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沿革
- ▪ 命名由来
- ▪ 发现与发掘
- 2 主要馆藏
- ▪ 概述
- ▪ 主要展厅
- ▪ 综合馆——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展厅
- ▪ 青铜馆——人神共舞:神秘的青铜王国展厅
- ▪ 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 ▪ 主要藏品
三星堆遗址(Site of Sanxìngdui)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畔,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遗址。
历史沿革
编辑命名由来
三星堆遗址原名“中兴古遗址”,因遗址位于广汉县中兴公社范围而命名。后因三星堆首先发现大面积文化层并多次正式发掘改称为“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是在马牧河南岸的台地上三个东南走向的黄土堆,因其形状分布犹如散落的星辰故得名。其又与马牧河北岸状如弯月形的月亮X地隔河相望,故有“三星伴月”的美称。早在清嘉庆《汉州志•山川志》中,就有“治西十五里,有三星伴月堆”的记录。“汉州”即今天的四川省广汉市。
发现与发掘
1929年春天,广汉市南兴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在挖水沟时,发现玉石器坑,挖出玉石器四百余件。这是三星堆古蜀文化初现端倪。
1931年,在英国传教士董笃宜的努力下,出土玉石器大部分收归华西大学博物馆。
1934年3月,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X组织一支队伍对燕家院子东、西两侧开探沟试掘。
1951年,四川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三星堆、月亮湾首次发现大片古遗址。
1980年-1985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对三星堆遗址先X行4次正式调查发掘,发现房屋基址、陶窑、东城墙和西城墙,确定了三星堆遗址时间的上、下限,提出三星堆遗址是蜀国都城的看法。
1986年3月-5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与广汉县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第5次正式发掘,将其年代上限推至距今5000年前。
同年7-8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汉县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第6次挖掘,发现一号和二号祭祀坑。两个坑共出土大量铜、金、玉、琥珀、石、陶等器物共近2000件,象牙约80根,海贝约4600枚。
1988年10月-1995年1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汉县先后对三星堆遗址进行4次联合挖掘,确认南城墙与西城墙位置。发现东城墙的土坯,首次了解三星堆古城城墙的结构、夯筑方法和年代。
1996年10月-11月,中日合作对三星堆遗址的环境展开考古工作。
1997年11月-19X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博物馆第11次发掘三星堆遗址,对三星堆遗址仁胜砖厂墓地进行发掘。其中具有良渚文化“玉锥形器”的发现,引起研究者对三星堆玉石器的文化渊源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三星堆博物馆
1999年1月-2001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2次对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城墙、居住址进行发掘。发现有大量龙山时期的房址及良诸文化类型的玉琼及早期墓葬,这些发现为研究长江文明的起源和三星堆文化与良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005年3月-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星遗址进行第14次发掘,在青关山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台基。
2011年-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遗址上游新发现了17处商周遗址,在遗址本体发现发掘了青关山夯土台、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X、真武宫城墙、仓包包城墙、李家院子城墙、青关山城墙、马X城墙拐角、西城墙南段、西城墙拐角段和东城墙南段等在内的一大批重要遗迹,确认了外廓城北城墙并在遗址北部合围了月亮湾小城和仓包包小城,三星堆城址的布局和形成过程逐渐明晰起来。
2017年11月-2018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确认了月亮湾小城南城墙东端和三星堆小城东城墙的存在,在西城墙北段内侧古河道边首次发现了三星堆二期“河边祭祀区”或“河边祭祀X倾倒区”。
2019年11月-20X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截至20X5月,基本完成挖掘,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4万余件(近完整器超过3155件)。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铜立人像、铜人头像、铜顶尊跪坐人像、铜扭头跪坐人像、铜面具、铜尊、铜罍、铜“神坛”、神树纹玉琮、玉器座、玉刀、丝织品残痕、象牙雕等,部分文物的造型和纹饰前所未见。
主要馆藏
编辑概述
三星堆博物馆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38千米,北距德阳26千米,是中国一座大型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1987年5月,四川省、市有关部门正式决定拆迁遗址内所有的砖瓦厂,提出就地建立“三星堆遗址博物馆”。1993年4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在三星堆遗址建立三星堆博物馆。1997年10月26日,三星堆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采用“建筑、文物、陈列、园林”四位一体的布局。
该馆有常设展馆三个,分别是综合馆、青铜馆和20X开放的修复馆。20X3月,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为设计理念的新馆建设启动。
三星堆场馆建设
主要展厅
综合馆——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展厅
三星堆综合馆面积约4000平方米,展馆主题为“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由四大单元构成,分别是“雄踞西南”“以玉通神”、“烈火熔金”和“通天神树”。展有陶器、玉器、骨器、金器和青铜器等上千件文物,重在展示古蜀社会物质生活。展馆外观为半弧形斜坡生态式建筑,希望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
综合馆--平面导览图
青铜馆——人神共舞:神秘的青铜王国展厅
三星堆青铜馆面积约4000平方米,于20X3月升级后重新开放。重新开放的展馆以“人神共舞——神秘的青铜王国”为主题,内设五展区,分别为“肃肃神宫”“众神之国”“奇绝秘宝”“心路历程”与“千古之谜”,旨在揭示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展馆外观为三部一体的变形螺旋式建筑,具有“堆列三星”与“人类历史演进历程”的双重象征。
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修复馆是中国X开放式文物修复馆,面积约1000平方米,融文物修复、文物展示、参观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设有两大区域,分别是修复过程活态化展示的工作区与展示区。工作区主要是陶器修复室、玉器修复室、金属器文物修复室、象牙修复室,全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实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文物的修复过程、了解文物修复的技术方法。展示区分为图文展板区和文物展示区。前者采用漫画的形式,科普文物保护修复基本常识;后者主要展现三星堆近期最新文物修复保护成果。
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截至20X9月,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亮相的文物中,有国宝级文物神树纹玉琮、完整金面罩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至8号坑出土的部分文物也将在此进行整理、修复,并根据修复情况,3至6个月更换展示区文物。
修复馆展示的完整金面罩丨20X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
青铜持鸟立人像丨商代晚期丨20X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
主要藏品
青铜立人像
年代:
商代
尺寸:
人像高180厘米(冠顶至足底),通高260.8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这件青铜立人像是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由二号祭祀坑出土。它是目前已发现的全球范围内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大眼,直鼻,方颐,大耳。头上戴冠。身躯细长,右臂上举齐额,左臂屈于胸前。双手握成环状,手中原应执物。着左衽长袍,前裾过膝,后裾及地,长袍上饰云雷纹。赤足佩脚镯,立于方座之上。方座高80厘米,分两层,上层座顶四面各由一倒置饕饕承托,饕饗的角上卷;下层四面光素无纹。出土时已从腰下断为两截,下层方座底部残损。
对于手中所持之物,学术界尚有争论。有玉琮、权杖、大象牙或祭司的神筒等多种观点。也有人认为他手中无物,仅仅是在表现祭祀时的一种特定姿态。
对于雕像的身份,目前学术界依然持有不同观点:观点一认为他既是政治君王也是X巫之长的蜀王形象。观点二认为他是古蜀神权的政治X形象。观点三认为他是具有主持祭神仪式的主祭者和作为神灵象征的受祭者的双重身份,应解读为“立尸”。
青铜立人像
青铜立人像线描图
青铜纵目面具
年代:
商代
尺寸:
高66厘米,宽138厘米
现藏于:
青铜馆
简介:
该面具造型奇特,享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美誉,是三星堆已出土的众多面具中最宏伟壮观的一件。面具眉眼轻微上挑,眼球呈柱状,向外凸伸16厘米;双耳细长,向两侧展开;鼻梁短呈曲线,鼻翼如同牛鼻向上内卷;嘴宽,嘴角轻微上扬,似乎面带神秘微笑。额头中间有一方孔,猜测原应嵌有额饰。
对于他的身份,学术界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是蜀人始祖蚕丛,因为古文献记载“其目纵”。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天神烛龙,其形象特征就是“直眼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兽面具,或是第四代蜀王杜宇,因为面具左右伸展的耳朵如同杜鹃鸟的翅膀。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它是太阳神形象。
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神树
年代:
商代
尺寸:
高396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青铜神树是中国目前已出土的全部青铜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
铜树底座由一个圆圈与相连的三足构成,三面弧边营造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底座上铸有象征太阳的日纹与云气纹。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条果枝,并各立有一鸟。树侧有铜龙,好似沿着树身向下俯冲。
这株铜树虽被学术界认定为“神树”,但对于其内涵,尚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它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了古蜀的宗教权力被政治权利所独占的情况。另一观点认为神树与《山海经》描述的“若木”相似。一种观点认为,青铜神树具有“社”的功能,应为“社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铜神树是宇宙树,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观。日本学者认为,青铜神树起源于古人对日晕现象的认识,代表东西两极的扶桑与若木。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线描图
青铜太阳轮
年代:
商代
尺寸:
直径85厘米
现藏于:
青铜馆
简介:
“太阳形器”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晕圈与五道芒条由嵌铸法拼接,再通过铆铸法铆接牢固而成。器物为圆形,五道芒条呈放射状与外围晕圈相连接。器物上有5个圆孔,起安装固定作用。
该器物造型独特,前所未见。因其与之前出土文物上的太阳符号及纹饰相似,因之被定名为“太阳形器”。对于其象征,学术界尚存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当象征太阳。但有学者认为该器物是象征车轮。还有学者认为它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
青铜太阳轮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年代:
商代
尺寸:
头纵径14.5厘米,横径12.6厘米,高42.5厘米
现藏于:
青铜馆
简介:
铜人头像头部较平,头发向后梳,变成辫子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X束,显示出浓郁的地方X风格。面部的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眼眉部镂空,制作精致,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
给铜人头像加饰金面罩,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视黄金为尊,也表明该头像象征着特别高贵、权威的身份。面部以黄金修饰,似乎与古蜀人的宗教习俗有密切关系,面戴黄金,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也许具有特定的功用和文化意义。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金杖
年代:
商代
尺寸:
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约463克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该金杖是目前中国已知的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是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金杖原是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包裹在木杖上制成,但木杖早已炭化仅留下金皮。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的一段图案,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是两个人头像,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另外两组为相同鸟与鱼图案,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图案表现的内容,目前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议。观点一认为该图案是鱼凫王朝的徽号、标志,表示以鱼和鸟为标志的两个部族联盟而形成了鱼凫王朝。观点二认为金杖上的鱼鸟图象征着上天入地的功能,是蜀王通神的法器。
关于金杖的性质说法不一,有“王杖说”“法杖说”“祭杖说”及“法器说”等等。多数学者认为金杖象征着X与神权。中原王朝以九鼎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而三星堆以杖为权力象征,反映出古蜀与中原王朝之间文化内涵的差异,显示出浓厚的神权色彩和地域特色。
金杖图
金杖线描图
青铜人头像
年代:
商代
尺寸:
高13.7,宽10.8厘米
现藏于:
青铜馆
简介:
该头像头顶盖和颅腔分铸。头发编织成辫,挽在头顶;脸戴面具,脸形瘦削;眼神犀利,蒜头鼻,嘴角上咧。头像线条分明,面部表情朴实,具有浓郁的当地土著风格。
青铜人头像
金面罩
年代:
商代
尺寸:
残宽21.5厘米,高11.3厘米,重10.62克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金面罩以金箔捶拓而成,双眼镂空,鼻部凸起有锋棱,细节处显示古蜀人冶金的工艺已十分精湛。其大小与同坑出土的人头像面部比例基本吻合,可能原本是某件青铜人头像面部的装饰。也有学者认为是古文献中“黄金四目”的方相氏。
金面罩
金箔虎形饰
年代:
商代
尺寸:
宽11.6厘米,高6.7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该虎形饰呈半圆形,由金箔捶打成形,可能原来其他器物的饰件。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部镂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整体造型简单,形象生动。说明古蜀人对虎观察仔细,也许有崇尚虎的习惯。
金箔虎
金箔鱼形饰
年代:
商代
尺寸:
长22.8cn,宽1.7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该藏品呈柳叶形,由纯金皮锤揲成金箔后再剪切成形,器身极薄,说明当时的锤拓技艺已十分发达。器身錾刻有精细的叶脉纹和刺点纹。两端较尖,底部有一圆穿孔,两侧各有一缺口。同样造型器物共出土19件。
金箔鱼
祭山图玉璋
年代:
商代
尺寸:
通长54.2厘米,宽8.8厘米,厚0.8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这件玉璋出土于二号祭祀坑,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器身两面阴刻有相同的祭祀场面,图案分上下两幅,近乎对称布局。每幅图案各由五组小图构成:X组与第四组为两座山,X组外侧各插有一枚牙璋,第四组中间有一略似船形的符号;第二组与第五组是着无袖短裙、两拳相抱于腹前三个人像,第二组人像呈跪坐姿,头戴穹窿形帽,佩双环相套的耳饰;第五组人像站立,头戴平顶冠,佩铃形耳饰;中间一组是几何形图案。该图所表现的可能是“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场面,为研究古蜀宗教祭祀礼仪提供重要资料。
玉璋
玉璋线描图
玉戚形璧
尺寸:
长20.8厘米,宽9.7厘米,孔径3.75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该器物由一号祭祀坑出土,此类造型目前只在三星堆有发现。器物外形似“戚”,腰部微微向里收。两面平,边缘较薄,中部较厚,有圆筒形穿孔,被命名为“玉戚形璧”。也有学者认为其造型似铜锄,是模仿农具的礼仪用器,称其为“玉锄”。同样造型器物共出土3件,大小形态有差异。
玉戚形璧
玉琮
年代:
商代
尺寸:
高7.25厘米,宽8.4厘米,内径7.05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该器为1929年燕道诚挖水沟时发现,1951年由燕道诚之子捐赠给广汉县人民X。
器物呈半透明的黄绿色。器身外方内圆,中空呈筒形,外部转角圆浑,四面外璧均阴刻2条平行竖线,转角处阴刻有平行横线3组5条,与四面竖线相交。
玉琮
陶三足炊器
年代:
商代
尺寸:
口径18.4厘米,沿径36.6厘米,高39.2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该陶器造型独特体型硕大,有三袋状成鼎立之势,疑为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底部可生火加温。足中空,与口部相通;盘面宽大,可盛水或置物。有人猜测古蜀人也许有边煮边吃的习惯,这可能是最早的“火锅”。
陶三足炊器
陶高柄豆
年代:
商代
尺寸:
盘口径18厘米,圈足径16.7厘米,高46厘米
现藏于:
综合馆
简介:
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上部呈盘状,用来盛放食物;中部豆柄,呈管状中空,跟圈足相通。圈足上刻划着一只眼睛,眼睛图案在三星堆文物中十分常见,可能代表着某种含义。高柄豆犹如其名,一般较高,方便席地而坐的古蜀人随意拿取食物,是一款十分实用的生活器皿。
陶高柄豆
遗址与馆藏保护
编辑遗址价值
三星堆遗址是青铜时代古蜀国思想、文化和艺术的精华。城市布局体现了古蜀国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空间感和社会结构。出土青铜器物,展示了古蜀人在哲学和世界观方面的贡献和创造,解释了古蜀人对宇宙的看法,为已经消逝的古蜀国历史和文明提供了实物见证。神树、顶尊跪坐人像以及大量龙形象器物则表明三星堆遗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与国内其他地区人X相近,表明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三星堆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X一个既具有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以及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元素的遗址。能明显代表东亚和西亚青铜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是多种文明与本土文明融合的典范。作为世界河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古代文明的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措施
遗址保护
1987年,为保护三星堆遗址,遗址内的两个砖厂被关闭。
1990年5月12日,由省X牵头,以文化厅出资修建三星堆遗址防洪大堤。1992年,遗址北界鸭子河南岸的防洪大堤修筑完成,有效地防御了洪水对遗址的破坏。
2002年4月,《三星堆遗址保护规划》由四川省人民X颁布实施。同年,当地X将遗址内的重要遗迹地的土地实行统征退耕,并搬迁了现代坟墓及液化气冲装站。同时,建立了文物执法队、聘请了20名文物保护员,加强对遗址的巡查,严查各种破坏遗址的违法行为。
从20X9月1日起开始施行《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明确了“边发掘、边保护”的基本要求;严格了保护措施,实行规划保护制度、分类分层保护制度,对可能危及遗址及文物安全的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
出土文物保护
20X,在3-8号祭祀坑的挖掘现场,设置有6个应急保护实验室。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会在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和无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里,分别进行保护处理。
20X,考古工作人员针对新出土的文物,采用高分子材料、分门别类地精细化文物储存方式,保证出土器物不会因环境改变和时间推移而损坏。在发掘过程中,运用了感应电磁、测地雷达、桁架系统、3D打印、酶联免疫法、离子色谱分析等科技。还建设了考古发掘仓,通过恒温、恒湿的透明玻璃房子,控制温度、湿度、光线,避免因环境快速变化,导致文物快速裂化。
馆藏文物保护
三星堆博物馆,地处成都平原。全年湿度大,各种化学反应及电化学反应对金属类文物的腐蚀严重。博物馆根据不同质地的文物及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温湿度作为馆藏标准,降低温湿度变化对文物的影响。
空气污染物也是危害文物的一大因素,主要表现在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跟空气中的水气作用生成相应的酸。博物馆展厅和库房安装有中央空调的循环与过滤系统,可有效降低馆藏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情况。
光照强度对文物的影响是一种缓慢累积的过程,博物馆在展厅内采用人工光源日光灯照明,展厅外光线不能直接照X各文物展柜。文物库房为封闭式钢筋混凝土建筑,无日光的直接或间接照射,照明采用节能日光灯作为光源。在文物陈列位置及文物库房内,光照强度和紫外线辐照度数值都符合标准。
相关研究
编辑三星堆文明起源
三星堆文明是夏商时期的古蜀国文明,既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因素,又可能吸收了更为遥远的周边其他文化的因素而形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的铸造技术与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属于同一系统,体现了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
根据发掘资料和地层年代鉴定研究,三星堆遗址可分为四个时期:X期距今约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时期;第二期距今约4070—3600年,相当于夏至商代早期;第三期距今约3600—3200年,相当于商代中晚期;第四期距今约3052—2777年,相当于西周时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出土大量具有宝墩文化特征的典型陶器,证明三星堆一期文化遗存其实属于宝墩文化。
三星堆遗址二期是受到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祭祀坑X土的大量用于祭祀的礼器,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的玉器几乎如出一辙,反映出古蜀王国同样深受到中原礼仪文化的影响。
三星堆文明与金沙文明的关系
金沙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于2001年发现确认,其与三星堆文明,均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早期青铜文明,是探索古蜀文明的重要资料。两者之间关系也引起学术界热议。
通过将三星堆台地器物坑和金沙祭祀区出土器物进行对比,可发现三个问题。X,金沙祭祀区的金器承袭了三星堆台地器物坑金器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第二,最具有三星堆特征的大型青铜器不见于金沙祭祀区,但金沙祭祀区的青铜器出现了新的器类、器形及纹饰。第三,两地出土玉器器形与种类大体相同,文化面貌相同,但有一批玉质优良、制作十分精致的玉器,只见于金沙祭祀区。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其一,在时间上,三星堆文明的结束年代在商周之际,金沙文明的开始年代也在商周之交。可以明确三星堆文明与金沙文明具有前后承传的关系。其二,三星堆文明与金沙文明不是前后照搬的全部承袭关系,而是在一废一兴的前后承袭中有发展的关系。其三,三星堆文明的王室转移到了金沙,金沙文明应是三星堆文明主导者废旧立新的结果。
三星堆谜题
关于祭祀坑
目前三星堆已经发现8个祭祀坑并出土大量器物。但这8个祭祀坑究竟是一次性祭祀留下来的遗迹,还是多次性的、连续不断的祭祀行为所形成?北京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孙华认为,8个坑的掩埋时间几乎是同时的,相当于商王武丁时期,很有可能是同一个神庙里的东西,而非不同时间段分批掩埋的祭祀器物。陈德安先生认为,三星堆1、2号祭祀坑出土的这些器物是在长时间使用之后,不断增添新的器种,最后才形成丰富而成套的祭器,它们最初的供祭地有可能是在宗庙之内,原本属于宗庙用器。其后因宗庙被毁,这些“宗庙重器”才被分别埋藏入坑中。但是宗庙为何被毁?之后发现的6个祭祀坑器物是出自不同的宗庙,还是同一处宗庙?这些问题依然有待研究。
关于文化起源
因为独特的青铜文化,对于三星堆究竟是外来文明还是中国本土文明引发过大面积的猜想,甚至出现“三星堆是外星人创造的文明”猜测。经过考古学家对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三星堆所代表的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考古界的共识。但是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型青铜器物以及有金箔包裹的权杖等,在夏商时代的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未曾有发现。这些器物使人们对三星堆的文明起源仍有疑惑。一些考古学者认为,三星堆文明是借用了中国以外某文明地区的文化形式,同时根据蜀人自身的某种需要制作而成的。美国学者罗伯特·杜朴(Robert L.Thorp)认为生活在三星堆的古蜀人打算而创造出一套全然不同于商朝的符号象征。但为何仅仅是在三星堆,而不是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其他地区产生出这套独特的符号象征?三星堆文化的艺术构思与创造灵感又是从何而来?这些问题依然等待解答。
关于文字
三星堆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不亚于中原地区。但彼时的中原文字系统已经十分成熟,但目前对三星堆的发掘却没有见到文字。即使古蜀文明的文字系统相对落后,也应当有文字的发现。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认为,也许是因为古蜀人都把字写在比较容易损毁的器物上,比如木器、纺织品,而不像中原刻在甲骨上。但古蜀文明是否真的有文字,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发掘来佐证。
所获荣誉
编辑在20X度《全国博物馆(展览)年度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中,三星堆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海外影响力排名第五。
20X10月18日,三星堆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X,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陈列”入选国家文物局20X度“弘扬中华X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地区主场城市活动中,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获文物保护利用X项目;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应急保护项目获文物科技创新项目。
20X8月,三星堆博物馆入选四川省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同年9月,在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上,“三星堆博物馆基本陈列提升改造项目”获得“展陈空间设计大赛金展奖”“特色展项创意大赛金展奖”两个奖项。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Ancient Shu State: Site at Jinsha and Joint Tombs of Boat- shaped Coffins in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Site of Sanxìngdui in Guangh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29C.BC-5C.BC.UNESCO. [2023-03-22].
[2]三星堆遗址介绍.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三星堆介绍.央视网. [2023-03-22].
[4]票务信息.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5]陈德安. 三星堆遗址[J]. 四川文物, 1991, (1): 63-66.
[6]三星堆考古大事记.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7]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今日发布.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8]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接近尾声 6座祭祀坑已出土编号文物1.4万余件.四川考古. [2024-03-16].
[9]X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X官网. 1988-01-13[2023-03-22].
[10]曾江. 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研究观察报告·2021[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1-07, (005).
[11]段渝. 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J]. 中华文化论坛, 2003, (03): 11-35.
[12]三星堆城墙及城壕.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13]陈显丹. 广汉三星堆大事记(1929~2000.2)[J]. 中华文化论坛, 2001, (01): 41-45. (3)
[14]三星堆博物馆:述说瑰丽的古蜀文明[J]. 公关世界, 2019, (16): 60-65.
[15]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开馆 全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实景.四川省人民X. 2022-12-19[2023-03-22].
[16]好大的“眼睛”!三星堆新馆今日开建,效果图首次曝光[N]. 澎湃新闻, 2022-03-29[2023-03-22].
[17]三星堆基本陈列.三星堆博物馆公众号. [2023-03-22].
[18]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新在哪里?记者一探究竟[N]. 潇湘晨报, 2022-03-21
[19]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今天正式开馆啦!.微信公众平台. [2023-03-22].
[20]青铜立人像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21]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J]. 国家人文历史, 2013: 第18期118-119,共2页.
[22]青铜纵目面具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23]青铜神树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24]国家文物局关于X信息公开申请的复函.国家文物局. EB/OL[2023-03-22].
[25]青铜太阳轮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26]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27]金杖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28]青铜人头像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29]金面罩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0]金箔虎形饰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1]金箔鱼形饰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2]玉璋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3]玉戚形璧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4]玉琮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5]陶三足炊器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6]陶高柄豆展品详情.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37]吴晓铃. 三星堆:离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多远?[N]. 四川日报, 2019-07-15, (007).
[38]张耀辉. 三星堆遗址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文化论坛, 2005, (01): 12-16.
[39]吴晓铃. 持续推进三星堆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N]. 四川日报, 2021-09-02, (006). [2023-03-27].
[40]三星堆文物修复馆.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41]如何保护三星堆出土文物?应急保护X为文物披上“防护罩”[N]. 澎湃新闻., 2021-05-31[2023-03-22].
[42]“新”上加“新”!新材料 新方法确保三星堆文物长久保存[N]. 人民资讯, 2022-06-15[2023-03-22].
[4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多学科协同发力 护航三星堆遗址发掘与保护[N]. 人民融媒体., 2022-09-03
[44]余健. 博物馆文物馆藏环境调查研究——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J]. 科技资讯, 2010, (30): 186-187.
[45]曹铁娃, 曹铁铮, 徐苏斌. 三星堆文化的中国文化基因及其当代表达[J]. 创意设计源, 2022, (03): 36-42.
[46]杨参天. 从古蜀“射鱼纹”鱼鸟图案鸟瞰鱼凫文化的历史渊源[J]. 天工, 2022, (2): 94-96.
[47]王嘉, 段祯. 宝墩文化孕育三星堆文化[N]. 成都日报, 2022-03-30, (003).
[48]朱乃诚. 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年代和机制[J]. 中原文化研究, 2021, 9(04): 13-21+129.
[49]霍巍. 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的对话[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7(01): 1-8+213.
[50]朱乃诚. 论三星堆文明与金沙文明的关系[J]. 中原文化研究, 2022, 10(05): 5-11+129.
[51]胡椒. 三星堆再解谜[J]. 廉政瞭望, 2021, (07): 20-22.
[52]霍巍.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新思考[J]. 巴蜀史志, 2021, (05): 102-107.
[53]全国博物馆X影响力,三星堆博物馆排名第五.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54]“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 周口店、三星堆遗址等入选.中国日报网. 2021-10-18[2023-03-22].
[55]广汉三星堆连获殊荣 彰显文保水平[N]. 人民资讯, 2022-09-09
[56]三星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再获两项殊荣.三星堆博物馆. [2023-03-22].
[57]17家景区、饭店、文博场馆等入选四川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N]. 川观新闻 , 2022-09-03[2023-03-27].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