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人(Slavs﹣славянин)是欧洲最大的一个X集团,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操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诸语言,起源至晚可上溯至公元前一千年或稍早时期,现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少数居住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太平洋地区,中国X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总人口约有3.6亿(2016年),大多信奉东正教,部分信奉天主教,少数信奉新教和X教。
族X定名
编辑有文献记载的斯拉夫人,最早出现在公元一世纪罗马学者老普利尼的《自然史》一书中,其时称“维涅德人”(一译“维内狄人”“维勒底人”);稍晚成书的《日耳曼尼亚志》也采此说,称“维涅德人”届时栖息在易北河沿岸日耳曼部落的北部,至今德国尚有称斯拉夫人系“维德”者;公元二世纪的古地理学家托勒密,则记述斯拉夫人称“斯特拉宛人”“苏奥文人”;延至公元四至六世纪,受到欧洲种族大迁徙的冲击,届已出现氏族部落联盟的斯拉夫人,而后渐次分化出三大支系,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种族称谓:生活在德涅斯特河﹣维斯瓦河(一译“维斯拉河”)﹣奥得河流域的西支斯拉夫人,生活在多瑙河与中欧南部的南支斯拉夫人,均已开始使用“斯克拉文人”一名来统一代指“斯拉夫人”;定居黑海﹣亚速海沿岸、第聂伯河与德涅斯特河一带的东支斯拉夫人则称安迪人(一译“安特人”)。此后一个时期,因斯拉夫人尚未创立文字,且生活区远离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但南部斯拉夫人却同拜占廷人联系密切,故斯拉夫人遂多以拜占廷人所称的“斯克拉文人”之名见诸史料,直至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学者阿布·马利克·阿尔·阿赫特尔等人首次提到“斯拉夫人”(cakaлнбa)的称谓。
但就“斯拉夫人”(Slavs)一词的词源,国际学术界尚且缺乏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认识:一说称“斯拉夫人的称呼可能引申自神灵,富有某种宗教意义”,此说指出斯拉夫语中的“Jaroslav、Svjatoslav、Vlaceslav”等词均包含“slav”,而这与古斯拉夫人所信奉的Jarilo、Svjatovit、Vlas等神祇首部写法高度类似,似乎意在寻求得到神灵的庇护;二说称“斯拉夫本就是古斯拉夫人的自我定义”,此说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指出,“Slavs”是源自“slovo”的派生词,意指“说同一语言的人”“能相互理解的人”,继而区别于他们眼中那些“沉默的人”,譬如德意志人的祖先日耳曼人;三说称“斯拉夫人的称呼源自早期斯拉夫人的生存环境”,此说认为“Slavic”系词根“skloak”的变形词,而“skloak”则与拉丁语中意指沼泽的“cloaca”同义,这也与考古发现的早期斯拉夫人栖息环境相吻合,但当前比较通行的属第二种说法。
族X起源
编辑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古今学界同样众说纷纭,至今尚且莫衷一是,当X行的主要有“多瑙河起源说、波罗的海沿岸起源说、维斯瓦河﹣奥得河流域起源说、奥得河﹣第聂伯河流域起源说、喀尔巴阡山说、普里皮亚季﹣波利西亚起源说、亚洲起源说”等等。
《俄国历史地图》所绘公元前8世纪时的斯拉夫人分布图
现代学界多认同学者尼德尔利(捷克)等所提“波罗的海﹣第聂伯河﹣外喀尔巴阡山﹣维斯瓦河﹣普里皮亚特河说”,推定古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巴尔特人一样是绳纹式文化农牧部落的后裔,原住地大约在维斯瓦河中上游及其以东地区,即现今的波兰东部和乌克兰北部、白俄罗斯南部一带,古斯拉夫人也正是在这里从大的印欧语系中分离出来,渐次形成了独立的古斯拉夫人种集团。
《古代斯拉夫人》所绘古代斯拉夫人分支扩散图
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生活在青铜时代的古斯拉夫人从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迁出,开始涉足欧洲中部、北部与东部地区,独立或参与创造了一系列的古欧洲文化:公元前十五至公元前十二世纪,盛行于维斯瓦河与第聂伯河中游之间的特希涅茨文化;公元前十三至公元前四世纪,发端于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上游地区而后传至中欧广大地区(多瑙河上游﹣X州,波罗的海沿岸﹣喀尔巴阡山麓)的卢日支文化;公元前八至公元前六世纪(一说公元前十至公元前七世纪),流行在第聂伯河中游地区的黑林文化;公元前七至公元前三世纪,流行在东欧平原第聂伯河、德涅斯特河和南布格河流域的西徐亚文化;公元前六至公元前二世纪,流行在现今波兰境内的北方沿海地区文化。自公元前十世纪始,流行于普里皮亚特河与第聂伯河中游的扎鲁比涅茨文化;公元前七至公元一世纪,活跃的山麓居民文化和米洛格拉德文化也与斯拉夫人有着密切联系,至此古斯拉夫人届已步入发达的铁器时代,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一些部落X甚至走出了狭小的居留地,进入到了占据一定领土的早期氏族村社阶段。
发展变迁
编辑早期迁徙
古罗马、古希腊史料和现X古证实,公元一至二世纪时,斯拉夫人的足迹即已西达奥得河,东涉第聂伯河,南抵喀尔巴阡山,北至波罗的海沿岸;发展至公元二世纪末,原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部族(哥特人,格皮德人)出现南迁,其间一度途径斯拉夫人生活区,使得当时完整的斯拉夫人领地遭到破坏,继而X和促进了斯拉夫人的后续分化与支系形成。此间除归附哥特人南下迁徙到黑海北岸的一些斯拉夫人外,其他斯拉夫人余部也因受冲击而发生离散迁徙,一支斯拉夫部落(东部斯拉夫人)从第聂伯河流域中部开始向北顿涅茨河和谢姆河上游移动;另一支斯拉夫部落(西部斯拉夫人)则大致从易北河和奥得河流域向西南迁徙,后由东北方向侵入并逐步蔓延至捷克多地,继而完成了对占领区内部分萨尔马泰人和捷克境内克勒特人的斯拉夫化。
《世界中世纪史地图》载录的四世纪的亚欧与北非形势图
学界推测至迟在公元四世纪时,伴随着欧洲X大迁徙浪潮的发展,斯拉夫人便已占领自波罗的海岸至喀尔巴阡山北部支脉一带地区,西面与日耳曼人、克勒特人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萨尔马泰人相毗邻,但其部落的东部边界尚且无法勘定。而在公元一至四世纪时,古斯拉夫人即已组成氏族部落联盟,开展领地自卫和发动对外侵袭;出现在第聂伯河中游、捷斯纳河以北及东北地带的晚期扎鲁比涅茨文化,出现在基辅以南至第聂伯河下游、北顿涅茨河上游至德涅斯特河流域的车尔尼亚霍沃文化,即为古斯拉夫人在此活动的标志性象征。
分支X
公元三世纪中叶,南下的斯拉夫人随同哥特人对古罗马帝国发动战争,在黑海北岸参与建立了强大一时的哥特人部落联盟,但这一联盟约在一个世纪后便因匈奴人的西征而最终走向覆灭;其后摆脱哥特人束缚的南部斯拉夫人,因主要生活区并未遭到匈奴人的侵袭遂又继续留居下来;直至公元五世纪中期时,南部斯拉夫人才以盟友抑或被征服者的身份加入匈奴西征,进抵至多瑙河流域的达契亚(今罗马尼亚)和潘诺尼亚一带,与拜占庭帝国东陲发生接触。
《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欧亚X大迁徙轨迹图
公元五世纪末,匈奴帝国没落瓦解后,追随匈奴人的斯拉夫部落由此分化成两支,一支称“安迪人”向南经多瑙河下游进犯拜占庭帝国所属巴尔干半岛,一支则称“斯拉克文人”自北部和西北部南下侵入拜占庭帝国诸省,正式开始在欧洲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至公元六世纪时,受到人口增长、社会分化、外族人侵、氏族X贪欲等因素影响,斯拉夫人逐步成了欧洲大迁徙的主力,在历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迁徙后最终占据了欧洲大陆将近一半的土地。约公元六世纪中期,出现在黑海和亚速海北岸的阿瓦尔人与拜占庭帝国结盟,越过多瑙河河口击败东部斯拉夫人,西进至潘诺尼亚一带建立起阿瓦尔汗国;转至公元七世纪上叶,阿瓦尔人与拜占庭帝国决裂之际,生活在潘诺尼亚和原捷克斯洛伐克一带的西部斯拉夫人因不甘遭受奴役而走向联合,最终在反抗阿瓦尔人的斗争中建立了X个西部斯拉夫国家——萨莫公国(萨莫国家)。
《世界中世纪史地图》载录的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斯拉夫人形势图
公元六世纪末,一些稍早与阿瓦尔人结盟南下的斯拉夫人,时年则已侵入拜占庭帝国腹地,占据了巴尔干半岛四分之三的领地并定居下来;西迁的斯拉夫人也已深入到北意大利平原地区,与邻近的伦巴第人和巴伐利亚人发生冲突。转至公元七世纪以后,生活在米齐亚地区(今保加利亚北部)的南部斯拉夫人,出于斗争需要而结成“斯拉夫七部落联盟”,后与迁徙至此的一支保加尔人(古突厥人后裔)部落进行联合,定都普利斯卡组建起强盛一时的“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其国祚延绵长达三百余年。但同一时期的安迪人,则因遭到阿瓦尔人的远征打击而失去了踪迹,嗣后其名字再未见诸任何史料。
《The Slavs: Their Early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Francis Dvornik》所录7世纪多瑙河以南斯拉夫定居点分布图
发展至公元七世纪中叶,再度强大起来的拜占庭帝国发动“反对斯克拉维尼亚”战争,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部分南部斯拉夫人随即被征服,开始加入到拜占庭帝国对阿拉伯人发动的军事行动中,并由此引发了斯拉夫人向小亚细亚地区的大规模迁徙;在随后长达数个世纪的持续混战中,靠近拜占庭帝国的其他一些南部斯拉夫人也逐渐被拜占庭人征服,继而开始改操希腊语和接受拜占庭文化。
《世界中世纪史地图》载录的8-9世纪斯拉夫人分布图
公元八至九世纪时,同步扩张的法兰克王国(又称“查理曼帝国”)与阿瓦尔汗国爆发冲突,阿瓦尔汗国兵败X后,巴尔干半岛平原与河谷地区的多数斯拉夫人并入了法兰克王国;稍晚一些时候,聚集在拉什卡地区(今塞尔维亚境内)南部斯拉夫人的一支,则在这一时期建立起了X个塞尔维亚国家;而早期创立“萨莫公国”的西部斯拉夫人也再度X,摆脱法兰克王国X后定都维列格勒组建起“大摩拉维亚国”,疆域一时囊括了现今的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波兰的西里西亚和后属匈牙利的潘诺尼亚;阿尔卑斯山区的斯拉夫人,则在参与摧毁阿瓦尔汗国打通向东迁徙的道路后,也于巴拉顿湖一带平原创建起了以布拉托天主教堂为中心的公国。同一时期,自喀尔巴阡山麓向东迁徙的斯拉夫人,同样业已广布在东欧平原的第聂伯河流域、伏尔加河上游和远及顿河的大片地区,出现了以基辅为南方中心、以诺夫哥罗德为北方中心的多个大部落联盟,直至公元九世纪下半叶最终创立起X个早期东斯拉夫国家——基辅罗斯。
延至公元九世纪末,来自多瑙河地区的马扎尔人(匈牙利人)进抵巴尔干半岛后,他们很快便攻占了大摩拉维亚的斯洛伐克和潘诺尼亚地区,同时侵入阿尔卑斯山麓的德意志人领地,继而切断了南部与西部斯拉夫人领地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统辖有相当数量南部斯拉夫人的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斯拉夫人也就此完全分化出“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三大集团,各自进入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
国家文明
公元X千纪后期,在部族分化融合、国家征伐混战、文化交流碰撞等因素复合影响下,斯拉夫社会又发生了一系列复杂变化;先是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时,其原始氏族制度在自身生产力发展和参与欧洲混战中逐步瓦解,继而诞生了最早一批的古斯拉夫国家;后是自公元九世纪始,基督教的传入和在斯拉夫社会各阶层中的广泛传播,则进一步促进了古斯拉夫国家的X化进程与国家文明的出现,是时诞生于大摩拉维亚的格拉果尔字母、诞生于保加利亚的基里尔(西里尔)字母即为其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斯拉夫人,因受到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阿瓦尔汗国、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罗马﹣德意志帝国)和瓦里亚格人的多重政治、军事、教派斗争影响,保加利亚王国、克罗地亚王国、塞尔维亚王朝、古罗斯等斯拉夫诸国在参与发动对外战争的同时,相互之间也经常因领地、贸易和宗教(教会管辖权与宗教仪式语言)等问题攻伐不断;譬如基辅罗斯斯维亚托斯拉夫在位时期(962年-972年),即曾北征维亚提契人和北高加索、东犯保加尔人和哈扎尔汗国、南侵保加利亚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使得斯拉夫人占据的疆域版图持续发生着诸多变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10-11世纪基辅罗斯(古罗斯国)疆域图
公元十世纪后期,聚居在今波兰西部瓦尔塔河流域的西部斯拉夫人,在部落首领梅什科带领下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强盛时期的波兰大公国X版图一时囊括了波兰全境和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地区。同一时期,拜占庭帝国则在巴尔干半岛发起了新一轮的占领行动,此前攻占保加利亚王国的古罗斯人(东部斯拉夫人)兵败北撤后,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多数地区复又归入拜占庭X,他们中间的一些斯拉夫人也由此被赋予了东正教的印记;延至公元十一世纪,拜占庭帝国日趋衰落之际,由斯拉夫人建立的克罗地亚王国、杜克利亚公国开始变得强大起来,但之后二者皆因皈依天主教而最终成为了罗马教廷的附属国;这一时期,同时强大起来的还有神圣罗马帝国(即罗德﹣德意志帝国)和在西欧基督世界占据X地位的罗马教廷,而其随后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和德意志人的殖民化扩张,则进一步催化了斯拉夫人种集团的再度分化与变迁:斯洛文尼亚等地的西斯拉夫人领地在德意志人介入后出现退缩,拉巴河地区的多数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斯拉夫人则最终被德意志人歼灭或吞噬,波兰和捷克地区的斯拉夫人也因德意志人侵入西里西亚而被隔离开来,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多数斯拉夫人、潘诺尼亚地区的一些斯拉夫人亦分别被希腊人、匈牙利人所同化,继而使得公元X千纪前后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现代意义上的斯拉夫X,即属西斯拉夫人的波兰人、捷克人、卢日支人、斯洛伐克人;属南斯拉夫人的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克罗地亚人和保加利亚人。
罗马教廷发动X次十字军东征时的欧亚地区形势图(局部)
公元十三世纪时,届已崩解成众多X公国的古罗斯(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1240年),东斯拉夫人由此进入到了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X时期,同时一些生活在波兰、匈牙利境内的斯拉夫人也曾因此遭到冲击;而数十年后,立陶宛人、波兰人和匈牙利人自古罗斯西部发起的占领行动,则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东斯拉夫人的内部交流与互通,继而促使他们在经历一个时期的X融合后最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东斯拉夫X,即现今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早年来自亚细亚地区的土耳其人(奥斯曼利亚人)快速崛起,后于1354年侵入巴尔干半岛定都埃迪尔内创立起强大的奥斯曼帝国,X除黑山人以外的多数南斯拉夫人长达数个世纪,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南斯拉夫国家悉数被奥斯曼帝国吞并,部分南斯拉夫人也因此最终皈依了土耳其人所推行的X教,同时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和收缩也导致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黑山人等的大规模变迁。
《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14-17世纪奥斯曼帝国疆域图
自公元十六世纪始,统一了东北罗斯的莫斯科大公国逐步发展起来,俄罗斯人的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北高加索乃至远及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生活在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联盟境内的乌克兰人,势力范围也同时到达了黑海沿岸的草原和北高加索地区;但同样生活在联盟境内的白俄罗斯人势力范围则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就这一时期的斯拉夫人而言,主要受到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莫斯科大公国、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联盟(后改称波兰共和国)的X,且其内部尤以波兰人、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的矛盾最为激烈,而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等南斯拉夫人的斗争焦点则主要在于反抗奥斯曼帝国。同一时期,斯洛文尼亚各地还爆发了旨在反抗XX主压迫的农民大X,虽然这些行动皆因遭到当权者的X而最终宣告失败,但也为日后斯洛文尼亚X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近代发展
进入公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多数斯拉夫人的生活区依旧战火频仍;届时俄罗斯人在沙皇扩X策的推动下,向西已经吞并原属波兰共和国的东乌克兰地区,向东则越过乌拉尔山几乎占据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进行殖民,继而形成了以莫斯科大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统一X国家,史称“俄罗斯帝国”;这一时期的欧洲中北部,止兵息戈的俄罗斯人与诸多波兰人、乌克兰人逐步走向联合,并与丹麦结盟共同应对北欧一带强盛的瑞典王国;这一时期的欧洲中南部,黑山人、塞尔维亚人、俄罗斯人也与奥斯曼帝国开启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冲突,继而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斯拉夫人口迁徙和宗教版图变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17-18世纪普鲁士疆域图
公元十八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中东欧地区宗派斗争的不断加剧,先是统辖诸多斯拉夫人的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与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俄罗斯帝国等结成同盟,沉重打击了包括波兰人、白俄罗斯人等在内普鲁士王国;而后上述三国又握手言和,联手制造了瓜分波兰的一系列事件,最终使得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悉数归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则一分为二归入普鲁士王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直至X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才各自建立起独立的国家组织,即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第二共和国。
《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俄奥普瓜分波兰示意图
转至公元十九世纪,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X与影响,斯拉夫人广布的欧洲大陆开始全面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后随着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崛起和扩张,日耳曼人、匈牙利人(马扎尔人)、土耳其人与俄罗斯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黑山人等斯拉夫人围绕巴尔干半岛再度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地区冲突,其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波黑)、塞尔维亚、黑山等地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反抗奥斯曼帝国X的X解放运动,战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等地的斯拉夫人皆自赢得了国家独立,但不久便在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干涉下再度遭到瓜分或殖民;截至1878年,世界上尚且只有三个X的斯拉夫国家,即俄罗斯帝国、塞尔维亚和黑山。
《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一战时欧洲地区形势图(局部)
公元二十世纪前后,一些不堪X压迫和生活困顿的斯拉夫人发生迁徙,目的地主要是迁往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或侨居美国和加拿大等地。而这一时期,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军事结盟、各帝国在巴尔干的激烈冲突,最终引发了波及整个欧洲大陆的X次世界大战,几乎所有的斯拉夫国家都曾或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其中,这同时也促使斯拉夫人的X运动一时达到X。一战结束时,俄罗斯人届已率先建立起世界上X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战后的国际会议则划定了保加利亚的新国界,确定了南斯拉夫(时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多X斯拉夫国家地位,波兰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也相继创立了新的X国家组织,随后出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则将东斯拉夫人再度统一了起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二战时欧洲北非地区形势图
发展至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斯拉夫诸国首次X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道参与了反抗X主义的斗争,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斯拉夫世界各X间的内部联系;二战结束后,因应政治与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在东欧与欧洲东南部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斯拉夫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各斯拉夫X国家组织,即波兰人建立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保加利亚人建立的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黑山人建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东斯拉夫人则延续和发展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南斯拉夫政治联盟几乎同时走向X。
人口分布
编辑学术界通常推定,斯拉夫人最早大致分布在维斯瓦河中上游及其以东的地区,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截至公元四世纪时,他们已经出现在西起维斯杜纳河,东至原苏联的欧洲版图,北抵波罗的海沿岸,南达喀尔巴阡山脉的辽阔幅员上,还有一些甚至抵达了黑海沿岸一带;自公元六世纪始,斯拉夫人逐步蔓延到了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广大地区,而后又经与周边部族长期的分化融合,最终出现了东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三大支系,其中东斯拉夫人系斯拉夫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