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Ἐπίκουρος,公元前341或公元前342年—公元前270年),是古希腊哲学家、X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被认为是西方X个X哲学家。
人物生平
编辑出生
伊壁鸠鲁约于公元前 341 年出生于爱琴海的萨摩斯岛。他的生日是伽麦里翁月的第 20 天,后来他的学生根据他的遗愿每年为他庆祝生日。他的父亲尼俄克列斯曾作为殖民者从雅典和阿提卡迁移到萨摩斯,在那里他只是一名小学教师和农民,收入微薄。关于伊壁鸠鲁生平的传说充满了空白和无法确定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他最重要的传记作者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os)的记载也缺失了很多细节。
求学生涯
伊壁鸠鲁 14 岁时开始学习哲学。据说,他之所以开始学习哲学,是因为他对混沌的本质产生了怀疑,根据赫西俄德的说法,万物都是从混沌这个 "巨大的深渊 "中产生的,而他的老师却无法对此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X多洛斯在《编年史》中说柏拉图派的帕姆菲莱斯(Pamphilus)和X派的瑙西法涅斯(希腊语Ναυσιφάνες)曾是伊壁鸠鲁的老师,因为他们主要以修辞上的吹嘘来区分自己,这使伊壁鸠鲁与他们最后分道扬镳。但伊壁鸠鲁本人从未提到这一点,他在写给欧儒洛科斯(希腊语Εύουροκος)的信中说自己是自学成才,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更适合自己,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
公元前 323 年,18 岁的伊壁鸠鲁来到雅典,作为埃菲比(Ephebe, Engl. Ephebos),他接受了两年的军队服役,并在训练结束后宣布成年,加入公民名册。同年,亚历山大大帝(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死于巴比伦,雅典人X反抗马其顿的X。他们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伊壁鸠鲁的父亲尼俄克勒斯作为雅典殖民者,也因此失去了他在萨摩斯岛的财产,被佩尔迪卡斯X下的马其顿占领者夺走。尼俄克拉斯X到以弗所附近的科洛芬,伊壁鸠鲁也很快追随其父到了那里。公元前 319 年,当萨摩斯岛归还雅典时,尼俄克勒斯因失去土地财产而获得了经济补偿。
教学生涯
在之后的一段岁月里,并没有找到关于伊壁鸠鲁的任何记载资料。史学家猜测他在公元前 311-306 年曾是一名哲学教师,先是在莱斯沃斯的米蒂利尼,后来在赫勒斯滂的兰普萨科斯。兰普萨科斯的梅特罗多罗斯(Metrodoros)、他的兄弟提摩克罗斯(Timokrates)、米蒂利尼的赫尔马科斯(Hermarchus)、伊多梅内乌斯(Idomeneus)、莱昂提乌斯(]Idomeneus)和他的妻子泰米斯塔(Themista)、科洛茨(Kolotes)和波利艾诺斯(Polyainos)等一众跟随他学习的最忠诚的弟子,都可能是在这一教学期间遇到的。
公元前 306 年,伊壁鸠鲁移居雅典用80个矿场的价格买下了带花园的房子,并在此创建了自己的学校,后来被称为“花园”(Kepos)。在当时,雅典的文化教育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院为主,任何一个希望自己学说得到发展的哲学家都需要在雅典建立自己的学院与之竞争。但与当时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壁鸠鲁的学院还接受已婚夫妇、妇女和X作为他的学生,“花园”学院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追随者的聚会场所,伊壁鸠鲁和他的学生住在那里,其中有些学生甚至没有个人财产,从很远的地方来找伊壁鸠鲁学习。塞内卡在信件中记载了“花园”的入口处的铭文"请进,陌生人!好心的主人在等着你,为你准备了丰盛的面包和水,因为在这里你的X不是被激起,而是得到了满足"。在这期间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广泛传播,伊壁鸠鲁学派逐渐形成。
伊壁鸠鲁肖像,希腊原件丢失后的罗马复制品
直到公元前 271 年或 270 年去世的大约 35 年里,伊壁鸠鲁一直是花园学院的X老师,在他的保护下,花园学院的友好关系得到了特别的发展。由于梅特洛多罗斯先于伊壁鸠鲁去世,花园学院的管理权在后者去世后转交给了赫尔马科斯。伊壁鸠鲁学派并不追求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且除了个别情况外,也很难接触到有钱有势的人,但历史上花园学派却传承了很长时间。
哲学思想
编辑伊壁鸠鲁宣称自己在哲学方面没有师承是自学成才,虽然他的哲学X中很多概念如原子论等并不是伊壁鸠鲁X个提出的,但需注意在其同一概念或者名称下,伊壁鸠鲁主义不同于其他学说的独特的哲学内涵。希腊化时代出现的哲学流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个人的人生幸福或灵魂救赎为导向,这就是希腊语 eudaimonia 的意思。然而,每一种情况下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都是具体的。伊壁鸠鲁学说的特点是发展特殊的需求调节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快乐,以及一切追求的彻底世俗化,这种观点建立在人的灵魂也会随着死亡而消亡的基础上。伊壁鸠鲁哲学的基本主题不是永生,而是在有生之年实现了心灵的完全平静。
伊壁鸠鲁的学说也涵盖了古代哲学的三大经典领域:物理学、逻辑学或他所谓的认知论和伦理学。在这里,对自然的解释和认识论的考虑,加上基本的伦理原则,有助于消除个别的干扰因素,"使未知变得可以理解,使无法实现的变得无关紧要,使无法避免的变得可以接受"。因此,解释自然的理论成了实现人类心灵安宁的手段,但作为幸福的先决条件,它却拥有崇高的地位,而伦理学则被视为整个理论大厦的中心和构建目标。
除了连贯的论证,现存的伊壁鸠鲁著作更喜欢提供朗朗上口的格言或对复杂事实的令人难忘的综述,这些句子和摘要都需要死记硬背,目的是作为冥想的辅助工具,帮助我们冷静地思考问题。
自然观
伊壁鸠鲁采纳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他以纯粹唯物主义的方式解释了整个现实,即始终放弃一切超验的和形而上学的假设,把存在的一切解释为空间中不变原子的运动和不同分布的结果。
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是不生不灭的,它的最后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原子”是看不见的,具有大小、形状和重力等属性。原子的形式及其可能的组合数量非常多,但却是有限的。而原子的数量则是无限的,在无限大的空间中存在着无限多的世界。有无数个世界与我们的世界相似,也有无数个世界与我们的世界不相似,它们都是不灭原子的短暂聚集。除了虚空、原子和两者之间的联系什么都不存在,即使是遍布全身但主要位于心脏的灵魂,也是由原子组成的。宇宙,包括天体、地球和所有现象,并不一定单独存在。伊壁鸠鲁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复数的世界,并将其多样性归因于原子的无限数量。
在时间的无限性中,所有可能的原子组合一定是无限次地实现的,因此无限的原子库在可能的组合中的分布是均匀的。运动是原子的存在方式和不可或缺的属性,伊壁鸠鲁把垂直下落确定为运动的基本自然原型。根据伊壁鸠鲁的观点,由于原子偏离垂直面的最小值,就会发生各种形式的运动,这些运动是由原子的碰撞和随后的排斥力造成的。原子的这种偏离不是由外界造成的,而是由原子自身造成的,它使原子间的联系成为可能,因而是一切现象的原因。
世界
在推衍万物的产生时,伊壁鸠鲁并不赞同德说克利特关于原子的垂直下落会导致它们相互碰撞并产生旋涡运动的观点。在他看来,因为虚空并不提供任何阻力,所以所有原子都以同样的速度下降,如此垂直下降就不可能使它们相互碰撞。为了使原子碰撞成为可能,他假定原子有对垂直下降的最小偏离运动。这一假定似乎是X必需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人类意志的X就是不可能的。如果所有事物都依据严格的重力法则垂直下落,那意志则无法获得X。基于同样的理由,这一偏斜运动并不产生于任何自然的必然,而纯粹出于原子具有的自我运动能力。由于原子的碰撞,原子的一个部分会发生反弹一一德谍克利特同样如此教导说一一导致轻的原子向上运动,向上和向下的运动相互结合最后产生旋涡运动。旋涡运动导致原子的聚集,这些聚集的原子由于它们自己的运动从其他原子中独立出来,构成自己的原子团世界。
在某个确定的时刻,形状和大小各异的原子的聚集在虚空的这个既定部分形成。当原子相遇时,由于四面八方飞速下降的原子的压迫和反弹,它们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运动。更大的原子由于重力下降,并迫使更小和更轻的原子向上,那些最为极速上升的以其巨大的冲力到达最顶端形成以太,其下的形成气。当向上的冲力消失时,原子团由于从下面不断加人它的微粒的压力,横向扩散,这样火带和气带得以形成。从那些被迫上升的原子中还产生出太阳和星辰,与此同时,地球安顿下来它内部被压低的部分就是现在海洋的所在地。由于以太的温度和太阳的热度,地球原子团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海水被挤压出来,地球表面也因此坑坑洼洼。由于那些形成它外部边界的物体,这个世界从其他世界和虚空中独立出来。
人类和灵魂
伊壁鸠鲁主义者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念,成功地提出了一些合理的主张。卢克莱修认为,早期的人类比现代人更X有力,他们像野兽一样粗陋无知,生活在森林里,没有正义或社会,与动物处于持续的战争状态。他们走向社会联合的X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火的发现,有了火之后,人类学会了建筑棚屋,穿戴衣物,然后婚姻和家庭生活开始出现,自然表现思想和感受的语言一一它最初不出于商定,而只是像动物的声音一样一一被发展起来。越是古老的人类越是开始习得更多的有利于生命保存和生活愉悦的技术和技艺,这些技艺是迫于自然必需和需求的压力最初习得于经验的。各种发明借助理性得到完善,更具才能之士成为教师,通过完全相同的方式,公民社会发展起来,一些人建立据点,使自已成为X者。
伊壁鸠鲁在他的心理学理论中认为灵魂是一个物体,为了证明这一观念,伊壁鸠鲁主义者同斯多亚主义者一样,诉诸身体和灵魂的相互联系。不过灵魂的物质由最精细的、最轻的和最易于移动的原子构成,这从思想运行的速度、死后灵魂的直接消逝和无灵魂的肉体和有灵魂的肉体一样重量,可以看得很清楚。同斯多亚主义者一样,伊壁鸠鲁相信灵魂元素通过生育从父母灵魂那里获得,它弥散于整个身体,像身体一样逐渐生长。与此同时,他还在灵魂内部做了区分,这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斯多亚主义者在他们关于灵魂主率部分的理论中所做的区分。只有灵魂的非理性部分才作为生活的原则弥散于整个身体,灵魂的理性部分不变地位于X。属于灵魂理性部分的有精神活动、感觉和知觉、心灵和意志的运动,以及这种意义上的生命。这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存在物,不过它们的存在方式不一样。在身体和非理性灵魂感受痛苦的时候,心灵可以是愉悦的,反之亦然。甚至有可能在灵魂非理性部分由于身体的毁伤而失去的时候,理性灵魂毫无损伤,生命仍然持续。但是,当灵魂和身体的联合完全被割裂时,灵魂不可能继续存在失去身体的防护,灵魂原子会由于它们的重量太小而立刻解散,相应地.没有了灵魂,身体也不能继续存在,很快会腐烂。
宗教观
信仰
伊壁鸠鲁希望他关于事物原因的观念,不仅能够取代多神崇拜的X,而且能够消除支持天意论的偏见。事实上,这两个目标被他置于同样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关于诸神的流行信仰是如此的荒谬,以至于攻击它们的人并不比服从它们的人更不虔诚。依据卢克莱修,宗教是最大罪恶的根源,那个把它赶下王座让位于理性自然观的人,值得受到最高的赞扬,因为他战胜了人类最危险的敌人。伊壁鸠鲁的所有对诗歌技艺的蔑视都在更高的层面上与诗歌培育的宗教错误相关。对天意论的信仰并不比流行信仰更好一点。这个信仰同样被包含在传说范畴之内,这个信仰的斯多亚主义形式,即命定论理论,被谴责为甚至比流行信仰更恶劣的东西。伊壁鸠鲁主义者认为,如果神要背负照料所有事物和事件的整个重任,或他要和世界物体一起来来X地摆动自己,那他不可能是必然幸福的存在物,对这样的神,我们除了恐惧外再无其他什么情感。
诸神
伊壁鸠鲁接受了神的真实存在,甚至认为这是确定无疑的知识,但丝毫没有偏离他严格的唯物主义。在伊壁鸠鲁看来,即使是被他视为生命体的神,也是物质现象是原子化合物,就像所有其他生命一样。虽然他坚决否认神权创造和引导世界,但他认为确实有神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并不关心人类的命运,神的旨意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这意味着神要付出艰辛和繁重的劳动,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值得的。原子理论假定原子类型的数量有限,但每种类型都有无限多的副本,因此每种出现的原子组合标本也有无限多的副本。因此,诸神不仅有无限的数量,而且每个神和神的类型都以无限的数量出现。
这些神是人类无法触及的,但却是可以辨认的。伊壁鸠鲁认为,对神的这种认识,就像对外部世界中其他物体的认识一样,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实现,而感知的基础是原子脱离被感知的物体,向感知主体移动。这些原子是图像流的载体物质,图像流源源不断地从诸神那里流向四面八方,从而使人类对神的感知成为可能。
因为这些图像的到来,人们可以推断出众神的存在是他们的来源,图像流是连续的,类似于正常的感官知觉,与唤起幻想的孤立图像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它比光学可感知物体发出的电流更精细,因此不能用眼睛来把握,而只能在精神上被灵魂X。灵魂也由细原子组成,由于原子的流出,众神遭受了物质的损失。然而与凡人不同的是,它们是不朽的,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从环境中吸收相同质量的适当物质来弥补损失,就像人有新陈代谢一样。因此在伊壁鸠鲁否认一切形而上学的学说中,神学是物理学的一部分,它在哲学X中的位置绝不是附带,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图像流从神灵传递到人们的信息使他们能够认识到神明是榜样,模仿他们,从而成为神一样的自己,伊壁鸠鲁认为众神只是人类意识中的想法的观点现在被认为是被驳斥的。
伊壁鸠鲁认为,神应该在隐居中被崇拜,不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是因为他认为以神的模式为指导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接受了奥林匹亚宗教中的民间诸神及其崇拜,但去除了他们身上所有与他的学说不相容的特质,因此也去除了崇拜中所有相应的观念和期望。显然,伊壁鸠鲁将大众宗教中的个别神,如宙斯或X,理解为出现在无限数量的标本中的类型神,他同意流行的宗教,但认为神是人类。
道德科学
快乐
伊壁鸠鲁主义的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战胜阻碍幸福的偏见,它的道德科学的目的则在于对幸福的本质和获得幸福的手段给出正面的教导。伊壁鸠鲁X的理论部分已经给出了这样的观念:实在只属于个体事物,普遍性质的状态必然归因于个别力量的偶然和谐。同样的观念现在必然可以在道德领域中得到显现,在那里,个体的感受就是标准,个体的幸福就是所有人类行为的目的。自然科学从外部的现象开始,追溯到只能为思想把握的现象背后的隐蔽原因;从原子明显偶然的运动追寻到宇宙的规律运动。在道德科学中,伊壁鸠鲁追随同样的路径。这一科学不能只满足于人类个体的感受,或把所有的事物自私性地关联于他的自我个体;在对幸福概念更为明确的界定中,它超越了感受领域,通过被斯多亚主义者宣称为幸福X路径的进程,从个体目的走向了普遍目的,把个体心灵关联于心灵普遍本性。
伊壁鸠鲁主义诉诸这样的事实:所有生物从它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在追求快乐规避痛苦,因此快乐就是自然的善和所有存在物的常态,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伊壁鸠鲁和所有其他快乐主义哲学家共同接受的命题“快乐必定是生活的目的”。儿童的快乐和幸福感所受到的强烈波动,在青春期可以通过理性的洞察力得到控制,并逐渐进入更加稳定的轨道,洞察力和稳定的生存X是相互依存的,洞察力以快乐-不快乐微积分的方式,为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避免不快乐指明了方向。伊壁鸠鲁认为,如果没有这种功能和导向,推理能力将毫无用处,正如他在给梅诺伊库斯的信中对哲学竞争的嘲讽所阐述的那样:"因此,洞察力比哲学更有价值,从洞察力中产生出所有其他美德,因为洞察力教导我们,不可能没有洞察力地、完美地和公正地生活,也不可能没有洞察力地、完美地和公正地生活。"对伊壁鸠鲁的快乐原则的理解来说,区分灾难性快乐和动力性快乐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痛苦
在伊壁鸠鲁看来,恐惧、痛苦和X是必须绕过的三大悬崖,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X和心灵平静。关于恐惧,伊壁鸠鲁特别提到了两个主题“对神的恐惧和对死亡的恐惧”。伊壁鸠鲁关注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反对神灵干预世事,尤其是干预人类命运的观点,他认为“神灵的愤怒值得敬畏,因此必须通过献祭和祈祷来影响神灵”的理论属于X,并因此消除了对神的恐惧。这种观点并不是伊壁鸠鲁派所独有的,因为其他哲X动,尤其是柏拉图派也严格摒弃对神的敬畏,并视其为可鄙之物。
伊壁鸠鲁也努力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他认为,死亡与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毫无关系。他认为习惯于相信死亡对我们毫无意义,因为所有的好与坏都是感知的问题。但失去感知就是死亡。因此,正确地认识到死亡对我们没有意义,就会使生命的短暂成为快乐的源泉,因为它不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时间,而是消除了我们对永生的渴望。因此所有邪恶中最可怕的邪恶--死亡,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并不存在,当死亡存在时,我们并不存在。
而快乐和痛苦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和程度之分,在某种情况下,一种快乐的获得必须以其他快乐的失去或甚至以痛苦为代价,或者一种痛苦的避免需要承受另一种痛苦或牺牲某些快乐。在这种情况下,伊壁鸠鲁会仔细地评估快乐和痛苦的不同感受,考虑它们的好坏,依据具体情况把善的东西看作是恶,把恶的东西看作是善。他会抛弃将导致更大痛苦的快乐,接受坚持下去能带来更大快乐的痛苦。伊壁鸠鲁既承认积极快乐也承认消极快乐,既把快乐看作是平静也把它看作是运动。但积极的和消极的快乐在他的X中并不具有同样的价值。相反,幸福的本质和直接原因是心灵的平静“ataoaeia”。积极的快乐只是“taqaeia”的间接原因,因为它达到的是对无法满足的渴求的痛苦的消除。
“四重疗法”和其他行为准则
参考西塞罗和普鲁塔克的传统,近来的研究普遍将伊壁鸠鲁学说视为获得心灵平静或心理平衡状态的治疗方法。因此,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被称为四重疗法,他的理论如下:"如果天象中的那些异象并不让我们感到惊恐死亡也不让我们烦扰,并且很好地理解了痛苦和X的限度,那我们根本就没必要去研究自然哲学。”而在涉及个人X的主要学说中,伊壁鸠鲁认为满足我们人类本性的必需品并不需要太多。此外,因此他的行为准则对伊壁鸠鲁学派成员的日常生活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些准则一方面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涉及X体生活。如:“.自然的财富是有限度的,也是容易获得的,而由虚安意见而来的财富则永无止境。”“那明白生活限度的人,也知道因某种缺乏而引起的痛苦是容易消除的,让整个生活完满也是容易达到的因此他不再需要那些必须费尽心思方能获得的东西。”“如果你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将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与自然的目的相联系,而是在进行规避或选择另外的目的,那么,你的盲行就会不一致。”“运气很少影响智慧的人。因为对他而言,最大、最主要的事情是,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以理性为指导走完全部的人生。”
贤哲
伊壁鸠鲁学说的完X现是伊壁鸠鲁贤哲的形象,西塞罗引用伊壁鸠鲁的话,将其特征总结为"他为自己的X设限,他对死亡漠不关心,他对不朽的神灵有正确的看法,却丝毫不惧怕他们,当以这种最好的方式离开生活时,他不会失去体面。有了这些品质,他总是处于快乐之中。事实上,他没有一刻不是快乐多于痛苦的"。在对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死亡的渺小性有了双重认识之后,不合理的、因为贪得无厌而渴望长生不老的X也就结束了。。贤哲不仅能够X痛苦一一丝毫不低于斯多亚主义的对感受的无动于衷一一而且他的生活自身就是最完善的和最完满的。尽管他不超脱于所有情感,还特别敏感于灵魂的更高级感受,例如怜悯,但他哲学化的行动仍然不会受到任何损害。他并不蔑视享乐,但他完全是他X的X,知道如何理智地抑制它们,以使它们不会对生活产生任何有害的影响。只有他具有不可动摇的稳定的确信,只有他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只有他一一如梅特洛多罗所说的那样一知道如何感恩。进而,他如此远超于常人之上,以至于伊壁鸠鲁许诺说,认真遵从他的教义的哲学家们,将像生活在人之中的神一样,完全不受命运的X,什么时候都是幸福的。
因此,所有对幸福的追求都是指有限的生命,并指向了一种 "活在当下的哲学",根据福施纳的说法,这种哲学的充实“代表了一个最大值和最优值,不能再通过时间扩展的程度和内容的变化来增加或减少”。幸福可能有赖于确定的外在条件,甚至有可能幸福的条件并不在所有地方和所有人那里都存在,但一旦它存在,它就稳定地存在,时间也不能对它有任何影响。因为智慧一一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主义者共同认为一一是不可毁坏的,贤哲的幸福是不会因为时间而有所增加的。有限的生命因此可以和无限的生命一样完满。这是标明所有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特性的一种倾向:希望通过斩断人与外在世界的联系,通过X他对自已思想无限X的意识,来获得他的XX。
伊壁鸠鲁在给梅诺伊库斯的信中,在高度推崇理性指导、有计划的行动和蔑视偶然性的背景下,最后写道:"为了这一点,也为了属于这一点的其他一切,请日夜小心,只为你自己,也为像你一样的人。这样无论醒着还是睡着你都不会烦恼,而是像神一样生活在人世间,因为没有什么比被不朽之物包围的人更像不朽之物了"。
伦理学
个体
伊壁鸠鲁给出的实践准则都旨在指导人们通过控制情感和X来获得幸福,贤哲是容易得到满足的。在他看来,满足自然需求所需很少,只在于摆脱痛苦,对财富的追求没有止境,但自然所需的财富则容易获得。他知道最简单的给养与锦衣玉食所带来的快乐一样多,同时还更有益于健康得多,因此真实的财富不在于我们财产的增加,而在于我们需求的减少,不满足于少量东西的人将永远得不到满足。贤哲能够只靠面包和清水过活,而且认为自己活得像宙斯一样幸福。他避开会扰乱心灵平静和生活安宁的情感,把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放弃当下,或为了他永远不能享受到的一种生活而牺牲生活本身,看作是愚蠢的。
斯多亚主义者通过消灭感觉来保障独立,而伊壁鸠鲁则意图借助抑制和调节感觉来做到这一点。X不是要消除的,而是必须带人到与生活共同目的和目标的恰当关系之中。因此,为心灵的完满宁静所必需的是平衡,尽管他自已的生活简朴,但伊壁鸠鲁并不完全反对充分享受生活,贤哲不会像一个犬儒主义者或乞马一样生活。他不会忽略工作,只是不会在工作上花费太多时间,并把教育置于所有其他工作之上。他不会蔑视艺术的享受,尽管他乐意取消它们。简言之,他的自足不在于用的很少,而在于要的很少;正是这种需求上的X使他更能享受奢华。他对待死广的态度也不二样。伊壁鸠鲁主义者同意斯多亚主义关于自杀的理论:当贤哲无法逃脱不可忍受的痛苦时,他不会害怕死亡,而是主动地选择死亡,不过导致他选择死亡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因为他学会了忍受肉体痛苦而幸福地生活。
友爱
伊壁鸠鲁把社会生活的最高形式看作是友爱。这是一个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之上并把个体看作是社会原子的X的特色理论。这样的X自然会赋予依据个体品性和个人天性而与他人X形成的联系更多的价值,而不是看重个人毫无选择地成为其中一员的以自然或历史为基础的社会的联系。伊壁鸠鲁主义者仍然认为友爱的功用基础并不与它的最高地位相冲突,与他人的友爱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安全的快乐感受,产生了最为愉悦的结果,由于这一联系只存在于朋友们相爱如己的情况中,结论自然就是,对自己的爱和对朋友的爱必然是同等强烈的。友谊是最能带来生存之乐的一种人际关系:"在智慧为整个人生的幸福所提供的一切中,友谊的收获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它的价值或许不仅在于其温暖人性本身,还在于它是加强伊壁鸠鲁和他的学生们抵御外来敌意的一种手段。因此,"花园 "在本质上也是朋友们的隐居地,他们因世界观和基于世界观的生活实践而相互联系。
伊壁鸠鲁根本上要求的是快乐,而这种快乐的首要条件是心灵的平静和摆脱恐惧的X。但伊壁鸠鲁太过柔弱和依赖于外物了,以至于他无法相信自己就有能力来满足这些条件。他需要他人的支持,不仅需要他人在他陷入麻烦时给他帮助,在他面对不确定的将来时给他安慰,更需要借助他人的赞同来确保自己的原理,并以此来获得除此之外无法获得的内在的满足。因此,朋友的赞同对他而言就是他信念真实性的保障。正是在与朋友的关系中,他的心灵才开始获得一种力量,使他能够超脱于世事变幻之上。普遍的观念对他而言太过抽象太过不真实了,只有个体存在才是真实的,只有感觉才是X正确的。因此伊壁鸠鲁对友爱的价值和必要性的强调,与他为友爱设定的基础完全不相称。友爱是无条件的最高的尘世之善。”饭桌上的朋友比饭桌上的食物更为重要。4为了他的朋友,贤哲在危机时刻不会畏惧任何痛苦,甚至愿意牺牲他的生命。
社会关系
个人灵魂的救赎以及如何实现救赎是第欧根尼-拉尔提奥斯(Diogene Laertios)传下来的前 30 条主要学说的核心。最后四分之一则专门讨论社会秩序问题以及伊壁鸠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符合人性的法律是关于防止人们伤害或允许自己互相伤害的手段的协议"“没有这种契约基础,就没有对错”“在制定法律制度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特殊性,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调整,以便使现行法律真正服务于普遍利益”。
而公民社会只是出于防卫目的而形成的外在结合,正义原初依赖的只是出于相互安全的目的而制订的契约,法律的目的不在于预防人们犯罪,而在于预防人们遭受伤害。因此,法律和正义的效力不出于它们自身,而出于普遍的善;不正义也不因其自身而被谴责,人们不做不正义的事只是因为犯罪者永远无法摆脱被发现和惩罚的恐惧。不存在着所谓的普遍的不变的正义。正义的要求只适用于有限效量的存在和X,这些X能够并愿意加人社会契约。因此,形成确定权利的正义的那些具体运用,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并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被认为是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就被看作是正义的,当一个法律被认为已经不合时宜时,它也就不再具有效力了。所以贤哲只在感觉有必要时,对他自己的安全有必要时,才会进人政治生活。能保障人们不受伤害的公民X就是好的。加人一个社会却未受到安全保护,是最愚蠢的事情。
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一样,不太重视婚姻和后代。他可能认为婚姻和后代可能会扰乱心灵的平静。在他看来,担任政治职务也是错误的"一个人必须从邪恶的商业和政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因为这会危及心灵的安宁。家庭生活据说在伊壁鸠鲁X中受到与公民生活同等的对待。伊壁鸠鲁尽管不赞成家庭生活,但他对此的反对无疑被夸大了。伊壁鸠鲁相信贤哲放弃婚姻和抚育子女一般来说是更好的,因为这样的话会免除许多麻烦。同样非常可信的是,他宣称子女对父母的爱并非是天生的情感,但这一切只是他唯物主义的一个合理推论,并不就导致他完全放弃父母之爱。无论如何,伊壁鸠鲁似乎都不是一个对家庭情感完全陌生的人。
著作
编辑记载著作
第欧根尼记载重要著作 |
|
《论自然》三十七卷 |
《论原子和虚空》 |
《论爱》 |
《驳自然哲学家论纲》 |
《驳麦加拉学派》 |
《问题集》 |
《首要原理》 |
《论选择和规避》 |
《论目的》 |
《论标准》或《准则》 |
《凯瑞德谈斯》 |
《论诸神》 |
《论虔敬》 |
《赫格希阿那克斯》 |
《论生活》四卷 |
《论正义行为》 |
《涅俄克勒斯:答成弥斯塔》 |
《会饮》 |
《欧儒洛科斯:答美特洛多洛斯》 |
《论视觉》 |
《论原子中的角》 |
《论触觉》 |
《论命运》 |
《关于激情的学说:答提漠克拉特斯》 |
《预知》 |
《劝勉集》 |
《论幻觉》 |
《论表象》 |
《X斯托布洛斯》 |
《论音乐》 |
《论正义及其他德性》 |
《珀吕漠德斯》 |
《提漠克拉特斯》三卷 |
《美特洛多洛斯》五卷, |
《安提多洛斯》二卷 |
《关于疾病的理论:答米特拉斯》 |
《卡里斯托拉斯》 |
《论X》 |
《阿那克西美尼》 |
《书信集》 |
留存著作
据记载,伊壁鸠鲁的著作多达300多部中,只有一小部分流传下来。有三封大型书信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信件 |
教义集 |
就伦理学致米诺伊科斯的信 |
基础教义(Kyriai doxai)--需要背诵的 40 条主要教义 |
就认识论和自然哲学致希罗多德的信 |
梵蒂冈伊壁鸠鲁学说(Gnomologium Vaticanum Epicureum)--1888 年在梵蒂冈使徒图书馆的一本手抄本中发现的伊壁鸠鲁和重要弟子的语录集,其中包含伊壁鸠鲁和重要弟子的言论 |
就天文学和气象学致庇多克勒的信 |
在赫库兰尼姆帕皮里别墅(Villa dei Papiri)的赫库兰尼西亚纸莎草纸(Herculanensian papyri)中发现了其他著作的片段,包括伊壁鸠鲁的主要作品《论自然》(Peri physeos) |
相关资料
编辑由于流传下来的传说中的巨大空白,对他的学说的重构也是基于他的追随者(卢克莱修、贺拉斯)的文本以及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小普林尼和塞内加的资料,需要注意的是西塞罗是伊壁鸠鲁主义的激烈反对者。+
著作 |
作者 |
《名哲言行录》第十卷 |
第欧根尼·拉尔修 |
《物性论》 |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 |
《论诸神的本性》《论至善与至恶》 |
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 |
普拉西塔哲学家,康特拉科洛特姆 |
普鲁塔克 |
撰写了大量介绍伊壁鸠鲁学说的碑文 |
奥伊南达的第欧根尼斯 |
其著作也在赫库兰尼姆的帕皮里别墅图书馆中被发现 |
伽达拉的菲底罗姆 |
传承与影响
编辑传承
希腊传统学院派
伊壁鸠鲁为了自己的知识不会在传承中被扭曲,也做了大量的仪式性规定。他在遗嘱中规定了一个节日日历,根据这个日历,每年都要在他的学校为他和他的亲属祭奠庆祝。不仅要庆祝他的生日,还要为他的兄弟们庆祝一年一度的X日,为他和他的朋友梅特罗多庆祝每月一次的X餐(每月 20 日),为他的朋友波利艾诺斯庆祝X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阅读模范哲学家的著作鼓励人们模仿,据说伊壁鸠鲁曾敦促他的学生要时刻表现得好像自己在看着他们一样。
伊壁鸠鲁雕像克劳斯·费琴(Klaus Fittschen)重建,收藏于哥廷根大学
伊壁鸠鲁恪守正统的要求对其学校的教学和追随者的生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对权威和死记硬背的强调,以及通过谴责和 "忏悔"(syntribḗ)来承认和悔改错误的忏悔方式,都是伊壁鸠鲁教义的决定性要素。这X性地导致了伊壁鸠鲁团体及其学说的不同寻常的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这使伊壁鸠鲁派有别于与之相抗衡的同时代其他哲学流派。因此,2世纪的哲学家努米尼奥斯将伊壁鸠鲁学派比作一个没有党派斗争或内战的国家。
这种基本坚持使伊壁鸠鲁学派在连续性方面超过了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的佩里帕托斯学派;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传统似乎没有中断,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对正统的强调也意味着,其他学派所鼓励的独立研究和思考相对而言发挥的作用较小。然而,个别资料来源的陈述表明,几个世纪以来,在个别问题上还是存在意见分歧的,例如对修辞的评价或对愤怒的评价。在科斯和罗得岛的社区,似乎出现了某种独立于雅典母学派的倾向。
亚历山大时期的伊比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派在亚历山大时代非常活跃,并留下了许多痕迹。根据普鲁塔克的《De latenter vivendo》一书中的一段记载,伊壁鸠鲁在世时,亚历山大似乎就已经有了追随者。兰普萨库斯的伊壁鸠鲁科洛茨甚至将他的一部作品献给了托勒密王朝的X代国王。公元前 2 世纪,来自劳迪基亚(Laodikeia)的伊壁鸠鲁派的斐洛尼迪斯(Philonides)、巴西利德斯(Basilides)和Protarch与亚历山大的几何学家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如对赫库兰尼姆出土的纸莎草纸的重读和重新评估所表明的那样,加达拉的菲罗德莫斯在公元前1世纪初前往雅典之前,也曾在亚历山大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X发现的几张不同世纪的纸莎草纸也证明了伊壁鸠鲁主义在X和亚历山大的活力,活跃在亚历山大的作家(菲隆、克莱门特、奥利)的论战也证明了这一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历山大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of Alexandria)的著作《自然论》,这是现存X一部从基督教角度对伊壁鸠鲁物理学进行论战的著作。该著作表明3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伊壁鸠鲁派与基督徒之间的争论。君士坦丁转向后,伊壁鸠鲁主义在亚历山大和帝国其他地区一样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直到 5 世纪才最终消失。但在亚历山大,除了个别的伊壁鸠鲁派信徒外,可能还有或多或少有组织的伊壁鸠鲁派圈子。
罗马的伊壁鸠鲁主义
在罗马帝国,伊壁鸠鲁主义的传播条件从一开始就很不利,因为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和对政治活动的怀疑态度似乎都不符合罗马的传统价值观。公元前155年X的希腊哲学家使团来到罗马,其中有柏拉图派、佩里帕蒂派和斯多葛派,但没有伊壁鸠鲁派。在当时的罗马,人们对伊壁鸠鲁的了解还只停留在十分表面的程度。不过在公元前 2 世纪上半叶,有两位希腊伊壁鸠鲁派信徒活跃在罗马,但他们因快乐学说引起X众反感而被当作诱骗年轻人的妄人驱逐出境。从公元前2世纪晚期开始,个别罗马人开始转向伊壁鸠鲁主义,其中包括暂时生活在雅典的提图斯-阿尔布西乌斯,但他与伊壁鸠鲁学说中政治观点相反,并不蔑视政治生涯。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提到了几位罗马作家,他们在公元前1世纪努力用自己的著作用拉丁语传播伊壁鸠鲁的学说。
根据西塞罗的说法,他们在这方面非常成功,甚至声称已经征服了整个意大利。正是因为伊壁鸠鲁哲学在广大的、相对没有受过教育的人X中流行起来,西塞罗开始怀疑伊壁鸠鲁主义,最终拒绝了伊壁鸠鲁主义。但这种对大众的这种吸引力实际上与伊壁鸠鲁这位相当精英化的哲学家本人的态度并不相符,他并不渴望或认为他的学说能产生广泛的大众影响。
除了流行的伊壁鸠鲁主义,罗马还有一种更复杂的伊壁鸠鲁主义,它以受过教育的人为对象,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在更高的阶层中产生了影响。在西塞罗著作中作为对话者出现的伊壁鸠鲁派就来自这样的圈子。这一派系中最杰出的代表是诗人卢克莱修,他是一位坚信并热衷于伊壁鸠鲁派的人。与西塞罗相反,他认为该学说对人民缺乏吸引力,并声称自己是X个以有效的拉丁文形式介绍伊壁鸠鲁自然学说的人。
卢克莱修认为常见的 "庸俗的享乐主义 "是一种腐朽,并希望形成一个独特的读者圈,因为在卢克莱修看来只有具有哲学思想的精英才是正宗的伊比鸠鲁学派的合适读者。他的学说诗集《物性论》是伊壁鸠鲁主义在拉丁语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卢克莱修以伊壁鸠鲁的精神摒弃了对神的传统信仰,但他认为,作为真理的发现者伊壁鸠鲁应该得到人们习惯于对神的尊敬,甚至隐喻地称伊壁鸠鲁为 "神",但即使是像诗人卢克莱修这样狂热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违反了伊壁鸠鲁的正统观念,因为伊壁鸠鲁非常不认可诗歌的价值。
在共和时代末期和帝国早期,这种更加成熟的伊壁鸠鲁主义在文化X中得到了广泛接受。重要的文化推动者泰特斯-庞波尼乌斯-阿提库斯(Titus Pomponius Atticus)和盖乌斯-梅塞纳斯(Gaius Maecenas),可能还有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Iulius Caesar),都非常乐于接受伊壁鸠鲁思想,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环境里有许多接受伊壁鸠鲁哲学的人。维吉尔至少暂时接近伊壁鸠鲁主义, 贺拉斯对伊壁鸠鲁主义深表同情,并称自己 "来自伊壁鸠鲁的猪X",显然这句自嘲的名言不能理解为对哲学流派的定义,在面对伊壁鸠鲁派以及其他教条主义时,贺拉斯强调自己的独立性。
同时其他学派的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派、斯多葛派以及基督徒都与伊壁鸠鲁主义展开了斗争。伊壁鸠鲁思想中对不朽和神意的否定尤其引起人们的反感,柏拉图主义者普鲁塔克写了三部反伊壁鸠鲁的著作。另一方面塞内加(Seneca)虽然作为斯多葛派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是错误的,但他对伊壁鸠鲁获得心灵平静的方式进行了深入和同情的探讨,因为这种关注对他来说也至关重要。对于基督徒来说伊壁鸠鲁是哲学上最X的对手,他的学说是多神教的,假定了人形的神但同时又否定了天意,并被认为消除了对神的敬畏,在他们看来就像是基督教的反面教材。对一些基督徒来说,只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是积极的,除了X学说的部分,因为这些伦理学的目标是心灵的平静,基督教论战者指责伊壁鸠鲁及其追随者有大量的放荡和X行为。
伊壁鸠鲁的传统在 3 世纪初的罗马帝国依然存在,但不久后便开始衰落。在古代晚期,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等当时的思想潮流对伊壁鸠鲁学说的反对愈演愈烈。在基督徒中,伊壁鸠鲁这个名字成了一个肮脏的字眼,神学上的异端和不修边幅的基督徒会被指责他们对生活抱有伊壁鸠鲁式的态度。神父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对伊壁鸠鲁进行了论战,但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态度却很矛盾。他称伊壁鸠鲁为 "猪"但他也承认伊壁鸠鲁哲学有个别真理。此外他还指出,在他所处的时代,即他写这篇文章的时间410年伊壁鸠鲁的传统已经消亡。其实早在 362/363 年,朱利安皇帝就在一封信中满意地指出,伊壁鸠鲁学派的著作已基本消亡。
影响
中世纪
中世纪的拉丁语世界没有伊壁鸠鲁主义的文本,只有少数卢克莱修的诗歌手稿,以及花名册中的节选。中世纪学者对伊壁鸠鲁的了解来自西塞罗、塞尔维乌斯、塞内加以及神父,对伊壁鸠鲁主义的谴责性评判很常见,主要针对唯物主义和X学说方面。不过偶尔也有一些比较正面的论述,从手头的古代资料中选取个别段落,对伊壁鸠鲁的实践智慧表示赞赏,这些赞许时间上体现在基督教早期,赞许的对象主要是伊壁鸠鲁哲学的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方面。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的态度反映了中世纪对伊壁鸠鲁的评价,这种评价是非常负面的,但也有部分矛盾。在《神曲》中,但丁将伊壁鸠鲁和所有伊壁鸠鲁学派成员打入地狱,因为他们否认长生不老,但在《飨宴》中,他将伊壁鸠鲁哲学视为古代学派之一,在他看来这些学派传授了人生智慧。
但丁在地狱的第六圈遇到了伊壁鸠鲁,看见伊壁鸠和他的追随者被关在燃烧的棺材里,因为他们相信灵魂会随着身体而死。插图作者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
在中世纪中后期的语言中,"伊壁鸠鲁派 "通常不被理解为某一特定哲学学说的追随者,而是被视为 "X的X "。"伊壁鸠鲁派"(Epicurean)一词通常被用来骂那些放荡不羁、"兽性大发 "的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早期。马丁-路德喜欢用这种方式侮辱他的神学对手,他还将 "伊壁鸠鲁派 "的指控指向了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Erasmus of Rotterdam),因为伊拉斯谟对伊壁鸠鲁的快乐学说做出了不同的回应,他认为这种学说被其反对者歪曲了。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多致力于对伊壁鸠鲁主义进行与基督教传统有区别的评价。1431年,人文主义者洛伦佐·瓦拉(Lorenzo Valla)出版作品《论快乐》引起了轰动;两年后,他以 "论真善与假善"为题印刷了修订版。在这部作品中,瓦拉让一位斯多葛派、一位伊壁鸠鲁派和一位基督徒陈述自己的观点,虽然基督徒胜出,但作者对伊壁鸠鲁派立场的同情是显而易见的。
从 1433 年起,《第欧根尼-拉尔提的哲学生活》的拉丁文译本问世,并于 1472 年首次印刷。这本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界对伊壁鸠鲁的了解,尤其是第欧根尼对伊壁鸠鲁的论述尤为深入。1417 年人文主义者波焦-布拉乔利尼(Poggio Bracciolini)发现了卢克莱修的诗歌手稿,这是对历史上的伊壁鸠鲁及其学说重新产生兴趣的重要推动力。 波焦对这部作品非常着迷,早在 1418 年,波焦的朋友、人文主义者巴托洛梅奥-达-蒙泰普尔恰诺(Bartolomeo da Montepulciano)就写道,他知道有很多人接受了伊壁鸠鲁主义。
17 世纪,伊壁鸠鲁主义最初开始在法国传播。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加桑迪(Pierre Gassendi)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恢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与亚里士多德权威的斗争中,加桑迪又回到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他试图将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与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沃尔特-查尔顿追随加森迪的脚步,他在 17 世纪 50 年代出版的著作在英国普及了伊壁鸠鲁思想。托马斯-霍布斯也从伽桑迪那里获得了伊壁鸠鲁主义的启发,霍布斯反对原子论,但赞同伊壁鸠鲁对宗教的批判和他的唯物主义。与伊壁鸠鲁一样,他也使用了社会契约的概念。但与这位古代思想家不同的是,他认为社会契约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心理建构。在德国,克里斯蒂安-托马斯乌斯则是伊壁鸠鲁哲学的狂热捍卫者。
原子论最多产的支持者之一爱尔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他在大量出版物中倡导原子论,如《形式和性质的起源》和《关于各种特殊性质的机械起源和产生的实验、说明等》。到 17 世纪末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被英国自然科学家广泛接受为解释物理世界的X模式,但它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和伊壁鸠鲁的学说已经没有什么联系。
在18世纪,伊壁鸠鲁尤其受到唯物主义者的青睐,如 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 和 Paul Henri Thiry d'Holbach,然而与伊壁鸠鲁相反,霍尔X否认意志X。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自称是伊壁鸠鲁的狂热学生,他遗憾地指出,作为X者他不得不 "参与这些伟大的交易,违反我们神圣的伊壁鸠鲁的戒律"。
现代
19世纪初,启蒙思想的影响促成了伊壁鸠鲁的正面形象,托马斯杰斐逊在1819年10月31日的一封信中写道,他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伊壁鸠鲁真实、纯粹的教导包含了古代道德哲学全部内容。在《丹东之死》中,格奥尔格-毕希纳(Georg Büchner)也肯定了伊壁鸠鲁将 "快乐"作为每个人的X目标的学说:"只有伊壁鸠鲁派,他们有粗有细,基督是最细的;这是我所能指出的人与人之间X的区别。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天性X,也就是说,他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在19世纪的哲学界,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尤其引人关注,自然理论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也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英国的功利主义哲学。
X年轻时深入研究过伊壁鸠鲁的学说,1841 年他发表论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X认为德谟克利特是理性主义怀疑论者,其认识论本质上是矛盾的,而伊壁鸠鲁是教条主义经验论者,其世界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实际适用性。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的学说没有原创性,X则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对德谟克利特的进步。关于国家理论,他说伊壁鸠鲁 首先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国家是以人们之间的相互契约,即社会契约为基础的"。
尼采在自己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对伊壁鸠鲁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初他对这位将人们从对神的恐惧和宗教罪责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古代思想家表示钦佩,但后来当权力意志原则在尼采的思想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他对伊壁鸠鲁的学说进行了负面评价,认为其表现出软弱、顺从、不愿坚持己见、反对反对派、不愿争取拥有权力。他还指责伊壁鸠鲁在哲学上持怀疑态度,这是伊壁鸠鲁缺乏求知欲(一种权力欲)的结果,尼采认为伊壁鸠鲁是一个 "典型的颓废派",而自己是X个认识到他的颓废的人。
20世纪,威廉-赖希、埃里希-弗洛姆,尤其是赫伯特-马尔库塞,在阐述快乐原则时都提到了伊壁鸠鲁。然而,他们批评了伊壁鸠鲁对政治活动的消极态度和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的放弃。马尔库塞认为这种缄默是一种被误导的极简主义,并认为伊壁鸠鲁走完他自己的路。
相关人物
编辑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欧根尼·拉尔修(古希腊语:Διογένης Λαέρτιος,罗马语:Dīogénēs Lāértios),)古罗马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史资料汇编--《名哲言行录》的编赛者。因年代久远,古希腊很多哲学家的著作均已佚失,故该书多系间接材料编成。其最后一卷,介绍重要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及其门徒的思想极为详尽,伊壁鸠鲁的主要最言及致友人书信三篇,几乎全部编录他对古希腊哲学史的研究,作出了较大贡献。与其他远古的X资料不同,第欧根尼通常在写作时不会尝试对哲学教义进行重新解释或扩展,这意味着他的论述更接近于X手资料。自19世纪以来,关于《名哲言行录》来源的识别一直是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本书是希腊古代哲学中现存最广泛的文献资料。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评价第欧根尼·拉尔修:“他是希腊哲学史上的守夜人,没有他给钥匙就无法进入它“。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是罗马诗人和伊壁鸠鲁主义哲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古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历史学家杰罗姆在他的《编年史》中提到他,说卢克莱修生于公元前 94 年,他的家庭生活不幸,与妻子不和,最后自杀,死的时候年仅 44 岁。而多纳图斯在《维吉尔传》中说卢克莱修死于公元前 55 年。但这些年代的准确性不大。卢克菜修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哲学长诗《物性论》。这部诗用的是六音步无脚韵诗体,共约 7400 行。诗人生前来不及对诗稿润色加工他去世以后,诗稿由西塞罗整理定稿。
《物性論》是伊壁鸠鲁哲学的主要来源之一,否则该哲学只能以碎片的形式幸存下来。作为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卢克莱修远离政治,一直试图在诗中宣扬伊壁鸠鲁的教义,这通常被称为“他的诗歌冒险”。尽管伊壁鸠鲁本人说伊壁鸠鲁不应该或不应该写诗,但这种说法可能更多地指的是神话的史诗,而不是诗歌本身的“形式”。其他的作者早期对哲学诗歌的尝试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美学和文体问题。
后世X
编辑1987 年 8 月 19 日发现的小行星(5954)Epikouros 是以伊壁鸠鲁命名的。
名言
编辑没有任何快乐自身就是恶的。但是,有些引起快乐的事情却导致了比该快乐本身大得多的烦扰。——《名哲言行录》
如果天象中的那些异象并不让我们感到惊恐死亡也不让我们烦扰,并且很好地理解了痛苦和X的限度,那我们根本就没必要去研究自然哲学。——《名哲言行录》
.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身体分解后就失去了感觉,而没有感觉的东西与我们无关。——《名哲言行录》
注释
编辑展开[a]
公元前311年
[b]
可能是肾结石或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
[c]
Kleruch
[d]
雅典公民
[e]
据说最初有 200 名学生
[f]
除伊壁鸠鲁派外,主要包括怀疑派和斯多葛派
[g]
自然科学
[h]
行为学
[i]
ryeuovurov
[j]
名哲言行录》.第十卷伊壁鸠鲁.第15条格言
[k]
《名哲言行录》.第十卷伊壁鸠鲁.第21条格言
[l]
《名哲言行录》.第十卷伊壁鸠鲁.第25条格言
[m]
《名哲言行录》.第十卷伊壁鸠鲁.第16条格言
[n]
因大部分都依旧已遗失,著作具体完成时间不详
[o]
至少 40 篇论文,包括其主要作品 《论自然》第37卷
[p]
伊壁鸠鲁派哲学家
[q]
做每件事,就好像伊壁鸠鲁看到的那样
[r]
约公元前 120 年
[s]
可能是简化了的教义
[t]
可能是引用了贺拉斯的名言并对其进行了改编
[u]
1627-1691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叶秀山 王树人 . 西方哲学史 第二版. 2005 12: 556-563. (6)
[2]拉尔修. 《名哲言行录》[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9-500. ISвN 978-7-5633-9671-9. (3)
[3]爱德华·策勒. 《古希腊哲学史 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 2020: 229-230. (3)
[4]Cicero. Tusculanae disputationes[M]. 45: 7-25.
[5] Diogenes Laertios . Zur Datierung der Geburt siehe Erler . 1994: 64.
[6]Kai Brodersen (Hrsg.. Große Gestalten der griechischen Antike[S]. 1999: 408.
[7]拉尔修. 《名哲言行录》[M]. 徐开来,溥林.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80.494. ISвN 978-7-5633-9671-9. (3)
[8]Fritz Jürß, Reimar Müller, Ernst Günther Schmidt. Griechische Atomisten. Texte und Kommentare zum materialistischen Denken der Antike, [S]. Leipzig: Verlag Philipp Reclam jun, 1973: 61.
[9]爱德华·策勒. 《古希腊哲学史 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 2020: 230-233. (5)
[10]X中央X恩格斯XX著作编译
局. 《X恩格斯X》. 第二版. 1833-1843: 15-54. (15)
[11]Michael Erler. Epikur. In: Friedo Ricken (Hrsg.): Philosophen der Antike. Kohlhammer, Stuttgart, 1996: 42. ISвN 3-17-012720-9.
[12]Malte Hossenfelder. Epikur. Beck, München, 1991: 27. ISвN 3-406-54122-4..
[13]黄颂杰 章雪富. 西方哲学通史古希腊哲学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16. ISNB9787010075310.
[14]叶秀山 王树人. 西方哲学史 卷二. 2015 12: 881-890. (8)
[15]Michael Erler. Epikur. In: Friedo Ricken (Hrsg.): Philosophen der Antike.. Kohlhammer, Stuttgart, 1996: 50. ISвN 3-17-012720-9.
[16]《西方哲学通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27-532. (5)
[17]西方哲学史. 人民出版社, 2009: 516-522. (6)
[18]爱德华·策勒. 《古希腊哲学史 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 2020: 253-257. (6)
[19]爱德华·策勒. 《古希腊哲学史 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 2020: 258-261. (5)
[20]爱德华·策勒. 《古希腊哲学史 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 2020: 264-269. (7)
[21]Daniel Babut. Sur les dieux d’Epicure[s]. Elenchos, 2005: 79–110.
[22]Dietrich Lemke. Die Theologie Epikurs. Versuch einer Rekonstruktion[S]. München, 1973: 78–85.
[23]jaap Mansfeld. Aspects of Epicurean Theology[s]. Mnemosyne, 1993: 172–210.
[24]Marianne Wifstrand Schiebe. Sind die epikureischen Götter 'thought-constructs'?[S]. Mnemosyne, 2003: 703–727.
[25]费斯蒂吉埃. 《菜园哲人伊壁鸠鲁》. 罗晓颖.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0: 139-151. ISвN 978 -7 -5080 -5655 -5. (15)
[26]Michael Erler. Die hellenistische Philosophie[S]. Schwabe, 1994: 152. ISвN 3-7965-0930-4.
[27]爱德华·策勒. 《古希腊哲学史 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 2020: 270-276. (8)
[28] Nickel. 2005: 149/173.
[29]
Epicurus.Literatur von und über Epikur. [2023-09-07].
[30]书杰. 《哲学100问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20: 104-107. ISвN978-7-5075-5180-8. (5)
[31][古希腊]伊壁鸠鲁,[古罗马]卢克来修 . 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 包利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8-39. ISвN:978-7-5004-4682-8. (2)
[32]Heinz-Michael Bartling. Epikur: Theorie der Lebenskunst. unghans, Cuxhaven, 1994: 29. ISвN 3-926848-39-1.
[33]努斯鲍姆. 《菜园哲人伊壁鸠鲁》[M]. 罗晓颖.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0: 45-48. ISвN 978 -7 -5080 -5655 -5. (5)
[34]拉尔修. 《名哲言行录》[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41-542. ISвN 978-7-5633-9671-9. (3)
[35]Rainer Nickel. Epikur: Wege zum Glück[M]. Düsseldorf/Zürich, 2005: 137. ISвN 3-7608-415-5.
[36]爱德华·策勒. 《古希腊哲学史 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 2020: 276-277. (3)
[37] Maximilian Forschner. Über das Glück des Menschen[S]. Darmstadt, 1993: 41.
[38] Rainer Nickel. Epikur: Wege zum Glück[S]. Düsseldorf/Zürich, 2005: 122. ISвN 3-7608-4115-5.
[39]爱德华·策勒. 《古希腊哲学史 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 2020: 278-285. (9)
[40]Rainer Nickel. Epikur: Wege zum Glück[M]. Epikur: Wege zum Glück[M], 2005: 129. ISвN 3-7608-415-5.
[41][古希腊]伊壁鸠鲁, [古罗马]卢克来修 . 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0-41. ISвN:978-7-5004-468. (3)
[42]Rainer Nickel. Epikur: Wege zum Glück[M]. Epikur: Wege zum Glück[M], 2005: 141. ISвN 3-7608-415-5.
[43]Marcus Tullius Cicero. Vom Wesen der Götter[M]. Artemis & Winkler Verlag.. Zürich: Artemis & Winkler Verlag., 1996: 15.
[44]Michael Erler. Die hellenistische Philosophie[S]. Schwabe, 1994: 206.
[45]Édouard des Places. Numénius: Fragments.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1973: 24.
[46]Michael Erler. Die hellenistische Philosophie[S]. Schwabe, 1994: 210-212.
[47]Kilian J. Fleischer. Dionysios von Alexandria, De natura (περὶ φύσεως). Brepols,Turnhout, 2016: 63–70. ISвN 978-2-503-56638-2.
[48]Richard Goule. Épicure de Samos[S]. Paris, 2000: 154–181. ISвN 2-271-05748-5.
[49]Lukrez. De rerum natura[M]. 1473: 18-20.
[50]施特劳斯. 《菜园哲人伊壁鸠鲁》[M]. 罗晓颖.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0: 181-256. ISвN 978 -7 -5080 -5655 -5. (17)
[51]Michael Erler. Die hellenistische Philosophie[S]. Schwabe, Basel, 1994: 370-372. ISвN 3-7965-0930-4.
[52]Horace. Satires, Epistles and Ars poetic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1978: 16. ISвN 0-674-99214-8.
[53]Plutarque. Œuvres morales[M]. 1987: 321. ISвN 2-251-00368-1.
[54]Plutarch. Oxford Handbook of Epicurus and Epicureanism[S]. 2020: 507–530. ISвN 978-0-19-998363-6.
[55]Die Schriften Augustins.ZENTRUM FÜR AUGUSTINUS-FORSCHUNGAN DER 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 WÜRZBURG. [2023-09-08].
[56]Bertold K. Weis. Julian, Briefe 48[S]. Heimeran, München, 1973: 148. ISвN 3-7765-2110-4.
[57]容孔茨. 《菜园哲人伊壁鸠鲁》[M]. 蒋 鹏.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0: 332-357. ISвN 978 -7 -5080 -5655 -5. (16)
[58]但丁. 《神曲》[M]. 王维克.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83. ISвN 978-7-5594-4191-1. (3)
[59]Josef Benzing Helmut Claus. Lutherbibliographie: Verzeichnis der gedruckten Schriften Martin Luthers bis zu dessen Tod.. 1994: 1522-1546.
[60]Howard Jones. The Epicurean Tradition[S]. London, 1989: 143.
[61]Howard Jones,Settis,Salvatore. The Classical Tradition[S]. Cambridge,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320-324. ISвN 978-0-674-03572-0.
[62]Gianni Paganini, Edoardo Tortarolo. Neo-Epikureismus in der Aufklärung[S]. 2004: 343=350.
[63]Epikureische Aufklärungen. Epikureische Aufklärungen[S]. 1993: 228.
[64]LETTER: Thomas Jefferson to William Short.CSUN. [2023-09-07].
[65]Georg Büchner. Dantons Tod[M]. Anaconda, 2005: 30. ISвN: 9783938484173.
[66]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S]. Berlin/DDR: Dietz, 1969: 125.
[67]Dorothee Kimmich. Epikureische Aufklärungen[S]. Darmstadt, 1993: 237–240.
[68]Hans Joachim Kräme. Epikur und die hedonistische Tradition[S]. Gymnasium, 1980: 294–326.
[69]拉尔修. 《名哲言行录》[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89. ISвN 978-7-5633-9671-9. (2)
[70]Dorothee Kimmich. Epikureische Aufklärungen. Darmstadt, 1993: 237–240.
[71]王晓朝. 《希腊哲学简史 从荷马到奥古斯丁》[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12: 338-340. ISвN:7-5326-5024-8. (4)
[72]阿斯米斯. 《菜园哲人伊壁鸠鲁》[M]. 陈开华.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0: 257-285. ISвN 978 -7 -5080 -5655 -5. (17)
[73](5954) Epikouros ▹ SUMMARY.AstDyS-2. [2023-09-11].
[74]拉尔修. 《名哲言行录》[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40. ISвN 978-7-5633-9671-9. (2)
[75]拉尔修. 《名哲言行录》[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39. ISвN 978-7-5633-9671-9. (2)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