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癌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乳腺癌(breastcancer)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或腺小叶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内分泌因素、肥胖、遗传因素、射线照射及乳汁因子有关。该病高发年龄为40~6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乳头糜烂、乳头回缩等症状。病史、体格检查以及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或磁共振(MRI)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确诊需要通过组织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

X癌(breast cancer)是发生于X导管上皮或腺小叶的恶性X。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X之一。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内分泌因素、肥胖、遗传因素、射线照射及乳汁因子有关。该病高发年龄为40~6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X肿块、X溢液、X皮肤改变、X糜烂、X回缩等症状。病史、体格检查以及X超声、XX线检查或磁共振(MRI)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确诊需要通过组织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化学药物、内分泌、靶向治疗等治疗措施。

分型

编辑

X癌根据病理分型

  • 非X性癌:此型属早期。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

  • 早期X性癌:包括导管癌早期X、小叶癌早期X。

  • X性特殊型癌:包括X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X、小管癌、X腺癌、顶泌汗腺癌等。

  • X性非特殊型癌:是X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包括X性小叶癌、X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单纯癌、腺癌等。

  • 其他罕见型癌:有分泌型(幼年性)癌、富脂质癌(分泌脂质癌)、纤维腺瘤癌变、神经内分泌癌、化生性癌、X状瘤癌变等。

  • 特殊型癌:有炎性X癌、副X癌、男性X癌。

病因

编辑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内分泌因素、肥胖、遗传因素、射线照射及乳汁因子有关。

  •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中的雌醇与雌二醇与X癌发病密切相关,孕酮可XX生长,同时也可以抑制垂体X,催乳素在X癌发病过程中有促进作用。

  • 饮食与肥胖:影响组织内脂溶性雌激素浓度,流行病学研究脂肪的摄取与X癌的死亡率之间有明显关系,尤其在X后的妇女。

  • 遗传因素:直系家族中有X前X癌患者,其姐妹及女儿发生X癌的机会较没有家族史的人X高3~8倍。

  • 射线照射及乳汁因子:与X癌发病率也相关。

  • 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与X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流行病学

编辑

X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X,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X的7%~10%,X期前后女性发病率较高,1%~2%的X癌患者是男性。

X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欧美国家高于亚非拉国家。52.9%的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严重的疾病负担。

20X,全球有230万名妇女被诊断患有X癌,有68.5万人死亡。截至20X底,在过去五年里,有共780万名在世妇女被振幅按患有X癌,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因X癌而损失的残疾调整生命年数比任何其他类型的癌症都多。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妇女在青春期之后的任何年龄都会发生X癌,但在晚年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20X中国X癌新发病例41.6万例,死亡病例约11.7万例。在每年新发X癌患者中,约3%~10%的患者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约有30%可发展为晚期X癌,晚期X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3年。

乳腺癌

病理生理学

编辑

病理分型

非X性癌

  • 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

  • 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

早期X性癌

  • 导管癌早期X:导管内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X。

  • 小叶癌早期X:癌细胞突破末梢腺管或腺泡壁基底膜,开始向小叶间质X,但仍局限于小叶内。

X性特殊型癌

  • X状癌:癌实质主要呈X状结构,其X往往出现于X增生的基底部。

  • 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X:癌细胞密集成片、间质少、癌边界清楚,癌巢周围有厚层淋巴细胞X。

  • 小管癌(高分化腺癌):细胞呈立方或柱状,形成比较规则的单层腺管,X于基质中,引起纤维组织反应。

  • 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不一的片状或小梁,中有圆形腺腔。

  • X腺癌:上皮X成分占半量以上,X大部分在细胞外,偶在细胞内,呈印戒样细胞。

  • 顶泌汗腺癌:癌细胞大,呈柱状,可形成小巢、腺泡或X头状。主、间质常明显分离。

  • 鳞状细胞癌:可见细胞间桥、角化。

  • X湿疹样X癌:起源于X的大导管,癌细胞呈泡状,在X或X表皮内X,大多伴有导管癌。

X性非特殊型癌

  • X性小叶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X,易发生双侧癌。

  • X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向实质X。

  • 硬癌:癌细胞排列成细条索,很少形成腺样结构,纤维间质成分占2/3以上,致密。

  • 单纯癌:介于硬癌与髓样癌之间,癌实质与纤维间质的比例近似。癌细胞形状呈规则条索或小梁,有腺样结构。

  • 髓样癌:癌细胞排列呈片状或巢状,密集,纤维间质成分少于1/3,无大量淋巴细胞X。

  • 腺癌:癌实质中,腺管状结构占半数以上。

转移途径

局部扩展

癌细胞沿导管或筋膜间隙蔓延,继而侵及Cooper韧带和皮肤。

淋巴转移

  1. X大部分淋巴液流至腋窝淋巴结,部分X上部淋巴液可直接流向锁骨下淋巴结。此转移途径最多见,也是X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腋窝的原因。

  2. 部分X内侧的淋巴液通过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淋巴结。

  3. 两侧X间皮下有交通淋巴管。

  4. X深部淋巴网可沿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通向肝。

远处转移

是X癌的主要死因,常见转移部位为肺、骨、肝和脑。

血运转移

早期X癌已有血运转移,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而致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

临床表现

编辑

X肿块

早期

表现为患侧X出现无痛性、单发小肿块,患者常在无意中发现。

肿块可位于X任意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见。肿块边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状,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感,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在X内不易被推动。

晚期

肿块固定:癌肿侵入胸筋膜和胸肌时,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

卫星结节、铠甲胸:癌细胞侵犯大片X皮肤时,可出现多个坚硬小结节或条索,呈卫星样围绕原发病灶。若结节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可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致胸壁紧缩呈铠甲状,患者呼吸受限。

皮肤破溃:癌肿处皮肤可溃破而形成溃疡,常有恶臭,易X。

X溢液

非X期从X流X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X溢液。5%~10%的X癌患者以X溢液为首发症状,溢液常为单管性,性状可以多种多样,如血性、浆液性或无色透明样。

X局限X体增厚

X局限X体增厚是临床甚为常见但容易被忽略的体征,多诊断为X增生,但在一些增厚的腺体中有隐藏着癌细胞的可能性。

X皮肤改变

皮肤粘连:当X较小时,可引起极轻微的皮肤粘连,不易察觉。当X较小时,可引起极轻微的皮肤粘连,不易察觉。若X累及X悬韧带(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X表面皮肤凹陷,出现“酒窝征”。

皮肤浅表静脉曲张:X癌较少见。

皮肤红肿:主要见于炎性X癌,表现为患侧X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等,类似急性炎症,无明显肿块。病变开始比较局限,短期内即扩展到X大部分皮肤,常可累及对侧X。

皮肤水肿: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可出现X水肿,X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皮肤溃疡:晚期X癌直接侵犯皮肤的典型临床表现。癌肿处皮肤可溃破而形成溃疡,常有恶臭、易X。

皮肤卫星结节:X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X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X疼痛

不是X癌常见的症状,X后妇女X疼痛伴有腺体增厚者,X癌发生率较高,晚期X癌可因X直接侵犯神经发生疼痛。

X改变

X糜烂:湿疹样X癌(X佩吉特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常伴局部皮肤X,约2/3患者可伴有X或X其他部位的肿块。X和X皮肤发红、糜烂,进而形成溃疡;有时覆盖黄褐色鳞屑样痂皮,病变皮肤较硬,部分患者于X区可扪及肿块。随着病变的进展,X可因此整个消失。

X回缩:X位于或接近深部,可引起X回缩。X距X较远,X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可引起X回缩或抬高。

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X癌X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X转移的淋巴结。

检查诊断

编辑

诊断原则

病史、体格检查以及X超声、XX线检查或磁共振(MRI)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确诊X癌,要通过组织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X是浅表的器官,易于检查,检查时置患者于坐位或卧位,应脱去上衣,以便作双侧比较。XX前X组织X,因而最好在XXX行检查,此时雌激素对X的影响最小,X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先检查健侧,后查患侧。

  • 视诊:注意双侧X是否对称,外形有否异常。X有无牵拉、凹陷,有无脱屑、糜烂及湿疹样改变。皮肤有无红肿、橘皮样水肿、酒窝征及静脉扩张等。

  • 触诊:检查时五指并拢用手指掌面及手掌前半部分平放于X上触摸,查左侧时用右手,右侧用左手,检查动作要轻柔,以防挤压而引起癌细胞的播散。检查时应逆时针由内上开始依次内下、外下、外上、X区有顺序地触诊,再检查X部有无异常以及有无液体排出,最后检查腋窝、锁骨下、锁骨上区有无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晚期累及其他脏器时,可出现相应的生化指标的变化。如多发骨转移时,可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

X标志物检测:CA15-3、CEA是X癌中应用价值较高的X标志物,主要用于转移性X癌患者的病程监测。CA15-3和CEA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检测X复发和转移的敏感度。

影像学检查

XX线检查:适用于观察软组织的结构。恶性X图像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分叶和毛刺状阴影,密度较正常腺体高。30%恶X灶表现为成堆的细沙粒样小钙化点,X下方肿块如引起X内陷可表现为漏斗征。XX线检查可用于X癌的筛查,发现早期病变。

X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X各层次软组织结构及肿块的形态和质地。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对X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检查较有价值,超声检查对X癌诊断的正确率达到87%。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X直径在1cm以下的包块鉴别能力较差。

XCT及磁共振(MRI)检查:更能明确X内部结构、腋下及纵隔内有无肿大淋巴结。X磁共振(MRI)检查的优势在于敏感度高,能显示多病灶,多中心或双侧X癌病灶,并能同时显示X与胸壁的关系,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能明确X癌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对于鉴别复发和放射性纤维化,PET-CT较其他常规影像检查具有优势。

骨显像:用于评估X癌是否有骨转移。

病理学检查

是X癌X肯定的诊断依据。

针吸细胞学检查:该法简便快速,阳性率较高,80%~90%,可用于防癌普查,对直径小于1cm的肿块检查成功率较小。细胞学检查不能确定组织学类型,对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空芯针穿刺活检:术前为了解X的性质及其生物学特性,可以应用空芯针穿刺获得X组织做检查。

切除活检:是最可靠的方法,做活检时应将肿块完整切除,如证实为恶性,应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辅助治疗及实行根治性手术。

分期

分期方法很多,现多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癌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分期法。

T0: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X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X湿疹样X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cm,≤5cm。

T3:癌瘤长径﹥5cm。

T4:癌瘤大小不计,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炎性X癌亦属之。

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

N2: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

N3: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组合,可把X癌分为以下各期:

0 期:TisN0M0

I期:T1N0M0

Ⅱ期:T0-1N1M0,T2N0-1M0,T3N0M0

Ⅲ期:T0-2N2M0,T3N1-2M0,T4任何NM0,任何TN3M0

Ⅳ期:包括M1的任何TN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X癌是异质性疾病,存在不同的分子亚型,且分子分型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国际上采用4种标志物(ER、PR、HER2和Ki-67)进行X癌分子分型。

鉴别诊断

编辑

X增生

不同点:X增生特点是X胀痛,肿块大小与质地可随X周期变化,肿块多为双侧。而X癌肿块主要为单发肿块,偶见单侧多发肿块及原发性双侧X癌。约80%的患者首先表现为X无痛性肿块,晚期X癌可因X直接侵犯神经发生疼痛。

X结核

不同点:X结核多为中青年妇女;多数有结核病史,或有其他部位的结核;肿块时大时小,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涂片可见有结核杆菌;而X癌高发年龄为40~60岁,肿块主要为单发肿块,偶见单侧多发肿块及原发性双侧X癌。

X纤维腺瘤

不同点:X纤维腺瘤常见于20~25岁青年女性,X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坚韧,边界清楚,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大;而X癌高发年龄为40~60岁,肿块边界欠清,有的可呈扁平状,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感,质地较硬。肿块较小时,活动度较大,但这种活动是肿块与其周围组织一起活动。

治疗

编辑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根据临床病期、X部位、X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比如Ⅰ、ⅡA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常用辅助化疗、内分泌、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

控制局部及区域淋巴结,以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了解原发病灶的病例类型、分化程度、激素受体、淋巴结转移及其转移部位和程度等,以及X的生物学特性检测,以帮助选用手术后综合治疗方案。

手术禁忌

  1. 全身情况差、主要脏器有严重疾病、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属手术禁忌。

  2. X及其周围有广泛皮肤水肿,其范围超过X面积的一半以上。

  3. 肿块与胸壁固定。

  4. 腋下淋巴结显著肿大且已与深部组织紧密粘连。

  5. 患侧上肢水肿或有明显肩部酸痛。

  6. X及其周围皮肤有卫星结节。

  7.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8. 炎性X癌。

  9. 已有远处转移。

手术方式

  • 保留X的X癌切除术:适合于临床Ⅰ期、Ⅱ期,尤其X小于3~4cm,与XX不明显粘连,可完整切除并且切缘阴性,患者有保乳意愿并且实施保乳手术后有较好外形的患者。无法获得切缘阴性者禁忌施行该手术。原发灶切除范围应包括X、X周围1~2cm的组织。确保标本的边缘无X细胞X。

  • X癌改良根治术:特点是保留胸肌,使术后有较好外形,术时尽量剥离腋窝及胸肌淋巴结。有两种术式,一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二是保留胸大、小肌。根据大量病例观察,认为Ⅰ、Ⅱ期X癌应用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且该术式保留了胸肌,术后外观效果较好,是常用的手术方式。

  • X癌根治术和X癌扩大根治术:是最早期应用的手术方式,一般可在全身X或高位硬膜外X下进行。多采用横切口,皮肤切除范围应在X外4~5cm。X癌根治术应包括整个X、胸大肌、胸小肌、腋窝Ⅰ、Ⅱ、Ⅲ组淋巴结的整块切除。扩大根治术还需同时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即胸骨旁淋巴结)。此两种术式现已较少使用。

  • 单纯X切除:仅切除X组织、X、部分皮肤和胸大肌筋膜。术后用放射线照射锁骨上、腋部及内乳区淋巴结,此方法适用于非X性癌、微小癌、湿疹样癌限于X者,也可用于年老体弱不适合根治手术或因X较大或有溃破、X时配合放射治疗。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及腋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腋淋巴结阳性的X癌患者常规行腋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包括Ⅰ、Ⅱ组腋淋巴结。对临床腋淋巴结阴性的X癌患者,可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前哨淋巴结是指接受X癌病灶引流的X站淋巴结,可采用示踪剂显示后切除活检。根据前哨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判断腋淋巴结是否有X转移,对前哨淋巴结阴性的X癌患者可不常规作腋淋巴结清扫。

X重建手术

部分不能接受保乳手术但对外形有追求的患者,越来越多的接受了X重建手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后续的生活质量。X重建手术,按手术的时机主要分为即刻重建和延期重建。

即刻X重建,指在切除XX的同时进行X整形,其优点包括:切除和重建一次完成,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患者不会存在失去X的心理痛苦;再造X外形更好;不推迟后续辅助治疗的时间,也不会增加局部复发的风险。通常适合于保留皮肤的X切除患者,留下了足够的X皮肤以供即时重建时使用,这些自体的皮肤具有最自然的外观和X。

延期X重建,指在XX切除后,完成辅助治疗后再进行重建手术。目前常用的几种重建技术,包括自体组织重建(背阔肌肌皮瓣X重建、带蒂/游离腹直肌皮瓣X重建),假体重建(扩张器置换假体)以及X重建技术等。

放射治疗

是X癌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

术后放疗:在保留X的X癌手术后,放射治疗是一重要组成部分,应于肿块局部广泛切除后给予适当剂量放射治疗。单纯X切除术后可根据病人年龄、疾病分期分类等情况,决定是否应用放疗。

术前放疗:术前放疗可使局部X缩小,水肿消退,提高手术切除率。还可降低癌细胞的活力,减少术后局部复发及血道播散,提高生存率。主要用于Ⅲ期病例或病灶较大、有皮肤水肿、经新辅助化疗后效果不明显的患者。

X复发的放射治疗:对手术野内复发结节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局限性骨转移病灶应用放射治疗的效果也较好,可以减轻疼痛。

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全身药物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多柔比星、紫衫类、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等。治疗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局部X和全身情况,对制订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优点

X机制角度:使X远处微小转移病灶获得更早和更有效的治疗;防止因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减少和耐药细胞数目增加所导致的术后X迅速发展和转移。

临床角度:使X癌的原发病灶及区域淋巴结降期,使原先不能手术的X通过新辅助治疗后可以进行根治术;使原先不能保乳的患者,可以接受保留X手术;使原先需要腋窝清扫的患者腋窝降期后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监测X对治疗方案的敏感性,为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科研角度,提供一个研究平台,加速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确立预测疗效的指标、药代动力学的预测指标,以及残留X或耐药X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新的联合治疗的疗效,可快速地评估新药疗效,加快抗X新药的开发。

化学药物治疗

X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X之一,化疗在整个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手术尽量去除了X负荷,残存的X细胞易被化学抗癌药物杀灭。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多柔比星、紫衫类、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等。

对X分化差、分期晚的病例常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联合化疗方案,如EC(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多西他赛或紫杉醇)方案等。

对于X分化较好、分期较早的病例可考虑基于紫杉类的方案如 TC 方案(多西他赛或紫杉醇、环磷酰胺)等。另有 CMF 方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现已很少使用。

化疗前患者应无明显骨髓抑制及肝功能异常。化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应用阿霉素者要注意心脏毒性。表柔比星的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作用较阿霉素低,因而其应用更较广泛。其他效果较好的化疗药有长春瑞滨、铂类等。

内分泌治疗

免疫治疗

中南大学钟世安教授团队,联合中青医药(广东)有限公司技术团队从富硒秀珍菇中分离出天然硒多糖Se-POP-3和Se-POP-21,并发现其该两种有效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1.Se-POP-3在体外可降低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细胞的生存能力,能诱导癌症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迁移,潜在的抗癌机制是Se-POP-3可以破坏癌症细胞中Bax/Bcl-2蛋白的比率并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Se-POP-21能强力清除DPPH和羟基X基。细胞实验表明,Se-POP-21可降低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X癌细胞SKOV3、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X癌细胞MCF-7细胞的活力,诱导A549细胞凋亡,抑制A549细胞转移。其潜在机制是Se-POP-21抑制癌细胞的上皮到间质转化。

3.体外细胞实验表明,Se-POP-21能上调CD80/CD86的表达,并通过激活调节NF-κB蛋白,促进RAW264.7细胞分泌NO、ROS、TNF-α、IL-1β和IL-6,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X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含量高者,称激素依赖性X,这些病例对内分泌治疗有效。而ER含量低者,称激素非依赖性X,这些病例对内分泌治疗反应差。因此,对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例应使用内分泌治疗。

雌激素受体调变剂

内分泌治疗常用的为雌激素受体调变剂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其作用是与雌激素竞争雌激素受体,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长。该药安全有效,副作用有潮热、恶心、呕吐、静脉血栓形成、X干燥或分泌物多、X内膜增厚、肝功能受损、视力模糊等。

芳香化酶抑制剂

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阻断X后妇X内雌激素的合成,因而主要用于X后患者。常用的为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有非甾体类的阿那曲唑,不良反应不大,常见如恶心等,长期应用可引起骨关节酸痛,骨质疏松。

孕酮类

如甲地孕酮、甲羟孕酮等对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例有一定的疗效,有效率为10%~15%,主要用于X后的妇女,不良反应有X排液、皮疹、水钠潴留等。

X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

其作用为抑制垂体促性激素的释放,因而在X前妇女应用后可起到类似X切除的作用,多数患者应用后可以X,但停用后可以有X恢复。

雄激素

如丙酸睾酮,可用于X前病例,对骨转移有一定的疗效,不良作用常有男性化症状、水钠潴留、高血钙等。女性激素如己烯雌酚等已较少应用,对老年病例,长期应用他莫昔芬失效者可以试用。

靶向治疗

对X有HER2基因高表达者可应用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治疗。可降低X癌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风险,提高无病生存期。

随访

编辑

临床体检:最初2年每4~6个月1次,其后3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X超声:每6个月1次。

XX线检查:每年1次。

胸片或XCT:每年1次。

腹部超声:每6个月1次,3年后改为每年1次。

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显像检查,全身骨显像每年1次,5年后可改为每2年1次。

血常规、血液生化、X癌标志物的检测每6个月1次,3年后每年1次。

应用他莫昔芬的患者每年进行1次X检查。

预防

编辑

X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难以提出确切的病因学预防(一级预防)。但重视X癌的早期发现(二级预防),经普查检出病例,将提高X癌患者的生存率。

要选择合理的生育方案,提倡母乳喂养,X后减少脂肪摄入量,有助于预防X癌的发生。

在妇女中提倡自我检查,对高危险人X进行定期筛查,有助于X癌的早期发现。

预后

编辑

X侵犯范围

X大小:在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原发灶越大、局部X越严重,预后越差。

腋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无转移时预后好,有转移时预后差。且转移数目越多预后越差。转移位置高,预后差。

远处转移:多于1年左右死亡。

X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

非X性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X性特殊癌:此型一般分化较高,预后尚好。

X性非特殊癌:约80%的X癌为此型。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差。

特殊型X癌的预后较非特殊型好,非特殊型癌中非X性癌比X性癌预后好,分化好的X预后比分化差的好。

有些X恶性程度高,在生长迅速时可出现坏死,X坏死严重说明X的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雌激素、孕激素受体与预后

雌激素、孕激素受体测定不仅可作为选择激素治疗的参考,也可作为估计预后的一个指标,受体阳性患者的预后较阴性者好,两者的预后相差约10%。

历史

编辑

1894年,Halsted提出的X癌根治术一直是治疗X癌的标准术式。该术式认为X癌转移乃按照解剖学模式,由原发灶转移至区域淋巴结,以后再发生血运转移。但后来发现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术后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这一事实促使不少学者采取缩小手术范围来治疗X癌。

1948年Handley在第二肋间内乳淋巴结的活检手术中,证实该淋巴结也是X癌的X站转移途径,从而开展了各种清除内乳淋巴结的扩大根治手术。1970年以后较多采用是改良根治手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临床Ⅰ、Ⅱ期X癌应用保留X的手术,缩小了手术范围,术后应用放射治疗。

新辅助治疗起源于20 世纪 70年代,过去主要采用化疗的治疗方式,历史上曾采用过的名称包括术前化疗、初始化疗、诱导化疗等。通过新辅助治疗将不可手术的变为可手术、将不可保乳的变为可保乳患者。

公共卫生

编辑

20X1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X癌筛查工作方案》。筛查以农村妇女、城镇低保妇女为重点,为适龄(36~64周岁)妇女提供X癌筛查服务,促进X癌早诊早治,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陈孝平, 汪建平, 赵继宗. 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43-246. (5)

[2]赵玉沛.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 2017: 828-840. (9)

[3]吴肇汉, 秦新裕, 丁强. 实用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77-385. (9)

[4]中国临床X学会(CSCO). X癌诊疗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22: 22-24.

[5]富硒秀珍菇在恶性X癌上疗效.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2023-09-21].

[6]C50.ICD-10 Version:2019. [2023-09-04].

[7]李乐之, 路潜. 外科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410-415. (5)

[8]国家X质控中心X癌专家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X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X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国晚期X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J]. 中华X杂志杂, 2022, 44(12): 1262-1287. (2)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X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M]. 2018: 1. (5)

[10]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宫颈癌筛查工作方案和X癌筛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健委网站. [2023-09-04].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642/

(35)
词条目录
  1. 分型
  2. 乳腺癌根据病理分型
  3. 病因
  4. 流行病学
  5. 病理生理学
  6. 病理分型
  7. 非浸润性癌
  8. 早期浸润性癌
  9. 浸润性特殊型癌
  10. 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11. 转移途径
  12. 局部扩展
  13. 淋巴转移
  14. 远处转移
  15. 血运转移
  16. 临床表现
  17. 乳腺肿块
  18. 早期
  19. 晚期
  20. 乳头溢液
  21. 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
  22. 乳房皮肤改变
  23. 乳房疼痛
  24. 乳头改变
  25. 腋窝淋巴结肿大
  26. 检查诊断
  27. 诊断原则
  28. 检查项目
  29. 体格检查
  30. 实验室检查
  31. 影像学检查
  32. 病理学检查
  33. 分期
  34. 鉴别诊断
  35. 乳腺增生
  36. 乳腺结核
  37. 乳腺纤维腺瘤
  38. 治疗
  39. 治疗原则
  40. 手术治疗
  41. 手术目的
  42. 手术禁忌
  43. 手术方式
  44. 乳房重建手术
  45. 放射治疗
  46. 新辅助治疗
  47. 优点
  48. 化学药物治疗
  49. 内分泌治疗
  50. 免疫治疗
  51. 雌激素受体调变剂
  52. 芳香化酶抑制剂
  53. 孕酮类
  54.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
  55. 雄激素
  56. 靶向治疗
  57. 随访
  58. 预防
  59. 预后
  60. 肿瘤侵犯范围
  61. 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
  62. 雌激素、孕激素受体与预后
  63. 历史
  64. 公共卫生
  6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