿屋面梁架举折平缓,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栱实例。其前檐所采用的前面三下昂、后面三撑杆的斗拱结构,能延伸出宽大的前檐,从而有效保护檐下柱子免遭雨水侵蚀。 祖庙主体建筑中的三门、前殿和正殿,布局紧凑,通过香亭相互过渡,斗拱众多,相互连接,视线所及,只见斗拱,不见屋顶,构成独特的景观。
建筑装饰
在装饰方面,祖庙集陶塑、灰塑、砖雕、木雕、石雕等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殿宇的木雕、石刻,屋脊上的彩色陶塑,墙壁的砖雕和嵌瓷等,内容以传统戏剧人物为主,配以亭台楼阁、花木禽兽,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剧情场景,寓有“演戏酬神”之意。山门长达20米,用一列巨型石湾陶塑构成的屋脊,各种古装的烧釉立体人像,神态生动,各种场景,璀璨夺目,充分展现了佛山石湾陶都的风采。
佛山祖庙:石湾陶
陶塑
陶塑瓦脊是岭南地区传统祠庙建筑的重要建筑构件,其脊饰艺术是岭南祠庙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陶塑瓦脊装饰源起于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两广、海南和东南亚等地,佛山石湾窑尤以制作陶塑瓦脊而X。祖庙共有六条陶塑瓦脊,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规模最大的三门瓦脊全长32.02米,正反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陶塑瓦脊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如新。
灰塑
灰塑又称灰批,明代在广东开始流行,为岭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原材料有石灰、麻刀、纸浆、铁丝等,常见于屋檐瓦脊、檐下、门楣、窗框、山墙、亭台牌坊等处。灰塑题材多为花鸟、山水、人物等。佛山祖庙的灰塑作品众多,比如崇敬门内侧顶部的“桃园三结义”,取材于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创作于民国三十一年,以多层立体雕准确刻画了人物的外貌和个性特征。端肃门内侧顶部的“唐明皇游月宫”灰塑与“桃园三结义”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砖雕
砖雕是在质地细腻的东莞青砖上雕刻图案的岭南传统手工艺,多见于岭南祠堂、庙宇及住宅装饰。端肃门南侧的“海瑞大红袍”砖雕,创作于清光绪年间,是以刻画明朝忠臣海瑞等人物为主的璧龛式多层雕,人物繁多又惟妙惟肖。崇敬门南侧的砖雕“牛皋守房州”,运用多种雕刻手法,画面布局严谨,人物造型生动。此两个一文一武题材的砖雕互相呼应,符合祖庙左文右武的格局。
石雕
佛山明清时期石雕业发达,石雕装饰艺术品盛行。佛山祖庙保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石雕精品,比如红砂岩大神案、祖庙牌坊、灵应牌坊等。祖庙正殿北帝铜像前的红砂岩石雕神案为明初制作,以镂空高浮雕作纹饰,并有人物及花卉鸟兽雕饰。祖庙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为岭南地区清代石狮的典范,造型憨厚可亲,刀法X。
木雕
佛山祖庙留存众多金漆木雕作品,包括神案、彩门、檐板、屏风、宫灯等,独具广府地区木雕的粗放风格。祖庙三门贴金木雕花檐板用于保护檩条,长逾30米的木雕雕刻了夜战马超、八仙贺寿、将相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西、三顾茅庐等大家熟悉的故事。庆真楼一楼檐下也有类似的木雕装饰,不过是后来移至此处的。
主要建筑
编辑佛山祖庙如今保存的主要古建筑沿中轴线从南到北排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庙门(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
万福台
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是华南地区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戏台,被视为粤剧之源,为世界各地红船子弟寻根之地。万福台历经300多年风雨,如今依然是市民观赏粤剧之地。该戏台为歇山卷棚顶,高2.07米,宽12.73米,进深11.78米,金漆木雕大屏风雕刻民间故事。台前有宽阔的观戏席,东西两侧设两层观剧长廊。万福台运用建筑声学技术,确保观戏区的各处音响效果都同样出色。
佛山祖庙:万福台
灵应牌坊
灵应牌坊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是祖庙里的重要建筑。灵应牌坊造型优美,比例得体,是岭南牌坊的代表作。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通高11.4米,通阔9.2米。心间为阙道,次间用高石台基。正面顶层匾额X“圣旨”二字,下层横书“圣域”“灵应”,背面顶层匾额书“谕祭”,X斗木贴金字,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斗拱出挑,飞檐叠翠,飘逸凌云。灵应牌坊将抬梁式与穿斗式结构完美融合在一起,组成混合式结构X,打破了平面式牌坊的建造模式,开创了立体式牌坊的建造先河。
佛山祖庙:灵应牌坊
锦香池
位于灵应牌坊前,东西长20 余米,南北宽 11 米,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 年),原为土池,清雍正年间重砌石池,保留了部分明代的雕件。池中有象征北帝的石雕龟蛇像。池中两侧筑有花坛,但栽植的是乔木,呈对植形式。该池东南、西南两角的里香树已有五百年树龄;北面正中的石雕龟蛇于清雍正年间安置。池的四周围以石雕栏杆,栏杆虽经历次修缮,但浮雕精致古拙,仍保存明代风韵。游人向池中龟蛇投掷硬币,向道教中的北帝祈福,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庙门
庙门建于明景泰初年,东西分别连接崇正社学和忠义流芳祠,形成门庑式建筑,庙门建筑中间辟三间石券拱门,称为祖庙三门。
佛山祖庙:三门
在建筑结构方面,祖庙三门沿用台基的建筑手法,台基与三个拱门配合协调,显得开阔大气。三个拱门以红砂石砌筑,而连接三拱门的墙体均以1米多高的花岗石作墙裙。三门前为双步架,两端雀替镂雕卷草纹,以驼峰代替一般古建筑的瓜柱,并施以雕刻,再现鱼龙、卧狮、戏曲人物故事,装饰华美。
在建筑装饰工艺方面,祖庙三门富于观赏性。石湾文如壁店制作的双面大型陶塑人物瓦脊横贯三门之上,塑造多幕历史人物故事。屋脊为高 1.5 米、长 30 多米的人物 ( 石湾琉璃人物 ) 陶塑,正、背两面共塑各式人物300多个,故事内容为《姜子牙封神》(正面中段)、《甘露寺》(正面西段)、《舌战X儒》(正面东段)、《郭子仪祝寿》(背面)。瓦脊中还有亭台楼阁,花卉鸟兽。脊中置一对高大的铜质鳌鱼争珠。大门门扇为黑漆金木雕,三门前30多米长的金漆木雕花檐板通栏而过,正中拱门上,有明景泰皇帝朱祁钰题“敕封灵应祠”的属额,中间红砂岩墙体上挂着两副木雕对联,台基上八根柱子也有石刻对联。
前殿
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 年),面阔三间 13.3 米,进深三间 15.9 米。前殿为歇山屋顶,清光绪年间重修时曾加添陶塑人物瓦脊,檐下为如意斗栱。地面以尺寸不一的长方形花岗石铺砌,接缝密致,传说缝隙灌铅填塞。前殿安放着北帝手下的诸大将,皆高九尺。前殿共有二十根柱子,柱子和神像的布局相关联。前殿屋架为十六檩六柱梁架,用驼峰和斗拱代替瓜柱。前檐大量使用斗拱结构,后檐则处理简单。正中的檩子使用粗大的圆棕用于承载瓦脊的重量,其他都用方棕。前殿屋坡曲线基本上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但稍有改变,为循序递减式,以避免曲线上部太陡,瓦片不易安放。
正殿
正殿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 年),为庙中最早、最重要的建筑。大殿外观雄伟稳健,保留宋代建筑特点,外观为单檐歇山顶。正殿面宽14.3 米, 进深15.8 米,近似正方形,均为三开间。建筑为为七步架前后廊式结构,屋坡曲线按宋代法式营造,用驼峰斗拱承托標条,并用叉手托脚雀替,使结构更为稳定。正殿建筑结构中最具特色的是前檐“八铺作三下昂偷心造真昂”斗拱。正殿柱子共十六根,其中前檐四根为方石柱,其余为圆木柱。柱升起二分,柱上有收分,下有卷杀。殿周三面围墙,不设窗,有意使光线微弱,增强庙宇的神秘感。殿前左右两侧有廊与前殿相连,中间有天井。 清光绪年间殿脊泥塑和陶塑曾进行重修。殿中还保存着铸于明景泰年间的 2.5 吨重的北帝铜像和大型的铜铁铸件文物,殿前设有敬香祭拜的拜亭。
佛山祖庙:灵应祠正殿
庆真楼
庆真楼位于正殿之后,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为两层镬耳歇山顶楼阁,是祖庙建筑X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建筑。庆真楼于1975年维修,将木楼面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庆真楼正脊上面的双面瓦脊,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祖庙大修时添造的,全长14.5米,高1.4米。正面中段以三十三个陶塑人物叙说“瑶池祝寿”的故事,王母、众女儿和女仙以及以汉钟离为首的八仙都栩栩如生。正面东段和西段还塑有“削壁题诗”以及“竹林七贤”的故事。瓦脊的背面塑有牡丹花、仙桃组成的花开富贵图案。
庆真楼的木雕包括一楼檐下的长达14.2米的木雕花檐板和一楼的全长14.2米的金漆木雕彩门,刻有人物和花鸟,都生动传神。大厅正间和两次间分别饰有木雕翠竹花罩和红荔花罩,寓意高风亮节、富贵满堂。
“庆真楼”匾额在一楼的正门上方,红底金字,是1975年维修此楼时佛山X书法家林君选题写的。院落干净利落,无直接植物栽植,用盆景绿化小院。庆真楼在建造时属于地势较高的建筑,适合登高望远,曾为佛山X的旧八景之一,称“庆真楼观”。
重要文物
编辑真武铜像
供奉于正殿的北帝铜像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铜铸北帝像,铸造于明景泰年间,重达两吨半,高九尺五寸(3.04米),意为“九五X”。北帝慈眉善目,衣饰华美,造像肖似X帝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永乐皇帝的画像相似度很高,反映了明代真武形象的变迁。真武铜像置于X“紫霄宫”的神龛中,位于正殿正中,与左右两侧的文神北帝和武神北帝铜像相呼应。
“风调雨顺”大铁鼎
位于祖庙前殿香亭的“风调雨顺”大铁鼎,通高2.7米,最大直径1.41米,口径0.95米,采用三段分铸工艺,直口,颈部收窄,鼎腹呈半圆拱形,三X三足鼎立,双耳内侧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铭文。此鼎最早制作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康熙和嘉庆年间两度重铸,现今留存的为清嘉庆六年佛山“万明炉”重铸。
“灵应祠”狮纽盖铜鼎炉
位于正殿香亭的“灵应祠”狮纽盖铜鼎炉通高2.3米,重约1吨,由镂空狮子滚球纽盖、刻花炉身、云龙纹炉垫组成。炉身为折沿、直颈、鼓腹、三足,耳端有小狮子,铸有“灵应祠”等铭文,说明该炉于清光绪二十五年铸造。炉垫正中铸云水龙。鼎炉反映了清代佛山铸造工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准。
大铜镜
前殿的大铜镜制作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和光绪年间曾修缮。该镜铜质坚光,镜面光可鉴人,直径1.33米,周长4.14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古铜镜。因镶嵌于木架,铜镜呈八角形,似道教八卦图案。铜镜供进庙参拜的人X衣冠之用,故称“天鉴”之镜,民国乡志中曾有记载。
明成化大铜钟
铸造于明成化X的大铜钟位于祖庙三门内,是佛山现存最古老的古钟之一。钟高1.5米,口径1.07米,厚0.07米,重量为一千七百余斤。钟纽为龙形,钟肩有莲花纹饰,钟身刻有铭文,记述古钟的来历。此钟曾为祖庙举行祭祀典礼时敲钟仪式之用,声音洪亮,可以传得很远。
前殿漆金木雕神案
位于祖庙前殿的漆金木雕神案是光绪二十五年由本地银行供奉,为柚木镂空多层高浮雕,以历史故事、人物雕刻为主。该神案上层雕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正中“图穷匕见”的画面栩栩如生,下层雕刻”X霸伏龙驹”的故事,通过传说中的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X霸降伏外番烈马阻止外侵的典故,表达了鸦片战争后佛山人民对外敌入侵的痛恨。此神案还带有“反清复明”的隐喻。该神案不仅富有艺术性,还寄托了民众的情感和主张,反映了佛山木雕艺术的成就。
正殿漆金木雕神案
位于祖庙正殿的漆金木雕神案是光绪二十五年祖庙大修时由本地商会捐赠,以生动传神的人物故事雕刻而闻名。该神案上部雕刻“竹林七贤”的故事,说的是魏晋年间文人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隐居山林、不问时政的一段往事;下部雕刻“薛刚反唐”的故事,借此抒发民间对粤剧艺人李文茂和其他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红船子弟的缅怀和歌颂之情。
漆金木雕彩门
位于祖庙前殿的漆金木漆彩门悬挂于厅堂作为装饰物,作用类似屏风,形状犹如花篮,为漆金樟木镂空多层高浮雕,分三层雕刻人物故事。上层刻有楼台故事人物;中层以故事“赵美容伏熊”为题材,说的是传说中的北宋太祖赵匡胤之妹赵美容降伏外国使臣进贡的猛兽的民间故事;下层以”夜战马超”为故事题材。彩门两侧雕刻一对凤凰,装饰八角小花篮。该木雕为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创作的。陈列于正殿的漆金木雕彩门与前殿木雕彩门制作于同时期,且形似前殿彩门,但故事题材则有所不同,雕刻的是“擂台比武”“魏仇伏貘”“夜战马超”等人物故事。
镂空双面木雕大座屏
陈列于祖庙前殿的镂空双面木雕大座屏是清末作品,为方形,通高2.78米,宽2.58米,由三块大樟木镂雕拼接组成,正反面相同,镂空雕刻。该屏风整体为方形布局,正中则为“三狮戏球”的圆形主图案,雄狮、幼狮的镂雕配上山石鸟兽的图案,画面生动形象。三头狮子所戏的“绣球”采用金钱纹双层镂空雕刻工艺,里层可以转动。屏风还有孔雀开屏、蝙蝠翩飞等图样及“加官晋爵”的人物故事,寓意福、禄、寿的美好祝愿。该屏风为佛山木雕中的精品。
万福台金漆木雕屏风
万福台金漆木雕屏风是佛山祖庙内规模最大的一组金漆木雕,共四组六幅,屏风雕刻“三星拱照”“曹操大宴铜雀台”“降龙罗汉”“伏虎罗汉”“八仙故事”等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为多层镂空雕,其余均为高浮雕,雕刻精美,注重人物刻画,为祖庙木雕作品典范之作。全部木雕贴金箔装饰,富有装饰效果。该屏风位于万福台上,为分隔前X台之用,其木雕装饰为戏台增添了戏剧效果。
建筑价值
编辑历史艺术价值
在古建筑方面,佛山祖庙古建筑X以及各类文物大都保存完好。其古建筑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作,建筑结构和风格为古建筑专家推崇,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实例和范本。其中祖庙正殿、灵应牌坊都是具观赏和研究价值的建筑作品。沿中轴线排列的建筑X,各具特色和功能,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风貌和水准。
在装饰艺术方面,佛山祖庙融三雕两塑(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于一体,把这些富有岭南特色的装饰艺术运用于建筑装饰中,使建筑具有观赏性,并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庙内陈设的铜铁铸造艺术品、漆扑神像以及各类文物,都具有收藏价值。而且,这些本地生产的艺术品反映了佛山手工业制造的高水平。
文化价值
佛山祖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佛山的名片,代表着佛山的形象,更是佛山的民间信仰中心。千百年来,虽然祖庙历经变迁,但仍然是佛山民众的精神家园,每年在祖庙举行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比如北帝诞、春节数十万人行祖庙等,都是民众祈福的重要仪式,而朔望朝拜等更是民众自发的行动,其风俗反映了北帝在佛山人心目中的地位。而万福台也继续上演精彩的粤剧剧目。佛山祖庙串联起宗教、戏剧、武术、民俗等地方文化,成为一个传承传统文化、教化和团结民众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开发与保护
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佛山祖庙成为一个文物旅游景点。 1956年,佛山灰塑世家布氏家族为佛山祖庙创作了不少灰塑作品,比如布柏生、布辉父子的“双凤X”,布辉的“仙人弈棋”“羲之戏鹅”,布氏家族后人布志军的“公园春晓”等。翌年,祖庙进行了部分修缮,并把出入口由“崇敬门”改为“端肃门”。
1958年,佛山市博物馆成立,祖庙划归博物馆管理。1961年,佛山祖庙被公布为佛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佛山祖庙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祖庙重修时,在祖庙正门牌楼木匾额正面誊写隶书“祖庙”二字,匾额背面则由林君选先生题写了“古祠艺宫”四字。这一年,祖庙全面维修粉饰工程完成,祖庙正式重新对外开放, 每年都吸引百万以上游客。
佛山祖庙:庙会
1974年,大修祖庙“庆真楼”。“庆真楼”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现将二楼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结构。之后三十年间,祖庙陆续开展修缮工程,包括重新烧制祖庙陶塑双龙壁,对大庙内的漆扑神像重新修补、加漆、贴金和加固,维修孔庙,全面粉饰,更换腐朽斗拱,修缮金木雕等。
1996年12月,佛山祖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2月,佛山祖庙被评为佛山新八景之一。
2007年11月—2010年10月进行大规模全面修缮,完成了万福台、东西厢房、东西廊、灵应牌坊、东西碑廊、钟鼓楼、三门、前殿、文魁阁、武安阁、正殿、庆真楼等单体建筑的修缮,使这座“古祠艺宫”重新焕发新的风采。该次大修尊重历史原貌,应用了浅层定向静压注浆技术处理地基成套技术、岭南古建筑灰塑修复保护技术、古建筑墙体的修复创新技术、古建筑屋脊保护修复等新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为祖庙古建筑X的修缮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2年,佛山祖庙被评为国家AAAX旅游景区。
文化活动
编辑北帝诞庙会
祖庙北帝诞庙会是佛山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是当地民众贺诞酬神的传统节目,在清代已经达到数十万人的规模。2002年起,祖庙北帝诞庙会逐步恢复,并且由民间自发组织转为由博物馆策划,围绕地方传统文化,在原有的仪式上增加了舞龙、舞狮、武术杂耍等佛山传统的游艺民俗表演,大大丰富了庙会的内容。2006年5月,佛山北帝诞入选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名录,2008年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庙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三北帝诞辰的日子举行,仪式包括赴庙拜祭、贺寿开筵、烧大爆、演戏酬神、北帝巡游等,有娱乐也有竞技,场面欢乐而热闹。徐克导演的电影《黄飞鸿》中就有佛山抢花爆的场面。北帝诞庙会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内容,比如北帝铜像,八音锣鼓、木鱼、南音等民间音乐,神功戏中的曲牌、唱腔、武功,以及用于活动的木雕神案、仪仗、金华、剪纸等工艺品,展示了传统民间工艺的水平和艺术表现手法。
北帝诞庙会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传统的八音锣鼓柜、顺德杏坛北水村“柜色”、顺德杏坛吕教村花龙、南海叠南茶基村的敲击音乐十番飞钵、高明的“女儿屋”,还有唱龙舟、说书讲古、卖飞机榄、武术卖艺等。这些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因庙会得以传承和延续。
出秋色
出秋色是佛山传统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以艺术X表演和民间艺术品巡展为主,前者有扮演故事、车心、乐队、龙狮舞等,后者有灯色、台面、担头、头牌、罗伞、龙、狮等手工艺品,因而秋色可以归纳为车色、马色、飘色、水色、地色、灯色和景色七大色。出秋色曾经是“万人空巷”的活动,而新中国成立后,出秋色活动也继续举行,1982年举办的一次规模宏大的秋色盛会,X队伍长达三里,吸引了五十多万观众。据乾隆《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八月十五是谕祭灵应祠的日子,出秋色选择这一天举行,应是与北帝巡游、酬神、娱神相关。
春秋谕祭
祖庙北帝历来被奉为保家安邦的战神、福神,明清时期佛山祖庙就盛行春秋祀典活动,谕祭由官绅耆老联合举办,春祭日为农历二月十五,秋季日为农历八月十五。届时官员乡绅在灵应祠三门前立祭台、呈祭器、献祭品,地方官员敬拜北帝,兵丁护卫一字排开,旌旗飘扬,场面盛大。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如今的祖庙祀典活动更为隆重,有北帝仪仗引领、谕祭祭品敬奉、进香、祭文宣读、敬酒、肃拜北帝、跳祭舞、切金猪和鸣炮礼等诸多环节。
乡饮酒礼
历史悠久的乡饮酒礼与春秋谕祭同日举行,本地居民和侨民中年过70岁、身家清白、行为端正的老人,在谕祭后皆可继续参加宴席,并领取北帝所颁的胙福,以表尊老爱老之心,并借此联络社会各界乡亲,增进情谊。这一活动既是一种社区礼仪和聚会方式,也是耆老受到社会尊重的反映,同时也是教化百姓、推崇礼仪的重要手段。
祭孔大典
佛山孔庙建成百年来,一直是佛山民众祭祀孔子的场所。自2005年开始佛山祖庙逐步恢复祭祀孔子、庆贺孔子诞辰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从2010年佛山祖庙举办新春专场的祭孔仪典,2012年祖庙博物馆定在孔子诞辰日开始全面恢复“祭孔大典”,沿用古老的祭祀规仪,并演绎传统的六佾乐舞,还有诵读孔子语录、学童开笔等环节,整个仪式古朴庄重。
粤剧表演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万福台是粤剧发源的重要场所。昔日戏班会每年组班一次乘红船外出四乡演出,为祈求北帝保佑旅途平安,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选在万福台。佛山祖庙见证着粤剧在佛山的历史与发展。如今,作为粤剧传承的重要文化阵地和华南地区最X的古戏台,万福台沿用至今,一出出好戏依然在这里上演,是粤剧演出的重要场所,大批的粤剧爱好者仍然可以在此观戏,领略粤剧的魅力。
相关文化
编辑真武北帝与道教文化
真武,又名玄武,民间称为北帝、黑帝、玄帝、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等,原为道教神仙,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从上古时期的星宿神、战国秦汉时期的四灵、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的护卫神、唐代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圣神将、宋代的真武灵应真君到元代的玄天元圣仁威上帝,真武已由道教神祇变身为帝皇敕封的国朝祀典。明代明成祖朱棣封真武为护国神灵,对真武的崇信达到顶峰,真武从武神变为文神,并被视为庇佑整个国家的神灵。而民间也以各种方式供奉真武。明清以来,真武信仰以广东地区最为兴盛,珠三角一带信仰北帝,粤东至闽台一带则供奉玄天上帝。
民俗文化
明朝时期,佛山祖庙被帝皇敕封为“灵应祠”,从此列入官祠,每年举行盛大的祠典,地方官员通过一整套考究完备的祭仪来敬拜被帝,官民同祠,场面肃穆庄严。佛山的一系列民俗都与北帝相关,围绕祀神、酬神、娱神,发展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催生出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及民间艺术,影响遍及海内外,对研究岭南地区的民情风俗具有重大意义。对北帝的崇信已经发展为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民间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天,发挥着团结民众、整合社区的作用。
灵应祠
儒家文化
佛山素有尊孔重儒的传统,清宣统三年(1911)就兴建了孔庙,作为民众祭祀孔子的场所。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官商文人,都希望传承孔儒之道,崇尚儒学,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2005年起佛山祖庙开始恢复孔子诞的大型祭典活动,重现传统的复杂祭仪,并加入学童朗诵、接受儒家文化启蒙等诸多环节,是佛山民众一年一度的盛筵。
佛山孔庙
粤剧文化
粤剧是广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2009年10月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起源于明代,广采众长,在清末民国时期日臻成熟。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佛山戏曲的发展代表了粤剧的历史沿革,因此粤剧在佛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祖庙的古戏台一直好戏连台。粤曲源自清唱粤剧的“八音班”,流行于茶楼坊间,吸收了广东的曲艺、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成为华南地区受欢迎的剧种。粤剧脸谱和衣饰在各个戏种中自成一格。佛山出过很多粤剧名伶,曲艺双馨,为人们所X。
佛山演出粤剧《女驸马》
武术文化
清末民初X武术家黄飞鸿,自幼在佛山习武,独创虎鹤双形拳,成为岭南武术宗师和洪拳大师,同时也是名医。他的传奇事迹在佛山广为流传,2001年祖庙兴建黄飞鸿X馆,展示其生平及后世影响,并定期进行黄飞鸿门人武术及舞狮表演。
叶问也是清末民初的武术大师,在佛山土生土长,熟习咏春拳,毕生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和普及,被尊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弟子多达三百多万人,功夫X李小龙是叶问的得意门生。佛山祖庙设有叶问堂来展示叶问生平,以及咏春拳术和咏春文化。
佛山祖庙叶问堂
相关传说
编辑关于佛山祖庙北帝显灵的传说颇多,以明清时期的圣显事件为主。这些灵异事件为祖庙添上了神秘的色彩,提升了北帝崇信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有关黄萧养X的圣显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领导农民军围攻佛山,朝廷军队以佛山祖庙为指挥中心组织反击。在X军与朝廷军队对垒时出现的一些圣显事件,被解读为北帝显灵,护佑一方民众,助力地方官员平定此次X。传说中的圣显事件包括成X的海鸟出现在X军的战船上,在榕树枝头有X蚊聚集成旗帜状,以及有人马仿佛飞驰于护城的木栅栏之外。这些都记载在景泰元年上奏朝廷的《疏》中。在景泰四年(1453年)礼部的《勘合》中,又提到穿青袍骑白马的人走于木栅之外,X军在北边扬灰,结果风向反转吹向自己的阵营,还有一队红鸟坠海等圣显事件。虽然这些事件大都是出于战争或道德教化的需要而编造,但确实达到了编造者的目的,祖庙还因此被敕封为“灵应祠”,自此成为官祠。有关黄萧养X军中的北帝显灵事件不但在明朝广为流传,到了清代,故事内容越来越丰富,在康熙时甚至流传北帝披发黑衣,手挥长剑,亲战沙场的故事。
历代修缮中的圣显
庙宇修建或修缮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瑞应故事,佛山祖庙也不例外。有几件关于北帝的圣灵事件,一是元代顺德农民X军进攻佛山时,天空电闪雷鸣,并刮起大风,掀翻了贼船,保全了佛山;二是偷盗者遭报应的故事;三是北帝定夺财产纠纷而惩罚欺诈者。
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重修庆真堂记》碑也详细记载了北帝圣显事件,提到元代时祖庙前两株榕树被风吹倒又奇迹般复活的故事。而明洪武年间祖庙重修时,又塑造了木头跃出污泥,被视为初建庙宇时雕塑神像的余木而重新利用的故事。还有明宣德四年祖庙大修前后,庙前出现大如车轮的发光火球、神旗、白蛇等怪异现象。
流行比较广的圣显事件时康熙五十八年,一少年在灵应祠牌楼飞檐走壁并投掷瓦木,数千人围观而无一人受伤的故事,为修缮灵应祠牌楼做了铺垫。
类似的圣灵故事还有很多,目的都是彰显北帝的神威,提醒百姓谨言慎行,起到规范民众言行的作用,客观上圣灵事件也推进了祖庙的修建和修缮。
庙宇陈设物的圣显
佛山祖庙内的圣物㓥仔石背后有一段民间故事。这块石头原来是明景泰初年祖庙被敕封为“灵应祠”时地方官员春秋二祭时跪拜之用。相传明朝末年,一穷苦人家黄氏的儿子被恶霸诬陷其偷吃了他的鹅,仗势欺人,令黄氏十倍赔偿,并买通庙祝,令黄氏伸冤无门。悲愤的黄氏将儿子放在黑石板上,当场X以证清白。结果北帝显灵,少年还阳,母子团聚,恶霸受到惩罚。
在祖庙正殿香亭的东侧有一座苏真人的神像,他是佛山祖庙历史上有名的道士,也是X留有塑像的道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灵应祠前的雕花石龙纹石照壁,就是苏真人募资修建的。但苏真人曾被人诬陷贪污,为表清白,就于庙会酬神庆典中,冒险抱着快要燃爆的大沙爆,说如果清白,沙爆就不会爆。结果安然无恙,“揽大沙爆”这句俗语就流传开来,北帝的法力也更加使人敬畏。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张维明. 图说中国古典建筑-- 塔·寺庙[M]. 第1版.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01: 114. 9787532281411.
[2]广东省人民X地方志办公室. 广东印记(第二册)[M]. 第5版.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81-82. 9787218133065.
[3]肖海明. 佛山祖庙[M]. 第1版. 北京: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10: 2. 9787501017959.
[4]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235-238. 9787501028757.
[5]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39-46. 9787501028757.
[6]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祖庙简介EB/OL.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2023-06-03].
[7]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11: 10. 9787501028757.
[8]王亮. 禅城灵应--佛山祖庙与北帝诞[M]. 第1版. 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3-07-01: 1-21. 9787554803844.
[9]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185-186. 9787501028757.
[10]肖海明. 佛山祖庙[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10: 42-60. 9787501017959.
[11]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26-39. 9787501028757.
[12]周彝馨. 佛山传统建筑研究[M]. 第1版.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5-08-01: 30. 9787306053534.
[13]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佛山祖庙修缮报告 上[M]. 第1版. 北京: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8-08: 20. 9787501053735.
[14]王河. 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M]. 第1版.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6-06: 112-114. 9787556400638.
[15]程建军. 岭南历史建筑测绘图选集[M]. 第1版.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03: 110. 9787562337362.
[16]陆琦. 佛山祖庙[J]. 广东园林, 2014, (5): 76. 16712641 .
[17]肖海明. 佛山祖庙[M]. 第1版. 北京: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10: 48-49. 7501017956.
[18]肖海明. 佛山祖庙[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5-10: 42-47. 7501017956.
[19]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75-81. 9787501028757.
[20]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63-70. 9787501028757.
[21]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71-72. 9787501028757.
[22]肖海明,王海娜.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佛山祖庙[M]. 第1辑. 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11: 218. 9787218113647.
[23]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50-52. 9787501028757.
[24]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82-84. 9787501028757.
[25]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11: 113-117. 9787501028757.
[26]高宇峰. 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J]. 丝绸之路, 2009, (18): 42-45. 10053115.
[27]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140-144. 9787501028757.
[28]肖海明. 中枢与象征:佛山祖庙的历史、艺术与社会[M].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11: 88-98. 9787501028757.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