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对高等教育有不同的认识。高等教育是指对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人,以传授和研究各种科学、技术艺术等有关学问为主要活动,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有一定专业方向的教育。
基本含义
编辑含义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对高等教育有不同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是:高等教育是由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等机构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学术、专业、技术、艺术教育以及师范教育等)。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是指对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人,以传授和研究各种科学、技术艺术等有关学问为主要活动,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有一定专业方向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的概念是这样规定的:“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本质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由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构成的,这种特殊矛盾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与完成完全中等教育的人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它是贯穿高等教育活动过程始终,并起决定作用的根本矛盾。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已任的。现阶段中国所培养的对象应该是以“家”“师”一类的精英角色进入社会,可见高等教育对学生提出的社会化要求是十分高的。高等教育就是要使这些完成完全中等教育的学生实现更高程度的社会化,使他们由思想品德欠成熟发展为思想品德成熟,并完成自身更好的发展。
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目的作用
编辑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它集中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生作用的联结点,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制约作用的集中体现。
中国对教育目的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需要决定的。
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方向。不仅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并预定了受教育者发展的结果。
2、具有调控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从宏观上说,它对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规划、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具有支配、调控的作用。从微观上看,它对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运用,也具有支配和调控的功能。同时,它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控制作用使之按预定的培养过程向着目标发展。
3、具有评价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高等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
4、具有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能激励人们为实现目的而奋斗。
教学理念
编辑性质
高等教育的性质是指高等教育在与其他类型的教育进行比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它既反映出教育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特性,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1、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教育。
2、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的界定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由于专门人才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学术型、研究型,也有应用型、技术型,因而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大学以思想X为基本原则。如果说创新是一个X的灵魂的话,那么创新更应该成为“大学人”的基本性格。大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且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对于一个大学或者任何一个以创造知识为目的的组织来说,学术X都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思想无不来源于X的探索。
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高等学校作为非赢利性机构不仅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性质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公益性质。高等学校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机构中,高等学校是人类文明、知识、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有力最持久的保护者和促进者之一,是体现社会先进性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二,高等学校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方式广泛介入,影响社会公共生活,尤其是关注那些容易为各种利益集团所忽视的社会公共领域,维护、促进社会秩序、和平、公正和道义,引导、扶持社会公共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5、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教育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更具有主体性及其超越性。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指出:“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内在就包含了超越性。因为一切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超越。”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种高级实践形态,一方面需要不断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并通过一系列研究性、创造性的科学活动引领社会的发展。
任务
(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以来就具有的基本职能。大的真正使命是培养素质优良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展。中世纪大学的办学模式,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注重养社会所需的官吏、法官、牧师、医生等高级专门人才。
(二)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高等学校职能的变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18 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要求科学为解决日益复杂的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科学研究因而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迅速成为培养科技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场所。
(三)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其路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广义上讲,上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推进科学技术发展都是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途径。
发展历史
编辑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现象源远流长,经历了萌芽、雏形、成形和趋于完善阶段
萌芽阶段
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一般认为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已有了形形X的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出现了对后世高等教育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孕育了影响整个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教育思想。
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级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级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X也有“寺庙学校”,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公元前5 世纪在伯克里执政时期雅典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制度规定,7~14 岁读文法学校(阅读写和计算)和琴学校(音乐唱歌和诵诗);13~15 岁读体操学校1618 岁在体育馆学体操政治文学和哲学;18~20 岁参加事训练戏剧公演国家法律政治座谈和知识训练;对抽象思维表现出特殊兴趣的学生在20~23 岁期间继续深造,研究“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学和修辞学。后人所称的“雅典大学”通常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昌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高等教育也有着悠的历史。早在股商时期,便有“右学”“辟雍”“半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不仅发展了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而且出现了一些世界公认的教育家。西方历史上公认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鸠鲁芝诺以及“智者派”成员,而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以其教育实践和学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影响深刻,尤其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X,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
雏型阶段
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东方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形和特征。12 世纪初在意大利和法国出现了当时最早的几所大学,如波伦亚大学、萨莱诺大学、巴黎大学等。在这三所学校创办之后,西欧各国大兴办学之风。在英国,公元 1168 年牛津大学得到认可,公元1209 年从牛津大学分出去一部分设立剑桥大学。在意大利,公元1224 年创办了那不勒斯大学13 世纪至14 纪共有18 所大X国9所西班牙和葡萄牙共 8 所,英国除牛津剑桥外又于15 世纪设立了3所。据统计,到公元1600 年全欧洲大学总数为105 所。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入学时间和学习年限上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最初教学均为单科,后逐步完善为文、法、医、神四大学科。学生进校后须先在文学科学习数年,主要内容为“七艺”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学完全部课程后,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就可取得文科教师认可证书(文学硕士)。通过文科学习,既是获得文科教师职位的先决条件又是进人专业学习的基础。取得文学硕士的人可以选X律、医学或神学,法学课程为民法和教会法两大类;医学课程主要是古希腊阿拉伯人的医学著作;神学课程主要是《圣经》及经院哲学家的著作。分科的专业学完后,则可获得博士学位,或教授认可证书。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读和辩论为主。在印刷术传至欧洲之前书籍靠传抄,因而价格昂贵,X困难。教学通常按以下程序进行1.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的梗概和主要思想:2简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3.通读原文;4复述课文的内容概要:5疑。外还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教学语言为拉丁语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X阶段:学生进入大学后,跟随某一教师学习 4~6年在阅读文法修辞学和逻辑学方面,掌握了初步知识,经其他教师的许可,便可获“学士”学位,取得进行初步教学的资格。获得这种资格后,就可以成为教授的助理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经过610年的学通过考试便可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中世纪大学,硕士和博士并没有程度的区别,而只是在仪式上有所区别:硕士考试不公开合格者,发给证书取得教学资格,正式成为教师团体的一员:而博考试则是公开进行的有隆重的仪式。
中国汉代,汉武帝在教育家董仲舒等人的建议下建立了“太学”。太学以后又称为“国子学”“国子监”等,是当时中国主要的官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上别具一格的办学形式,它出现于唐,兴盛于宋,是与太学等官学并存的私学高等教育。书院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问答的方法。学生“问难”教师回答并记录成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有问题师生共同商量。书院的这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及X研习、争鸣辩难等方法,对后世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因而初具雏形。
形成阶段
高等教育的成形阶段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而从18 世纪60年X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在欧洲当时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逐步将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在制度上衔接起来,即把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分化和产业需求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在组织和内容上不断发展。因此,工业革命既加速了知识分化的进程也激发了人类对科学知识教育的需求。一方面,较大规模的、独立的、世俗的中等教育在欧洲兴起。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欧洲全面开展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新型的中等教育制度在各国相继建立。如在德国,人文主义者路德派新教领导人梅兰克顿创立的拉丁文法学校,人文主义者斯图漠创立的文科中学,在16 世纪风靡德国及欧洲其他城市,实际上成为具有大学预科性质的中等学校。在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家哥勒 16 世纪初办的圣保罗学校为新型文法学校的样板。特别是X的“公学”,完全成为大学的预科教育机构,成为进入高等教育的阶梯。至此,欧洲的大学教育开始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在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英国,经由以纽曼阿诺德为代表的传统X教育派与以赫胥黎、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派之间展开的长期激烈的抗衡之后,自然科学教育终于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站稳了脚跟,在其他新建的大学里,则得到了迅速扩展。这是大学教育观念在欧洲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大学开始围绕着各种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在西方高等教育进入成形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步履艰难。自唐以后中国X社会的高等教育兴衰无常,学校教育日渐依附于科举制度。尽管从十六七世纪始,经过传教士的媒介作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努力把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引进来,并极力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但他们的呼声在强大的X文化教育传统下显得十分微弱。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明清时期高等教育实质上的X。
发展阶段
是指它的形式开始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高等教育无论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还是在与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
德意志X率先领导 19 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X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新职能。从此,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进人大学教育活动领域成为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北美新大陆,1636 年哈佛学院的建立揭开了其高等教育史的X页。
19世纪声势浩大的“西进运动”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切需要新型的大学为之造就大批富有实于精神和开拓能力的新型人才。首先响应这一社会需要的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赠地学院”与传统大学教育形式的不同在于把教学和科研活动伸展到课程和校门之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后来,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州立大学,如威斯康星大学,更是鲜明地树立起了大学必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旗帜,建立了一套适应本地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课程,至此,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在美国大学诞生了。
同时,高等教育的形式与结构得到了大发展。从层次上看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外,“初级学院”在美国出现研究生院也于 19 世纪中叶后在美国诞生。完整的X首先在美国形成,继而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从类型上看,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高等教育日臻完善。
直到 1840年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大国的大门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才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X的一部分。西方关于高等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输入进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碰撞、融合,催生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19 世纪 60 年X始洋务派共办了实施外国语教育军事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新式学堂 30 多所均属专科性质的学校其中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镌伴涌一所新式学堂。新式学堂以外国语、算学四书五经和史学为基础课程,另设立相当数量的专业课程。
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 1895 年创办于天津的西学学堂。学校分头等学堂(大学)和二等学堂(中学)两级;头等学堂相当于大学本科,学制四年。西学学堂被誉为中国X所近代分科大学。而 1898 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则是中国近代X所国立大学。学校最初的课程分普通科和专门科两种,以后逐步实行分科,共设7科13门。西学学堂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正式开端。此后,又有一批新式学堂相继成立。到 1911 年,清末的高等学校,除了官办的京师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校 27 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普遍兴办了近现代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从此,中国高等教育接人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链条中。
扩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 20世纪50 年代后以发展高等教育来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全面振兴,不仅是各X国家走自强之路,维护X尊严的价值追求,而且是它们实现强国富民目标的现实选择,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入学人数都有了极大发展。
1、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为了迎接以核电子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各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数量上的迅速发展。随着高校数量的扩大,学生人数也急剧上升。世界高等教育普遍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在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 2005 年底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已达 21%在校生人数2100万居世界X。
2、高教育功能日益扩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进入 20 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X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X,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包括: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专家服务。“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使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大学跳出了“象牙之塔”,开始了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逐渐成了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是现代大学的高度概括。
中国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和知识的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高等教育系统和内部组织越来越复杂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系统变得更复杂。各国竞相创办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职业学院教师训练机构、行政和管理学院、成人教育机构、虚拟大学等,以便向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与多元系统相适应高等教育内部组织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正如美国X的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所指出:“传统大学(观)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教师好像是僧侣,传授的是类似于宗教的X的道德真理,学校规模较小);现代大学(观)是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教师具有专门知识,从事专门化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学校的结构、功能较之传统大学远为复杂);当代大学(观)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都市”。
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形式结构等方面。在层次上出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结构;在类型上出现了培养工业、商业农业人才的学院以及高等职业学校;在形式上出现了正规全日制教育和非正规高等教育,同时出现了跨学科性教育。
4、高等教育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为了适应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表现出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
(1)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现代意识;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2)世界各国高校兴起了“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改革。
(3)进行教学内容课程X的改革。一方面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加以重新确立和重新组合,另一方面,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创立新学科。
高等教育职能
编辑高等教育的表现形式,就是高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校最初的职能是“教学”,是以综合性地传授“高深学问”为己任的。1810年德国洪堡筹建了柏林大学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作为柏林大学的基本方针之一。它很快就演变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办学理念高等学校也因此派生出了“科学研究”这一新的职能。1862 年,美国颁布了《莫里尔法案》它直接推动美国高等学校走向为社会服务的道路。美国人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根据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赋予了高等学校以第三种职能一“服务社会”。从此,高等学校便有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
职能演变
1、中世纪大学的职能
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它们是萨拉尔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前后不同的两种称呼反映了它们具有的两个根本属性。起初的称呼“Stadium general”指大学是探讨普通学问的场所,是研究某一学科高深学问的机构。也就是说大学最初所谓的功能是研究。其后“University”代替了前者,指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具有行会性质的组织。
在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中,有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同时又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东西。中世纪大学强调探索普遍的学问,并把普遍的学问传授给普通的人,这种理念称为当时大学之“大”的基础。中世纪大学是教师和学生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以专业教育为目标,并将教育活动建立在探究学问和智力活动基础上,从而形成大学专业教育的传统。
2、19世纪大学职能转变
研究作为大学的一种职能,是从19 世纪初洪堡组建的柏林大学开始的。首先,大学是学者的社团,它包括探究高深学问的教师和学生;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再次,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完全自治地位的学术机构。柏林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大学中,就发展科学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洪保认为是统一的。统一的方法即“用科学进行培养”。他认为大学应培养有修养、有理智的完人。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是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大学重视普通教育,大学要为培养完人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培养完人的重要途径洪堡的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史上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将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使中世纪以来大学的职能首次得到了拓展,促进了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3、20世纪大学服务会职能的发展
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 1862 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大学的赠地运动,这场运动引导了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到 1922 年,美国共新建和改建了 69 所赠地学院,这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康乃尔大学的建立和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X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为体现这一思想,康乃尔大学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开出了从旅馆管理到数理逻辑等12500多门课程。康乃尔大学还提出在大学中没有等级制度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X的学生可获得奖学金资助进一步深造,各种学科和课程一律平等,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
威斯康星大学是另一所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它以“威斯康星思想”而著称。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州的实际需要。
职能X
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国际合作四种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现代高等学的根本
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尽相同。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便承担起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就规格而言,现代高等学校培养着从专科、本科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就类型而言,一方面,由于学科间的不断分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门类逐渐增多,高等学校培养着适应这些变化的各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前面,高等学校必须考虑到不再培养株守一隅的狭隘的专家,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培养适用性强的“宽专业”人才。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职能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活动中,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重要源泉;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等学校职能的延伸
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
首先,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居于X地位,能够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和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其次,高等学校直接服务社会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情况,以便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和确定科研方向;有助于促进高校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向产品商品的转化,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高等学校更好的发展。
4、国际合作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第四职能
这里所说的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X、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等。将国际合作作为第四职能而提出既是 21 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 年提交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这首先是教学和科研的全球性的一种反映···.··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因而学术上的国际合作应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力作出贡献。”
学校学制
编辑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来说,有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独立的专业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等三种层次水平不同的院校。
1、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
这是一种以承担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或职业培训为主的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一般为2年左右,学习比中学稍深广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或职业教育课程,毕业后能适应本地区就业需要或转人本科高年级继续学习。在美国该类学校称社区学院,是地方公立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还有一种技术专科或半专业学校,也属于初级学院,这种学校有的附设在二年制或四年制的高等学校里。在日本这类学校称为短期学校主要为高中毕业生提供普通专业的高等教育,传授职业或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并培养实践能力。日本还有一种高等专门学校,专门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5年,主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员班,主要是为生产、服务、研究和开发等行业、部门培养技术员和高级技术工人,修业年限为 2-3 年。
2、大学和专门学院
这是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国的修业限不尽相同,一般为 4~5年少数为3或6年。大学毕业授予学士学位,也有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美国的大学和学院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人才、科技人才和各种高级专业人才。修业年限一般为4 年学生的人学条件因校而异,越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竞争越激烈,对入学的成绩要求越高;而一些一般性大学和文理学院则基本上实行宽进。日本大学作为学术中心,在广泛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深人的专业学术研究。学习年限一般为4 年,医学科为6年。
法国的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是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培养目标是教师、科研人员及理工、司法经济、管理、医疗卫生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凡持有高中毕业会考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均可不经过考试在大学注册学习。大学分为三个阶段。X阶段 2年实施普通基础教育。该阶段的学生经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大学普通学习文凭”。第二阶段 2年,是深人学习专业知识阶段。学习1年,可获得学士文凭,学习2年可获得本科文凭。第三阶段是高水平的专业培养阶段,相当于研究生教育,学制 4~5年。X年为深入学习阶段选修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课程,参加研讨班同时完成一篇论文,可获得深人学习文凭。再经过3~4年的准备,完成论文并通过答辩后获博士学位。大学是法国的精英教育机构,严格控制招生的人数,学生均要经过 2 年的大学预科学习,通过严格的考试后方能人学。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具有X及管理能力的企业领导人员及其他各类专门机构的X。
英国这一层次高校的分类比较复杂,有古典大学、近代大学和新大学。历史悠久的古典大学如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本科生修业 3 年学习学士学位课程,毕业后学习 1年硕士学位课程,然后再进行3~4 年的博士学位的研究。报考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学校单独进行的人学选拔考试。近代大学和新大学,修业年限都为4 年。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近年来,为保证本国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处于X地位,各国纷纷通过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来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大学中都设有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相当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更高层次学位教育。有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已超过本科生。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为本科生的158倍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 1:1。
当前,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潮流中,各国都很重视各种形式的办学途径和方法,除了上述普通高等学校以外还有各种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如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以及短期旅游X。其目的在于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此外,各国也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X这种教育X,多数为成人业余高等教育形式,以职业、技术教育的提高为主要内容。有国家办的、地方办的,也有企事业、行业、私人办的。近年来企业办教育甚为盛行,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松下电器公司三井不动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等都自办职工大学使职工能得到较好的就业晋升的机会,深受职工们的欢迎。
中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一)普通高等学校
一般分为中央部委和地方办的全日制院校,学经国家规定的专门考试择优录取,实施学历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的不同,主要分三个层次。
1.专科学校
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修业年限为 2~3 年。也有的部分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 5 年。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外,着重实际应用技能的训练。学校主要是培养初级或中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大学和专门学院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大量的分别以工、农林、医、师范、政法、财经、体育艺术等科目为主的大学或学院。修业年限一般为4 年,少数为5年。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为高级专门人才。
3.研究生院
这是设立在大学、专门学院或有关科研单位中组织和管理研究生教育的职能机构。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划分为硕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为 23 年博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为 3~4年。培养目标分别是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作或者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研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校或科研机构,须经国家教委和X批准。
(二)职高学校
一般是由省、市根据本地区的需要而举办的,也有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修业年限为 2~3 年,相当于专科学校。学生来源主要为本地区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学习内容是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
(三)成人高等学校
成人高等学校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X,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包括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的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学习,培养各种专门人学习年限根据实际情况有较大的伸缩幅度。
目前中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从形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和农民大学
学习方式为脱产、半脱产或不脱产。脱产学习期限一般为 2~3 年业余学习期限一般为4~5年。培养层次大多为专科。
2、广播电视大学
主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远距离教育。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面向全国、全社会,在远距离的大范围内办学,学制灵活。主要招收社会上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人员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录取培养规格以全日制高等专科毕业生水平为准。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辅之集中面授辅导。主要招收具有高中毕业程度和大专文凭的在职职工,通过人学考试择优录取。学习期限高中毕业起点本科为5~6专科一般为3~4 点为 2~3 学生毕业后颁发专科学历证书或本科学历证书。
4、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夜大学
这主要是利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对象以专科教育为主,部分为本科。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5.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和管理干部学院一般采用脱产学习的形式,补充与提高有关部门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经过规定时间的培训或进修达到一定要求,发给结业证书。
中国自 1981 年以来一直实施高等教育自学成才考试制度,也被人们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它是一种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参加考试的对象,不受学历、年龄限制。专科一般为3~4年本科一般为 4~5年。考试采取单科形式及格者发单科合格证,并累积学分,由有学位授予权的主考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授予相应的学位。
学位制度
编辑学位制度确立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中,起初学位只是担任教师的一种资格,获得这种资格者有的称为硕士,有的称为博士,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学位间的学术水平差异。但由于其衡量标准和学位的授予程序不够规范,且当时学科分化不够明显,大学的科学教育和研究活动还没有得以全面开展起来,所以学位并不代表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
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产生于 19 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19 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根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他主张大学要广泛开展世俗的科学教育和发展X文化,提倡学术X,实行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在他的倡导下,德国的新型大学很快突破了中世纪以来大学由法、神、医三科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受到空前的重视。
在德国新型大学中,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所以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申请哲学博士学位者不仅被要求接受正规的学术性高等教育,而且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富有创见、对科学发展有所贡献的论文,且论文需提交大学教授会主持的答辩会通过,通过后才可授予博士学位。
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一方面丰富了学位的内涵,体现了学位的学术价值和水准;另一方面,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又推动了学位授予过程的规范化和制X。至此,现代学位制度基本确立。
国外学位制
总体上,世界多数国家的学位层次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但也有少于或多于三级的。各国对各级学位的要求不尽相同。美国大学实行准学士(副学士或协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分别代表本科和研究生两大类教育四级不同的学术水平。准学士通常授予大学修完前两年的课程的学生和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毕业的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完成大学 4 年课程的大学毕业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再学习 1~2年,修完规定课程和学分,通过考试并提交一篇论文(也有的不必提交论文),即可获得硕士学位。
美国的博士学位包括专业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和文科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为研究单位,一般是在本科后学56年或硕后3修完课程和通过综合考试,完成有独创性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能获得。专业博士学位如医学博士、牙科博士、工程博士的获得基本参照哲学博士学位的标准,只是培养方向有所不同而已。文学博士修业 4 年,主要培养大学本科教师。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大学进修和研究的,一般称为博士后研究,严格地说,博士后不属于学位,它只是指培养高级科研人员的一个更高层次。
日本的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专科学制 2~3 年本科一般4年(医科院校一般 6年)硕2年博3 年。专科毕业颁发毕业证书,不授予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授予学士学位;硕士课程或博士前期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审查者,可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根据其不同情况,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或颁发课程博士学位证书,或颁发论文博士学位证书。日本大学各学位获得者,在使用学位称号时,都规定要冠以授予学位的大学名称。
法国的学位等级是学士、硕士和博士,但与英美等国不完全相同。法国的学士学位是授予中学毕业生的。综合大学教育分三个阶段,X阶段不授予学位,第二阶段学习合格授予学士或硕士学位,第三阶段才授予专门博士或工程博士学位。此外还设有国家博士学位,是法国最高学位授予从事高水平、有特色的科学研究专家。获得这一学位者,表明其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专业上的特色。一般专业只要持有硕士学位就可申请,但有些已获得专业博士学位者,还要申请为国家博士候选人。准备这一学位的论文时间以5年为一期5年内完成或未通过者须重新申请综上所述,世界各国的学位名称和等级不同,而且水平也不完全一样,所代表的意义也有区别。
中国学位制
中国最早的学位制度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进士制度。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35 年 4 月当时的国民X仿效英美教育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作了规定。从1935年5月以后又先后公布了《学位分级细则》《硕士学位考试细则》、《博士学位考试审查及评定细则》,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名称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七科,除商科限于设置学士与硕士学位外,其余六科均可设置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位制度。但由于旧中国教育落后,从193 年到 1949年只授过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未授过博士学位。X后“X”前,中国曾多次研究建立学位制度,但都未能实现。中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1980 年2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一)中国学位的分级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中国学位的分级与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相联系,设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
1.学士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以下学术标准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2.硕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以下学术标准者,授予硕士学位: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博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标准者,授予博士学位: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人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中国学位的申请和授予
1、学位管理
中国学位授予工作由X设立的学位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学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由X任免。日常工作由X学位与研究生办公室统筹处理。对授权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的单位实行主管部委与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或学位办公室双重领导。
2、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并且设定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由学位授予单位提出,报主管部门批准。主管部门将批准的组成人员名单报X学位委员会备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学位作出决议,经全体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学位授予的批准决定,经全体成员半数通过,并将决定名单报X学位委员会备案。
3、学位授予
学位的授予是一项严肃、隆重的国家大事。学位的授予必须坚持政治标准。学位获得者必须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遵守纪律和社会主义法制,品行端正的。不符合政治标准的,不得授予。1981 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学士学位由X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X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X学位委员会提出,经X批准公布。
办学分类
编辑办学形式
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
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
(一)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高等教育——清华大学
分类X
2017年1月25日,X发布《X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提出,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X,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中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研究型高等学校、应用型高等学校、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
1、研究型高等学校
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
2、应用型高等学校
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3、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
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各地要结合国家高等教育分类X框架和本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本地省(区、市)情和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分类X,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拨款标准、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各安其位、相互协调,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有序竞争、争创X的发展格局。
学制结构
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结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三大类;从层次结构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2005 年底中国高等学校数为2300 余所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超过2300 万人居世界X位。
(一)普通高等学校
一般分为中央部委和地方办的全日制院校,学经国家规定的专门考试择优录取,实施学历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的不同,主要分三个层次。
1、高等专科学校
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修业年限为 2~3 年。也有的部分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 5 年。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外,着重实际应用技能的训练。学校主要是培养初级或中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大学和专门学院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大量的分别以工、农、林、医、师范、政法、财经、体育、艺术等科目为主的大学或学院。修业年限一般为4 年,少数为5 年。生源要是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为高级专门人才。
3、研究生院
这是设立在大学、专门学院或有关科研单位中组织和管理研究生教育的职能机构。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划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为 2~3 年博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为 3~4年。培养目标分别是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或者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研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校或科研机构,须经国家教委和X批准。
(二)职业高等学校
一般是由省、市根据本地区的需要而举办的,也有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修业年限为2~3 年相当于专科学校。学生来源主要为本地区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学习内容是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
(三)成人高等学校
成人高等学校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X,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包括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的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学习,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学习年限根据实际情况有较大的伸缩幅度。目前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从形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和农民大学
学习方式为脱产、半脱产或不脱产。脱产学习期限一般为 2~3 年业余学习期限一般为 4~5年。培养层大多为专科。
2、广播电视大学
主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远距离教育。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面向全国、全社会,在远距离的大范围内办学,学制灵活。主要招收社会上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人员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录取。培养规格以全日制高等专科毕业生水平为准。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辅之集中面授辅导。主要招收具有高中毕业程度和大专文凭的在职职工,通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学习期限,高中毕业起点本科为5~6年专一般为 34 年科起点升科为 23 年学生毕业后颁发专科学历证书或本科学历证书。
4、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夜大学
这主要是利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对象以专科教育为主,部分为本科。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5.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和管理干部学院一般采用脱产学习的形式,补充与提高有关部门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经过规定时间的培训或进修达到一定要求发给结业证书。
5.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和管理于部学院
一般采用脱产学习的形式,补充与提高有关部门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经过规定时间的培训或进修达到一定要求,发给结业证书。
此外,我国自 1981 年以来,一直实施高等教育自学成才考试制度也被人们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它是一种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参加考试的对象,不受学历、年龄限制。专科一般为3-4年本科一般为 45年。考试取单科形式及格者发单科合格证,并累积学分。不及格者,可参加下一次该门课程的考试。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取得学分,可取得毕业证书本科毕业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符合相应学位条件者,由有学位授予权的主考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授予相应的学位。
课程设置
编辑课程概念
“课程”一词目前尚无严格的、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课程定义。
西方对课程一词的定义多达上百种,其中较有影响的定义为以下几种:
(1)课程是学习方案。把教学计划作为课的总规划,把教学大纲作为具体学科的规划,把教科书作为最为具体知识材料的叙述。
(2)课程是学习内容,即一个具体学科的内容。
(3)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领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我国理论界对课程也作出不同的定义,若把各种课程定义加以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课程是教学科目:该定义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X,是一种典型的“教程”,容易忽视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如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
(2)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该定义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自身的体验上。它关注教学活动对学生心智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影响,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
(3)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该定义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课程首先要制定一系列的学习目标,课程组织的活动都要为目标服务。
(4)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该定义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它认为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需要,学生要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
(5)课程是社会的改造:该定义强调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学生要通过社会参与,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学校设置的课程,应帮助学生摆脱对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世界观的盲目依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6)课程是学习经验:该定义把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只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或学习到的课程。这种定义过于宽泛,难以对课程进行研究,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很难实行。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人高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的课程,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等都应包括在内。
课程特点
高校的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课程的设置要考虑许多制约因素,如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学校自身的定位与特色等,因此,高校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明显的专业性
高校不可能把人类全部的知识教给学生,必须按学科发展和分工及社会职业分工需要来确定专业,在专业下构建知识X,并以课程的形式加以确定。因此,高校课程组合基本上是以知识为导向的,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组织的经纬,这样使得高校课程具有典型的专业性质,专业性是高校课程的本质属性。
2、具有前沿性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是发展科学知识的策源地。从培养人才这一角度看,高校学生已具备接受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并对不同的观点做出初步评判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高校课程就必须选择一些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尚有争议的问题,吸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始终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高校是高层次的教育,高校的课程比中小学课程更加高深、复杂X和开阔。高校课程不仅教给学生现有的知识,还要把科学发展的道路、人类探索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不仅给学生提供本学科正在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还要给学生分析那些尚无定论的各学派的不同观点。
设置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因此,高校课程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1、课程的综合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学科呈现高度综合化的态势,狭窄的专业划分已不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解决需要各门学科协同合作才能解决的某些实际问题。
2、课程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再加上学生自身需要的多样性,因而,课的多样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随着教学、科研、生产的相互融合,高校也开设了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X研究的课程,从而使课程的形式突破了仅仅是为了教授知识这一传统。
3、课程的职业化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要求,高等教育过程与职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化正成为当代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4、课程的国际化
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不约而同地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口号。具体表现为: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了国际课程的地位,加强有关国际研究方面的课程建设,以国际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5、课程的人文化近些年由于过分追求经济与物质的丰富性,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匮乏为纠正这种状况,高等学校课程X现了人文化趋势,主张更好地实现人格教育,以求得人的X、和谐发展,反对过早的专业化与过分的职业化。
学历相关
编辑毕(结)业证书编号即为注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规范为17位。
办学类型代码:
普通高等教育1;成人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6。
培养层次代码:
主要包括博士学位研究生(代码01)、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代码:02)、第二学士学位(代码04)、本科(包括专升本,代码05)、普通专科(含高职,代码06)。这五大类学历教育是国家X正规且用人单位认可的高等学历教育,学历代码也是按照上述学历层次所编。
证书编号
普通、成人高等教育毕(结)业证书注册号由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按以下顺序编排:前5位为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国标代码;第6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7至10位为年份;第11至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13位至17位为学校对毕(结)业证书编排的序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注册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以下顺序编排:第1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3、4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标代码;第5、6位为地(市)国标代码;第7、8位为县(区)国标代码;第9、10位为年度代码;第11位为上、下半年考试考次代码;第12至16位为准考证序号代码;第17位为校验代码。
学历注册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注册工作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三级管理。
(一)高等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负责印制、填写、颁发毕(结)业证书,对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每届毕(结)业生颁发证书结束后,于每年7月底以前按本规定第九条的注册内容要求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由X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统一印制,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主考学校或就读学校副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颁发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毕业证书颁发时间为每年6月。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于每年7月底以前将当年6月和上一年12月颁发的毕业证书按本规定第十条的注册内容要求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各证书颁发单位所颁发的毕(结)业证书进行审核并予以注册;于每年8月底前将经注册的毕(结)业证书按本规定的注册内容要求汇总报X备案。
(三)X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注册的毕(结)业证书进行审核备案;经审核备案的毕(结)业证书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档案库,供社会网上查询。
学历认证
凡在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系统和学位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库中注册的学历学位,一律实行网上查询和电子认证。国内高等教育学历信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查询和电子认证;国内学位信息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www.cdgdc.edu.cn)中国学位认证系统查询和电子认证。
学历查询
学信网为2001年以来国家承认的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含学历证书)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教育、开放教育、高等教自学考试以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等的电子注册信息提供查询。
学历查询的2种方式
(1)本人免费查询
实名注册学信网账号,登录学信档宰,即可免费查询本人学历如已有学信网账号,直接登录学信档案,进行本人学历免费查询
(2)零散免费查询
学信网学历查询栏目:微信>钱包>城市服务>政务综合>教育>学历查询,学信网服务号菜单>查询认证
输入证书编号及姓名,点击免费查询按钮进行查询。
招生与就业
编辑招生与就业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高校看成是一个系统,招生和就业就是这个系统的输人口和输出口;输人的是高中毕业生,输出的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和大学特殊的文化氛围熏陶的毕业生。各国招生和就业制度的形成主要受该国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招生
各国实施的高校招生制度是受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教育管理体制所制约的,同时也受到世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因此,各国的招生制度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不少相同之处。
(一)国外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主要方式
1、统一的人学考试方式
一般由国家或社会的统一考试机构,对申请进入大学者进行统一的考试,实行择优录取。统一考试的前提条件是现有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全部申请人学者的需要,需通过统一考试起到有效而合理的筛选作用。在亚洲地区,实行统一的考试来录取新生的作法被普遍采用。
2、由高校单独组织人学考试的方式
一些实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国家,为保证部分X大学的学术水平采取竞争性的单独入学考试,严格选拔。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自行设置专门的招生机构,各自进行竞争性的人学考试,录取标准很严格。美国的一些名牌私立大学,也自行举办人学考试,对申请人学者进行严格的淘汰和选拔。只有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获得人学资格。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该形式招生制度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和英国的一些传统大学。如日本通常由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全国统一考试,也就是X次考试,学生的成绩直接由考试机构送达考生所申请人学的大学。大学在收到考生成绩后,接着单独举办第二次考试。X次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高中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第二次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特殊能力。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考生须先参加考试委员会组织的“普通教育证书”考试,考生在全部科目达到高级水平后,才有资格参加大学举办的单独入学考试,成绩合格后才可获得入学资格。
4.不举行考试,直接从中学招生
近来有些国家的高等学校,比较重视学生在中学的平时学习成绩,新生人学不必经过大学人学考试,只需持有中学文凭,毕业考试成绩或高中阶段学习的成绩就可录取人学。如美国有些州立大学、瑞典大学等就是根据高中成绩,只要是高中3 年制毕业就具备进人大学的资格。
(二)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了考试制度。从 1952 年开始实行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入学考试,到 1958 年改为省市自行考试就地招生。1959年又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一直到 1965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由公社、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荐学的办法,全国统考招生制度中断了11年后,1977 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制度。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有利于保证人学新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并有助于制止高校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但一考定终身,难免出现随机性和偶然性,文理过早分科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尽合理,高考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针对以上弊端,多年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
1985 年中国上海地区首次试行高中毕业会考。1990 年8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决定从 1990 年起,逐步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会考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科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考查科目由县级X门根据统一的会考标准进行命题并组织考试。
1994 年,国家对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进行了改革在24 个省份推行高考“3 + 2”方案即文理科各在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科目之外再加两门实行这种考试方案,对缓解考生的压力,克服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高校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考生做主动选择的余地还显不足。于是1998 年X开始试行“3 + X”方案“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该方案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在高校招生考试方式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就业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一般是指作为劳动力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构成与运作方式,包括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就业制度包括就业法规、就业政策等。就业机制主要是指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式,包括X、企业、个人与家庭不同力量在内的相互间的组合与作用。
(一)中国高校毕业就业制度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一自主择业”的发展历程,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把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作为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即毕业生就业以国家方针为政策指导,以学校为主导,在一定范围内由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办法。国家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活力,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革向
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000 年8月X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纲要》X和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建立新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才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有助于实现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X现象,有助于毕业生走向市场实现就业。
2、X应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者、市场引导者、人才需求规划者和信息服务与咨询者
作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体,为保证市场的平稳有序运行,X在淡化行政管理角色的同时,必须以宏观调控者、引导者、规划者和服务与咨询者的身份来参加在傍材百奥癌傲昂兵叭跋鲍袄尺市场活动。
3、加强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校应合理设置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2006 年全国应届大学生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 413 万。2006 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完成了对全国百所高校 6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各学科就业率依次为:农学 78.38%;管理学58.02%;工学55.4%;法学37.85%;教育学33.33%;医学31.01%。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把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组织雇主与学生见面等服务。
(4) 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4、毕业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在进入就业市场前,毕业生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上心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注意从各方面完善自身,提高自已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现状
编辑普及数据
1、大众化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但大众化的开端时期实际是在二战后,二战之后,世界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大众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转型的需要,也为适应社会第三产业雇员水平提高的需要。
X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为3.7%,中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2001年毛入学率达到11%,201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X,毛入学率达到37.5%,2017年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5.7%。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普及化教育
2019年2月26日,X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表示,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X,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20X5月17日,X召开“教育这十年”“N+1”系列新闻发布会。X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发布会上介绍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时表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吴岩表示,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X,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X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
现状情况
2010年,中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7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316个。从资产规模来看,高校固定资产具备形态多样、种类繁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并且投资于各种形态固定资产的资金将会越来越庞大。
从师资情况来看,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4.31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33∶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7.7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59万人,详见前瞻《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大学课堂
国内高等教育中不但存在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之间的竞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竞争,同时随着留学热高涨,国内高等教育业面还临着国外高等教育的竞争。为此,X不断加强和促进中外高等教育的合作。如《珠三角规划纲要》中明文表述“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高等教育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北京、广东省等重点区域已经率先发展高校校办产业,加强校企合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创办科技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涌现了不少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这些响当当的高校校办企业品牌。
2017年10月22日,中国X党组书记、部长X在北京表示,将提升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到20X,完全消除“大班额”,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20X5月20日,X官网公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
20X12月3日,X新闻发布会公布,“十三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X。“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2019年中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万人。
20X9月4日,公布的数据,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88.5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6.97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56万人;高职(专科)学校57.0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97万人。普通本科学校生师比17.90:1,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生师比19.38:1,高职(专科)学校生师比19.85:1。
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108767.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472.37万平方米,增长3.30%。生均占地面积58.2X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值为17091.23元。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虞国庆,漆权主编.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2]作 者 :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7)
[3]信息名称: X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X网站. [2023-12-15].
[4]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 (3)
[5]作 者 :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6]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2)
[7]冷余生,解飞厚主编;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编. 高等教育学.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6.04, 2006.04 (11)
[8]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3)
[9]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 (3)
[10]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3)
[11]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2)
[12]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X网站. [2023-12-25].
[14]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 (3)
[15]傅树京主编. 高等教育学.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07, 2007.07 (4)
[16]403 Forbidden.中国X网. [2023-12-15].
[17]403 Forbidden.中国X网. [2023-12-15].
[18]403 Forbidden.中国X网. [2023-12-15].
[19]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4)
[20]虞国庆,漆权. 高等教育学.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8.01, 2008.01[2023-12-15]. (2)
[21]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X网站. [2023-12-15].
[22]X:我国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民网. [2019-07-17].
[23]X: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今日头条. [2022-05-17].
[24]X部长X:到20X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凤凰. [2019-07-17].
[25]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四千万人.新华网. [2020-05-21].
[26]中国建成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X.中国网. [2020-12-03].
[27]20X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X网站. [2023-12-25].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