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戏剧家。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5岁入县立第五小学,10年后考入江苏南菁中学,期间曾加入国民党“复兴社”。1937年因日军侵略中断学业,二年后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文学深受沈从文的影响。因部分学科成绩不合格以及消极服兵役,最终从西南联大肄业。1946年汪曾祺赴上海致远中学教书,与黄裳、黄永玉并称“湖上三剑...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戏剧家。19X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5岁入县立第五小学,10年后考入江苏南菁中学,期间曾加入国民党“复兴社”。1937年因日军侵略中断学业,二年后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文学深受沈从文的影响。因部分学科成绩不合格以及消极服兵役,最终从西南联大肄业。1946年汪曾祺赴上海致远中学教书,与黄裳、黄永玉并称“湖上三剑客”。三年后在北京加入“南下工作团”,但在武汉因为“复兴社”问题而滞留。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市文联、《北京文艺》杂志社、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被划为“右派”遭到批判,下放X劳动改造。二年后恢复工作调入北京京剧团,1966年以“老右派、新表演”为基调被批判。 一年后解放并受到江青重用。X结束后,再次受到为期三年的审查,最终得到“右派改正”的结果。从20世纪80年X始,汪曾祺创作了多种文体作品、参与了多项文学交流,期间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97年5月16日,因消化道X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个人生平

编辑

高邮时期

19X3月5日,汪曾祺生于江苏高邮。因正值农历元宵节,多次表示“生日总被人记住”。三年后,X杨氏因肺病去世。5岁的汪曾祺入县立五小幼稚园,很受能歌善舞的王文英老师偏爱。同年父亲汪菊生续娶张氏,对汪曾祺视如己出。二年后秋天,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读。国文课的教育对其的想象力、文学表达以及美术等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这时期对汪曾祺影响较大的是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小说《徙》的主人公即以其为原型。

1931年夏秋,高邮洪灾,父亲汪菊生积极参与赈灾。小说《钓鱼的医生》中的医生王淡人,就以父亲为原型,不同的是把急公好义、划船赈灾的形象改为划船为X病的情节,同时对汪曾祺性格温存善良影响颇深。小学毕业的暑假,汪曾祺跟名儒韦子廉学习桐城派文章和书法,晚年曾表示“我至今作文写字,实得力于先生之指授。”升入初中的汪曾祺受归有光对于尊重妇女儿童的理念的感染,形成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5岁的汪曾祺考入江苏名校南菁中学。军训期间,结识巫宁坤、赵全章。结束后,被吸收加入国民党“复兴社”,参加过一些活动。这成为后期困扰汪曾祺的一个历史问题。本年,继母张氏因肺疾离世。1937年暑假,日军攻陷江阴,汪曾祺和全家去往庵赵庄避难,其携带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沈从文小说选》,就是这两本书形成了他对文学、对小说的概念。还对他报考西南联大中文系有很大关系。转年,在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盐城临时中学等校辗转借读。

汪曾祺

《汪曾祺》

昆明时期

1939年,历时半个多月,汪曾祺到达云南昆X考西南联大,被中国文学系录取。由朱自清、杨振声、罗常培等共同编选的《大一国文》课本,是汪曾祺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因收录较多北京作家文章,被称为“京派国文”,后来还有人还把汪曾祺风格归类到“京派”中。转年,在《中央日报》刊发小说《钓》,是汪曾祺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老师沈从文对汪曾祺影响很大,他曾在《我的老师沈从文》写道:“我在西南联大几年,所得到的一点‘学问’,大部分是从沈先生的书里取来的。”1941年,参加冬青社和文聚社。12月,散文《私生活》在成都《国民公报》发表,是目前所见汪曾祺最早发表的散文作品。

汪曾祺

《汪曾祺与老师沈从文》

1942年,汪曾祺与同学成立“山海云剧社”,主管化妆。9月,其根据一位同学的一句新诗“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词上交,得到了老师王力“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的评语。还根据“车轮生四角”古诗写就作业《方车论》,从诗句的奇特想象阐发依依惜别之情的独特表达,老师杨振声十分欣赏,并在期末宣布他是X免考的学生。

来年,因“体育”和“大二英文”成绩不合格,汪曾祺未能在如期毕业,滞留于西南联大补修课程。10月末,汪曾祺与龙云等筹办中国建设中学并在此工作直至西南联大结束。11月,西南联大教授委员会决定,四年级男生一律征调为译员,不服征调两年兵役者,不发毕业文凭,汪曾祺对此消极应对。本年,卞之琳所译的福尔《亨利第三》与里尔克的《旗手》以《亨利第三与旗手(叙事散文诗两篇)》为名,由昆明文聚社重新出版。这两个作品对汪曾祺的写作有极大影响。

1944年,因战争吃紧,家中汇款未能及时寄到,汪曾祺生活十分困窘、落魄。在《觅我游踪五十年》中写道:“白天,无所事事,看书,或者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廊檐下胡思乱想”,“晚上,写作,记录一些印象、感觉、思绪,片片断断,近似A.纪德的《地粮》。”替杨毓珉写就期末读书报告《黑罂粟花——李贺歌诗编读后》,受到闻一多赞赏,对杨毓珉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汪曾祺最终肄业。8月抵达上海。

上海时期

抵沪后因工作生活无着,曾想过要自杀。沈从文写信把他“大骂了一通”,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在李健吾介绍下到私立上海致远中学教书,承担国文、外国历史等课程。联大时候的情侣施松卿回到福建后,在英华中学谋得教职。与穆旦、刘北汜、黄永玉成为好友,和定居上海的巴金交往频繁。来年5月,作文艺论文《短篇小说的本质——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这篇论文是早期汪曾祺小说思想的集中展现。汪曾祺托沈从文、杨振声给施松卿谋得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工作。施松卿北上就职途径上海时与汪曾祺订婚。汪曾祺与黄裳、黄永玉因才华相互吸引成为知交,经常在一起吃喝、聊天、逛旧书店,被称沪上“三剑客”。“九叶派”诗人唐湜完成《虔诚的纳蕤思——谈汪曾祺的小说》,是最早的关于汪曾祺作品的专论。

前北京时期

1948年3月,寄住北京大学沙滩红楼,处于失业状态,多靠施松卿接济。结识废名。后经沈从文帮助,进入位于午门的历史博物馆充任办事员,保管仓库、为藏品写说明卡片。11月7日,参加在北京大学“方向社”X次座谈会,对沈从文把“文以载道”问题比作驾车者需要接受红绿灯制约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1949年春,汪曾祺和施松卿结婚。3月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下个月,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系巴金主编“文学丛刊”之一。5月,汪曾祺随解放军进入武汉,任汉口二女中副教导主任。但因“南菁中学复兴社”的历史,受到审查。1950年夏,汪曾祺回到北京,《说说唱唱》编辑部主任。9月,兼任《北京文艺》编辑部总集稿人。10月7日,对陷入人事纠纷的巴金去信予以宽慰。从弃稿发现小说《活人塘》,提交主编后在《说说唱唱》上发表,成为作者陈登科的成名作。12月,汪曾祺为黄永玉画展撰《寄到永玉的展览会上》,是其解放后最早发表的作品。

1951年5月20日,毛X为《人民日报》写的重要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发表,批判《武训传》的运动开始。汪曾祺也写了《武训的错误》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此期间,汪曾祺与沈从文、老舍、林斤澜及友梅交往频繁。其中老舍待人接物的君子古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影响了他自己的处事风格。11月,《北京文艺》并入《说说唱唱》。同月,汪曾祺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中南区第二十二团,赴江西进贤参加土改,被分配到夏家庄王家梁(村)。来年4月回京。8月,施松卿调入新华社。

三年后,正值吴敬梓逝世二百X,汪曾祺创作X部戏剧作品: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剧本得到北京市副市长X的肯定,并介绍给京剧名家奚啸伯排演,1956年获得北京市戏曲调演京剧一等奖。《范进中举》随着奚啸伯各处演出,逐渐成为奚派艺术的代表性剧目。

转年,汪曾祺调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任编委。7月,汪曾祺在肃反审干运动中,对“复兴社”问题作出“一般历史问题”的结论。9月,汪曾祺经手编辑发表方之的成名作《在泉边》。

1957年,在“大鸣大放”运动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有关人士动员汪曾祺写了一篇短文《惶惑》发在单位的黑板报上。文章涉及人事工作,后来成为他的“右派”罪证之一。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整风会议上,汪曾祺呼吁重新研究、正确对待沈从文,后来也成为他的“右派”罪证之一。6月,汪曾祺因为不当言论而遭到“右派”批判,但基本是当作思想问题批判的,只是在小范围内开过几次调子平和的会,批判结束后仍旧主持编辑部工作。1958年夏,汪曾祺遭到大字报揭发批判。在批判会上,他的《仇恨·轻蔑·自豪》《早春》《惶惑》都成为矛头所向。最后被定为“一般右派”,撤销职务,下放农村X劳动。8月,曾多次发表汪曾祺诗作的《诗刊》以综述读者来信的方式对汪曾祺的《早春》一诗加以批评,编者说“这首充满阴暗情绪的诗,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感”。

X时期

1958年底,汪曾祺被下放X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起猪圈、刨冻粪的劳动。来年秋,父亲汪菊生去世,家境贫困难熬。在从事大部分劳动后,汪曾祺固定在果园上班。年底,经工人组长和部分干部鉴定:老汪劳动好,“人性”不错,可以摘掉右派帽子。但考虑到下放时间太短,需再等一年。1960年8月,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并无接收之意,只好暂留所里协助工作。下旬,赴河北沽源绘制《中国马铃薯图谱》。沈从文在信中,对汪曾祺进行了鼓励。转年11月,汪曾祺写成短篇小说《羊舍一夕》。《人民文学》1962年第6期以显著位置发表这篇小说。这是汪曾祺解放后的X次小说试笔。1962年10月沈从文给程应镠的信中称赞这篇小说,说:“大家都承认‘好’。值得看看。”萧也牧的评价是:“这才是小说!”年底,汪曾祺回到北京,在北京京剧团担任编剧。

后北京时期

1962年伊始,汪曾祺多方参考,开始创作京剧《王昭君》。5月完稿,由京剧名家X演出。来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是汪曾祺解放后X本作品集。10月下旬,江青指令北京京剧团改编现代沪剧《芦荡火种》为现代京剧。1964年3月,首演获得成功。随后,此剧成为各大报纸媒体、各种盛大场合的必演曲目。经毛主席建议,剧名改为《沙家浜》。1965年,《沙家浜》被定为革命样板戏,连续出演三十场,观众八万余人次。其间,《解放日报》、《文汇报》连续发表评论文章多篇,予以高度评价。后又编制剧本《山城旭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汪曾祺就作为北京京剧院里的“黑鬼”“小邓拓”“黑爪牙”,以“老右派,新表演”为基调被批判。罪状有二,一是在《小翠》中说狐狸是大尾巴猫,被指恶毒攻击伟大X;二是剧本《雪花飘》中“同在X门下住,不是亲来也是亲”,被攻击为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随后他与马连良、赵燕侠等“X权威”、“戏霸”一起,在京剧团内批斗、罚跪、X,定期向“X派”递交交待材料。1967年4月27日,汪曾祺被宣布解放。随后,奉命与他人将《敌后武工队》改编为京剧。半年后,改为《平原作战》,在中国京剧院演出。三年后的5月21日,拥护毛X“五二〇”声明(支援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抗美救国)的百万X众大会在X门举行,汪曾祺作为嘉宾登上X门。1972年7月,汪曾祺参与的京剧《杜鹃山》剧本创作完成,公演后受到好评并赴国内外演出。二年后,汪曾祺担任北京京剧团革命委员会成员。1976年10月,“X”被采取隔离审查措施。汪曾祺兴奋地参加了庆祝X。工作组进驻北京京剧团后,汪曾祺向其提出了工作建议。有人贴大字报指“被江青重用过的人在干扰运动大方向”,汪曾祺再一次接受审查。三年后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复查小组为汪曾祺写了右派改正结论。11月,发表复出后X篇小说作品《骑兵列传》。

1980年7月,汪曾祺参加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发言中坦诚京剧存在着危机。主张“京剧要向地方戏学习,要接受外国的影响,让京剧院团把门窗都打开,接受一点新鲜空气,借以恢复自己的活力”,引起了较大争议。8月,写作最重要小说代表作《受戒》,包涵“内在的欢乐”,获《北京文学》1980年X短篇小说奖。转年,他发表小说《异秉》,高晓声评价“这篇小说,对于扩展我们的视野,开拓我们的思路,了解文学的传统,都是有意义的。”转年2月,汪曾祺作小说《大淖记事》并认为《大淖记事》与《受戒》一样,所包涵的感情是“内在的欢乐”;5月,在北京戏剧报发表戏剧理论文章《京剧格律的解放》;10月,回到故乡高邮,受到了当地的热情接待,并留下诸多作品,还以修鞋匠高天威为原型作小说《皮凤三楦房子》。

1982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了作家座谈会,汪曾祺作了发言,主要谈了“要有一个清楚、明确的世界观”和“要对读者负责”的观点。这年,他赴四川、X以及湖南进行文学考察并创作文学作品,有《成都小吃》《天山行色》《桃花源记》等,还在当地进行了文学交流讲座。年底作七律《犹及回乡听楚声》贺沈从文八十大寿。转年,又赴德州、X、徐州进行文学交流讲座,作《人间幻境花果山》散文与诗歌两体。8月,作小说《故里三陈》。

1983年8月,汪曾祺参与北京京剧院国庆三十五X献礼节目,其中参与创作现代戏《红岩》和传统戏《钟馗嫁妹》。来年1月,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10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香港访问,结识了香港作家、编辑辜健(古剑),后成多年好友。1986年1月,作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11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其间与欧洲汉学家易德波、秦碧达等人交流。12月,《北京文学》将封二交给汪曾祺开设短散文专栏“草木闲篇”,首撰《张大千和毕加索》《八仙》《栈》三篇。

1987年汪曾祺应美国作家夫妇安格尔和聂华苓之邀,到美国爱荷华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他发现中西两种文化和制度下形成的不同的工作生活状态。在美国期间,汪曾祺到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等学校进行演讲,内容涉及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留白”在艺术中的作用等等,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他还写了四篇总题为《聊斋新义》的小说。回国之前感受到“硬壳裂开了,变得感情奔放,并且好像也聪明一点了。”

1988年,闻沈从文离世消息,作《淡泊的消逝——悼吾师沈从文先生》《一个爱国的作家》《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怀念沈从文老师》《严子陵钓台》,并在接受采访时称沈先生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是我见到的作家中最甘于淡泊的,这不仅是人的一种品格,也是人的一种境界”。9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预备班开学,汪曾祺任授课专家。转年1月,《北京文学》与台湾《联合文学》共同行动,刊发汪曾祺专号。本年,法文版短篇小说集《受戒》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列为该社“熊猫丛书”之一种。

1990年作散文《马·谭·张·裘·赵——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初访福建》《多年父子成兄弟》等,英文版短篇小说集《晚饭后的故事》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列为该社“熊猫丛书”之一。来年,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卷第二章“出入战区的X作家”中,在“其他大后方作家”篇章中,论述了汪曾祺,指出:“汪曾祺代表京派在X后的旧梦重续”“他属于京派的后劲”。1994年5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拍摄汪曾祺专题。11月,中国作协、中华文学X会主办的“中国作家十人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西南厅开幕,展出汪曾祺在内的10位作家书画作品。1997年5月16日因消化道X离世,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文学作品特点

编辑

平淡和谐

汪曾祺作品不追求大题材、大事件、大人物,如实地记录生活,从小人物身上挖掘闪光点、大精神,是汪曾祺的一贯风格。透过这些波澜不惊的文字描绘生活,我们体验了安宁景象,达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作品看似平淡似,实则意蕴其深厚。在作者多样统一的“和谐”结构下,通过故事叙事的节奏变化,突出与人物相关的风俗、景物、气氛的特征,而省略某些对人物情感、意绪的渲染,来达到多因素的整体和谐趋同,使人们不自觉去塑造作品形象,享受一种审美再创造的X。

散文语言

汪曾祺作品语言爽净流利,谦和平稳,散文化特征明显。这种语言特色,简约不简单,呈现不表现,叙述不抒情;内外兼修、形神皆备;轻柔舒缓、情趣盎然。借鉴吸收老师沈从文"要贴到人物来写"和"要滚到里面去写"的观念,汪曾祺语言表述人物紧紧相连。一心一意的专注于人物来写,使得语言和文字才能相协调,才不会失去诚意。通过“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的方式,呈现自然生活的常态和本真,呈现最天然的心理情感,使得生活和语言合二为一,达到了音、形、意的整体和谐,给人一种身在其中的感受。

人道主义

汪曾祺的作品朴实、真挚又温和,洋溢着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生活无论多么艰难,都没有磨灭其对人世间的热爱。西南联大时期的知识分子的自然唯美、世间平民百姓的和谐平淡、市井能人的世俗传奇都展现着汪曾祺心怀仁爱、淡写苦难,让人们在平常日子中发掘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情,把善良和真诚放进人们的心里。他还强调人性的解放以及道德的丰富性,来阐释生命价值的多面性。

文学影响

编辑

汪曾祺曾被称为“被遮蔽的大师”,因为他的风格既不符合中国革命文学传统,也不符合西方主流文学价值评判标准,在创作生涯中长期处于被边缘的地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以“五四”为界限,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鸿沟。其中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汪曾祺把中断了的“现代抒情小说”重新连接了起来,同时又为当时“伤痕反思”文坛吹进一股清新之风,及时启示和加速推动了文学的回归。他以孩童般的视角和文人风采观照阴晴冷暖,更多的对自我生命独立的表现和对X的抒发,,影响了许多作家和读者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对当下文学创作也有启示。

汪曾祺的作品引起了创作观念和叙述方式上的巨大变化,作品题材的功利性、重大性消退,叙述方式更加平淡诗意,结构更加和谐松散,对八十年代以后的现代小说高峰的到来有着潜在的影响。对新时期的寻根派小说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他打通了现当代文学和中外文学、打通了小说散文文体及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间的界限,具有无可替代的独X值,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小说风格风格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他的戏剧人物形象立体X、结构方式散文化,情感突出、语言表达充满诗意,以戏剧方式表达日常生活的人性诗情,提升了传统剧本文学的地位,将传统戏剧变成一种现代艺术,使其具有了与小说、散文、诗歌一样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主笔的《沙家浜》家喻户晓,至今仍为经典;1989年,当时从不发表京剧剧本的《人民文学》破例刊出《大劈棺》中的“庄周试妻”,可见所受欢迎程度。汪曾祺的戏剧用平实的笔触,展现常态人生流程,加之戏剧情节安排,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真意。

汪曾祺部分作品外译本

俄罗斯版《八月骄阳》《受戒》

捷克版《受戒》《黄油烙饼》

日本版《鉴赏家》《李三》《桥边小说三题》

英文版《当代X小说选》《晚饭后的故事》

美国版《陈小手》《尾巴》《受戒》

法文版短篇小说集《受戒》《晚饭花》《大淖记事》《受戒》

主要作品

编辑

文体

篇名

发表刊物

发表日期

X

备注

小说

 

 

 

 

 

 

 

 

 

 

 

 

 

 

 

 

 

 

 

 

 

 

 

 

 

 

 

 

 

 

 

 

 

 

 

 

 

 

 

 

 

 

 

 

 

 

 

 

 

 

 

 

 

 

 

 

 

 

 

 

 

 

 

 

 

 

 

 

 

《钓》

《中央日报》

1940.6.22

《茱萸集》 

-

《翠子》

《中央日报》

1941.1.23

《茱萸集》  

-

《悒郁》

《今日评论》

1941.1

-

-

《寒夜》

《中央日报》

1941.2.13

-

-

《春天》

-

1941.3.13

-

-

《复仇—给一个孩子讲的故事》

《大公报》

1941.3.2

《茱萸集》  

-

《猎猎——寄珠湖》

《大公报》

1941.4.25

-

-

《河上》

《中央日报》

1941.7.27

-

-

《匹夫》

《中央日报》

1941.8.31至9.25

-

-

《灯下》

《国文月刊》

-

《茱萸集》  

-

《待车》

《待车》

1942.1

《茱萸集》  

-

《谁是错的?》

《大公报》 

1942.6.8

-

-

《结婚》

1942.7.27

-

-

《唤车》

《世界学生》

1943.2

-

-

《除岁》

《文学杂志》

1943.11.5

《茱萸集》  

-

《小学校的钟声》

《文艺复兴》 

1946.2.15

《茱萸集》  

-

《复仇》

1946.5.1

《邂逅集》

-

《老鲁》

1947.4.1

《邂逅集》

-

《磨灭》

《大公报》

1946.9.12

《茱萸集》  

-

《庙与僧》

1946.10.14

-

《他眼睛里有些东西,决非天空》

《文汇报》

1946.11.13

-

-

《鸡鸭名家》

《文艺春秋》

1948.3.15

《邂逅集》

-

《醒来》

《大公报》

1947.1.16

-

-

《驴》

《经世日报》

1947.6.15

-

-

《职业》

《益世报》

1947.6.28

1980

1982.6.29

《晚饭花集》

《茱萸集》  

三次重写

《落魄》

《文讯》

1947.10

《邂逅集》

-

《绿猫》

《文艺春秋》

1947.8

《茱萸集》  

-

《戴车匠》

《文学杂志》

1947.10

《邂逅集》

-

《冬天》

《经世日报》

1947.7.6

-

-

《囚犯》

《人世间》

1947.9

《邂逅集》

-

《牙疼》

《文学杂志》

1947.9

 《茱萸集》 

-

《异秉》

1948.3

-

-

《三叶虫与剑兰花》

《文艺工作》

1948.5

 《茱萸集》 

-

《锁匠之死》

《平明日报》

1948.7.18

《茱萸集》  

-

《艺术家》

-

《邂逅集》

-

《邂逅》

-

《邂逅集》

-

《羊舍一夕》

《人民文学》

1962.3

《羊舍的夜晚》 

-

《王全》

1962.5

-

《看水》

1962.7

-

《骑兵列传》

1979

-

-

《塞下人物记》

《北京文艺》

1980年第9期 

-

-

-

-

-

-

-

-

-

-

《黄油烙饼》

《新观察》

1980年第2期

《茱萸集》 

-

《异秉》

《雨花》

1981年第1期

-

-

《受戒》

《北京文学》

1980年第10期

-

-

《岁寒三友》

《十月》

1981年第3期

-

-

《寂寞和温暖》

《北京文学》

1981年第2期

-

-

《天鹅之死》

《北京日报》

1981.4.14

-

-

《大淖记事》

《北京文学》

1981年第4期

-

-

《七里茶坊》

收获

1981年第5期

-

-

《鸡毛》

《文汇月刊》

1981年第9期

-

-

《故里杂记》 

《北京文学》

1982年第2期 

-

-

-

-

-

-

《徙》

《北京文学》

1981年第10期

《晚饭花集》  

-

《故乡人》

《雨花》

1981年第10期

-

-

《晚饭后的故事》

《人民文学》

1981年第8期

-

-

《晚饭花》 

《雨花》 

1982年第1期 

 

《晚饭花集》  

 

-

-

-

 《皮凤三楦房子》

 《上海文学》

 1982年第3期

《晚饭花集》  

-

 《钓人的孩子》

《海燕》

1982年第4期 

-

-

 《鉴赏家》

 《北京文学》

 1982年第5期 

-

-

-

-

《八千岁》

《人民文学》

1983年第2期

《晚饭花集》 

-

《小说三篇》

《钟山》

1983年第4期

-

-

-

-

-

-

《云致秋行状》

《北京文学》

1983年第11期

《晚饭花集》 

-

《星期天》

《上海文学》

1983年第9期

《晚饭花集》 

-

《故里三陈》

《人民文学》

1983年第9期

《晚饭花集》 

-

-

-

《昙花、鹤和鬼火》

《东方少年》

1984年第1期

-

-

《金冬心》

《现代作家》

1984年第1期

-

-

《仓鼠和老鹰借粮》

《中国作家》

1985年第4期

-

-

《螺蛳姑娘》

-

-

《日规》

《雨花》

1984年第9期

-

-

《故人往事》

《新苑》

1986年第1期

-

-

-

-

-

-

-

-

《郝有才趣事》

《大西南文学》

1985年第9期

《汪曾祺自选集》

-

《詹大胖子》

《收获》

1986年第2期

《桥边小说三篇》

-

《幽冥钟》

-

《茶干》

-

《八月骄阳》

《人民文学》

1986年第9期

-

-

《X》

《北京晚报》

1986年6月10日

-

-

《安乐居》

《北京文学》

1986年第9期

-

-

《毋忘我》

《北京晚报》

1986年7月12日

-

-

《早茶笔记(三则)》

《今古传奇》

1989年第2期

-

-

-

-

-

-

《小学同学》

《北京文学》

1986年第1期

-

-

-

-

-

-

-

-

-

-

《鲍团长》

《小说家》

1993年第2期

-

-

《黄开榜的一家》

《精品》

1993年创刊号

-

-

《水蛇腰》

《中国作家》

1995年第4期

-

-

《关老爷》

《小说界》

1996年第3期

-

-

诗歌

 

 

 

 

 

 

 

 

 

 

 

 

 

 

 

 

 

 

 

《自画像——给一切不认识我的和一个认识我的》

《大公报》 

1941.9.17

-

-

《昆明小街景》

1941.3.3

-

-

《昆明小街景》

1941.4.12

-

-

《有血的被单》

1941.7.30

-

-

《小茶馆》

1941.5.26

-

-

《消息——童话的解说之一》

《中央日报》

1941.6.12

-

-

《昆明的春天——不必朗诵的诗,给来自故乡的人们》

《大公报》

1941.6.18

-

-

《封泥——童话的解说之二》

《中央日报》

1941.8.16

-

-

《落叶松》

1941.11.24

-

-

《文明街》

1941.11.16

-

-

《二秋辑》

《生活导报周刊》

1942.11.13

-

-

《旧诗》

《大公报》

1942.12.8

-

-

《早春》

《诗刊》 

1957.6

-

-

《六十岁生日散步玉渊潭》

1980.3

-

-

-

-

-

-

-

-

-

-

-

-

-

-

《昆明雨》

赠X熙

1981.9

-

-

 《敬呈道仁夫子》

-

 1981

-

-

 《敬呈文英老师》

-

-

-

《戏赠宗璞》

-

1983

-

-

《人间幻境花果山》

-

1983

-

-

《一九八三年除夜子时戏作》

-

1984

-

-

《题长篇小说报》

长篇小说报

1984

-

-

《旅途》

《中国作家》

1986年第4期

-

-

《元宵》

《光明日报》

1987年2月15日

-

-

《七十书怀出律不改》

《文学界》

1990年第1期

-

-

《遥远的阿佤山》

-

-

-

-

《岁交春》

《大众日报》

1922.1.31

-

-

散文

 

 

 

 

 

 

 

 

 

 

 

 

 

 

 

 

 

 

 

 

 

 

 

 

 

 

 

 

 

 

 

 

 

 

 

 

 

 

 

 

 

 

 

 

 

 

 

 

 

 

 

 

 

 

 

 

 

 

 

 

 

 

 

《私生活》 

《国民公报》

1941.12

-

-

-

-

-

-

-

-

《小贝编》

《大国民报》

1943.4.28

-

-

《烧花集》

《X导报》

1943.12.25

-

-

《葡萄上的轻粉》

《云南民国日报》

1944.5.18

-

-

《花·果子·旅行——日记抄》

《文汇报》

1946.7.12

-

-

《花园——茱萸小集二》

《文聚》

1945.6

-

-

《干荔枝》

《观察报》 

1945.7.14

-

-

-

-

-

-

-

-

《前天》

《经世日报》

1946.10.13

-

-

《街上的孩子》

《文汇报》

1946.9.30

-

-

《“膝行的人”引》

《益世报》

1947.5.18

-

-

《风景》 

《文汇报》    

1946.10.25 

-

-

-

-

-

-

《昆明草木》 

 

1946.12.27

-

-

-

-

-

-

-

-

-

-

《飞的》 

1947.1.14 

-

-

-

-

-

-

-

-

《蔡X》

《大公报》

1947.3.7

-

-

《室外写生》

《少年读物》

1947.5

-

-

《歌声》

《大公报》

1947.7.11

-

-

《幡与旌》

《益世报》

1947.7.26

-

-

-

-

-

蝴蝶——日记抄》

《经世日报》

1947.8.24

-

-

《背东西的兽物》

《大公报》

1948.2.1

-

-

《白松糖浆》

《天津民国日报》

1948.4.12

-

-

《勿忘侬花》

-

1948.5.3

-

-

《书〈寂寞〉后》

《益世报》

1948.5.29

-

-

《昆明的叫卖缘起》

《大公园地》

1948.6.27

《昆明的叫卖》

-

《斑鸠》

《新路周刊》

1948.7.10

《茱萸集》  

-

《蜘蛛和苍蝇》

-

1948.7.17

-

-

《礼拜天早晨》

《文学杂志》 

1948.9

-

-

-

-

-

《道具树》

《大公报》

1948.11.28

-

-

《卦摊——阙下杂记之一》

《益世报》

1948.11

《茱萸集》  

-

《国子监》

《北京文艺》

1957.3

王灿炽《北京纵横游》

《蒲桥集》

-

《冬天的树》 

《人民文学》 

1957.12 

-

-

-

-

-

-

《下水道和孩子》

《诗刊》

1957.3

《蒲桥集》

-

《星期天》

《人民文学》

1957.7  

-

-

-

-

-

-

《与友人谈沈从文》

 

 

 

《蒲桥集》 

 

-

-

-

《裘盛戎二三事》

《京剧艺术》

1980年第4期

-

-

《果园杂记》 

《新观察》 

1980年第5期 

 

《蒲桥集》 

 

-

-

-

《我的老师沈从文》

《收获》

2009年第3期

-

-

《名优之死——X裘盛戎》

-

-

 《关于葡萄》

《安徽文学》 

1981年第12期 

 

《蒲桥集》 

 

-

-

-

《看〈小翠〉,忆老薛》

《戏剧电影报》

1982年第14期

-

-

《旅途杂记》

《新观察》

1982年第14期

《蒲桥集》

-

-

-

-

《天山行色》

 

《北京文学》

 

1983年第1期

 

《北京文学》奖

 

-

-

-

-

-

-

-

-

-

-

《湘行二记》

《芙蓉》

1983年第1期

-

-

-

-

《一代才人未尽才——怀念裘盛戎同志》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年版

-

-

《人间幻境花果山》

《连云港文学》

1984年第1期

-

-

《老舍先生》

《北京文学》

1984年第5期

《蒲桥集》

-

《翠湖心影——昆明忆旧之一》

《滇池》

1984年第8期

《蒲桥集》

-

《泡茶馆——昆明忆旧之二》

1984年第9期

-

《昆明的雨——昆明忆旧之三》

1984年第10期

-

《水母》

《北京文学》

1984年第11期

-

-

《葵·薤》(旧文合并)

-

-

《云南茶花》

《北京文学》

1987年第1期

《蒲桥集》

-

《隆中游记》

《收获》

2001年第4期

-

-

《跑警报——昆明忆旧之四》

《滇池》

1985年第3期

《蒲桥集》

-

《昆明的果品——昆明忆旧之五》

《滇池》

1985年第4期

《蒲桥集》

-

《昆明的花——昆明忆旧之六》

《滇池》

1986年第3期

-

-

《昆明菜——昆明忆旧之七》

《滇池》

1987年第1期

-

-

《观音寺——昆明忆旧之八》

《滇池》

1987年第6期

-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人民文学》

1986年第5期

《蒲桥集》

-

《午门忆旧》

《北京文学》

1986年第5期

《桥边散文》

《蒲桥集》

-

《玉渊潭的传说》

-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光明日报》

1986年2月23日

-

-

《故乡的食物》

《雨花》

1986年第5期

《蒲桥集》

-

-

-

-

-

-

《手把羊肉》

《大公报》

1987年7月1日

-

-

《谈读杂书》

《新民晚报》

1986年7月8日

-

-

《午门》

《大公报》

1987年5月12日

《蒲桥集》

-

《他乡寄意》

《新华日报》

1986年9月17日

-

-

《吃食和文学》

《作品》

1987年第1期

《蒲桥集》

-

-

-

《藻鉴堂》

《大公报》

1987年5月25日

《蒲桥集》

-

《索溪峪》

《桃花源》

1988年第1—2期合刊

-

-

《沈从文转业之谜》

《真善美》

第1、2期合刊号

《蒲桥集》

-

《散文四篇》

《作家》

1987年第6期

《蒲桥集》

-

-

-

-

《金岳霖先生》

《读书》

1987年第5期

《蒲桥集》

-

《滇游新记》

《滇池》

1987年第8期

《蒲桥集》

-

-

-

《夏天的昆虫》

《北京文学》

1987年第9期

《蒲桥集》

-

《建文帝的下落》

《大西南文学》

1987年第12期

《蒲桥集》

-

《钓鱼台》

香港《大公报》

1987年11月23日

《蒲桥集》

-

《黄英》

《人民文学》

1988年第3期

“聊斋新义”系列

-

《蛐蛐》

《人民文学》

1988年第3期

-

《双灯》

《上海文学》

1989年第1期

-

《石清虚》

《人民文学》

1988年第3期

-

《陆判》

《滇池》

1988年第5期

-

《捕快张三》

《小说家》

1989年第6期

-

《同梦》

-

《严子陵钓台》

-

-

《蒲桥集》

-

《林肯的鼻子》

《散文世界》

1988年第4期

-

-

《淡泊的消逝——悼吾师沈从文先生》

《中国时报》

1988年5月14日

-

-

《一个爱国的作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88年5月20日

《蒲桥集》

-

《星斗其文,赤子其

人——怀念沈从文老师》

《人民文学》

1988年第7期

-

-

《字的灾难》

《光明日报》

1988年6月5日

《蒲桥集》

-

《自报家门》

《作家》

1988第8期

《蒲桥集》

-

《美国短简》

《上海文学》

1988年第8期

-

-

《四方食事》

《中国文化》

1989年第1期

-

-

《漳州》

《中国旅游报》

1990年4月21日、28日

《初访福建》

-

《云霄》

-

《东山》

-

《厦门》

-

《福州》

-

《武夷山》

-

《七十书怀》

《现代作家》

1990年第5期

-

-

《人间草木》

《散文》

1990年第3期

-

-

-

-

-

-

《多年父子成兄弟》

《福建文学》

1991年第1期

-

-

《悔不当初》

《时代青年》

1993年第4期

-

-

《关于于会泳》

-

1996.11

-

-

《X印象》

《时代文学》

1997年第4期

-

-

论文

《短篇小说的本质——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

《益世报》

 

1947.5.31

 

-

-

《“花儿”的格律——兼论新诗向民歌学习的一些问题》

-

-

《京剧格律的解放》

《北京戏剧报》

1981年第24期

-

-

 《小说技巧常谈》

《芙蓉》

 1983年第4期 

-

-

-

-

-

-

《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写作》

1991年第4期

-

-

报告文学

《一切都准备好了》

《大公报》

1951.1.21

-

-

《一个邮件的复活——访问北京邮电管理局无着邮件股》

《北京文艺》

1951.3

-

-

《关于“路永修快板抄”》

《民间文学》

1958.6

-

-

《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修改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人民日报》

 

1970.1.11

-

-

《披荆斩棘,推陈出新——谈〈沙家浜〉唱腔和舞蹈创作的几点体会》

1970.2.28

-

-

 《故乡水》

 《人民日报》

 1981

-

-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读书》

 

 1982年第8期

-

-

 《关于小小说》

 《百花园》

 1983年第4期

-

-

 《谈谈风俗画》

《钟山》

 

 1984年第3期

-

-

艺术评论

 

 

 

 

 

 

 

 

 

 

 

 

 

 

 

 

 

 

 

 

 

 

 

 

 

 

 

《丹孃不死》

《北京文艺》

1951.5.15

-

-

《武训的错误》

《人民日报》

1951.5.27

-

-

《赵坚同志的〈磨刀〉与〈检查站上〉》

《北京文艺》

1951.8

-

-

《且说过于执》

-

1956.6

-

-

《鲁迅对于民间文学的一些基本看法》

《民间文学》

1956.10

-

-

《仇恨·轻蔑·自豪——读“义和团的传说故事”札记》

-

1958.4

-

-

《古代民歌杂说》

《北京文学》 

2007.5

 

-

-

-

-

《读民歌札记》 

《民间文学》 

 

1980.4 

 

-

-

-

-

-

-

-

-

-

-

-

-

-

-

-

-

《笔下处处有人——谈〈四进士〉》

-

-

《飞出黄金的牢狱》

《X团结》

1979

-

-

《X场在七十六页》

《京剧艺术》

1980年第1期

-

-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芙蓉》

1981年第2期

-

-

《宋士杰——一个独特的典型》

《人民戏剧》

1981年第1期

-

-

《打鱼·杀家》

《北京艺术》

1981年第1期

-

-

 《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读书》

 1984年第8期

-

-

 《两栖杂述》

《飞天》

 

 1982年第2期

-

-

 《语言是艺术》

 《花溪》

 1983年第1期

-

-

 《提高戏曲艺术质量》

 《戏剧论丛》

 1984年第1辑

-

-

 《传神》

 《江城》

 1984年第3期

-

-

《漫评〈烟壶〉》

《文艺报》

1984年4月号

-

-

《谈风格》

《文学月报》

1984年第6期

-

-

 《流派要发展,要有新剧目——读李一氓〈论程砚秋〉有感》

 《戏剧电影报》

 1984年第13期

-

-

《应该争取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关于戏曲问题的冥想》

《新剧本》

1985年第1期

-

-

《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

《光明日报》

1985年3月21日

-

-

《细节的真实——习剧札记》

《文艺欣赏》

1985年第3期

-

-

待遣春温上笔端》

《瞭望》周刊海外版

1985年第51期

-

-

《用韵文想》

《剧本》

1986年第3期

-

-

《小说的散文化》

《八方》丛刊

1987年第5辑

-

-

《林斤澜的矮凳桥》

《文艺报》

1987年1月31日

-

-

《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人民文学》

1989年第8期

-

-

《精辟的常谈——读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光明日报》

1993年4月16日

-

-

随笔

 

 

 

 

 

 

 

 

 

 

 

 

《听侯宝林同志说相声》

《新民晚报》

1951.6.13

-

-

《井底引银瓶》

《说说唱唱》 

1954.2

-

-

《葵》

20世纪80年代

蔬菜笔记

-

《薤》

-

《栈》

-

《艺坛逸事》

《文汇月刊》 

1981年第2期 

-

-

-

-

-

-

-

-

《尊丑》

《北京戏剧报》

1981年第14期

-

-

贵妃醉酒》

《北京戏剧报

1981年第18期

-

-

《高英培的相声和埃林·彼林的小说》

《北京戏剧报》

1981年第22期

-

-

 《揉面——谈语言运用》

 《花溪》

 1982年第3期

-

-

-

-

-

-

《小说笔谈》

《文艺》(双月刊)

1982年第1期

-

-

-

-

-

-

-

-

-

-

《听遛鸟人谈戏》

《北京艺术》

1982年第2期

-

-

《从赵荣琛拉胡琴说起》

《戏剧电影报》

1982年第12期

-

-

《说短——与友人书》

《光明日报》

1982年7月1日

-

-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

-

-

《一篇好文章》

《北京晚报》

1986年4月19日

-

-

《关于小说的语言(札记)》

《文艺研究》

1986年第4期

-

-

-

-

-

-

-

-

《贺路翎重写小说》

《人民日报》

1987年2月24日

-

-

《昆明的吃食》

 

《随笔》

 

1993年第3期

 

-

-

-

-

-

-

-

-

人物特写

 

《怀念一个X驾驶员同志》

《光明日报》

1951

光明日报社《我们的血曾流在一起》

人民出版社《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

-

《从国防战士到文艺战士——记王凤鸣》

《说说唱唱》

1952.8

-

-

戏剧

(部分列举)

 

 

 

 

 

 

 

 

 

 

《范进中举》

-

1954

-

汪曾祺

《范进中举》

《王昭君》

-

1962.5

-

-

《凌烟阁》

-

1962.12

-

-

《芦荡火种》(《沙家浜》)

-

1964.3

-

汪曾祺

《沙家浜》

《杜鹃山》

-

1963

-

-

《小翠》

-

1963

-

-

《雪花飘》

-

1965.10

-

-

《擂鼓战金山》

《北京剧作》

1982年第1期

-

-

《裘盛戎》

-

1980

-

-

 《红岩》

-

 1984

-

-

 《钟馗嫁妹》

-

-

-

《一捧雪》

《新剧本》双月刊

1987年第5期

-

-

《大劈棺》

《人民文学》

1989年8月

-

-

整理

《牛郎织女》

-

1957

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国民间故事选粹》

-

检查

《我的态度》

-

1976.4

-

-

《我的检查》

-

-

-

《我和江青、于会泳的关系》 

-

1976.5  

-

-

《关于我的“解放”和上X门》

-

-

-

《关X岩》

-

-

-

《综合检查》

-

1976.9

-

-

《关于〈山城旭日〉、〈新三字经〉、〈决裂〉》

-

1978

-

-

 电影剧本

《炮火中的荷花》

 《电影创作》

1995年第4期

-

-

画作

(部分列举)

《我有一好处》

-

1991

-

-

《罗汉》

-

年代不详

-

-

《老来渐少登临兴》

-

1985

-

-

《十二红》

-

年代不详

-

-

《苦瓜冬苋菜》

-

年代不详

-

-

《人境》

-

1992

-

汪曾祺

《人境》

《谁识金昌绪》

-

1987

-

汪曾祺

《谁识金昌绪》

《墨雏》

-

年代不详

-

-

《鉴赏家》

-

年代不详

-

-

《甚么?》

-

年代不详

-

汪曾祺

《甚么》

《南人不解食蒜》

-

年代不详

-

-

相关人物

编辑

汪嘉勋:汪曾祺祖父,清末“拔贡”。经营药铺,免费医治眼病。因赈案保举训导,为汪曾祺在寺庙取名“海鳌”,对早期汪曾祺的古典文学素养以及书法帮助较大。

汪菊生:汪曾祺父亲,字谈卢(一作淡如),曾在南京读旧制中学。性格开朗,热爱运动,富于艺术情趣与才华。能奏多种乐器,也擅长绘画、篆刻及制作风筝等各种手工。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汪菊生的性格气质对汪曾祺的人生与艺术道路影响深远。

 沈从文:中国作家,汪曾祺的老师兼挚友。汪曾祺因为阅读沈从文作品想考入西南联大,后又跟沈从文学习。在上海低谷时期,得到了沈从文的“你有一支笔,怕什么”的醍醐鼓励;在北京,经沈从文介绍得以进入报社工作;在X时期,得到沈从文“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坚韧态度。在文学上,沈从文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汪曾祺发表文章、结交名流,对其文学生涯影响很大。两人一生惺惺相惜、相互成就。

汪朗:汪曾祺长子,1951年出生,媒体人、作家。著有散文集《刁嘴》《衣食大义》《食之白话》,与两个妹妹合著《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等。

人物评价

编辑

作家李陀的《现代汉语的新活力》指出:汪曾祺开启了对汉语X与特质的探索,汪有意识地重建与古典和白话传统之间的联系,是抵制过度西化的范例。

汉学家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认为:沈从文和其弟子汪曾祺可以被称为现代汉语的文体大师。吊诡的是,虽然二人并没有回避外来的借词或者句法结构,但是它们在现代散文中成功地传递了一种古典的审X受性。

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的美国《剑桥中国文学史》评价:“《复仇》的文字既口语又抒情,既意象化又简洁,这个关于化解和超越的故事充满了佛道哲思。”

后世X

编辑

汪曾祺文学奖

江苏省作家协会和高邮市人民X共同设立汪曾祺文学奖,旨在继承和发扬汪曾祺的文学遗产,致力于短篇小说的文体探索,通过奖励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X作品,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汪曾祺X馆

20X5月20日,在汪曾祺诞辰100X之际,汪曾祺X馆在其故乡江苏高邮正式开馆。X馆总建筑面积9500余平方米,分为汪曾祺X馆、汪迷部落、汪氏家宴以及汪氏客栈4个片区。总体风格古朴大方兼具现代简约,远看犹如七摞掀开的书稿,对应着汪老擅长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书信、杂著、谈艺等7类文学体裁。馆内两层建筑设有11个展厅,分为“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为人为文”“怀念与传承”5个主题,每个篇章连接在一起,全面展现了汪曾祺著书立说、潜心创作、趣味人生的大师风范。

汪曾祺故居

汪曾祺故居位于高邮市人民路竺家巷9号,是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二层小楼起基尖顶,灰砖青瓦,老式花棂的门窗,和周边相比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墙上挂着“汪曾祺故居”的牌子,门上贴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对联,至今尚有汪曾祺亲戚居住。故居不是那种勉强复原、陈设着展品、只能见到工作人员的地方,而是留存着汪曾祺的气息,更是他三位至亲温暖的家。

文学作品

回忆性作品

《锁忆汪老》《我的老师汪曾祺》《永远的汪曾祺》《汪曾祺文学年谱》《老头儿汪曾祺》等等。

评论性作品

《读汪记》《忆汪情深》《读汪小札》《夜读汪曾祺》等等。

相关轶事

编辑

桐城派几何

汪曾祺中学时期,教导主任顾调笙先生授初三几何。先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自视甚高。他很器重汪曾祺,一心培养他进中央大学学建筑,将来当建筑师。汪曾祺画画可以,几何难以精通,还把桐城派简练跳跃的思维因素几何计算。最终顾调笙叹曰:“你的几何是桐城派几何!”遂放弃。

邮件的复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经常因为收件人变更地址、寄件人写错地址、邮递员分拣部数量等原因造成邮件收发困难,难以找到收件人的邮件称为“死件”。《人民日报》1951年1月26日报道了邮政人员解决“死件”的事迹:远在爪哇的华侨林潭水寄书给在北京的女儿林爱梅,只写了收件人,未写收件人地址,结果邮件变成死件,无法投递。后经邮政局无着邮件股的工作人员辗转努力,最终成功把书送到林爱梅的手中。汪曾祺受到感动,以此为线索访问邮政系统并做《一个邮件的复活——访问北京邮电管理局无着邮件股》。他认为,“这也许是一件小事,但又不是一件小事”,又看到“这件事是在我们周围流动不息的新鲜事物的一滴,它的背后是我们整个的祖国、整个的时代。”时至今日,邮政系统仍保留着这个X传统。

注释

编辑

展开[a]

犹及回乡听楚声,此身虽在总堪惊。海内文章谁是我,长河流水浊还清。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避寿瞒人贪寂寞,小车只顾走辚辚。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63-99. 9787567563728. (7)

[2]陆建华.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5: 1-500. 978-7-5594-1824-1.

[3]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1-200. 9787567563728.

[4]郑燕. 诗意·多元·和谐——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研究[D]. 西南大学, 2003-05-01[2023-07-07].

[5]汪曾祺.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07-07].

[6]人民网.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 [2023-05-17].

[7]陈纬 . 岭上多白云 ——汪曾祺的绘画世界. 艺术品, 2020, (第11期): 74-77. 2095-2902.

[8]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汪曾祺出版物?.北京青年报. [2023-07-13].

[9]中国吉林网. 第六届汪曾祺文学奖揭晓.今日头条. 2020-01-02[2023-07-03].

[10]汪曾祺故居:尽请随遇而安-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 [2023-07-04].

[11]新京报. 汪曾祺诞辰100X|“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百家号. [2023-07-03].

[12]汪朗、汪明、汪朝. 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1: 12-15. 9787515303192.

[13]陆建华.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5: 38-40. 978-7-5594-1824-1.

[14]不灭的智慧与人性的温度——X汪曾祺先生100X诞辰.清华校友总会. [2023-07-04].

[15]中华读书报. 汪曾祺:人间知味者.清华校友总会. [2023-07-04].

[16]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20-30. 9787567563728.

[17]“联二代”回忆西南联大:多想像风一样X.新周刊. [2023-07-07].

[18]汪朗、汪明、汪朝. 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1: 25-50. 9787515303192.

[19]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41-50. 9787567563728.

[20]汪朗、汪明、汪朝. 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1: 56-74. 9787515303192.

[21]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55. 9787567563728. (2)

[22]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56. 9787567563728. (2)

[23]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50-60. 9787567563728.

[24]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59. 9787567563728. (2)

[25]陆建华.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5: 160-166. 978-7-5594-1824-1.

[26]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60-65. 9787567563728.

[27]汪朗、汪明、汪朝. 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1: 86-100. 9787515303192.

[28]陆建华.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5: 187-237. 978-7-5594-1824-1.

[29]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73. 9787567563728. (2)

[30]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77. 9787567563728. (2)

[31]汪朗、汪明、汪朝. 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1: 101-116. 9787515303192.

[32]汪朗、汪明、汪朝. 老头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11: 117-142. 9787515303192.

[33]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99-106. 9787567563728.

[34]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100-115. 9787567563728.

[35]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106-114. 9787567563728.

[36]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115-126. 9787567563728.

[37]陆建华.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5: 430-446. 978-7-5594-1824-1.

[38]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127-146. 9787567563728.

[39]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147-207. 9787567563728.

[40]海峡新干线.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 [2023-07-03].

[41]赵瑞洁. 于X散淡中凸显和谐统一——汪曾祺作品的结构特色[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01, (1): 9-10. [2023-07-07].

[42]周婕. 论汪曾祺散文的生活美学与当代价值和意义[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02-28, 38(1): 30-35. [2023-07-07].

[43]胡笑梅. 唇齿间的休闲时光——汪曾祺美食散文的文化价值[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01-01, 9(1): 67-71. [2023-07-07].

[44]宋旭. 天然寻常意,淡泊赤子心 ——试论汪曾祺作品中的语言X[J]. 理论界, 2018-01-01, (12): 97-103. [2023-07-07].

[45]孟新雨. 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美学特征[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11-10, (31): 60-63. [2023-07-07].

[46]邱迪. 汪曾祺作品音、形、意交融的语言特色[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01-01, (6): 109-112. [2023-07-07].

[47]张恒正. 析汪曾祺作品的中国式人道主义情怀[J]. 枣庄学院学报, 2015-01-01, (4): 9-12. [2023-07-07].

[48]钮绮. 论汪曾祺小说的生命价值[J].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1-01, (9): 103-107. [2023-07-07].

[49]陆建华.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关于《私信中的汪曾祺》写作的札记,兼谈对汪曾祺价值的再认识[J]. 扬子江评论, 2010-01-01, (6): 48-53. [2023-07-07].

[50]周婕. 论汪曾祺散文的生活美学与当代价值和意义[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02-28, 38(1): 30-35. [2023-07-07].

[51]李文平.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影响[J]. 科技信息, 2009-01-01, (1): 789,756. [2023-07-07].

[52]澎湃新闻. 《汪曾祺X》出版:为何汪曾祺是不可替代的.今日头条. 2019-03-05[2023-07-03].

[53]新华网. 被遮蔽的大师——论汪曾祺的价值.清华校友总会. [2023-07-04].

[54]王慧开 . 汪曾祺戏剧创作的跨文体特征. 戏剧文学, 2020, (第9期): 71-78. 1008-0007.

[55]中国社会科学网. 徜徉于戏曲与小说之间.今日头条. [2023-07-14].

[56]三联生活周刊. 汪曾祺与京剧“闹别扭”,想使京剧现代化,却始终困难重重.今日头条. [2023-07-14].

[57]徐强. 汪曾祺文学年谱.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0: 1-200. 9787567563728.

[58]北青艺评. 汪曾祺百年书画展:“作家的画,别致而已” .搜狐网. [2023-07-14].

[59]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高邮汪家,温厚敬业,颇有名气 | 《汪曾祺传》连载②.澎湃新闻. [2023-07-03].

[60]海南日报-隔代之亲.海南日报. [2023-07-03].

[61]央视一套. 夜话丨汪曾祺:我的父亲.今日头条. 2020-03-01[2023-07-03].

[62]沈从文与汪曾祺亦师亦友.中国作家网. [2023-07-03].

[63]陶方宣. 最后的士大夫.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8: 1-240. 9787516626108.

[64]现代快报. 汪朗:汪曾祺是一好“老头儿”.今日头条. 2021-05-30[2023-07-07].

[65]中国吉林网. 汪曾祺X馆开馆.今日头条. 2020-05-20[2023-07-04].

[66]光明网. 汪曾祺X馆正式开馆.今日头条. 2020-05-19[2023-07-04].

[67]澎湃新闻. 去高邮,寻找汪曾祺.今日头条. 2020-03-24[2023-07-04].

[68]新民晚报. 最有人气的故居.今日头条. 2020-05-31[2023-07-04].

[69]扬州日报社--扬州日报.扬州网. [2023-07-04].

[70]齐鲁壹点.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 [2023-07-04].

[71]锁忆汪老.豆瓣读书. [2023-07-14].

[72]文学名家名著:我的老师汪曾祺.豆瓣读书. [2023-07-14].

[73]永远的汪曾祺.豆瓣读书. [2023-07-14].

[74]汪曾祺文学年谱.豆瓣读书. [2023-07-14].

[75]老头儿汪曾祺.豆瓣读书. [2023-07-14].

[76]百年回望汪曾祺系列从书— 读汪记.豆瓣读书. [2023-07-14].

[77]百年回望汪曾祺系列从书— 忆汪情深.豆瓣读书. [2023-07-14].

[78]读汪小札(精)/回望汪曾祺.豆瓣读书. [2023-07-14].

[79]夜读汪曾祺.豆瓣读书. [2023-07-14].

[80]海南日报-桐城派几何.海南日报. [2023-07-03].

[81]中国邮政报.中国邮政报. [2023-07-04].

[82]千龙网. 汪曾祺不为人知的二三事.搜狐网. [2023-07-04].

[83]王怡静 袁成龙. 无着邮件“复活”记.中国邮政报. [2023-07-04].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921/

(73)
词条目录
  1. 个人生平
  2. 高邮时期
  3. 昆明时期
  4. 上海时期
  5. 前北京时期
  6. 张家口时期
  7. 后北京时期
  8. 文学作品特点
  9. 平淡和谐
  10. 散文语言
  11. 人道主义
  12. 文学影响
  13. 主要作品
  14. 相关人物
  15. 人物评价
  16. 后世纪念
  17. 汪曾祺文学奖
  18. 汪曾祺纪念馆
  19. 汪曾祺故居
  20. 文学作品
  21. 回忆性作品
  22. 评论性作品
  23. 相关轶事
  24. 桐城派几何
  25. 邮件的复活
  26. 注释
  2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