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本名为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ArthurBlair),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社会评论家、记者,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1903年6月,乔治·奥威尔出生于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父亲为英国派驻印度的下层文职官员。他的家庭曾经拥有显赫的历史,到他这一代,家境逐渐陷入贫寒,但是父母却没有放松对他的严格教育。因此,奥...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本名为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是英国X小说家、社会评论家、记者,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

生平经历

编辑

童年生活

1903年6月,乔治·奥威尔出生于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父亲为英国派驻印度的下层文职官员。他的家庭曾经拥有显赫的历史,到他这一代,家境逐渐陷入贫寒,但是父母却没有放松对他的严格教育。因此,奥威尔从小就感受到一种矛盾:一方面穷苦的家庭使得他难以融入上层社会,另一方面出身和绅士教育也令他难以真正与底层人们打交道。

1907年,奥威尔全家迁回英国。由于家庭无法支付X学校高昂的学费,幼年的奥威尔只能进入一家二流学校——圣塞普里安寄宿学校学习。这个学校的管理十分严格,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教条化严重、压抑学生的个性。奥威尔后来回忆母校时,评价这一套X管理模式是X卑鄙的。在学校时,奥威尔也因家境不好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歧视。

1914年,X次世界大战爆发,11岁的奥威尔有感于当时的政治态势,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首诗歌,题为《醒来吧,英国小伙子们》。

奥威尔在校时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奖学金,进入X的伊顿公学读书。在这所X学校中,奥威尔的背景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他开始对这些出身比他好的学生产生了敌视,并对上层阶级虚伪的价值观感到厌恶。

青年时期

19X,从伊顿中学毕业后,由于成绩平平,奥威尔无法申请牛津或剑桥奖学金,家里也没钱供他升学,只得投考公务员,加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X察部队。这一段X生涯让奥威尔深刻感受到了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他看到了殖民制度的恶果,产生了对殖X义、帝国主义的强烈憎恨。正义感、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让奥威尔无法忍受做一个骑在殖民地人民身上的X卫道士。

1927年,奥威尔毅然辞去了殖民地X一职。此后几年间,奥威尔往来于英国和欧洲。时值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奥威尔深入社会底层,住过贫民窟、干过旧书店伙计、当过家庭教师、开过乡村杂货铺。在与底层接触的过程中,奥威尔感叹到在与他们生活的过程中,有一种深深的罪恶感。这一期间,奥威尔的肺炎又多次复发,但是贫苦和疾病并没有让奥威尔退回原有的绅士生活,他反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X这一边,并且开始尝试通过写作来批判社会、治疗资本主义弊病。

1931年,奥威尔发表了散文集《绞刑》,这本书以殖X义为主题,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1933年,奥威尔发表了半自传体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表达了他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1934年,奥威尔根据他在缅甸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在缅甸的日子里》。此后,奥威尔又相继写了《牧师的女儿》和《让叶兰继续飘扬》,通过这两本书,奥威尔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拜金主义的抨击。

1936年,奥威尔对英国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进行了考察,奥威尔深刻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工作环境的恶劣。在与贫苦工人家庭的接触中,奥威尔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令他对贫苦人民的生活细节产生了浓厚兴趣。

1937年,奥威尔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并结合调查结果写成了《通向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一书。在这本书中,奥威尔不仅描写了贫困的现实还反思了造成这一现实的社会原因,并且他也对当时的左派倡导的社会主义运动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目前的社会主义运动脱离了大众,社会主义运动必须在提高政治觉悟的时候同时消除同工人阶级的距离。

思想转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年底,奥威尔加入左翼组织并前往西班牙保卫共和X。在巴塞罗那奥威尔X次真正看到工人阶级X,他为工人阶级X实现了人人平等的理想而感到兴奋不已。可是,神话被打破了,奥威尔发现苏联在明面上打出了“左翼皆朋友”的旗号,但是却在暗地里下令消灭所有无法控制的左翼力量。结果,奥威尔与妻子被划为“狂热的托派分子”,遭到了X。1937年,奥威尔喉部严重受伤,逃离了西班牙。

西班牙内战的经历让奥威尔痛苦又愤怒,他回国后立刻创作了《向卡特洛尼亚致敬》。这本书揭露了苏联及第三国际在西班牙内战中X异己的做法。但是由于当时的舆论被左翼X控制,客观的政治事实无法被报道与传播。奥威尔对这种社会现实感到忧虑,他认为当时绝大多数英国人并不能认识到X的XX给苏联社会主义造成的危害。几经周折后,一家小公司出版了这本书,奥威尔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本书已经出版备受好评,初步奠定了奥威尔的声望。

西班牙X势力的失败深深打击了奥威尔关于X的理想,他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希望渺茫。在不断思索中,奥威尔的政治立场逐渐变得清晰,他开始有意识地反思X主义制度。他再也不相信X主义者宣扬的“左派”与“右派”口号,而是直接以X和X这两种方式来给政治力量定性。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深刻影响到奥威尔两部后期代表作《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的创作。

晚年经历

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上空笼罩着X主义的乌云,同时,X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出现了肃反扩大化、X阶层崇拜等问题。

战争期间,奥威尔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С),但是官方严格的新闻审查让他最终辞去了这份工作。此后,奥威尔成为左翼周报《先驱者》的主编。在二战中,奥威尔发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在作品《我的祖国:向左还是向右》和《狮子与独角兽》中,奥威尔强调爱国主义,并认为爱国主义可以将各个阶级的力量X,甚至思考可以将二战转变为一场社会革命。

1944年2月,奥威尔完成了《动物农场》。在《动物农场》中,奥威尔讽刺了X的谎言,并尝试在作品中将政治意图和艺术意图融合起来。但是由于政治、外交因素,《动物庄园》一书一时无法出版。1945年8月,《动物庄园》出版后受到一致好评,奥威尔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

1948年夏天,奥威尔在生病期间完成了他另一本X作品《一九八四》。这部作品讲述了人类精神如何被X政体控制、扭曲与毁灭。1950年年初,因肺病恶化,奥威尔病逝于伦敦的医院,年仅47岁。奥威尔被葬在牛津郡萨顿考特尼村的诸圣教堂公墓,墓碑简单地刻着:“埃里克·亚瑟·布莱尔,生于1903年6月25日,卒于1950年1月21日。”

主要作品

编辑

《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是一部寓言式的政治讽刺小说 。这部作品的大概内容是:一天晚上 ,公猪长老在临死前召集农场的动物们开会,在会上他号召大家X人类X,以建立一个没有有剥削的平等社会。但是当人类农场主被赶走后,治理农场的猪X建立了X体制,它们霸占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篡改戒律,X不满意它们X的动物们。最后,猪们还穿起人类的衣服,与邻近农场主一起吃喝。农场中的动物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处境 。《动物庄园》揭示了一种X主义的循环。

《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也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小说预言到1984年时,世界只剩下相互征战的三个帝国,其中的大洋国由“老大哥”所在英社政党X,该党党员只占全体居民的2%,是X阶层。其下是属于中等阶级的外围党员,剩下的85%的是底层的X。大洋国的X机构有:“真理部”、“和平部”、“友爱部”、“富裕部”。民众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电视和X器的监控。小说主人公温斯顿是外围党员,在“真理部”的工作中,温斯顿逐渐开始怀疑“老大哥”的XX,并且他还与裘利亚产生了感情。在经历了“友爱部”的思想改造后,温斯顿最后重新宣誓对“老大哥”的效忠。

书籍作品一览表

体裁

出版时间

出版社

作品名

英文名

书籍封面

散文

1931年

——

《行刑》

《A Hanging》

——

报告文学

1933年

Victor Gollancz

《巴黎伦敦落魄记》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乔治·奥威尔

小说

1934年

Harvest/HВJ Book

《缅甸岁月》

《Burmese Days》

乔治·奥威尔

小说

1935年

Harcourt

《牧师的女儿》

《A Clergyman’s Daughter》

乔治·奥威尔

散文

1936年

Penguin Classics

《猎象》

《Shooting An Elephant》

乔治·奥威尔

小说

1936年

Mariner Books

《叶兰在空中飞舞》

《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

乔治·奥威尔

非虚构作品

1937年5月

左翼X

《通向威根码头之路》

《The Road to Wigan Pier》

乔治·奥威尔

纪实文学

1938年

Secker and War-burg

《致敬加泰罗尼亚》

《Homage to Catalonia》

乔治·奥威尔

小说

1939年

Mariner Books

《上来透口气》

《Coming Up For Air》

乔治·奥威尔

散文集

1940年

Penguin Group

《在鲸腹中》

《Inside the Whale》

乔治·奥威尔

社会评论集

1941年

Secker and Warburg

《狮子与独角兽》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Socialism and the English Genius》

乔治·奥威尔

小说

1945年8月17日

Secker and Warburg

《动物庄园》

《Animal Farm》

乔治·奥威尔

自传式短文

1946年

——

《穷人之死》

《How the Poor Die》

——

杂文集

1949年1月

党派评论

《甘地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Gandhi》

——

小说

1949年6月8日

Secker and Warburg

《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

乔治·奥威尔

来源:

创作特点

编辑

内容主题

1946年,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表示:“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使得政治性写作成为一门艺术。”他认为面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发现问题,直面现实,是一个作家神圣的使命。

在这一创作理念下,奥威尔的作品大多来自于他的实际生活体验,并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奥威尔20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体现了他对于殖X义、现代文明的反思。 在《缅甸岁月》《牧师的女儿》《让叶兰飘摆》《上来透口气》中,奥威尔刻画了四位主人公,这些主人公逃离了自己原有的生活,通过与殖民地原住民、职业女性、雇工贫农、城市流浪无产者、小职员的相处来感受真实的社会状况,以此构建新的认知和锻炼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最终突破现代社会带给自身的桎梏。

在欧洲底层社会的生活让奥威尔对不公平的社会体制有了深切体会,并基于此写作了自传体《伦敦巴黎落魄记》,这本书表达了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批判,对社会发展趋向的不满和对下层贫苦人民的同情。

奥威尔在西班牙内战中看到了苏联的党争惨状,写作了纪实作品《向卡塔罗尼亚致敬》。此后,奥威尔开始抨击一切形式的XX,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动物庄园》以十月革命前后的苏联历史为蓝本,通过借动物喻人的手法影射了时局,认为革命X腐化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X领导机制。《一九八四》则展示了“寡头集团XX体制”如何系统地将正义、幸福和希望彻底摧毁的过程。

艺术特点

通过写作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奥威尔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审美与艺术的追求。他巧妙地将政治性和文学性融合进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寓言化的情节设置

由于政治题材的创作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奥威尔在《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中采用政治寓言小说的形式,使得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首先,奥威尔的寓言小说具有真实感。奥威尔从现实的环境获得灵感,将读者带入类似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世界中去。《动物农场》以苏联X当政时期发生的事情为蓝本,描写了一个农场里的动物们集体XX人类X,当起了农场主人后又再次受到压迫的生活。《一九八四 》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描写了一个孤独的清醒者对于XX的反抗与失败的过程。其次,奥威尔的寓言小说情节简洁但夸张。《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这两部小说情节设置都比较简单,主题都是为了反对X主义,但是奥威尔通过运用夸张手法,使得作品呈现出寓言色彩。《一九八四》中处处是夸张化的情节,奥威尔笔下的大洋国中没有语言X、没有爱情亲情,有的只是“老大哥”的监视。在《动物农场》中,位于X地位的猪通过一步步修改戒律控制了其他动物的思想,最后的戒律只剩下“所有的动物生而平等,但是有些动物生来要比别的动物更平等。”

象征化的形象塑造

基于生活感触,奥威尔塑造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是将人与自然紧密相连,赋予笔下人物以鲜明的动物性,使作品呈现出新奇的审X。在奥威尔的X部小说《缅甸岁月》中,园丁的样子“活像某种X甘露的大鸟”,管家明亮的眼睛像“狗的眼睛”。在《牧师的女儿》中,教梅菲尔小姐祈祷的样子“像一条毛毛虫,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在《叶兰在风中飞舞》中,向车厢走去的上班人X像“蚂蚁进入一个洞中”。在《一九八四》中,XX下的人们像老鼠、像兔子,又像蚂蚁。其次,奥威尔笔下的主人公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如胎记、蛀牙、静脉曲张等,这些身体特征都和主人公身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奥威尔正是用身体上的缺陷来暗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主人公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多角度的环境描写

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奥威尔笔下的环境设置风格迥异、丰富多彩。奥威尔善于从多角度进行环境描写,他将感官的感受调动起来,发挥想象力,让文字变得有声音、有色彩、有气味。奥威尔在《缅甸岁月》中描写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属印度地区的殖民地环境,“太阳就像个暴怒的神灵,在天上发出炫目的光芒,而后,季风突然向西刮去,刚开始是狂风吹袭,而后便大雨倾盆……直到连你的衣服、床铺,甚至食物都没有干的。天依然很热、蒸汽弥漫、闷热难当。”在《上来透口气》中,奥威尔描写了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如今所有的池塘都没了,小溪不是被工厂里排出的化学品所毒化,就是里面扔满了锈铁罐和摩托车胎。”《一九八四》中人们生活在X主义的恐怖X下,到处是监视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通过这些环境描写,奥威尔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思考与回应。

多样化的语言艺术

在创作中,奥威尔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手法进行叙述和描写,通过讽刺、比喻、自创新词等多种手法,让读者体会到语言的魅力。首先是辛辣的讽刺。在《一九八四》中,真理部负责修改历史、去真存伪;和平部处理战争问题;仁爱部实施酷刑。奥威尔运用讽刺手法描写了一幅荒诞恐怖的景象,旨在揭示X主义的危害。其次是奇妙的比喻。奥威尔的比喻不仅贴切,还十分新奇巧妙。在形容殖民地清扫工时,奥威尔写道:“那些饥肠辘辘的可怜人,胳膊X瘦的像火柴,膝盖衰弱得直不起来,只有土黄色的破布遮体,他们活像裹着尸布的骷髅在行走。”在描写温斯顿写日记的心理活动时,奥威尔将他比作耗子——“他像只耗子似的坐着不动,满心希望不论是谁敲门,敲了一下就会走开。”最后是自创新词。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创造了大量新词,其中“老大哥”(Big Brother)、“双重思想”(Double Think)、“新话”(Newspeak)、“思想罪”(Tought Crime)等词已经收入牛津英语词典,成为当今的国际语言。

人物思想

编辑

奥威尔一生都在反抗社会的不平等,他通过实际行动和作品表达着他的政治理念,但是奥威尔的思想却充满矛盾。理查德·沃尔希斯认为“奥威尔可能是他那个时代最自相矛盾的英国作家了”。无论在政治、文化、性别角度上,奥威尔都没有表明他自己坚定的立场。但是这种矛盾的思想观与奥威尔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以及所属阶级的局限性有关,体现出他在接触现实世界的残酷和黑暗后,试图为人类寻找一种出路的尝试。

矛盾的政治意识

对于工人阶级的矛盾看法

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中,奥威尔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于工人恶劣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惊讶,另一方面他被工人们坚韧的生活态度所感染,认为上层阶级应该更加尊重工人们,并且主张社会主义运动需要深入工人阶层中。但是当奥威尔试图融入工人阶级时,却发现作为中产阶层的自己无法与工人们平等相处。奥威尔对工人阶级怀有一种既同情又傲慢的态度。他无法接受工人阶级的野蛮、没文化以及自身的陋习。他还认为工人阶级本身缺乏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如何反抗自己的命运,只会默默忍受生活的苦难。因此,奥威尔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也认为工人阶级不会对世界的结构产生影响。

对于工人阶级的矛盾态度进而影响力奥威尔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奥威尔之所以拥护社会主义,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对工人阶级的同情,他眼中的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过是经济条件改善,没有达到政治、阶级的层面。

对底层无产者的矛盾态度

奥威尔曾多次深入底层无产者X体。在《巴黎伦敦落魄记》中,他发现了在这些无产者X体中拥有着上层人士所不缺乏的关爱、团结,他呼吁人们平等地看待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在《牧师的女儿》中,奥威尔着重描写了底层人们互帮互助的精神。

在实际体验中,奥威尔发现底层劳工需要日复一日地忍受一些重复性劳动,比如洗碗等,来赚取生活费,他们被困在工作、生计中,从而导致眼界的狭窄。在《叶兰在空中飞舞》中,奥威尔刻画了戈登这一形象来显示贫穷如何让人们丧失思考能力。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也展现了一种矛盾态度:一方面他相信无产者对生命的热情,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由于他们缺乏思想,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反抗。最后,他在《一九八四》的结局中偏向了悲观态度——无产者始终是物质的,X主义最终获得胜利。《动物农场》则通过寓言的形式,表现出奥威尔对于底层无产者的双重态度。

对待战争和革命的矛盾立场

奥威尔对战争的矛盾态度体现在《致敬加泰罗尼亚》一书中,他记录了参与西班牙内战的经历。在初入西班牙时,奥威尔怀着革命的热情、向往X和X。但是,越深入战争,他越感受到革命的弊端和荒诞之处——没有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伍、混乱的战场、虚假的报道、党派斗争等。并且,奥威尔对于具体生命的珍视也让他对战争充满了矛盾态度,面对被自己伤害的敌人,奥威尔心中产生了怜悯之情。

在《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中,奥威尔一开始都描写了通过革命建立新体制的积极想法,但是两部小说的结局都显示出奥威尔对于X政治会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悲观态度。

矛盾的文明文化观

矛盾的宗教观

奥威尔在《牧师的女儿》中阐释着自己对于宗教的观察与思考。在书中,奥威尔以嘲弄的口吻谈论宗教,并塑造了一些背离宗教信仰的角色,并且暗示着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宗教信仰已经开始崩塌。奥威尔虽然并不信仰宗教教义,但是他又表现出对宗教信仰消失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的担忧,于是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以拯救人类失去的灵魂。因此,牧师的女儿多萝西尽管行为背离宗教约束,但是相比于外部世界虚无的X,遵守古老的教条可以为她带来一种精神依托。奥威尔通过塑造多萝西这一形象,体现出他本人对于宗教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创伤、引导人们向善这一价值的肯定。

矛盾的殖民文化观

奥威尔曾在英国殖民地缅甸做过X,他对缅甸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希望揭示殖X义的黑暗X,但是另一方面,奥威尔一直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无法摆脱殖民者身份带给他的优越感。

奥威尔面对殖民地产生的复杂的情感,在很多作品,如《绞刑》《缅甸岁月》中都有体现。在《缅甸岁月》中,奥威尔结合自己的经历,描写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X,但是也以讽刺的笔法,刻画出缅甸当地人的愚昧无知。

难以定论的工业文明观

奥威尔在《上来透口气》和《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这两部作品中表现了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他忧虑工业文明对于生态环境、个人精神、社会价值的破坏性影响。但是,奥威尔同时也肯定了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以及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在西方遭遇经济危机时,奥威尔尤其推崇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矛盾的性别观

对女性的偏见与反思

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中,奥威尔表现出对女权主义者的反感,并且还认为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正在把社会变得女性化。通过奥威尔的私人书信,也可以看出他对于女性的贬损以及对传统男权中心文化的追忆。奥威尔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部分也体现出较为强烈的厌女情绪。但是奥威尔却没有否定女性的价值,在其作品中,也有一些对于高尚女性形象的塑造,如《叶兰在空中飞舞》中的罗斯玛丽和《牧师的女儿》中的多萝西,这表明奥威尔对女性也存在一些矛盾的态度。

对男性的矛盾态度

虽然奥威尔持有男性中心论的思想,但是在他的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很多也是懦弱卑微的,比如《缅甸岁月》中的弗洛里、《一九八四》中的温斯顿、《叶兰在空中飞舞》中的戈登以及《上来透口气》中的保灵,他们都存在外形、精神上存在着很多缺陷,并且在行动中犹豫怯懦。奥威尔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认为自己缺乏魅力,奥威尔本人的不自信投X作品中,产生了失败的男主人公的形象。

人物关系

编辑

艾琳·奥萧纳西·布莱尔(Eileen O'Shaughnessy Blair)是乔治·奥威尔的X任妻子。艾琳是一位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曾在牛津大学学习文学。艾琳做过教师,做过情报工作。1935年的春天,艾琳与奥威尔相识。1936年6月,她与奥威尔结婚。在婚姻中,艾琳一直支持着奥威尔的写作事业,充当了奥威尔的记录员、X读者、编辑、打字员等角色,还与奥威尔一同参加了西班牙内战。1945年,艾琳因为X全切术去世,年仅39岁。2023年,历史学家安娜·芬德(Anna Funde)出版了一本关于艾琳的书——《妻子:奥威尔夫人的隐形生活》(Wifedom: Mrs Orwell’s Invisible Life)。

索尼娅·布朗内尔(Sonia Brownell)是奥威尔的第二任妻子。索尼娅出生在印度,X入了英国的修道院学校,她很喜欢与作家、艺术家们打交道。与奥威尔相识时,索尼娅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中女主角裘莉娅的原型就是索尼娅。1949年10月,两人结婚。结婚三个月后,奥威尔病逝。索尼娅成为奥威尔所有文学财产的继承者和执行者。她后半生以索尼娅·奥威尔为名,并严格坚守奥威尔临终前“不要让人写传记”的遗嘱,这让她得罪了当时很多传记作家。1980年,索尼娅病逝。2002年,索尼娅生前的好友、英国X传记作者希拉里-斯伯林(Hilary Spurling)出版了索尼娅的传记《小说部来的姑娘:索尼娅·奥威尔肖像》(《The Girl from the Fiction Department: A Portrait of Sonia Orwell》)。

理查德·霍雷肖·布莱尔(Richard Horatio Blair)于1944年5月14日出生,是奥威尔和X任妻子艾琳领养的孩子。在奥威尔去世后,布莱尔与奥威尔的姐姐艾弗里尔·邓恩(Avril Dunn)生活在一起。2009年,布莱尔与一X奥威尔研究者一起工作,创办了奥威尔协会,布莱尔既是受托人也是赞助人。布莱尔通过奥委会协会和奥威尔X会举办演讲,进行奥威尔X活动。

人物影响

编辑

奥威尔对后世的影响广泛且深远,在思想政治领域、文学领域、新闻传播领域、大众文化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于XX的思考,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国受到欢迎,作品中的很多用语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语言。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奥威尔也给西方新闻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思想政治影响

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都是政治性极强的作品。《动物农场》通过寓言方式再现了XX时期苏联国内的政治气候和一系列重要政治事件。《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预言,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在XX下的可怕情景。这两部作品一经出版便受到极大欢迎。虽然奥威尔写作的本意是批判苏联的XX,而不是反对社会主义。但是这两部作品被冷战时期的西方媒体利用,以攻击苏联体制。并且在当时很多社会主义国家,这两本书都被禁止传播。

文学影响

乔治·奥威尔的成名作是《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这两本书出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广泛传播。仅《一九八四》这一本书就在全世界以60种语言卖出了5000万本。《一九八四》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这本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也被英国广播公司(BBС)评为“100部最伟大的英国小说”之一。

奥威尔的文学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作家。比如村上春树和王小波。村上春树于2009年至2010年发表出版了他有史以来最长的一部小说《1Q84》, 并自称是向英国X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致敬。奥威尔的作品中的普世主义思想和象征性、黑色幽默写作风格对王小波产生了重要影响,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以猪为主角暗喻现实政治,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通过对猪的想象性创作来揭露人性弱点。

新闻传播影响

奥威尔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新闻记者和传媒观察者、批判者。首先,奥威尔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写作模式,即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深入社会,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进行记录、写作。《巴黎伦敦落魄记》《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等非虚构作品是奥威尔独立参与、深度调研后的成果。其次,在英国广播公司(BBС)工作的两年中,奥威尔开展了许多传媒创新工作,他制作撰写了大量的广播节目、写了两百多篇新闻评论、创办了X份广播文学杂志《声音》。在英国广播公司(BBС)的经历让奥威尔认识到现代社会思想的不X,认识到妨碍新闻X的多方面力量。奥威尔对现代传播困境的反思,其政治写作的独特方式,给西方新闻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奥威尔对新闻传播的首要影响是对真相问题的重视,即新闻的根本目标是呈现事实本身 。奥威尔敢于说出真相,揭露谎言,以引起世人的注意。传播学界有“奥威尔问题”的提法,即“为什么尽管现实中的证据如此丰富,人对事实却知之甚少”。“奥威尔问题”的核心在于社会建制和政治力量束缚了人们的认知能力。

其次奥威尔对新闻语言也产生了影响。奥威尔敏锐观察到语言和政治的关系,语言的清晰与否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含混不清的语言成为了各种各样政治谎言的遮掩。奥威尔关于政治和语言关系的论述对于后世的新闻写作的语言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文化影响

在西方,奥威尔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的政治小说和随笔一直是英美大学的重要书目。在世界各地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大型的“奥威尔学术研讨会”或“奥威尔电影X周”等学术活动。

奥威尔的作品也被改编为电影、真人秀。《动物庄园》曾两度被改编。1954年英国拍摄了《动物庄园》动画电影,并获得了第九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X动画片提名。1999年美国拍摄了《动物庄园》真人电影。1999年,荷兰电视台推出真人秀《老大哥》,用监控摄像头记录十多名男女三个月内的生活细节,其创意直接来自于《一九八四》。

奥威尔作品中的用语很多已经成为社会中的通用语,比如《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思想X”“思想罪”等被收入英语词典,由奥威尔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等词也代指X主义政体对社会的控制。

人物评价

编辑

人物评价

英国作家、评论家康纳利(Cyril Connolly)在其著作中赞赏奥威尔道:“我只是计划中的叛逆者,而奥威尔是实际上的叛逆者。”

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V.S.普里切特(V.S.Pritchett)称奥威尔是“一代人的冷峻良心”。

加拿大批评家乔治·伍德考克(George Woodcock)把奥威尔定义为内心和创作语言如同水晶一般透明坚强的人,而这种品质为其赢得了“X主义左派”或“左翼X社会主义者”的称号。

美国评论家约翰·罗登(John Rodden)赞叹“20世纪是奥威尔的世纪”。

美国批评家欧文·豪(Irving Howe)认为奥威尔的作品“在过去几十年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道德力量”。

奥威尔的传记作者杰弗里·迈耶斯(Jeffrey Meyers)也称赞奥威尔拥有个人及政治上的正直品质。

美国文学评论家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认为奥威尔是真理的代言人。

中国X学者盛宁在引介奥威尔时指出,奥威尔是“独具慧眼的文学批评家”,为开创英国大众文化批评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瞿世镜主编的《当代英国小说》中,他将奥威尔视为反抗帝国主义和XX、为普通民众辩护的代言人。

后世X

编辑

“奥威尔奖”(OrwellPrize)是以X记者、作家乔治·奥威尔命名的政治写作奖,由英国政治理论家伯纳德·克里克爵士于1993年创立。此奖项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和写作奖,评选标准为奥威尔定义的“将政治写作变为艺术”,对政治写作的要求是既要有内涵也要有风格。这里的“政治”采用较广定义,包括政治、道德困境、思想、历史以及在公共政策、社会和文化中的议题等;虚构和纪实类的写作都可参加。每年的奥威尔奖设立四个奖项:政治虚构作品奖、政治写作奖、政治新闻奖、和2015年增设的揭露英国社X暗面奖。获奖者将获得3000英镑的奖金。

2017年11月,由乔治·奥威尔XX会出资的等比例青铜雕像被树立在英国广播公司(BBС)的伦敦总部,在雕塑身后的墙上写着:“如果X有所意味,那便是让人们听到他们不想听的东西”。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的雕像在英国广播公司(BBС)的伦敦总部

相关争议

编辑

20世纪50-60年代正值冷战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奥威尔被贴上浓重的意识形态标签,西方媒体将其当作“X”作家大力推广,尤其是作品《一九八四》,被当作“X主义”的作品大肆宣传。但是伴随这一政治狂热现象而产生的是诸多评论家对奥威尔的抨击,他们指责奥威尔批判社会主义、支持资本主义。雷蒙德·威廉斯认为“奥威尔这个形象的危害远甚于他的政治思想”。同时,在东欧,《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遭到了长期的封杀,这极大损害了奥威尔作品的真正价值,也违背了奥威尔的创作初衷。直到奥威尔的亲人开始为奥威尔撰写传记以及冷战的结束,真实的奥威尔的形象才开始被还原。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奥威尔由于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刻板描写以及生活中对女性的态度,受到了来自女性主义者们的批判。乌厄米拉·西沙格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批判《缅甸岁月》中女性遭到男权世界不公正的对待。南希·怕克斯顿也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奥威尔在作品中对男性角色的放纵表示认可,让女性遭受社会不公正的对待。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汪霖. 解读“奥威尔现象”[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3): 101-102.

[2]ORWELL PRIZE 2013 WINNERS ANNOUNCED.奥威尔X会官网. [2024-01-14].

[3]段化鞠. 论乔治·奥威尔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李泉, 冯文坤. 乔治·奥威尔:一名政治作家的思想探寻[J]. 当代文坛, 2013, (02): 150-152. DOI:10.19290/j.cnki.51-1076/i.2013.02.037.

[5]乔治·威尔逊, 文学与政治[M]. 李存捧,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79: 全本.

[6]黎新华. 文学与政治的变奏——论奥威尔的文学观及其政治性写作[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8(02): 17-19.

[7]贺丽华. 在矛盾中徘徊挣扎[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8]丁卓. 乔治·奥威尔三十年代小说研究(1934-1939)[D]. 吉林大学, 2015

[9]John Roosi &John Rodde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eorge Orwell[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

[10]许淑芳. X与符号[D]. 浙江大学, 2011

[11]潘光威. 乔治·奥威尔和他的政治寓言《动物农场》[J].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1): 51-54.

[12]陈嘉.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 erat ure V . 4: 513.

[13]George Orwell. The Road to Wigan Pier[M]. New York: Harcourt, 1952: 73.

[14]邹颉. 再论乔治·奥威尔和他的《动物农场》与《1984年》[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 11-13.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00.06.004.

[15]George Orwell. Homage to Catalonia[M]. New York: Harcourt, 1952: 112.

[16]Alex Zwerdling. Orwell and the Left[M].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50.

[17]Miriam Gross, ed. The World of George Orwell[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71: 79.

[18]George Orwell.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M]. London: Secker and Warburg, 1941: 75.

[19]George Orwell. Animal Farm[M]. New York: Harcourt, 1946: 133.

[20]George Orwell. Nineteen Eighty - Four[M]. New York: Harcourt, 1949: 5.

[21]王小梅. 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4

[22]徐珊珊. 论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艺术特色[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3]Richand. The Paradox of George Orwell[M]. India: Indianapolis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61: 15.

[24]乔治·奥威尔.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34.

[25]乔治·奥威尔. 《1984》[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42.

[26]乔治·奥威尔. 《巴黎伦敦落魄记》[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72.

[27]乔治·奥威尔. 《牧师的女儿》[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119.

[28]乔治·奥威尔. 《巴黎伦敦落魄记》[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186.

[29]乔治·奥威尔. 《叶兰在空中飞舞》[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4: 87.

[30]乔治·奥威尔. 《致敬加泰罗尼亚》[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38.

[31]DJ泰勒. 《奥威尔传》[M].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7: 139.

[32]王卫东. 《孤独的游戏:乔治·奥威尔与帝国主义》. 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6).

[33]George Orwell.BIOGRAPHY. [2024-01-13].

[34]Book review: Wifedom: Mrs Orwell’s Invisible Life, Anna Funder.News. [2024-01-17].

[35]老员工乔治·奥威尔回来了,等比例雕像树立在BBС总部.澎湃新闻. [2024-01-13].

[36]董英, 郑坚. 乔治·奥威尔的政治报道与媒介批判[J]. 传媒观察, 2016, (01): 61-63. DOI:10.19480/j.cnki.cmgc.2016.01.023.

[37]曹丹丹. 乔治·奥威尔——充满矛盾的社会主义者[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7, (07): 72-75.

[38]乔治·奥威尔诞辰120X|叛逆人生的别样辉煌.澎湃新闻. [2024-01-13].

[39]李泉. 《一九八四》:一部反乌托邦政治寓言[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 (06): 14+19.

[40]爱新闻、吕茜颖:《BBС书单:100部最伟大的英国小说》.中国日报中文网. [2024-01-13].

[41]葛菁菁. 村上春树《1Q84》的互文性解读[J]. 名作欣赏, 2014, (21): 120-121+168.

[42]杨勇. 以猪喻人——奥威尔《动物庄园》与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J]. 青年文学家, 2013, (21): 35.

[43]陆丹. 动画影片《动物庄园》角色的讽喻性解读[J]. 电影文学, 2017, (14): 113-115.

[44]高坚. 电影《动物庄园》的意识形态解读[J]. 电影文学, 2018, (18): 126-128.

[45]John Rodden. Science from an Afterlife:The Legacy of George Orwell[M]. 1988: 13.

[46]Dennis Poupard.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Vol.6[M].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any, 1985: 339.

[47]Raymond Williams. Orwell in Politics and Letters: 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M]. 1979: 387.

[48]Jeffrey Meyers. Geoge Orwell: the Critical Heritage[M]. 1997: 27.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433/

(51)
词条目录
  1. 生平经历
  2. 童年生活
  3. 青年时期
  4. 思想转变
  5. 晚年经历
  6. 主要作品
  7. 《动物庄园》
  8. 《一九八四》
  9. 书籍作品一览表
  10. 创作特点
  11. 内容主题
  12. 艺术特点
  13. 寓言化的情节设置
  14. 象征化的形象塑造
  15. 多角度的环境描写
  16. 多样化的语言艺术
  17. 人物思想
  18. 矛盾的政治意识
  19. 对于工人阶级的矛盾看法
  20. 对底层无产者的矛盾态度
  21. 对待战争和革命的矛盾立场
  22. 矛盾的文明文化观
  23. 矛盾的宗教观
  24. 矛盾的殖民文化观
  25. 难以定论的工业文明观
  26. 矛盾的性别观
  27. 对女性的偏见与反思
  28. 对男性的矛盾态度
  29. 人物关系
  30. 人物影响
  31. 思想政治影响
  32. 文学影响
  33. 新闻传播影响
  34. 大众文化影响
  35. 人物评价
  36. 人物评价
  37. 后世纪念
  38. 相关争议
  39.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