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光绪(满语:ᠪᠠᡩᠠᡵᠠᠩᡤᠠᡩᠣᡵᠣ,穆麟德转写:badaranggadoro;蒙古语:ᠪᠠᠳᠠᠷᠠᠭᠤᠯᠲᠤᠲᠥᠷᠥ,西里尔字母:Бадаргуулттөр),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所使用的年号。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继载湉为文宗咸丰帝之子,次年嗣承皇位,是为光绪皇帝,改次年(1875年)为光绪元年。使用范围以清朝统治区域为界。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

光绪(满语:ᠪᠠᡩᠠᡵᠠᠩᡤᠠᡩᠣᡵᠣ,穆麟德转写:badarangga doro;蒙古语:ᠪᠠᠳᠠᠷᠠᠭᠤᠯᠲᠤᠲᠥᠷᠥ,西里尔字母: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所使用的年号。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继载湉为文宗咸丰帝之子,次年嗣承皇位,是为光绪皇帝,改次年(1875年)为光绪元年。使用范围以清朝X区域为界。

改元原因

编辑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同治帝驾崩,没有子嗣。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以传懿旨的方式召集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等至弘德殿、南书房进行商议,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王大臣等以遗诏迎载湉于太平湖醇亲王邸,与慈安太后居钟粹宫;慈禧太后居住在长X;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下令改第二年(1875年)为光绪元年。

年号释义

编辑

“光绪”在穆麟德转写满文中为“badarangga doro”,意为“开展礼道”。光绪帝受汉文化儒家思想熏陶,崇尚以礼治天下。badaran《清文总汇》释曰:“渐、 防微杜渐之渐”,badarangga 为 badaran 的派生形容词。doro《清文总汇》解释 为“道、理、礼”。故 badarangga doro 可直译为“渐趋发展的事业”。

在位皇帝

编辑

光绪皇帝即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醇亲王奕譞之子。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六月二十六日生于太平湖醇王府邸槐荫斋。生父为醇亲王奕譞,X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1875年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逝世后由慈禧太后一宫X,直至光绪皇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皇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皇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18X,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抵触,光绪皇帝被慈禧幽禁在X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于慈禧太后死亡前一天,享年三十八岁,葬于清崇陵,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

光绪

光绪皇帝画像

大事记

编辑

光绪元年(1875年)

正月 命吏部尚书英桂、兵部尚书沈桂芬并协办大学士

二月 同治帝后嘉顺皇后卒。

三月 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X军务。

四月 派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为督办北洋、南洋海防大臣。

五月 命江苏巡抚丁日昌赴天津,帮同李鸿章办理海防事务。

六月 派丁日昌为中秘(秘鲁)换约大臣,并与该国再商华工保护事宜。

七月 派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

八月 以刘坤一为两广总督、刘秉璋为江西巡抚。

九月 光绪帝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送同治帝及孝哲皇后灵柩赴东陵。

十月 定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之制。

十一月 以广西巡抚X佑为云贵总督,严树森为广西巡抚。

十二月 两宫太后懿旨,派署侍郎内阁大学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于明年三月在毓庆宫授读光绪帝。

光绪二年(1876年)

正月 刘锦棠统兵往肃州准备出关收复X。

二月 日本与X签订《江华条约》。

三月 命景廉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涂宗瀛为广西巡抚。

四月 刘锦棠率亲兵由肃州起程西进。

五月 大学士文祥卒,予谥“文忠”。

六月 刘锦棠、金顺两军攻克牧地,随后收复X。

七月 中英《烟台条约》签字。

八月 命刘锡鸿为出使英国大臣(副使)。

九月 金顺等军攻克玛纳斯南城,北疆除伊犁外全部收复。

十月 命李鸿藻、景廉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十一月 准左宗棠于明春进兵南疆。

十二月 派何如璋为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

光绪三年(1877年)

正月 赏济咙呼图克图“达善”名号。

二月 孚郡王奕譓卒,谥“敬”。

三月 以刘锡鸿为出使德国大臣。

四月 刘锦棠等克七克腾木、辟展,复吐鲁番满、汉两城。寻攻克达坂及讬克逊贼垒,安集延酋帕夏自杀。

五月 日本阻琉球入贡,遣来使归国。

六月 令毁郭嵩焘所著《使西纪程》书版。

七月 刘锦棠进兵库尔勒等地,开始收复南疆东四城行动。

八月 命云南巡抚潘鼎新来京候用,云南布政使杜瑞联署理巡抚。

九月 李鸿藻丁忧解任,以都察院左都御史贺寿慈为工部尚书。

十月 《古巴华工保护条约》订立。

十一月 刘锦棠收复南疆各城。

十二月 令将记名提督左宝贵交军机处户名,待机简放。

光绪四年(1878年)

正月 命郭嵩焘兼任出使法国大臣。

二月 因收复X,命予左宗棠晋为二等侯爵,刘锦棠晋为二等男爵,提督余虎恩等各赏叙有差。

三月 因湖南巡抚卫荣光丁忧解任,调湖北巡抚邵亨豫为湖南巡抚,湖北布政使潘霨署湖北巡抚。

四月 刑部左侍郎、稽查河南赈务袁保恒卒,诏命从优赐恤,予谥“文诚”。

五月 派崇厚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

六月 赈台湾风灾。

七月 派曾纪泽为出使英、法两国钦差大臣。

八月 命福建省妥办福州教堂被毁案。

九月 清庭驻日使臣何如璋照会日本外务省,抗议其阻止琉球入贡。

十月 以裕宽为福建巡抚。

十一月 左宗棠奏在X宜设行省,并请三年之内拨银五百万两。

十二月 命户部及各省停止捐纳,以肃吏治。

光绪五年(1879年)

正月 裁撤京捐局。

二月 命将侵贪赈款的山西吉州知州段鼎耀正法。

三月 光绪帝赴东陵举行同治帝及皇后下葬典礼。

四月 两宫太后懿旨:吴可读所请预定大统之归,实与本朝家法不合。皇帝将来诞生皇子,其继大统者即为穆宗嗣子。

五月 甘肃阶州,四川西北、东南,陕西汉中、凤翔等地发生X(震级里氏八级),人口伤亡严重。

六月 两宫太后懿旨,准醇亲王奕譞家居养疾。

七月 总理衙门奏呈俄人所绘伊犁分界地图。

八月 崇厚与俄国签署《里瓦几亚条约》。

九月 以黎兆棠为督办福建船政大臣,邵友濂署出使俄国大臣。

十月 以平定“李扬材之乱”,诏谕提督冯子材等赏叙有差。

十一月 两X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卒,谥“文肃”。《穆宗实录》及《圣训》成书,光绪帝至保各殿,行受书礼。

十二月 是年,李鸿章在天津至大沽、北塘炮台成功设置电报线路。

光绪六年(1880年)

正月 以曾纪泽为出使俄国大臣。

二月 订立《中德续修条约》。

三月 左宗棠出屯哈密,金顺扼精河,张曜、刘锦棠分进伊犁。

四月 左宗棠率兵赴哈密,以就近布置X防务。

五月 左宗棠奏预拟X改设行省建团大要。

六月 派曾国荃督办山海关一带防务。

七月 命前浙江提督黄少春办理浙江防务。

八月 李鸿章在天津与巴西专使喀拉多订立《中巴通商条约》。

九月 命浙江提督吴长庆帮办山东防务。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

十月 《中美续修条约及续补条约》在京订立。

十一月 以许景澄为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

十二月 懿旨神机营选弁兵赴天津学制外洋火器 。

光绪七年(1881年)

正月 命左宗棠为军机大臣,管兵部,兼总理各国衙门事务行走。

二月 命李鸿章筹山海关防务,节制诸军。

三月 慈安太后崩。尊谥曰“孝贞显皇后”。

四月 实授丁宝桢为四川总督。

五月 赏郑藻如三品卿衔,为出使美国、日国(西班牙)、秘鲁大臣。

六月 以张之洞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李鸿藻为协办大学士。

七月 命刘坤一来京,以彭玉麟署两X督兼南洋大臣。

八月 命刘锦棠为钦差大臣,督办X军务,张曜协办。

九月 光绪帝与慈禧太后送孝贞显皇后灵柩往东陵。

十月 以灵贵为体仁阁大学士,以刑部尚书文煜为协办大学士。

十一月 免吉林被官庄及伯都纳地租。

十二月 赏恭亲王子载潢不入八分公,醇亲王子载光奉恩辅国公。

光绪八年(1882年)

正月 命湖广总督李瀚章兴建洞庭湖堤坝。

二月 兵部尚书毛昶熙卒,诏赠太子太保衔,照尚书例赐恤,予谥“文达”。

三月 命左副都御史陈兰彬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四月 《朝美通商条约》十四款签字。

五月 以岑毓英为云贵总督。

六月 X发生“壬午事变”。

七月 X案平。云南报销案发生。

八月 《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八条在天津议订。

九月 《中俄伊犁界约》订立。

十月 中法《越事协议》在天津订立。《中俄喀什噶尔界约》订立。

十一月 命翁同龢、潘祖荫为军机大臣。李鸿章奏,拟招集商股续办沪粤电报线路。

十二月 调浙江巡抚陈士杰为山东巡抚。

光绪九年(1883年)

正月 调兵部尚书张之万为刑部尚书,前兵部右侍郎彭玉麟为兵部尚书。

二月 命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出关布置防务。

三月 云南浪穹县发生教案,乡民焚毁法国教堂,杀死张若望。

四月 纸桥大捷。

五月 命李鸿章仍回北洋大臣署任。

六月 命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七月 《中俄科塔界约》议定。

八月 广州发生“沙面事件”。

九月 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订立。

十月 总理衙门照会法驻华署使谢满禄并各国公使,声明越南为中国属邦。

十一月 命署左副都御使张佩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十二月 令彭玉麟专驻琼州,以防法犯。

光绪十年(1884年)

正月 岑毓英出镇南关赴兴化,节制边外诸军。

二月 调湖南巡抚潘鼎新署广西巡抚,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革职。

三月 恭亲王奕訢退出军机处,免去一切差使。

四月 命通政使司通政使吴大溦会办北北洋事宜,内阁学士陈宝琛会办南洋事宜,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事宜,时人称“海疆三会办”。

五月 订立《法越和平条约》,越方在签约仪式上“销毁清国封册玉玺”。

闰五月 授曾国铨为全权大臣,与法使于上海议约,命陈宝琛会办。

六月 基隆大捷。

七月 以大学士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福州将军穆图善、漕运总督杨昌濬帮办军务,张佩纶以会办大臣兼署船政大臣。

八月 实授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及文华殿大学士。

九月 刘铭传为福建巡抚,驻台湾督防,苏元春帮办潘鼎新军务,杨昌濬等分防澎湖。

十月 以刘锦棠为首任甘肃X巡抚。X甲申事变。

十一月 日本特使井上馨与X大臣金宏集等签订朝日《汉城条约》,规定X须修国书向日本“谢罪”,并偿给日本恤费十一万元。

十二月 在浙江台州洋面南洋援闽二轮“澄庆”"驭远“被法舰击沉。

光绪十一年(1885年)

正月 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本使臣伊藤博文商议中日两军冲突事宜。

二月 镇南关大捷。谅山大捷。金登干与法国代表毕乐在巴黎签订《中法议和草约》,宣示中法言和。

三月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署《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四月 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大使巴德诺订立《中法新约》。

五月 日本提出“井上八条”。

六月 中英订立《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七月 左宗棠逝世,谥“文襄”,宣付国史馆立传。

八月 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法国商议中越边界通商章程。

九月 懿旨,醇亲王部理海军事务,奕劻、李鸿章会办,汉军都统善庆、兵部侍郎曾纪泽帮办。

十月 授穆图善为钦差大臣,会同东三省将军办理练兵,节制副都统以下。

十一月 命张曜详细筹划处理山东黄河事宜。调驻藏办事大臣色楞额为库伦办事大臣,赏内阁学士文硕副都统衔,派为驻藏办事大臣。

十二月 续设三姓、黑龙江陆路电线。

光绪十二年(1886年)

正月 两广总督张之洞奏美国华人受攻击事。

二月 谕令不得将黄宗羲、顾炎武从祀文庙。

三月 留山东新漕十万石,赈何王庄及章丘、济阳黄河漫决灾民。

四月 四川总督丁宝桢卒,谥“文诚”,入祀贤良祠,赠太子太保衔。

五月 调卫荣光为浙江巡抚,崧骏为江苏巡抚,以卢世杰为漕运总督。

六月 不允醇亲王等暂缓归政之请,定于明年正月十五日行光绪帝亲政典礼。

七月 “长崎事件”发生。

八月 醇亲王奕譞靖设昆明湖水操学堂。

九月 命曾国铨等筹划山东黄河水患治理办法。

十一月 命曾纪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十二月 减安州、河间、隆平涝地粮赋。

光绪十三年(1887年)

正月 光绪帝亲政礼成。

二月 李鸿章奏,前在英、德船厂分别订造的快船已被命名为“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将驾驶来华。

三月 张之洞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

四月 命内阁侍读学士林维源督办台湾铁路及X。

五月 命前内阁学士洪钧为出使俄、德、奥、荷国大臣;X芬为出使意、法、英、比国大臣;候补道李兴锐为出使日本国大臣。

六月 张之洞奏在广州创建枪弹制造厂并开设电报学堂。

七月 增设福建澎湖镇总兵。

八月 X佑卒,谥“武慎”。

九月 上海“同文书会”成立。

十月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订立。

十一月 以定安为钦差大臣办理东三省练兵事宜。

十二月 命李鸿藻督办郑州河工。

光绪十四年(1888年)

正月 免安徽被淹太和等州县夏粮。

二月 诏修葺颐和园,备皇太后临幸。

三月 免浙江光绪五年以前逋赋。

四月 永定河决口合龙。

五月 京师、奉天、山东等处X。

六月 命升泰与英妥议隆吐山界务。

七月 津沽铁路建成。

八月 奕譞奏呈《北洋海军章程》。

九月 李鸿章致函海军衙门,请续造天津 至通州铁路。

十月 慈禧太后懿旨,立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谕令长叙之两女封为瑾嫔、珍嫔。

十一月 以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

十二月 黄河南岸决口合龙,“郑州河工”竣工。

光绪十五年(1889年)

正月 册封叶赫那拉氏·隆裕为皇后。光绪帝大婚典礼。

二月 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亲政礼成。

三月 命翰林院侍讲崔国因为出使美、日、秘国大臣。

四月 命薛福成为出使英、法、意、比国钦差大臣。

五月 岑毓英卒,谥“襄勤”,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宣付国史馆立传。

六月 以王文韶为云贵总督。

七月 调张之洞为湖广总督,李瀚章为两广总督。

八月 命李鸿章、张之洞会同海军署筹办卢汉铁路。

九月 海军衙门请创开印花税,以备海军经费。

十月 命拨“宫中节省内帑银”十万两赈济江苏、浙江。

十一月 以叶志超为直隶提督。

十二月 免杭、嘉、湖应征漕白粮并地丁税。

光绪十六年(1890年)

正月 光绪帝因本年二旬整寿命赏王公大臣。

二月 派庆郡王奕劻、刑部尚书孙毓汶为全权大臣,与英国使臣订立《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三月 光绪帝颁“二旬万寿恩诏”,在太和殿受百官朝贺。

四月 命刚毅详察徐州土药出产及征税实额,严定整理章程。

五月 以升泰为驻藏大臣,长庚为伊犁将军。

六月 命李鸿章派员勘察吉林三姓金矿。

七月 因京畿水灾,命直隶及顺X各处烧锅停一年。

八月 再拨京仓米十万石备顺天赈灾。

九月 御史吴兆泰请停颐和园工程,予严议。

十月 两X督曾国荃卒。命赠太傅,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建立专祠,宣付国史馆立传,谥“忠襄”。

十一月 醇亲王奕譞卒,谥“贤”。

十二月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赴醇王府行大祭礼。

光绪十七年(1891年)

正月 各国驻京公使、参赞等递交国书,光绪帝亲政后首次接见外国使臣。

二月 奕劻奏,请由海防捐输项挪垫颐和园工程用款。

三月 命李鸿章督修关东铁路。

四月 安徽发生芜湖教案。湖北发生武穴教案。

五月 赏山东登青道盛宣怀头品顶戴。

六月 派汪凤藻暂任出使日本使臣。

七月 湖北发生宜昌教案。山东巡抚张曜卒,谥“勤果”,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宣付国史馆立传。

八月 命庆郡王奕劻总理海军事务。

九月 《吉林通志》创修。

十月 热河、X匪乱,提督叶志超、聂世成剿平之。

十一月 命户部侍郎崇礼、兵部侍郎洪钧在总理和国事务衙门行走。

十二月 免河南光绪初年逋赋。免浙江、陕西本年民欠税粮。

光绪十八年(1892年)

正月 会典馆开馆,开始续修《大清会典》。

二月 命桂祥、文秀管理神机营事务。

三月 续修《两淮盐法志》。

四月 醇贤亲王安葬于妙高峰陵园。

五月 以记名提督聂士成为山西太原镇总兵。

六月 命编修汪凤藻为出使日本国大臣。

七月 江苏巡抚德馨X武功山哥老会X乡。

八月 命奎焕与英使保尔议印藏商约。

九月 拨江北漕米五万石备镇江各属赈灾。

十月 留江南漕米三万石备江宁诸县赈灾。

十一月 免直隶通州等处逋赋。

十二月 诏王大臣承办皇太后六旬庆典。

光绪十九年(1893年)

正月 以明年为慈禧太后六旬庆辰,诏示本年举行癸巳恩科乡试,明年举行甲午恩科乡试。

二月 光绪帝接见德驻华公使巴兰德。

三月 命以两湖漕米六万余石变价赈山西灾。

四月 以阿拉善札萨克和硕亲王多罗特色楞游牧连年旱草,颁帑三万赈之。

五月 以伊克昭盟长札萨克固山贝子札那吉尔第游牧连年荒旱,颁帑一万赈之。

六月 永定河漫口,北京地区水灾严重。

八月 准由驻外使臣或领事发给海外华民护照,以便随时回国或出洋。

九月 中俄订立《交收巴尔鲁克山文约》。

十月 《中英藏印条款》订立。

十一月 李鸿章设立天津西医学堂,以欧士敦为总教习。

十二月 许庚身卒,同曾太子太保衔,谥“㳟慎”。是年,道员郑观应撰成《盛世危言》,主张兴学校,使人尽其才。

光绪X(1894年)

正月 慈禧太后六旬庆辰,封瑾嫔、珍嫔为瑾妃、珍妃。

二月 因海军衙门本年又届海军校阅之期,派李鸿章、定安认真会校。

三月 免X各属逋赋,云南各属额赋杂课。

四月 剿平韶州南雄匪乱。

五月 孙中山X李鸿章,提出培养人才、发展实业等变法自强主张。

六月 日舰在丰岛海面攻击我济远等舰,击沉高升号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七月 清X对日宣战。

八月 刘锦棠卒,宣付国史馆立传,建立专祠,谥’襄勤”。

九月 慈禧太后懿旨,恭亲王奕訢管理总署,并总理海军衙门事务,会同办理军务。

十月 慈禧太后六旬生辰。

十一月 凤凰城战役。海城失陷。

十二月 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防剿各军。

光绪X(1895年)

正月 威海卫之战。丁汝昌在刘公岛击退日本舰队。来远舰被击沉。靖远舰毁。刘步蟾自尽。丁汝昌自尽。

二月 牛庄血战。田庄台之战。李鸿章日本遇刺。

三月 中日《马关条约》签字。公车X。

四月 命李鸿章告知伊藤博文台民誓死不从割让台湾。

五月 日军在台湾澳底登录。《交接台湾文据》签署。日本在台湾成立“台湾总督府”,宣布殖民XX建立 。

六月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并在京成立“强学会”。

七月 命大学士李鸿章为留京入阁办事,实授王文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八月 命工部郎中庆常以五品京堂充出使法国大臣。

九月 广东潮阳、揭阳、普宁等县X。

十月 初设新建陆军,派袁世凯督练。

十一月 林大北等以“驱逐倭奴,恢复中华”为号进攻台北。刘铭传卒,谥“壮肃”,命赠太子少保衔,宣付国史馆立传。

十二月 江南创办“新军”。

光绪X(1896年)

正月 慈禧太后下谕裁撤X房。

二月 中、英、德签订《英德借款详细章程》,清X向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

三月 直隶提督聂士成呈请从淮军中挑选精兵组成武毅军,仿德国军制,尝试新式练兵。

四月 李鸿章与俄国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

五月 光绪X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妹)病逝。

六月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签订,日本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七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办。

八月 清X与沙俄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

九月 张之洞于湖北设武备学堂。

十月 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徐桐为大学士,旋命为体仁阁大学士,李鸿藻为协办大学士。

十一月 命工部侍郎许景澄为出使德国大臣。

十二月 上海美商鸿源纱厂开工。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正月 夏瑞芳等创办X印馆。康有为在广西创办圣学会,宣传维新。

二月 义和拳拳民在山东冠县亮拳比武,首领是赵三多、阎书勤。

三月 《湘学新报》创刊。

四月 浙江巡抚廖寿丰于杭州创求是书院,授中西实学。

五月 致仕大学士张之万卒,谥“文达”。

六月 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鸿藻卒。上海成立不缠足会,反对X礼教。

七月 《经世报》于杭州创刊。

八月 命翁同龢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九月 以山东巡抚李秉衡为四川总督。以陕西布政使张汝梅为四川巡抚。

十月 严复、夏曾佑、王曾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十一月 湖南时务学堂正式开学。

十二月 康有为于北京南海会馆创立粤学会,宣传维新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18X)

正月 清X允许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绅商自行承办粤汉铁路。户部准奏颁发“昭信股票”。

二月 清X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三月 清X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借条约》。

四月 梁启超等人X请废八股。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百日维新开始。

五月 中英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

六月 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

七月 光绪帝托杨锐传出密诏。

八月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X,宣布垂帘听政。清X在菜市口杀害“戊戌六君子”。

九月 慈禧太后懿旨命武科举恢复旧制。

十月 清X再次严厉处置翁同龢,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十一月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

十二月 刘坤一奏报于上海设立X总局。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正月 清庭再次宣布光绪帝患病。

二月 德军占领日照并拘禁日照新任知县。

三月 清X确定大规模修治山东境内黄河办法。

四月 谕命刚毅南巡,考察地方财政税收,加强中央财政收入。

五月 山东日照教案议结,向德国赔款七万七千八百二十两。

六月 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

七月 山东大刀会首领刘赞虞率众进入直隶境内活动。

八月 甘肃海城回乱,官军剿平之。

九月 四川总督奎俊奏准派道员、提督各一人赴日本考察学制兵制。

十月 清X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借条约。

十一月 命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

十二月 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又称“大阿哥”。兴中会在香港创刊《中国日报》,陈少白任社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正月 谕命两广总督李鸿章掘毁康有为、梁启超祖坟,并于随后悬赏十万两捉拿康、梁二人。

二月 英、美、德、意四国公使和法国驻华X要求清X严厉取缔义和团和大刀会。

三月 英、美、法、俄四国舰队进逼大沽口,强迫清XX义和团。

四月 驻京外交公使团照会清X,要求X义和团。

五月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廊坊激战。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清庭发布正式宣战诏书。

六月 沙俄军队在海兰泡大肆X中国居民,史称‘海兰泡X”。

七月 八国联军总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庭以光绪帝之名义发布“罪己诏”。

八月 清庭谕令围剿义和团。

九月 慈禧与光绪逃至西安。

十月 谕命奕劻、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议和中应注意禁鸦片及改关税两事。

十一月 清庭允准议和大纲。奕劻、李鸿章在议和大纲上正式画押。

十二月 清X在西安下诏变法,清末新政开始。清庭“颁自责之诏”。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正月 上海各界人士二百余人于张园X,抗议沙俄侵略我国东北,主张坚拒俄约。

二月 俄国X全权大臣杨儒在俄国单方面提出的条约上签字,杨儒坚决拒绝。

三月 各国列强提出赔款总额为银四万万五千万两。

四月 命载沣任德国专使大臣。

五月 张謇所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成立。

六月 两X督刘坤一、两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上呈《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清末新政的指导性文献。

七月 《辛丑条约》签订。

八月 谕命各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并鼓励自费留学。

九月 李鸿章卒于北京,谥号“文忠”,追赠太傅。

十月 清庭谕令废除溥儁“大阿哥”名号,并命立即出宫。袁世凯在山东创办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前身)。

十一月 清X为李鸿章在京师建立专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为汉大臣在京师建专祠的X人。

十二月 X次《英日条约》签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正月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

二月 清廷为庚子阵亡的直隶提督聂世成恢复名誉,并将其事迹交国史馆立传。

三月 清廷与俄国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

四月 袁世凯于保定创办警务总局。

五月 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六月 命张之洞充督办X大臣。

七月 列强之天津都统衙门撤销,由直隶总督袁世凯接收。

八月 盛宣怀与英国签订《X条约》。

九月 两X督刘坤一卒。慈禧太后懿旨命追封刘坤一一等男爵,敬赠太傅,予谥“忠诚”。

十月 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月刊。

十一月 调魏光寿为两X督兼南洋大臣。

十二月 康有为完成《大同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正月 留日湖北学生创办《湖北学生界》,后改名《汉声》。

二月 袁世凯拟筹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

三月 命奕劻为军机大臣。

四月 上海各界绅商、民众千余人X于张园,抗议沙俄侵略,史称“张园拒俄会议”。邹容《革命军》在上海出版。章炳麟撰成《驳康有为革命书》。

五月 以王文韶为武英殿大学士;昆冈为文渊阁大学士;崇礼为东阁大学士。

六月 山东烟台水灾。

七月 清X设立商部,以载振为商部尚书。商部班列外交部之次。

八月 王公百官豫请来年皇太后七旬寿辰报效申祝,懿旨止之。

九月 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为会长。

十月 清X设练兵处,以奕劻为练兵大臣。

十一月 《中国白话报》在上海创刊。

十二月 日俄战争爆发,清X宣布对日俄战争守局外中立。

光绪三十年(1904年)

正月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东方杂志》在上海创刊。

二月 商部奏拟订《矿务暂行章程》三十八条。

三月 清X批准加入国际红十字会条约和荷兰保和会公约。

四月 《时报》于上海创刊。

五月 吕大森、刘静庵等在武昌成立反清革命团体科学实习所。

六月 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干线竣工。

七月 英军侵占XX,XX外逃,电谕将XX名号暂行革去。

八月 赏唐绍仪副都统衔,往X查办事件。

九月 张之洞奏准扩建湖北枪炮厂,并改名为“湖北兵工厂”。陈去病、柳亚子在上海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为中国最早之戏剧杂志。

十月 签订《中葡通商条约》《中葡广澳铁路合同》。

十一月 驻守旅顺之俄军投降日军。

十二月 户部奏请严禁鸦片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正月 《国粹学报》于上海创刊。

二月 山海关内外铁路竣工,詹天佑因筑路有功受到嘉奖。

三月 谕更定法律,死罪至斩决止,废除凌迟、枭首、戮尸及其他严酷刑罚。

四月 上海总商会开会讨论美国排斥华工的对策,会后一致决定总商会抑制美货。

五月 《二十世纪之X》出版于日本东京,创办者为宋教仁,日后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六月 派载泽等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七月 中国同盟会召开正式成立大会。

八月 马相伯创设的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开学。

九月 谕设巡警部,以徐世昌为巡警部尚书。

十月 日本文部省颁布《关于准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即一般所称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上正式提出“X、X、民生”的X主义。

十一月 设置学部,以国子监归并之,调荣庆为尚书。

十二月 授那桐体仁阁大学士,荣庆协办大学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正月 江西南昌知县江召棠被传教士X自杀。

二月 因江召棠X自刎一事激起众怒,南昌数X众烧毁教堂三所,打死外国人九人。此即南昌教案。

三月 芦汉铁路正式通车,改称京汉铁路。

四月 命陆征祥往瑞士议红十字会公约。

五月 章太炎刑满出狱,同盟会派人到沪接至日本,日本留学生二千余人开会欢迎。

六月 日本于东北设“关东都督府”,作为日本侵华大本营。

七月 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预备立宪开始。

八月 谕令十年内将鸦片禁绝,清末新一轮禁烟开始。

九月 清X宣布改革官制。

十月 萍浏澧X爆发。

十一月 直隶总督袁世凯创办滦州煤矿。

十二月 秋瑾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杨度于日本东京创办《中国新报》,宣传立宪。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正月 康有为改保皇会为帝国宪政会。

二月 于右任、杨毓麟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袁世凯在天津试办独立审判。

三月 清廷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

四月 斯坦因窃取敦煌石室宝贵文物。

五月 京奉铁路全线通车。

六月 《日俄密约》签订。

七月 英俄签订《英俄协定》。其中的《X条约》承认中国对X的“宗X”。

八月 谕命设立资政院。

九月 谕命重申严禁官员吸食鸦片。

十月 广东粤商自治会成立。

十一月 邮传部奏请设交通银行获准。

十二月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退休,清廷授予尚书衔。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正月 以醇亲王载沣为军机大臣。

二月 调湖广总督赵尔巽为四川总督,四川总督陈夔龙为湖广总督。

三月 沪宁铁路通车,自上海至南京下关,全长三百一十一公里。

四月 准禁烟大臣溥伟等奏,三个月后,如有吸鸦片烟而巧为掩饰的官员,言官可立即参奏。

五月 光绪帝病,命各省荐精通医理者来京诊治。

六月 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敦煌经卷六千余卷。

七月 免铁路公私税三年。

八月 清廷颁布《宪法大纲》,同时宣布立宪筹办清单,定于九年后召开国会。

九月 将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孔子庙。

十月 光绪帝去世。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首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出生人物

编辑

人名

出生时间

简介

光绪

张作霖

张作霖

1875年

自幼出生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1902年被清X招安。辛亥革命后一跃而为民国师长、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X权,成为北洋军阀X末代国家元首。1928年X日,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孔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X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光绪

秋瑾

秋瑾

1875年

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字玉姑,号竞雄、旦吾,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福建厦门。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广交革命志士,投身革命事业,先后加入X会、同盟会并担任要职。1906年3月,秋瑾到浔溪女校任教;8月,创办《中国女报》;10月返回绍兴,专门从事浙江省的革命X准备。1907年,秋瑾主持大通学堂事务,组织会党成员成立“X军”,期间三次南下浙东、浙南,视察会党准备情况。1907年7月15日凌晨,因X事业失败,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光绪

珍妃

珍妃

1876年

他他拉氏,满州镶红旗人,光绪帝妃。光绪十四年(1888)与姐姐一起被选中为光绪的妃嫔,十五年(1889)行册封礼,封为珍嫔。X(1894)慈禧太后六旬庆典,珍嫔因X鬻爵、干预内政触怒皇太后慈禧,十月二十九日慈禧降下懿旨将其降为贵人。二十四年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X在瀛台,珍妃被打入冷宫。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皇帝、皇后西逃,临行前命人将珍妃从冷宫带出,将其投入井中。二十七年(1901)慈禧返京,为掩人耳目,追封其为珍贵妃,葬于恩济庄。民国二年(1913),珍妃迁葬光绪崇陵妃嫔园寝

光绪

王国维

王国维

1877年

初名国桢,字静安,或作静庵.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文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外国自然科学与哲学、语言学,颇受尼采、叔本华的思想影响。光绪末年任教苏州师范学堂,又在学部图书馆任职员。民国时被清华大学研究院聘为国学导师。后在颐和园昆明湖自沉。早年著作多为美学、文艺理论和戏曲、小说、词的论述。晚年致力于甲骨文和古史研究,为一代学术大师

光绪

爱新觉罗·溥侗

爱新觉罗·溥侗

1877年

字厚斋、后斋,号西园,别号红豆馆主,“民国四公子”之一。能书善画,通晓词章韵律,精通古典文学。1927年曾任乐律研究所所长,后被清华大学,女子文理等校聘为教授,讲授昆曲。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汪伪X任要职

光绪

陈独秀

陈独秀

1879年

原名庆同,宇仲甫,安徽怀宁人。中国X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897年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同时进行反清宣传活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X与科学的旗帜。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X至1927年为中国X党前五届中央领导核心,1929年因拒不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X六大,并组织了反对派小集团而被开除出党。1932年被国民党X逮捕,1933年被判有期徒刑十三年,后改为八年,于1937年出狱。他一生从事革命同活动,五次被捕,坐牢共计五年多时间。1938年8月迁到四川江津生活,于1942年病逝

光绪

李叔同

李叔同

1880年

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别号息霜,法名弘一、演音,晚年又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幼时天资颖慧,喜爱诗词、书法和篆刻。早年敬仰康有为,曾自刻一印曰“南海康君是我师。1900年入上海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进上野美术专门学校,研习绘画、音乐、戏剧艺术。1906年加入同盟会;同年,与曾孝谷等创立春柳社于东京,为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X个演出团体。1907年起,在日本公演《茶花女》《热血》等剧,在留日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1910年回国后,加入南社,以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名义在上海、无锡、长沙等地公演《社会钟》《家庭恩怨记》等,反映出对X独立与X革命的强烈愿望。辛亥革命时,填《满江红》一阕以表激奋之情。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并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从了悟和尚出家,翌年在灵隐寺受具足戒,弘扬南山戒律,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之主张

光绪

鲁迅

鲁迅

1881年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X文学家、思想家。早年留学日本,弃医从文。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等地任教,其间曾任职X。1918年担任《新青年》的编委,并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X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五四之后,他笔耕不辍,1923年在北京新潮社出版小说集《呐喊》,也是其X本现代文小说集,收录于1918-19X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开现代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1926年,出版小说集《彷徨》,收录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1927年,迁居上海,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先后编辑《语丝》《奔流》《萌芽》《朝花》《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该团体的领导工作。其杂文编为《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X书》《且介亭杂文》等,并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其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西等50多种文字。1936年10月逝世,万人送葬,棺木覆盖以“X魂”的白底黑字旗。葬于万国公墓,1956年迁至虹口公园

光绪

爱新觉罗·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

1883年

光绪帝之异母弟,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父。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X陆海军大元帅。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于2月3日病故

光绪

裕德龄

裕德龄

1886年

又作德龄、裕德菱,满州汉军正白旗人。晚清大臣裕庚长女,因恩荫郡主,又称德龄公主、德龄郡主。通八国语言,与妹妹容龄同为慈禧的“御前女官”。晚年回忆X生活,撰有《X二年记》、《清末政局回忆录》、 《御苑兰馨记》、 《瀛台泣血记》和《御香缥缈录》

光绪

蒋介石

蒋介石

1887年

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为蒋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曾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X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党总裁、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国民X总统等职。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随孙中山反袁,加入中华革命党。1923年,因廖仲恺案和“中山舰事件”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迅速提升。1928年1月,蒋发兵北伐,击败张作霖。是年年底,成功运动东北和平易帜,完成国家形式上的统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蒋介石迅速采取行动,进行抗日动员。八一三事变后,同中国X党就联合抗日问题达成共识,实现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其间,蒋介石担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等职,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同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以限制中国X党的发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美英等国结成反X同盟。随后,同英美签订新约,废除原有的不平等条约。1943年,赴X参加三国首脑会议,与罗斯福、丘吉尔共商国际问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拒绝成立联合X,就任国民X总统,并发动内战。1949年,失败赴台。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

光绪

李大钊

李大钊

1889年

学名李耆年,原字寿昌,后改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留日期间开始接触X主义书籍,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社主编。1919年10月和11 月,分两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我的X主义观》,系统介绍X主义的唯物史观。19X与陈独秀洽开始筹划建立中国X党,在当年10月领导建立北京的中国X党早期组织,19XX党成立后,历任X北京地委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1924年作为X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参加X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年领导并发动X众参与X孙中山的活动。并组织发动X众抗议五卅X。1926年出席北京国X日大会,发表演说。并做为国民党公祭主席团成员,出席北京X孙中山逝世一X活动。1927年被奉系军阀逮捕,4月28日在北京就义

光绪

胡适

胡适

1891年

幼名嗣糜,行名洪辟,字适之,号冬友,安徽绩溪上庄人。近代X学者、社会活动家。1910年以“庚款留学生”身份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农科,1915年转学至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毕业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史。同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X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体,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19X创办《努力周报》,1928年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杂志,主张“为艺术的艺术”理论;同年就任中国公学的校长。1931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8年任国民X驻美大使,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1942年9月辞去大使职务,在美国专门从事学术研究。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国民大会主席。1949年4月赴美国,潜心研究《水经注》一书。1962年2月24日病逝于台北南港

光绪

X

X

1892年

本名郭开贞,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X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史学家、考古学家。早年赴日学医,在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24年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逐步转变为X主义者。1927年参加南昌X,后加入中国X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回国,组织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等职。1941-1943年间,完成《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被X中央定为整风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逝世人物

编辑

人名

逝世时间

简介

光绪

沈葆桢

沈葆桢

1879年

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闽侯(今属福州市)人,林则徐之婿。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咸丰四年(1854)擢御史。同治元年(1862)正月,由曾国藩推荐,出任江西巡抚。同治十三年(1874)出任钦差大臣,赴台湾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元年(1875)升任两X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著有《沈文肃公政书》。

光绪

左宗棠

左宗棠

1885年

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自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入湘军幕僚,襄赞军务,在平定太平军、捻军、陕甘回变、收复X诸役中屡建战功,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封恪靖侯,谥文襄。一生留下的大量书稿、书牍及诗文等由其子孙辑成《左文襄公X》。

光绪

丁宝桢

丁宝桢

1886年

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进士。咸丰四至六年间在平远、平越等地参与X教军和苗民X。同治二年授山东按察使,五年升山东巡抚,X捻军X,以诛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德海成名。光绪元年创办山东机器局,次年调任四川总督,建四川机器局,改革都江堰水利工程。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光绪

郭嵩焘

郭嵩焘

1891年

字伯琛,号筠仙,别署玉池山农,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初年随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后历任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署广东巡抚、驻英、法公使等职。告归后主讲于城南书院,并开辟思贤精舍。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办铁路,开矿务,整顿内务。著述主要有《养知书屋文集》《郭侍郎奏疏》《礼记质疑》《湘阴县图志》《玉池老人自叙》等。

光绪

邓世昌

邓世昌

1894年

字正卿,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擅长测量驾驶。光绪元年(1875)起,历任海东云、振威等舰管带,擢守备。五年(1879)调北洋海军任职。次年随丁汝昌赴英接超勇、扬威二舰。八年(1882)升游击,管带扬威舰。十三年(1887)赴英、德接带致远、经远等四舰。回国后任中军中营副将兼致远管带。次年晋总兵。精于海军战术,严于平时训练。X(1894)中日黄海海战中,率致远舰将士奋勇迎敌,舰受重伤后仍鼓轮怒驶,撞沉日舰吉野,后不幸中鱼雷炸沉,与该舰官兵二百余人壮烈牺牲。

光绪

刘锦棠

刘锦棠

1894年

字毅斋,湖南湘乡人。同治初年跟随叔父刘松山攻打太平军、X捻军。同治九年(1870)刘松山战殁,刘锦棠接统其军。光绪元年(1875)隨左宗棠出关平疆,光绪七年(1881)督办X军务,光绪十年(1884)任甘肃X巡抚。光绪十五年(1889)离开X返原籍,次年晋太子太保衔,X(1894)晋封一等男,同年卒于故里,谥襄勤。

光绪

丁汝昌

丁汝昌

1895年

原名先达,字禹廷,亦作雨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丁家坎村人,原籍安徽风阳县。早年参加太平军,后被清庭收编,随刘铭传参加X东西捻军的战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三年(1877)调北洋水师任职。十四年,北洋舰队成军,任北洋海军提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率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增援平壤,在黄海与日本舰队激战,受重伤仍坐甲板督战。X初,日军围攻威海卫军港,他多次组织反击,击沉敌舰数艘,终孤军无援,拒绝投降,服毒自尽。

光绪

李鸿藻

李鸿藻

1897年

字寄云,号兰孙,直隶高阳人,咸丰进士,同治帝师傅。历任工、吏、兵、礼等部尚书,军机大臣。曾策划清流派弹劾洋务派李鸿章。中法、中日战争时均主战,反对求和。光绪十三年(1887年)郑州黄河决口,他奉命前往督办,因治河无方受革职处分,由于深得慈禧信任,不久复职。

光绪

爱新觉罗·奕䜣

爱新觉罗·奕䜣

18X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封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时,咸丰帝出逃,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驻北京接洽投降,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帝死后,在英国支持下,与慈禧太后合谋发动“祺祥X”夺取X。任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军政、外交大权。X太平军、捻军等。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性企业。是清X主持洋务的首脑。对外执行妥协政策,与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时积极向日本求和。戊戌变法期间,阻挠光绪帝接近康有为等维新派,百日维新前去世。

光绪

谭嗣同

谭嗣同

18X

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国近代改良派思想家、政治家。1865年出生于北京,湖南浏阳人。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尊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砂、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倡高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8月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结识梁启超、翁同龢等人,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遇害。

光绪

李鸿章

李鸿章

1901年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在籍办团练,后投靠曾国藩。十一年,编练淮军,次年调至上海,在英、美、法支持下与太平军作战,升任江苏巡抚。同治四年(1865年)署两X督。次年继曾国藩任钦差大臣,先后X了东、西捻军。同治九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 了北洋舰队。外交方面力主妥协退让,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著有《李文忠公X》。

光绪

翁同龢

翁同龢

1904年

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户部、工部尚书等职。于光绪八年(1882年)和X两次入职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X甲午战争爆发,他力主抗战。《马关条约》签订后,欲扶光绪帝亲政,并密荐康有为。戊戌X后被革职,交地方官管束。著有《翁文㳟公日记》《瓶庐诗文稿》。

光绪

黄尊宪

黄遵宪

1905年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举人出身。光绪三年(1877)任驻日本使馆参赞。八年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十七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倡立图南社,力主清X颁布保护归侨的规定。《马关条约》签订后,关心反抗日本侵略的台湾同胞,并在上海参加强学会,X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尝禁女子缠足。仿西方巡警制设保卫局。倡议设学校,筹水利,兴商业,劝工业。戊戌X后被扣留于上海洋务局,后释放回乡。其诗作丰富,因多反映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诗史”。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其中《日本国志》为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重要著作。

年号纪年

编辑

光绪年号纪年中外对照表

年号纪年

公元纪年

干支

X年号

日本年号

越南年号

光绪元年

1875年

乙亥

高宗十二年

明治八年

嗣德二十八年

光绪二年

1876年

丙子

高宗十三年

明治九年

嗣德二十九年

光绪三年

1877年

丁丑

高宗十四年

明治十年

嗣德三十年

光绪四年

1878年

戊寅

高宗十五年

明治十一年

嗣德三十一年

光绪五年

1879年

己卯

高宗十六年

明治十二年

嗣德三十二年

光绪六年

1880年

庚辰

高宗十七年

明治十三年

嗣德三十三年

光绪七年

1881年

辛巳

高宗十八年

明治十四年

嗣德三十四年

光绪八年

1882年

壬午

高宗十九年

明治十五年

嗣德三十五年

光绪九年

1883年

癸未

高宗X

明治十六年

嗣德三十六年

光绪十年

1884年

甲申

高宗X

明治十七年

建福元年

光绪十一年

1885年

乙酉

高宗X

明治十八年

同庆元年(咸宜)

光绪十二年

1886年

丙戌

高宗二十三年

明治十九年

同庆二年

光绪十三年

1887年

丁亥

高宗二十四年

明治X

同庆三年

光绪十四年

1888年

戊子

高宗二十五年

明治X

同庆四年

光绪十五年

1889年

己丑

高宗二十六年

明治X

成泰元年

光绪十六年

1890年

庚寅

高宗二十七年

明治二十三年

成泰二年

光绪十七年

1891年

辛卯

高宗二十八年

明治二十四年

成泰三年

光绪十八年

1892年

壬辰

高宗二十九年

明治二十五年

成泰四年

光绪十九年

1893年

癸巳

高宗三十年

明治二十六年

成泰五年

光绪X

1894年

甲午

高宗三十一年

明治二十七年

成泰六年

光绪X

1895年

乙未

高宗三十二年

明治二十八年

成泰七年

光绪X

1896年

丙申

建阳元年

明治二十九年

成泰八年

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

丁酉

光武元年(国号改韩国)

明治三十年

成泰九年

光绪二十四年

18X

戊戌

光武二年

明治三十一年

成泰十年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

己亥

光武三年

明治三十二年

成泰十一年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

光武四年

明治三十三年

成泰十二年

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辛丑

光武五年

明治三十四年

成泰十三年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壬寅

光武六年

明治三十五年

成泰十四年

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癸卯

光武七年

明治三十六年

成泰十五年

光绪三十年

1904年

甲辰

光武八年

明治三十七年

成泰十六年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乙巳

光武九年

明治三十八年

成泰十七年

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丙午

光武十年

明治三十九年

成泰十八年

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丁未

隆熙元年

明治四十年

维新元年

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戊申

隆熙二年

明治四十一年

维新二年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赵尔巽等著. 《清史稿 下》[M]. 联合书店, 1942-1: 124.

[2]綦中明. 满语名号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13

[3]贾越. 《清朝皇帝年号考》[J]. 《北方文物》, 2012,(04)

[4]光绪皇帝.故宫博物院. [2023-12-27].

[5] 陈旭麓主编. 近代中国八十年.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4: 277. 978-7-208-15750-7.

[6](民国)赵尔巽等撰. 《 清史稿》第四册 卷十七至卷二十五. 中华书局, 1977: 851-965.

[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1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2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

[2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3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4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5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6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7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7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7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7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7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7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7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7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7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7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8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8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8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9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4)

[9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9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9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9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9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9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9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9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9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5]刘耿生编著. 光绪事典.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10-7: 182. 978-7-5134-0026-8. (2)

[10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0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1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12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2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

[12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3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14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48]刘耿生编著. 光绪事典.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10-7: 255-256. 978-7-5134-0026-8. (2)

[14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1]刘耿生编著. 光绪事典.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10-7: 261-262. 978-7-5134-0026-8. (2)

[15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5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6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17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17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7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18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18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8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19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19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0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0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0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0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20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3)

[20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0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0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0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0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1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2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22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3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24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4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

[25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5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4]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5]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6]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7]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8]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69]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70]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71]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72]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73]潘向明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 . 清史编年 第11卷 光绪朝 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1-864. 7-300-03107-2.

[27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 《沈阳文史资料》 第12辑 张作霖史料专辑[M]. . 沈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6-8: 209-215.

[275]郑云山著, 陈旭麓主编. 秋瑾[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5: 53-108.

[276]《清史稿》[M]. 尹小林校注. 北京: 北京大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2-7: 卷二百十四.列传二.

[277]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古文鉴赏辞典 明代 清代 附录[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1: 2014. 978-7-5326-5712-4.

[278] 裘纪平. 中国茶联[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6-9: 214. 978-7-5514-1561-3.

[279]史晴著. 星火 58名X早期党员寻踪[M]. 北京: X党史出版社, 2021-5: 1-7. 978-7-5098-5598-0. (7)

[280] 邵盈午著. 南社人物吟评 上.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22-9: 182-183.

[281] 唐力行编. 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21-12: 548.

[282]曹鸿涛,王净,飞廉等著. 一百年前的80后[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8: 26.

[283] 姚继荣著. 清代历史笔记论丛. 北京: X出版社, 2014-1: 554.

[284] 唐力行编. 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21-12: 606-607. (2)

[285]X,张延忠主编. 中国X党X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增订本[M]. 北京: X党史出版社, 2014-6: 95-97. 7-5098-0330-1. (3)

[286] 唐力行编. 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21-12: 619-620.

[287]生平概述.中国社会科学网 XX馆. [2024-01-17].

[288]戴逸,林言椒主编. 清代人物传稿 下编 第1卷.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9: 82-85. 11090·120.

[289]戴逸,林言椒主编. 清代人物传稿 下编 第1卷.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9: 67-74. 11090·120.

[290] 郑天挺,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大辞典 1[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9: 30.

[291]戴逸,林言椒主编. 清代人物传稿 下编 第1卷.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9: 87-92. 11090·120.

[292]郑天挺, 谭其骧. 《中国历史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08: deng.

[293]戴逸,林言椒主编. 清代人物传稿 下编 第1卷.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9: 76-80. 11090·120.

[294] 韩俊英等编著. 史鉴 甲午战争研究备要[M].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7-2: 137.

[295]杨剑宇编著. 中国历代宰相录[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3: 1126-1127.

[296]唐得阳,刘强伦作. 近代9人传 中西碰撞溅火花[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21-1: 45-59.

[297]柴志光编;张泽贤总主编. 海上碑林里的红色记忆[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1-12: 15.

[298] 谢谦编著. 国学词典[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0-7: 327-328.

[299] 唐力行编. 江南文化百科全书. 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21-12: 565-566.

[300]国学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中国诗词大会 婉约词[M]. 成都: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1: 282.

[301]马振文作. 清代辽阳史纲[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0-12: 579-580. 978-7-205-09932-9.

[302]山西省图书馆编. 中国 日本 X 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 公元前660年-公元1918年. 太原: 山西省图书馆, 1979-5: 116-118. (3)

[303]刘迎秋. 中国帝王年号的语言文化研究[D]. 广西大学, 2015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379/

(150)
词条目录
  1. 改元原因
  2. 年号释义
  3. 在位皇帝
  4. 大事记
  5. 光绪元年(1875年)
  6. 光绪二年(1876年)
  7. 光绪三年(1877年)
  8. 光绪四年(1878年)
  9. 光绪五年(1879年)
  10. 光绪六年(1880年)
  11. 光绪七年(1881年)
  12. 光绪八年(1882年)
  13. 光绪九年(1883年)
  14. 光绪十年(1884年)
  15. 光绪十一年(1885年)
  16. 光绪十二年(1886年)
  17. 光绪十三年(1887年)
  18. 光绪十四年(1888年)
  19. 光绪十五年(1889年)
  20. 光绪十六年(1890年)
  21. 光绪十七年(1891年)
  22. 光绪十八年(1892年)
  23. 光绪十九年(1893年)
  24. 光绪二十年(1894年)
  25.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26.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27.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28.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29.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30.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3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32.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33.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34. 光绪三十年(1904年)
  35.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36.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37.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38.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39. 出生人物
  40. 逝世人物
  41. 年号纪年
  4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