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另有笔名程淑、子佳、秋郎等,籍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辞书学家,景星学社社员,武学宗师施承志弟子。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于北京内务部街20号。他的父母一共生了11个孩子,梁实秋排行老四。其父给他取名梁治华,字实秋。梁实秋最早的学堂教育,是在五福学堂开始的。后来学堂关门,...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另有笔名程淑、子佳、秋郎等,籍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辞书学家,景星学社社员,武学宗师施承志弟子。

人物生平

编辑

童年时期

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于北京内务部街20号。他的父母一共生了11个孩子,梁实秋排行老四。其父给他取名梁治华,字实秋。梁实秋最早的学堂教育,是在五福学堂开始的。后来学堂关门,其父梁咸熙重视教育,在家里书房开辟了一个书塾,以便让梁实秋及其兄弟姊妹继续接受启蒙教育。1909年,梁实秋进入陶氏学堂就读。1912年,受辛亥革命影响,转入公立第三小学读书。

入学清华

1915年,入读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由于其入读的班级是为了日后留美做预备,梁实秋受到严格的英文教学,这为他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1919年5月4日,“五X”的爆发让梁实秋在清华获得了不少的关注,他不仅参与了学生X和街头演讲活动,还被推选为清华学校学生建立的自治组织——“评议会”的评议员。

同时,梁实秋开始了他的写作与翻译生涯,为此他参与了“清华戏墨社”和“小说研究社”等文学小团体。不久后,随着闻一多等人的加入,“小说研究社”正式改名为“清华文学社”。梁实秋与闻一多一拍即合,合作发行了《冬夜草儿评论》一书,该书受到X的盛赞,以此为契机,梁实秋与创造社结下友谊,后来,梁实秋的多篇作品在《创造》上发表。梁、闻二人也就此结下终身的友谊。除开展“清华文学社”的活动外,梁实秋此时还担任《清华周刊》的文艺编辑以及进行自己的写作,陆续发表了其X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以及X篇散文诗《荷花池畔》。

远洋留学

1923年8月,从清华学校毕业的梁实秋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学院留学。1924年,在科罗拉多学院毕业的梁实秋在芝加哥与闻一多等人创建了爱国团体——大江会,并确立“国家主义”为大江会的根本原则,为此梁实秋等人还专程拜访罗素,听取他对国家主义的看法,并向罗素表达了他们所理解的国家主义,得到了一向推崇世界大同主义的罗素的肯定。随后发行的《大江》季刊和《河图》等刊物更标志着大江会所取得的成绩之大。梁实秋也在《大江》的发刊词上阐释了自己理解的“国家主义”,《大江》一经发行,该发刊词就受到诸多关注。1926年,因大江会成员纷纷回国,大江会活动中心也转移至中国。然而当时中国的复杂形式让尚且停留在文字和口头宣传的大江会举步维艰,不久后解散。

1924年夏,梁实秋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哈佛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梁实秋努力致力于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其文学思想深受文学批评家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192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夏,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梁实秋便匆匆踏上归途。

辗转任教

1926年回国后,梁实秋任教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

1927年2月11日,梁实秋和程季淑于北京结婚,随后与妻子共赴上海,在《时事新报》编辑《青光》副刊,随后经人介绍进入暨南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兼教授。同年,与徐志摩、闻一多、胡适、余上沅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创办了《新月》月刊,《新月》成为后来梁实秋多次进行论战的阵地。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杨振声担任X任校长。受杨振声热情邀请,梁实秋前往国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同年,应聘为中华教育文化X董事会编译委员会委员,开始筹备翻译X的《莎士比亚X》。

1934年,受正在主持北大文学院工作的胡适邀请以及对父母的思念,梁实秋重返北京并担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11月,创办了《X评论》,并先后主编《X》副刊《学文周刊》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27年到1936年之间,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梁实秋发表多篇文学论文,全面阐述了他对文学的理解。其中一篇《文卢梭论女子教育》其中对卢梭大肆批判的态度引起了向来推崇卢梭的鲁迅的不满,鲁迅写下《卢梭和胃口》作为对梁文章的回应,由此揭开了“梁、鲁之争”。随后二人由对卢梭的态度问题扩展到“人性论”的问题,论战愈演愈烈。而让二人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是二人关于翻译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关于文学阶级性的争论。翻译问题发端于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中批判鲁迅的翻译风格是“硬译”、“死译”,鲁迅也不甘示弱,写出《“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予以回击。文学阶级性的争论则是因为二人对待文学态度的不同引起的,梁实秋主张文学的独立地位,反对“革命文学”,鲁迅等左翼作家则极其强调文学在革命运动中的实际作用,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亦展开了激烈的交锋。1930年4月,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发表,标志着论战进入X,但也随着这篇文章的发表,梁、鲁之争也渐渐落下帷幕,此后二人偶有争执,但也只是“大战”后的余波了。在奔波和论战之间,梁实秋没有停下他翻译西方文学的脚步,在此期间他翻译了詹姆斯·马修·贝瑞的《彼得潘》、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以及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作品。

雅舍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梁实秋只身到后方。1938年抗战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定居重庆市北碚区雅舍,担任国民XX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编纂。在雅舍的几年中,梁实秋的十几篇散文陆续发表,形成了《雅舍小品》散文集。

1938年,梁实秋在重庆《中央日报》副刊《平明》上发表《编者的话》一文,其中一段话:“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微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引发左翼文人的猛烈抨击,被批评为“抗战无关论”。罗荪首先在《大公报》刊出《“与抗战无关”》一文对梁实秋猛烈批判,梁于第二日便在《平明》上刊出文章对罗荪的批判进行回击。此后张天翼、宋之等人也加入了对梁“抗战无关论”的“X”,巴人的《展开文艺领域中反对个人主义斗争》一文则将此次论战推向顶点,面对众人的口诛笔伐,梁实秋便不再回应此问题。直至1949年,他在离开《平明》副刊之时,发表《梁实秋告辞》一文再次提起这一话题,表示“无需答辩”,但此事的影响显然远远超出了梁实秋的估计,直至今日,他仍因为曾经宣传“抗战无关论”而受到无情的审判。

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踏上返乡的路程,回到了其心心念念的北京,并担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一职。同年冬,赴沈阳兼任私立东北中正大学外文系主任一职。

1948年冬,前往广州任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一职。

移居台湾及晚年生活

1949年6月,梁移居台湾,先后担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来到台湾多年后,梁实秋的怀旧之情日益浓厚,先后发表《谈徐志摩》《谈闻一多》等书怀念友人。1962年,出版《清华八年》回忆自己在母校的年轻时光。

1961年,专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教授直至1966年退休。退休后,梁辗转于美国和台湾两地居住。1967年,梁规划了近37年的翻译《莎士比亚X》的计划完成。1974年,在其妻子程季淑去世后重新返台。

1975年,与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于台北市病逝。

家族成员

编辑

关系

姓名

父亲

梁咸熙

母亲

沈舜英

妻子

程季淑

妻子(第二任)

韩菁清

女儿

梁文茜

儿子

梁文骐

女儿

梁文蔷

参考资料:

家庭

梁实秋一生有两任妻子。原配夫人程季淑,安徽绩溪人,1927年2月与梁实秋在北京结婚。二人育有三女一子(次女夭折)。婚后,程季淑一直陪同梁实秋四处辗转,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台湾、西雅图。1974年4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出外购物时,一架竖着的梯子突然倒下,恰好击中了程季淑,经手术抢救后无效离世。程季淑被安葬在西雅图附近槐园桦木区16-C-33墓地。1974年6月3日,台湾师范大学举行了X程季淑的活动,梁实秋因悲痛由友人代为出席,自己则寄去一副对联:形影不离,五十年来成梦幻;音容犹在,八千里外吊X。可见发妻的离世对梁实秋的打击之大。

梁实秋和程季淑育有三女一子(次女夭折),1949年梁实秋一家前往台湾时,长女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则留在了北京,仅女儿梁文蔷遂父母同行。自此,一道海峡把父母和孩子分割了30余年。期间梁实秋多次委托他人打听女儿和儿子的状况,却难有回应。直至1980年,梁实秋才和儿子梁文骐在香港见面。1982年,梁文茜飞往西雅图,阔别33多年之久的父女才得以相见。

梁实秋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原名韩德荣,湖北黄陂人。早年从事歌唱事业,20世纪40年代出道成为影星歌星。1974年11月,梁实秋与韩菁清X次见面,二人见面后便相见甚欢。随后多封书信的往来以及多次见面,二人最终确定了关系,并于1975年5月9日结婚。X散文家晚年再婚引发了当时社会的热议。

主要作品

编辑

散文

作品名

出版方(初版)

出版时间(初版)

《骂人的艺术》

新月书店

1931年

《雅舍小品》

正中书局

1949年

《实秋自选集》

初版出版社不详

1954年

《谈徐志摩》

远东图书公司

1958年

《清华八年》

重光出版社

1962年

《秋室杂文》

文星书店

1963年

《谈闻一多》

传纪文学出版社

1967年

《秋室杂忆》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9年

《实秋杂文》

仙人掌出版社

1970年

《西雅图杂记》

远东图书公司

1972年

《槐园梦忆》

远东出版社

1974年

《雅舍小品续集》

正中书局

1974年

《看云集》

志文出版社

1974年

《梁实秋札记》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78年

《白猫王子及其他》

九歌出版社

1980年

《雅舍小品三集》

正中书局

1981年

《雅舍谈吃》

九歌出版社

1985年

《雅舍散文》(一集)

九歌出版社

1985年

《雅舍小品四集》

正中书局

1986年

《雅舍散文》(二集)

九歌出版社

1987年

参考资料:

译著

作品名

作者

出版方(初版)

出版时间(初版)

《莎士比亚X》

莎士比亚(英国)

远东图书公司

1967-1968年

《阿拉伯与哀绿绮思的情思》

密尔顿(英国)

新月书店

1928年

《幸福的伪善者》

麦克斯·毕尔勃姆(英国)

东南书店

1928年

《潘彼得》

詹姆斯·马修·巴利(英国)

新月书店

1932年

《织工马南传》

哀里奥特(英国)

新月书店

1932年

《西塞罗文录》

西塞罗(罗马)

X印书馆

1934年

《结婚集》

斯特林堡(瑞典)

中华书局

1940年

《呼啸山庄》

E·勃朗特(英国)

重庆X印书馆

1942年

《吉尔菲先生的情书》

乔治·艾略特(英国)

黄河书局

1943年

《百兽图》

奥威尔(英国)

正中书局

1956年

《英诗选》

-

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组

1967年

《雅舍译丛》

-

皇冠出版社

1985年

参考资料:

文学批评

作品名

出版方(初版)

出版时间(初版)

《冬夜草儿评论》(与闻一多合著)

公证印书局

19X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新月书店

1927年

《文学的纪律》

新月书店

1928年

《偏见集》

正中书局

1934年

《文艺批评论》

中华书局

1934年

《文字因缘》

文星书店

1964年

《梁实秋论文学》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78年

参考资料:

文学史

作品名

出版方(初版)

出版时间(初版)

《英国文学史》

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1985年

《英国文学选》

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1985年

参考资料:

主编书目

作品名

出版方(初版)

出版时间(初版)

《白璧德与新人文主义》

新月书店

1930年

《徐志摩X》(与蒋复璁合编)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9年

《徐志摩散文菁华》

新文学出版社

-

《新月散文选》(与叶公超合编)

雕龙出版社

1970年

《莎士比亚四百X诞辰X集》

中华书局(台)

-

参考资料:

写作思想

编辑

人文主义色彩

人文主义贯彻在梁实秋的人生经历当中,对于梁实秋而言实则是一种人生哲学,其人文主义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性、克制的精神和伦理、均衡的要义。例如在“五四”以来倒孔反儒的反传统倾向当中,梁实秋始终呼吁作为中华X的精英—知识分子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认为儒家伦理学作为一种人生实践之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即在自身生活中力争上游的一种学问。评其“其力争上游者力争人生在宇宙间愈进于自觉、自立、自如也”。直言“儒家的伦理学说,我以为至今仍是大致不错的,可惜我们X还没有能充分发挥儒家的伦理”,与当时《新青年》所倡相左。

凸显伦理

梁实秋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阐述的亚里士多德的关于艺术的第二个普遍原则“X涤净说”是艺术的根本任务,梁实秋认为这一点介于 “教训主义”的伦理功效和 “艺术享乐主义”的情感心灵之愉快之间,含有伦理的与艺术的混合原素,即悲剧之任务在于使人愉快,但其愉快必须有伦理的判裁。强调文学的正则并不是唯美主义,主张文学的出发点是人对人生的态度,文学所坚持的就应是伦理的选择与价值的估定,“凡是健全的文学家没有不把人生与艺术联在一起的,只有堕落派的颓废文人才创出那‘为艺术的艺术’的谬说!

重视情感

在梁实秋二十多种散文小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捻发真挚感情的。其中最有情韵,最委婉多姿的还是描写夫妻之情的《槐园梦忆》。梁实秋用柔婉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世间少有的夫妻真情。 “季淑确是有一头乌发,……发髻贴在脑后,又圆又凸,而又亮晶晶的,一个松松泡泡的发篷覆在额前。……季淑穿的是一件灰蓝色的棉袄,一条黑裙子,长抵膝头。”

梁实秋进入中年之后对人生意义等问题更近一步的认识,使他的笔触下的人生感悟与情感体悟愈发深沉。这一点在梁实秋的《中年》《老年》《树》《聋》《沉默》《勤》《嫩》《快乐》《怒》等诸篇均有所反映。在雅舍系列散文里,他娓娓谈述人生的大智大慧。梁实秋在其散文里还津津谈述做人要努力向着最高的境界走,人禽之别,系于一念。在他大量回忆师长旧友的散文中,如《谈徐志摩》、《谈闻一多》、《悼齐如山先生》等篇章中亦是活灵活现的旧日师友的风采。例如在《谈闻一多》中,该文写于在闻一多殉难20X之际,梁实秋怀着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写下这篇散文,在这篇散文的描写笔触中,闻一多不是一个名人学者,只是一个热爱家庭、很有个性的普通人。以质朴但生动的形象出现,笔触点到即止,但是刻画得生动且情思细腻。

保持理性

梁实秋人文主义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的根本性质是人生的模仿,文学的根本任务是伦理的效用,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梁实秋依据人生三种境界提出文学也有三种境界,即除了自然境界和宗教境界,人性境界是最普遍的。有关自然境界,梁实秋是指在文学史上以放纵情感为特色的浪漫主义运动,以及标榜写实而以“人”当做“物”来描写的所谓“自然主义”。梁实秋强调文学表现普遍常态的人性,而此人性是在理性的人生中实现的。但其认为“情感不是一定该被诅咒的,伟大的文学者所该致力的是怎样把情感放在理性的组绳之下。文学的效用不在激发读者的热狂,而在引起读者的情绪之后,予以平和的宁静的沉思的一种舒适的感觉。”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的人性,而此人性就在我们的心里,纯正的人性在理性的生活里就可以实现。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常态、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人性才是最标准的,在这标准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就是具有X价值的文学,理性只作为最高节制机关而非X材料。因此在具体的文艺表达中,梁实秋主张合理剪裁,有意义的抒情,即如其引述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话中所说的:“写实主义者有两种:一种以为白薯非要拖泥带不可,所以表示其为真实;一种则愿把白薯涤洗洁净,而同时白薯仍不失其为真实”一般。反映出梁实秋文学观中的具有X式审美趣味的古典意味。

系统的文学批评思想

作为文艺思想的一部分,梁实秋也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其认为文学批评的本质是判断,但不等于片面的批判。梁实秋曾探究溯源,谈及“考希腊文`批评'一字,原是`判断'之意,并不涵有攻击破坏意思。判断有两层步骤—判与断。判者乃分辨选择的工夫,断者乃等级价值之确定。其判断的标准乃固定的、普遍的,其判断之动机,乃为研讨真理而不计功利。”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于文学批评的观点,即“文学批评一定要有标准,其灵魂乃是品味,而非创作;其任务乃是判断,而非鉴赏;其方法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而有关文学批评的标准这一点,梁实秋则提出唯有常态的纯正的人性才是文学批评的最后准绳,因其认为人性根本是不变的,所以文学批评施于判断的标准也是固定普遍的。

以人生态度为出发点

而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梁实秋指出是人对人生的态度,文学批评就不能专门躲在美学的象牙之塔里,需要先努力认识人生,然后才能批评文学。即“假如我们以‘生活的批评’为文学的定义,那么文学批评实在是生活的批评的批评,”因而文学批评是一种参与人生的冷静活动,批评家必须努力克服他个人的偏见和癖好,追求普遍的正确的判断。梁实秋认为文学批评不是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在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对作品的价值做出估价才是真正的批评。提出“批评家若忽略美学与心理X然是很大的缺憾,但是若忽略了理解人生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历史的智识那当是更大的缺憾!”

以美与善为价值判断

文学批评的任务乃是价值的判断,梁实秋指出这个价值的尺度就是人类永恒的美善中心。梁实秋认为“一切伟大的文学都是倾向一个共同的至善至美的中心,距中心较远,便是第二第三流的文学,最下乘的是和中心背道而驰的。文学批评史的本身也是以至善至美的中心为中心,故其任务不在叙述文学批评全部的进步的历程,而在叙说各时代各国土的文学品味之距离中心的程度。”

与时代的离合

梁实秋认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离而不离的,他始终关心社会。例如他总是带着嘲讽的基调,带着对警语的特殊爱好,以一种机敏的风格来描写世故社会里各种愚蠢的人和事,带有明显的喜剧色彩。如“车站邮局银行等等公众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年青人练习涵养的地方。……我每次走到铁槛窗口,虽然总是送钱去,总觉得我好像是向他们要借债似的。每一次做完交易,铁槛里面的脸是灰的,铁槛外面的脸是红的!铁槛外面的唾沫往里面溅,铁槛里面的冷气往外面喷!”对衙门的冷漠进行了反讽,在《洋兵的天堂》里。对国民麻木奴性的灵魂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入蜀后,独居在雅舍之中,梁实秋透过更加蕴藉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人生百态和社会世相,将众生的行态举止乃至情绪心理生动细致地刻绘出来。

梁实秋认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离而不离的,文学虽然不会与现实完全脱离,但是文学具有独立X,现实并不能成为塑造文学的模板模型,尤其最好让文人凭着理性的触觉X发展,不要让政治因素裹挟文学。因此他在概论中提出文学X性与时代性是同时存在的,但如果文学只是单纯地反映时代,那么久不存在X性。相反描写人性的作品却是具有X价值的。不过相对而言,一件作品通常是二者兼顾的,鲜少出现单纯只反映某一项的。

写作方法

编辑

散文的最高X在梁实秋看来即是“简单”二字。简单是古典作品的极则,但其简单乃是复杂的审慎的艺术之结果,而非自然流露不假思索之简单。其认为“盖古典主义之作家,其头脑必须清晰,其方法必须审慎。其结果虽以简单为极则,但其简单必须为理性选择后之产物。世人误简单的美为不加制裁之流露,为不经纪律之X实乃大误。”但虽主张行文简洁,梁实秋的散文却融贯中西,汇通两种文化,旁征博引中外各种典故或是风俗民情。他在《语言、文字、文学》一文中说:“学外文可以帮助我们清理思路,因为外文有一套文法正好可以补我们中国文字过分含蓄朦胧的毛病。诗词歌赋是我们文学传统最X的成果,从诗词歌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国文字之妙。”等等,也因此,白少帆等人编的《现代台湾文学史》中对梁实秋的的散文小品的特点概括为:“简约、丰盈、幽默、典雅。”

主要成就

编辑

梁实秋是一位高产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直至80年代仍时有佳作问世,著作加起来有两千万字之多,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梁实秋文学创作涉及诸多领域,梁以文学批评成名,又以翻译西方作品见长,而对文学贡献最大的莫属他的散文。梁实秋一生发表143篇散文,在重庆时开始创作的《雅舍小品》则奠定了其散文家的地位。

文学翻译方面,独自翻译《莎士比亚X》已奠定其在翻译领域的地位,是中国X位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X》的翻译家,除此他还翻译了其他13部书,其中不乏《咆哮山庄》《潘彼得》《西塞罗文录》等西方名篇。

文学史方面亦有《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二书。其中《英国文学史》一书在写作语言、写作主体、写作模式、写作理念等方面,都为今天的外国文学史的写作,特别是教材式的文学史写作,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范本。

教育方面,梁实秋在他的执教生涯中,前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他一生大半时间业于教书育人,也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不乏余光中、夏菁、王敬羲等活跃于文坛上的人物。梁实秋任台湾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后,他还主编了诸多英汉辞典和英语学习教科书,对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台湾青年的英文学习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物评价

编辑

由于梁实秋的思想在提出的当时与时代主流诉求不同,而受到包括鲁迅等人的批评,称梁实秋为“丧家的”,其后抗战时期又站在了左翼阵营的对立面,因此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从政治视角看待梁实秋,评为资产阶级文学理论家。但到改革开放后重评梁实秋的呼声愈来愈大。1987 年,梁实秋刚去世时,台湾《联合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正在美国的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先生,请她发表对梁实秋的看法,她说:“在我们心目中,梁先生是属于X批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做比较研究的学者。过去几十年,由于- -些比较狭隘的观点,对梁先生的贡献和成就,评价往往不够全面。.... 现在大陆上对梁先生的看法有很多改变。30年代对人性论的讨论,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现在回顾,有些观点也许是比较片面的,而梁先生的有些说法也不能说错误的,所以对当时的论争,大家都有重新评价的要求。”

X诗人余光中对梁实秋的评价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老舍夫人胡絮青在梁实秋去世后对他作出如下评价:“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在回忆季羡林的文章中对梁实秋也有提及,“季羡林在清华读书的时候,读过不少梁实秋的文章,很欣赏他的文采,对他怀着敬仰之情。经李长之介绍,季羡林结识了梁实秋。梁先生没有任何繁文缛节,其人品、谈吐令季羡林倾倒,他们就成了朋友。梁先生在一家大饭店请季羡林吃饭,梁夫人带着三个孩子文茜、文蔷、文骥参加,大家坐在-起,谈话无拘无束,其乐融融,季羡林如坐春风之中。梁先生后来去了台湾,到了耄耋之年,仍命留在大陆的两个女儿看望季羡林,老先生不忘旧谊,令人感动。季美林认为,梁实秋是- -位爱国作家,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只是当年他同鲁迅先生有过争论,鲁迅的那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被选入中学课本,许多人就仅仅凭这一一点来评价梁实秋,这是不公道的。”

关国煊以“温柔敦厚、谑而不虐、谈言微中、发人深省”十六字评价梁实秋的散文;叶永烈则指出,梁实秋散文大都具有十”字形结构,纵贯古今,横跨中外,“纵横捭阖、清丽流畅。”

人物轶事

编辑

“蜜年”生活

1975年5月9日,梁实秋与韩菁清结婚。这段忘年恋在二人结婚之前就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诸多报纸相继向公众报道“梁韩相恋”的秘密。舆论以及梁实秋的家人、朋友都对这段感情的真实性表达了怀疑。女儿梁文蔷尽管不反对父亲的恋情,但也对韩菁清能否改变以往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方式而与父亲相伴余生充满担心。不过梁实秋和韩菁清婚后的甜蜜生活打消了大众的担忧。

梁实秋曾坦言,自己和韩菁清婚后不是过“蜜月”而是过“蜜年”。梁实秋写了诸多情诗表达自己和韩菁清的甜蜜以及对韩菁清的爱恋,其中一首《送小娃》更是将韩菁清亲切地称作“小娃”。韩菁清也会写一些小诗回应梁实秋的爱。梁实秋为了获得美国居留权,每年必须赴美一段时间,两人离别的时间里,他写下《别离歌》《致菁清》等诗寄给异地的恋人表达自己内心难耐的思念。

韩菁清对梁实秋的日常生活也照顾有加,这进一步体现在梁实秋晚年的写作中。梁实秋晚年独立承担《英国文学史》的写作,且又编写了姊妹篇《英国文学选》,这两部百万字级别的著作的完成离不开韩菁清的细心照顾。梁实秋晚年所写的《白猫王子》《X芳小记》等作品也取材于和韩菁清的婚姻生活,为其作品增添了一些活泼和青春的气息。

后世X

编辑

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一生辗转数地,其中以位于北京、青岛、重庆、台湾的四大故居最为出名。

北京故居:位于北京东城区内务部街20号,梁实秋出生于此处并居住多年。这处宅院是梁实秋的祖父所买,梁实秋的父亲梁咸熙继承后,梁家便居住于此。1915年前往清华读书之前,梁实秋的童年便在这里度过。童年的生活让梁实秋格外想念这处居所,晚年时,他曾嘱咐二女儿梁文蔷回去看一看20号梁家的老家。

青岛故居: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33号,梁实秋于1930年至1934年居住在此处。该楼建于1928年,中西混合式建筑,砖石结构,占地546.6X方米,建筑面积447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1层,花岗岩墙基,红瓦斜坡屋面,厅门南向,二楼大门上方有一挑台。梁实秋在这间居所出版了《偏见集》《文艺批评论》等作品,并受胡适的邀请开始翻译《莎士比亚X》。

重庆故居(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梁实秋于1940年至1946年居住在此处。1940年,到达重庆的梁实秋和吴景超在北碚主湾山腰X了一栋房屋,并以“雅舍”为名。雅舍共有六间房屋,分高低两磴。梁实秋常在雅舍与友人相聚。在雅舍的居住生活对他的创作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后许多作品诸如《雅舍谈吃》《雅舍小品》等均冠以“雅舍”二字。在雅舍期间,梁实秋不仅写作了《雅舍小品》,同时还继续翻译了部分莎士比亚作品和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台湾故居: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大安区台湾师范大学商圈内,梁实秋于1952年担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后多居住于此处。该处居所一度破损严重,台北市X于2010年开始进行修复和维护。

梁实秋文学奖

梁实秋文学奖是梁实秋的弟子、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发起并创办的文学奖项。该奖项首次创办于1988年,每年举行一次。创设该奖的目的是为X梁实秋在散文和翻译领域的贡献,并鼓励散文创作,发掘翻译人才。梁实秋文学奖分散文奖和翻译奖两大类,是台湾X个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从第26届起,由梁实秋曾任职的台湾师范大学主办。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方华文. 20世纪中国翻译史[M]. 第1版.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5-02: 334.

[2]山东大学. 梁实秋EB/OL.齐鲁网. 2011-09-27[2023-02-24].

[3]梁实秋.北京广播电视台. [2023-03-23].

[4]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269-276.

[5]方华文. 20世纪中国翻译史[M]. 第1版.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5-02: 337-341.

[6]马博. 梁实秋先生的翻译贡献及翻译观[J]. 兰台世界, 2017-03-04: 120-122.

[7]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9-10.

[8]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1-49.

[9]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51-53.

[10]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75-100.

[11]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113-141.

[12]段怀清. 梁实秋与欧文·白璧德的人文主义[J]. 文艺理论研究, 2000, (01): 32-39.

[13]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45-65.

[14]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270.

[15]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150.

[16]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66-73.

[17]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107.

[18]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108-109.

[19]梁实秋在青岛的两件旧事——“逐书事件”与独译莎剧EB/OL.今日头条. 2021-07-22[2023-02-21].

[20]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27-232.

[21]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39-247.

[22]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181-190.

[23]刘炎生. 梁实秋和鲁迅争论的起因及翻译问题的是非[J]. 鲁迅研究月刊, 1995, (06): 34-38.

[24]黎照. 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 第1版. 北京: 新华书店, 1997-11: 309-312.

[25]方华文. 20世纪中国翻译史[M]. 第1版.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5-02: 337.

[26]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39-281.

[27]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46-255.

[28]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89-290.

[29]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273.

[30]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00-325.

[31]宋益乔. 梁实秋传[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17.

[32]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31-332.

[33]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22-380.

[34]梁实秋72岁娶44岁女明星 结婚证在台展出-中新网EB/OL.中国新闻网. 2014.06.04[2023-02-21].

[35]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264.

[36]徐静波. 梁实秋——传统的复归[M]. 第1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10: 59.

[37]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

[38]鲁西奇. 梁实秋传[M].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269.

[39]梁实秋. 梁实秋自传[M]. 第1版.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06: 406-407.

[40]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61-368.

[41]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431-436.

[42]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82-404.

[43]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2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558.

[44]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3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673.

[45]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4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626.

[46]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5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569.

[47]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6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531.

[48]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7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758.

[49]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8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678.

[50]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1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739.

[51]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10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503.

[52]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11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504.

[53]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12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570.

[54]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13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387.

[55]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14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700.

[56]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15卷)[M].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1-745.

[57]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280.

[58]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4-6.

[59]梁漱溟等. 梁漱溟论儒佛道.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1.

[60]梁实秋. 偏见集·现代文学论.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398.

[61]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32.

[62]梁实秋. 偏见集·文学的严重性.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346.

[63]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60.

[64]梁实秋. 槐园梦忆.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三卷).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10: 526.

[65]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62.

[66]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59.

[67]梁实秋. 散文.(新兴文学概论).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七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43.

[68]梁实秋. 文学的纪律·文学的纪律.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41.

[69]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31.

[70]梁实秋. 文学的纪律·“艺术就是选择”说.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75.

[71]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44.

[72]梁实秋. 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批评辩.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21.

[73]梁实秋. 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批评辩.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23.

[74]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1.

[75]梁实秋. 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批评辩.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10.

[76]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49.

[77]梁实秋. 文学因缘·文学的美.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510.

[78]梁实秋. 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批评辩.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25.

[79]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67.

[80]梁实秋. 骂人的艺术·花钱与受气.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二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2.

[81]马玉红. 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 兰州大学, 2006: 67.

[82]梁实秋. 散文.(新兴文学概论).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七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60.

[83]梁实秋. 浪漫的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以后之希腊文学批评.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X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110.

[84]梁实秋. 雅舍散文·语言、文字、文学. // 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第五卷). 第1版. 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2: 263.

[85]白少帆等. 现代台湾文学史[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 734.

[86]徐静波. 梁实秋——传统的复归[M]. 第1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10: 198.

[87]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8.

[88]马博. 梁实秋先生的翻译贡献及翻译观[J]. 兰台世界, 2017-03-04: 120-122.

[89]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9-10.

[90]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8-10.

[91]郭英剑, 张珂. 梁实秋与《英国文学史》的写作[J]. 外语研究, 2017, 34(04): 98-103.

[92]鲁西奇. 梁实秋传[M]. 第1版.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269-276.

[93]宋益乔. 梁实秋传[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181-186.

[94]王小林. 传播·影响·接受 中国现代作家与美国文学[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18.

[95]鲁西奇. 梁实秋传[M].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2.

[96]何健平. 此心安处[M].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0: 4.

[97]鲁西奇. 梁实秋传[M].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社, 1996: 10.

[98]梁志刚. 我的老师季羡林[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7: 103.

[99]姚和民. 经典悦读六艺篇[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 48.

[100]宋益乔. 梁实秋传[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38-243.

[101]宋益乔. 梁实秋传[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50-254.

[102]宋益乔. 梁实秋传[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50-257.

[103]宋益乔. 梁实秋传[M]. 第1版.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1-7.

[104]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文物局. 青岛文物志.青岛市情网. [2023-02-25].

[105]连肖;潘诗航. 探访梁实秋重庆故居 追忆“雅舍”八年风华 .中国新闻网. [2023-02-25].

[106]X文学家梁实秋台北故居风华再现.台海网. [2023-02-25].

[107]金梦. 台湾的"梁实秋文学奖"[J]. 出版参考, 1994, (2): 6-7.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680/

(55)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童年时期
  3. 入学清华
  4. 远洋留学
  5. 辗转任教
  6. 雅舍时期
  7. 移居台湾及晚年生活
  8. 家族成员
  9. 家庭
  10. 主要作品
  11. 散文
  12. 译著
  13. 文学批评
  14. 文学史
  15. 主编书目
  16. 写作思想
  17. 人文主义色彩
  18. 凸显伦理
  19. 重视情感
  20. 保持理性
  21. 系统的文学批评思想
  22. 以人生态度为出发点
  23. 以美与善为价值判断
  24. 与时代的离合
  25. 写作方法
  26. 主要成就
  27. 人物评价
  28. 人物轶事
  29. 后世纪念
  30. 梁实秋故居
  31. 梁实秋文学奖
  3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