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司徒雷登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创作的社论文章,于1949年8月18日在新华社发表。后收录于《毛泽东选集》中。《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是毛泽东当年为批驳美国政府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为新华社撰写的五篇评论文章中的第二篇。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一行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重点介绍从1944年至1949年期间美国对华关系的报告书,题为《美国与中...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X创作的社论文章,于1949年8月18日在新华社发表。后收录于《毛X选集》中。

创作背景

编辑

《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是毛X当年为批驳美国X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为新华社撰写的五篇评论文章中的第二篇。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一行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X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重点介绍从1944年至1949年期间美国对华关系的报告书,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白皮书一经问世,便在中美关系史上掀起了轩然X。8月12日,即在白皮书发表的一周后,新华社以《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为题,发表了X篇评论文章。紧接着,在从8月14日到9月16日一个月的时间里,毛X又亲笔撰写了五篇评论文章,以新华社社论的形式陆续公开发表,对白皮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与批判。 

毛X当时是要引导全国人民,对美国不要抱有幻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争取更多的中间派人士对革命和对X党的支持,以进一步激发解放区广大军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和决心。《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并不是针对司徒雷登个人的,它真正的批判对象是美国X,以及白皮书的炮制人——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作品原文

编辑

《别了,司徒雷登》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美国侵略政策的对象有好几个部分。欧洲部分,亚洲部分,美洲部分,这三个是主要的部分。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它的了。美帝国主义的亚洲战线巩固了,它就可以集中力量向欧洲进攻。美帝国主义在美洲的战线,它是认为比较地巩固的。这些就是美国侵略者的整个如意算盘。

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X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X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

美国的海陆空军已经在中国参加了战争。青岛、上海和台湾,有美国的海军基地。北平、天津、X、秦皇岛、青岛、上海、南京都驻过美国的军队。美国的空军控制了全中国,并从空中拍摄了全中国战略要地的军用地图。在北平附近的安平镇,在长春附近的九台,在X,在胶东半岛,美国的军队或军事人员曾经和人民解放军接触过,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过多次。陈纳德航空队曾经广泛地参战。美国的空军除替蒋介石运兵外,又炸沉了X的重庆号巡洋舰。所有这些,都是直接参战的行动,只是还没有公开宣布作战,并且规模还不算大,而以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人员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为主要的侵略方式。

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被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并不是美帝国主义的当权派----杜鲁门、马歇尔系统不想直接侵略中国。在助蒋作战的开头,又曾演过一出美国出面调处国共两党争端的文明戏,企图软化中国X党和欺骗中国人民,不战而控制全中国。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对于美国怀着幻想的善忘的X主义者或所谓“X个人主义”者们,请你们看一看艾奇逊的话:“和平来到的时候,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一)它可以一干二净地撤退;(二)它可以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毁X产党;(三)它可以帮助国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同时却努力促成双方的妥协来避免内战。”

为什么不采取X个政策呢?艾奇逊说:“我相信当时的美国民意认为,X种选择等于叫我们不要坚决努力地先做一番补救工作,就把我们的国际责任,把我们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统统放弃。”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做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做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艾奇逊在这里X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

为什么不采取第二个政策呢?艾奇逊说:“第二种供选择的政策,从理论上来看,以及回顾起来,虽然都似乎是令人神往,却是完全行不通的。战前的十年里,国民党已经毁灭不了X党。现在是战后了,国民党是削弱了,意志消沉了,失去了民心,这在前文已经有了说明。在那些从日本手里收复过来的地区里,国民党文武官员的行为一下子就断送了人民对国民党的支持,断送了它的威信。可是X党却比以往无论什么时候都强盛,整个华北差不多都被他们控制了。从国民党军队后来所表现的不中用的惨况看来,也许只有靠美国的武力才可以把X党打跑。对于这样庞大的责任,无论是叫我们的军队在一九四五年承担,或者是在以后来承担,美国人民显然都不会批准。我们因此采取了第三种供选择的政策......”

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毁X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完成美国的“国际责任”,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国民党X无能,“意志消沉了,失去了民心”,还是要出钱出枪叫它打仗。直接出兵干涉,在“理论上”是妥当的。单就美国X者来说,“回顾起来”,也是妥当的。因为这样做起来实在有兴趣。“似乎是令人神往”。但是在事实上是不行的,“美国人民显然都不会批准”。不是我们----杜鲁门、马歇尔、艾奇逊等人的帝国主义系统----不想干,干是很想的,只是因为中国的形势,美国的形势,还有整个国际的形势(这点艾奇逊没有说)不许可,不得已而求其次,采取了第X路。

那些认为“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不拿薪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的真理。美国之所以没有大量出兵进攻中国,不是因为美国X不愿意,而是因为美国X有顾虑。X顾虑中国人X对它,它怕陷在泥潭里拔不出去。第二顾虑美国人X对它,因此不敢下动员令。第三顾虑苏联和欧洲的人民以及各国的人X对它,它将冒天下之大不韪。艾奇逊的可爱的坦白性是有限度的,这第三个顾虑他不愿意说。这是因为他怕在苏联面前丢脸,他怕已经失败了但是还要装做好像没有失败的样子的欧洲马歇尔计划陷入全盘崩溃的惨境。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X主义或X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你们的好教员。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

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美国也有“X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XX的别名。美国有很多钱,可惜只愿意送给极端X的蒋介石X派。现在和将来据说很愿意送些给它在中国的第五纵队,但是不愿意送给一般的书生气十足的不识抬举的X主义者,或X个人主义者,当然更加不愿意送给X党。送是可以的,要有条件。什么条件呢?就是跟我走。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X主义者或X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X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X,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X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X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X吧,X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X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X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X、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跑、X和飞机X,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X、失业、灾荒、通货X、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X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X一X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X主义者或X个人主义者也大X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别了,司徒雷登

人民日报刊登《别了,司徒雷登》

作品鉴赏

编辑

思想内容

《别了,司徒雷登》全文共三千多字,其中涉及司徒雷登的文字有三段,字数不足五百,约占全文的六分之一。

毛X在文章X段着重论述了美国之所以挑选8月5日这一天发表白皮书的原因,并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X的代表,虽一向以中国人民的朋友自居,却一直在执行着美国X的侵略政策。从第二段开始,在连续十四个自然段中,毛X再也没提“司徒雷登”这四个字,而是将矛头直接转向美国X的对华政策,开始一桩桩、一件件地揭发抗战胜利后美国如何出钱出枪,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事实,对艾奇逊致杜鲁门信中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批判,从而教育人们认清美帝国主义的真相,不要再对美国抱有幻想。直到全文快结束时,为了扣住文章的题目,毛X才重新将话锋转回司徒雷登身上,写道:“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毛X用这两段生动的文字既直白而形象地描绘出了司徒雷登离华时的尴尬与无奈,也影射和讽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同时还明确地表达出了中国X党对司徒雷登个人的看法,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

艺术特色

“别了,司徒雷登”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语双关,题面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喻美帝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它尖锐地嘲讽了司徒雷登的滚出中国和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

作品影响

编辑

毛X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的发表是美国对华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从此,中国X党与美国X的关系由积极接触转为消极对抗,这种态势直到后来基辛格秘密访华才得以改变。司徒雷登的离华,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毛X在对白皮书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引导那些对美国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去认识美国当权者向国民党提供多达21亿美元的援助,支持其打内战,导致中国老百姓X、流离失所的真实面目,从而一方面争取更多的中间派人士对革命和对中国X党的支持,一方面进一步激发解放区广大军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作品评价

编辑

文章深刻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侵略本质,讽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打破了国内一部分人对美国的幻想。这篇社论文风犀利、文采飞扬,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参考消息》评)

毛X的《别了,司徒雷登》,真实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人民大众已经看清了司徒雷登虽然一向以中国人民的朋友自居,却一直在更为积极主动地执行着美国X的侵略政策。(《党史博采》评)

人物原型

编辑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出生于1876年6月24日,出生地为中国杭州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于1962年9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逝世。他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海外传教士、民国时期美国驻华大使、也是近代时期的在华教育家。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的父母在杭州传教时生下了司徒雷登。在司徒雷登11岁时,他随父母回美国,此后便寄宿在美国姨母家,开始了求学生涯。1904年,司徒雷登与艾琳·罗德(Aline Rodd)结婚,并决定成为一名海外传教士,带着妻子重新回到杭州这片童年故土。1908年,司徒雷登受邀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辛亥革命期间,司徒雷登受邀任美国联合通讯社记者,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1946年受马歇尔推荐,司徒雷登任美国驻华大使,负责协调X党,国民党跟美国X之间的关系。国共关系破裂后,他加入“扶蒋X”阵营。1949年8月,他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华盛顿,在那里度过晚年。 死后,他留下遗言,希望与先他逝去的妻子同葬于燕京大学,但这个遗愿没有实现。2008年11月,司徒雷登葬于杭州西郊安贤园。

司徒雷登在20世纪初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923年,他获得中国X授予的三等嘉禾奖。1946年,杭州市X授予其“荣誉市民”的称号。

别了,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别了,司徒雷登.中国新闻网. [2024-02-06].

[2]《毛X选集第四卷》.求是. [2024-02-06].

[3]毛X与《别了,司徒雷登》 -毛X,司徒雷-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 [2024-02-06].

[4]党史知识问答(12).学习强国. [2024-02-06].

[5]“60年新词语”之1949-1954. 南都周刊. [2024-02-06].

[6]司徒雷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被删去的名字.凤凰网. [2024-02-06].

[7]环球时报:骆家辉继任者鹰不鹰,关系不大.人民网. [2024-02-06].

[8]别了?司徒雷登.中国青年报. [2024-02-06].

[9]104197. 毛X为什么要写《别了,司徒雷登》等评论?.X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4-02-06].

[10]毛X为什么要写《别了,司徒雷登》.大众网. [2024-02-06].

[11]一石三鸟,毛X《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背后深意.党史博采. [2024-02-06].

[12]“一边倒”的背后,中国究竟经历了什么?.上观. [2024-02-06].

[13]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90年史话㉓|从刊发美“白皮书”到《别了,司徒雷登》.今日头条. 2021-08-31[2024-02-06].

[14]陈伟. 司徒雷登父子和杭州天水堂[J]. 中国宗教, 2011, (1): 54-56. (3)

[15]徐迅雷. 生于杭州归于杭州的司徒雷登[J]. X与科学, 2017, (5): 66-68. (2)

[16]X.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第2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微信读书制作发行, 2011-07: 1-1391. [2023-08-07]. 9787301192108. (30)

[17]X.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第2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微信读书制作发行, 2011-07: 1-1390. [2023-08-08]. 9787301192108. (30)

[18]甘晨卉.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骨灰安放杭州[组图]-新闻中心-南海网.南海网. [2023-07-03].

[19]司徒雷登魂归故土 昨天他的骨灰葬于半山安贤园--浙江在线-浙江新闻.浙江新闻频道. [2023-07-27].

[20]陈伟. 司徒雷登:别不了的杭州情[J]. 天风, 2016, (11): 53-55. (3)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1995/

(23)
词条目录
  1. 创作背景
  2. 作品原文
  3. 作品鉴赏
  4. 思想内容
  5. 艺术特色
  6. 作品影响
  7. 作品评价
  8. 人物原型
  9.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