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苏德战争(Soviet-GermanWar,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又被称作卫国战争,发生在苏联、德国、中欧和东欧等地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鲁尔危机鲁尔危机的爆发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德国赔款问题,但究其原因但究是法国力图削弱德国,并极力遏制德国崛起的结果。由于德国赔款问题,法国于1923年出兵占领鲁尔,引起了一战后的严重危机。鲁尔工业区位...

苏德战争(Soviet-German War,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又被称作卫国战争,发生在苏联、德国、中欧和东欧等地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X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

战争背景

编辑

国际方面

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的爆发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德国赔款问题,但究其原因但究是法国力图削弱德国,并极力遏制德国崛起的结果。由于德国赔款问题,法国于1923年出兵占领鲁尔,引起了一战后的严重危机。

苏德战争

鲁尔工业区位置

法国在一战后掌握了德国赔款的领导权,法国对德国提出了巨额赔款,企图就此彻底的削弱德国,19X4月27日的伦敦会议最终确定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而德国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不愿采取履行政策。双方的矛盾日益激烈,最终导致1923年1月11日法国、比利时军队入侵鲁尔工业区,迅速占领了埃森、格尔森基辛、波鸿、多尔蒙德等地。

鲁尔作为德国重要工业区,煤产量占德国总产量的88%,生铁占总产量的70%,钢产量占总产量的40%。鲁尔区集中了德国采煤、钢铁、机械制造及化工等重工业,是整个德国工业的心脏,而法国于一战后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不仅对德国的经济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也加剧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经济大危机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来临,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德国和日本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对经济危机,每个国家都从己方的狭隘利益出发,采取损人利己的经济措施,最终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德国受到的打击十分沉重,危机高峰时的1932年,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近一半,失业者到处都是。而X阶层为把危机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又实行了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致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在这种情势下,X党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最终为X上台执政铺平了道路。1933年1月30日X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在德国建立了XXX。

对日本来说,1929年“大萧条”蔓延过来的时候,使本就动荡的日本政局愈加混乱,经济亦随之恶化。外出逃荒、倒毙路旁、全家自杀、卖儿卖女的事件层出不穷。面对困局,日本财阀产生了建立“强力X”的冲动,致使以陆军为主力的X势力乘机抬头。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意、日X势力崛起并不断X,整个世界都笼罩在X战争的阴云中。1936年11月,德国与日本签署了《X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随着意大利加入《X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国正式成立。

德国方面

X

1933年X及其X党的上台,欧洲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国际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起初X还忌惮英、法两国的反应,不敢实施大规模军事扩张。但1936年X德国未受任何阻拦地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后,XX不再掩饰其扩张野心,德国再次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1938年3月11日凌晨,X下令执行“奥托计划”,次日,德军越过德奥边境,德奥两国正式合并。同年9月,英法德签署《慕尼黑条约》,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顺势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随着1939年3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的X,德国与波兰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缓冲,于是X将目标对准了波兰。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地理位置不同,后者与苏联直接接壤,德国对波兰的进攻将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安全。1939年8月23日,苏德双方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空军首先向波兰发动猛烈的空袭,战争由此开始,5天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即得出结论:“敌人实际上已经被打垮了。”德军每天向前推进达五六十公里,这种极快的推进速度,使波兰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随着1939年10月2日格丁尼亚停止抵抗,波兰战役结束,波兰X。

苏德战争

德国对外军事扩张

1940年,X决定进攻法国,法兰西战役持续了6个星期,但实际上在古德里安抵达英吉利海峡后战役的胜负就已见分晓,距开战不过10天。如此之快地完成对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包围和歼灭,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所以德军的攻势被称为“闪电战”。

苏德战争

德国士兵经过凯旋门

在成功征服法国之后,X更是对自己未来征服欧洲及至世界产生了无比的自信。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从北极圈内的北角到波尔多,从英吉利海峡到波兰东边的布格河,都有德国军队在驻守。随着德国在一次次战争中的胜利,X的野心也日益增强。

德国入侵英国计划失败

1940年6月18日即法国X决定投降的前一天,丘吉尔在发布表演讲,”我们必须依靠强盛的大英帝国,坚持不懈地英勇战斗,所向披靡,直到将X的X彻底撕为碎片。我们坚信,世界终将和平”。

面对丘吉尔的强硬态度,1940年7月16日X开始着手实施入侵英国的具体计划,即旨在登录英国的第16号指令——“海狮计划”。“海狮计划”规定:在8月5日前后开始对英国进行空中攻势,然后根据空中攻势的结果决定登陆日期。因此,“海狮计划”成败的关键将取决于空中战役的结果。

苏德战争

德机执行飞行任务

为了使“海狮计划”能够顺利施行,德国发起了争夺英国制空权的不列颠空战,从8月13日到9月6日,德国空军大规模地轰炸英军机场、雷达站、飞机工厂和补给设施,并寻求同英国飞机进行空中决战。从8月24日起,战事进入了决定性的阶段,德军每天出动1000多架次飞机。严重破坏了英国南部5个军用机场和6个雷达站,几乎摧毁了南部整个通讯系统。这时,英国因人力物力短缺已经在战争中处于劣势。

9月15日中午,德军的200架轰炸机在60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越英吉利海峡,准备对英国实施最后一击。面对来袭的敌机,被分成6个波次的300多架英军战机果断地升空实施拦截。在英军的突然攻击下,毫无思想准备的德军机X很快就乱作一团。仅仅20多分钟后,德军就损失战机185架,而英军仅损失26架。眼看没有取胜的希望,德军被迫撤退。在“不列颠空战”中,德军共出动飞机4.6万多架次,向英国投掷6万吨X,炸死炸伤英国居民8.6万余人,炸毁100多万栋建筑物,英军以915架飞机和414名飞行员的代价击落了1733架德机,击毙和俘获6000名德国飞行员,取得了空战的胜利。就这样,经过一场以弱胜强的空中格斗,“海狮计划”彻底破产了。

伴随着海狮计划的破产,X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计划。为迫使英国退出战争,X决定先击败苏联,断绝英国在欧洲大陆寻找盟友的希望,于是将目光转向了苏联

苏德矛盾加剧

就意识形态角度而言,X德国与社会主义苏联可以说是火不容的。苏联是人类历史上X个社会主义X的联盟,其较为理想化的政治目标是将全人类从资本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和苏联领导人理论的不断更新,世界革命不再是最为首要的目的,但是一直以来的政治宣传与教育使苏联民众对于侵略成性的X德国也较为反感。同样,常年对布尔什维克的攻击也使X从意识形态方面对苏联极为厌恶,X曾在掌权之前便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反复叫嚣,要在东部为德国获得生存空间。他认为,“我们正在结束德国人不停顿地向南欧和西欧的推进,并把视线转向东方的领土。我们正在结束殖民地的贸易政策,向夺取新领土的政策转变。至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欧洲的新领土,那么我们只能认为是俄罗斯及其所控制的边境地区。”X的这番言论最初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国内的极端X力量,但随着二战的爆发,德国取得了西欧战场的胜利之后,他发现曾经的妄想现在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因此苏德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较大分歧,必将影响两国关系的稳定。

就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德国与苏联也存在冲突。德国地处中欧,属于四战之地,德国的地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可采取的外交手段:国力衰弱之时,会面临来自邻国的威胁;国力强盛之时,又难以避免会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1933年X上台后,通过强力措施使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东欧的态度也愈发强硬。1939年攻陷波兰后,苏德之间没有了缓冲地区,地缘局势变得紧张起来。当波兰作为苏德之间的缓冲地带尚存之时,波兰是苏德双方共同的仇家。波兰被苏德瓜分后,苏德之间也变得危机四伏。1941年,不列颠空战的失利使德国旨在登录英国的“海狮计划”搁浅,短期内征服英国化为泡影。这时德国便陷入了战略困局,在西欧德国与英国的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在东欧与南欧德国与苏联的地缘政治摩擦不断,为了打破这个战略僵局,X认为要将苏联先踢出棋局:“英国持续抗战的希望是美国和苏联,如果指望不上苏联,那么美国一国也无法成为英国的救命稻草。”鉴于德国这样的战略认识,苏德关系迟早会走向破裂。

苏联方面

农业

1927年秋,苏联国内出现了X粮食危机。这种情况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出口,进而威胁国家工业化的进程。1927年底,为了克服粮食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苏联领导人于联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了的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成立了以雅可夫列夫为首的集体化委员会,领导农业集体化运动。

工业

根据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苏联从1928年至1933年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X个五年计划。X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把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工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上独立的国家。从1933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全国工业的技术改造,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77.4%,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和国防的需要。193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计划,这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经济迅速转入战时轨道奠定了基础。

外交

1939年9月1日,X对季米洛夫、莫洛托夫及日丹诺夫说:“战争在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拥有殖民 地、原料方面穷国和富国)集团之间为划分世界和X世界而进行。我们并不反对他们好好地打一下并相互削弱 ”苏联开始极力绥靖德国。

苏联在绥靖德国的同时预感到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战争,出于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着手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外交行动,在西部边界构筑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里海的阻抗德军向东挺进的“东方战线”。

同时,苏联也做 了一些其他的备战工作,如在东部与日本缔结《苏日中立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加紧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计划地将西部一些国防工业东迁,作了军事部署和动员等。

战前准备

编辑

德国方面

入侵方案

在不列颠空战失利、柏林会议无实质进展之际,X最终下定决心入侵苏联。侵苏计划从草案到最终版大致经过了“马克斯方案”“奥托指令”再到最后的“巴巴罗萨”方案

“马克斯方案”也被称为“东方作战草案”,是德国X份相对具体的侵苏方案。该计划分南北2个方向实施,由于莫斯科使苏联政治军事力量的中心,占领莫斯科会促使苏联停止抵抗。因此北路作为主要突击方向。即在边境地区歼灭苏军主力(估计苏军不会撤向内地),从奥尔沙方向进攻,占领莫斯科,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X格勒。南路则由波兰东南部向基辅,并实施占领巴库油田的局部战役。“奥托”方案将重点放在歼灭俄军有生力量上,而从地形及德国所侦察得知的苏军X来看,显然是从莫斯科方向打击更为有利。它认为马克斯计划忽略了苏军从北、南发动反击的可能,对这两个侧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观点对X侵苏计划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巴巴罗萨”方案主要由前言、总企图、作战实施、保密宣言以及后续计划研究等五部分组成。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第三部分的作战实施,中心思想是只有在完成此项紧急任务并继而占领X格勒和喀琅施塔得之后,才可实施旨在攻占重要交通枢纽和军备工业的莫斯科的进攻行动。“巴巴罗萨”方案承认“在北方迅速进抵莫斯科占领该城,意味着政治和经济的决定性的胜利。”

苏德战争

马斯克计划初稿

苏德战争“巴巴罗萨”计划

为了掩盖即将实施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开始大造舆论,他们采取丁各种措施,试图让世人相信,德国要重新实施“海狮计划”。他们先是制造假象,在英吉利海峡和加来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大量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大量英语翻译,造成部队要大规模进攻英国的假象。此后,德军大规模向东调动部队。可是,德国人却对外放风说,他们调动部队,是为了在进攻英国之前到东部地区去休整。

一切都布置完毕之后,德国开始从外交上迷惑苏联人。他们停止了对苏联的攻击,而把主要矛头转向英国。德国驻苏联外交官还主动频频接触苏联的高级官员,给他们解释说,德军大量调往东部,只是为进攻英国稍作休整,而德国向波兰境内大举增兵,其实是派年轻的士兵替换将要退役的老兵。到1941年6月中旬为止,德国己经在东部同苏联接壤的边境上集结了 190个师,共500余万人,并部署了 3800 多辆X,50000 门大炮和 5100 多架飞机。

军事准备

“巴巴罗萨”方案完成后,德国进入对苏作战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调动与部署入侵部队。为了能在巴巴罗萨行动发起前集结足够军队,德国准备先增加通往东部特别是原波兰地区铁路的运力,再根据时间表分五阶段将部队和物资运往东部前线。但正当德国准备侵苏之际,巴尔干地区政局突变,德国不得不先解决巴尔干问题。X发布了旨在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的25号指令,1941年4月6日,德国进攻南斯拉夫,4月17日,南斯拉夫无条件投降。4月21日,希腊主力军投降。

1941年6月21日,德国最终完成了入侵苏联部队的集结。根据“巴巴罗萨”方案,庞大的入侵部队归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X麾下。整个部队拥有305万名士兵,3600辆X和突击炮,60万辆汽车,62.5万匹马,4760门轻型火炮,2252门中/重型火炮和近3000架飞机。

“北方”集团军X

统帅

陆军元帅冯·莱布

构成

两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

作战区域

从东普鲁士出发,经过梅梅尔并向前推进

目标

消灭波罗的海附近的苏军和夺取X格勒

空军力量

科勒尔大将的第1航空队

“中央”集团军X

统帅

陆军元帅冯·博克

构成

两个集团军和两个装甲集X

作战区域

从洛林特纳荒原一直延伸至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以南

目标

歼灭苏军在布列斯特—维尔纽斯—斯摩棱斯克这个三角形地带的有生力量

空军力量

凯塞林元帅第2航空队的大批斯图卡联队

“南方”集团军X

统帅

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德

构成

三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X

目标

将苏军部队歼灭在加里西亚和第聂伯河近端的西乌克兰,确保第聂伯河渡口,并最终夺取基辅

空军力量

勒尔大将的第4航空队

苏联方面

苏德关系的持续恶化使战争爆发的风险不断上升。面对这一局势,苏联在军事上也进行了一些准备,一是开展了由铁木辛哥主导的军事改革,革除了军队内部存在的一些弊病;二是制定国防计划,预测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的走向,并以此为依据做好战争准备。

军事改革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1940年5月苏联开始整顿军队。标志X件便是1940年5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出任国防人民委员,取代在苏芬战争中表现不佳的伏罗希洛夫元帅。这一事件也被称为铁木辛哥改革。

铁木辛哥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苏军的实战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大规模人事变动,提高军官指挥水平;二是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三是重整军纪;四是重建机械化军队。综上所述,1940年的铁木辛哥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苏军战前的混乱状况,提拔了一批此后在战争中展露头角的指挥军官。但是改革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改革只能暂时解决苏联红军的部分问题,而改革时间过迟,改革程度也不足以改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颓势。

国防计划

1940年6月下旬德国基本控制了西欧与北欧,苏联则通过建立东方战线逐渐在更多地域与德国势力范围接壤,这使得此前制定的国防计划无法执行。为更好应对变局,苏联总参谋部的新团队迅速制定新版国防计划。在这份计划中将假想敌分为东西两线:以德国为首的集团纠集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国向苏联西部发起进攻,同时日本在东线组织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两条战线中西线是主要战线,总参谋部判断敌军主力大概率会从波兰东部的桑河以北发起,指向维尔纽斯—明斯克以及布列斯特—巴拉诺维奇两个方向,而小概率会从波兰南部的卢布林出发、经过乌克兰地区直抵基辅,根据这一计划,总参谋部将在苏联的西部地区建立西北、西和西南三个方面军。10月14日,铁木辛哥向X提交了修改版的方案,新方案遵从了X的观点,将敌人的主要突击方向转向了西南方面军保卫的南方,苏联的防御重心也随之改变,但是苏联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即“一致认定1941年红军的大部队应该部署于乌克兰境内,使之成为突入波兰南部地区的X基地”。

确定了错误的防御重心后,总参谋部还制定了一系列国界掩护计划。当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这些计划没有发挥应起的作用,苏联局势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被德国拖入了战争。

战争过程

编辑

苏联初战失利

早在1941年1月,美国X就向苏联发出一份机密情报,这份情报是德国正在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但这份情报并未引起苏联X的重视。4月3日,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寄给X一封信,提醒他注意德国军队的调动和德国即将向苏联发动进攻。但苏联X却认为英国不怀好意,认为目前不应“X”德国,暂时还不会发生战争。正当克里姆林宫准备在1941年6月14日晚向全世界广播,宣布关于德国进攻俄国的谣言“没有任何根据”的时候,阿道夫·X正同陆军各集团军X和集团军一级的总司令就“巴巴罗萨计划”举行了他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会议

布列斯特失守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动员了包括19个装甲师及14个摩托化步兵师在内的190个师约550万人,4300辆X、4.7万门大炮、4980架飞机,分三路向苏联突然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国最初计划进攻苏联分为两个阶段,X阶段,首先用突然X的方法消灭苏联西部军区的军队,然后在空军的掩护下,以X部队为先导,X,向苏联腹地进攻。进攻路线分南、北、中三路。第二个阶段,进攻苏联的后备军,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和阿斯特拉罕。

在德国进攻苏联前夜,苏联西部特别军区总司令巴甫洛夫仍然麻痹大意。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的6000门大炮炮轰苏联,1000多架德国作战飞机进攻苏联,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把800多架苏军的战机摧毁在机场上了。战争爆发后,德军分南、北、中三路进攻苏联。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X强渡布格河,向苏联边陲重镇布列斯特发起了进攻,迅速突破了苏军西方面军左翼第4集团军的防御。这部分德军以快速部队迂回到该市的南北两侧,向斯卢茨克和明斯克方向发起进攻,步兵突入布列斯特,布列斯特要塞内的苏军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奋勇阻击德军,守卫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阻击月余后几乎全部牺牲。

斯摩棱斯克战役

冯·博克的“中央”集团军X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钳形运动,左翼从苏维埃茨克经过维尔纳和莫洛杰奇诺推进,右翼则从华沙经过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推进,两者在明斯克会合。7月1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X先头部队已到达斯摩棱斯克地区,德军企图将主力合围于斯摩棱斯克地区,由此直入莫斯科。7月10日当天,“中央”集团军X所属第四装甲集团军在第二航空队支援下,以宽大正面强渡第聂伯河,发起斯摩棱斯克战役。

苏德战争

1941年7月10—11日,德军渡过第聂伯河,夺取了斯摩棱斯克

斯摩凌斯克是俄罗斯的西部重镇, 斯摩凌斯克州的首府。其西面与白俄罗斯为邻,东北距莫斯科不足400公里,史称“莫斯科国门户”。该市位于斯摩凌斯克—莫斯科高地西北麓,横跨第聂伯河两岸,明斯克—莫斯科铁路与公路干线由此通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斯摩凌斯克会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X阶段,德军以装甲集X打头战法向北、中、南三个方向突进。至7月20日, 德军向东推进约200公里, 形成了伸向莫斯科方向的突出部和对苏军斯摩凌斯克集团的包围。第二阶段,为解除斯摩凌斯克集团被合围的危险,X命令苏军西方面 军司令铁木辛哥元帅发起反击。然而苏军的反击力量不够强大并且进攻准备仓促,各个进攻集团的进攻时间、步调不一致,因而未能完全达到预定目标。 7 月26日,德军从东面封闭了斯摩凌斯克合围圈。第三阶段,德军X被包围的苏军部队。

自7月10日以来,德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域俘虏苏军约31万人,缴获或摧毁X约3200辆、火炮约3100门。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德军利用苏军立足未稳,防御X尚不完备,依靠强大的装甲兵力与密切的步坦协同,连续实施深远的钳形突击、分割包围和各个击破,歼灭了苏军大量兵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等战略要地,向第聂伯河以东推进200余公里,从而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率先达到《“巴巴罗萨”作战预令》为其确定的X阶段作战目标。

基辅战役

自比亚维斯托克—明斯克会战结束,苏联西方方面军被德军合围。8月5日,斯摩棱斯克合围战结束,苏军第16集团军、第23机械化军以及第19、20集团军一部被歼。至此中央集团军X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

基辅是苏联的第三大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位于第哥伯河与杰斯纳河交汇处,陆路水路和航空四通八达,既是苏联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德军夺取顿涅茨工业区和高加索油田的必经之路。

X发布了第35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X所属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向南运动,与“南方”集团军X合作,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一个大包围战。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苏军重兵集团围歼。古德里安从北面杀至,克莱斯特则从南面赶来。趁苏军在第聂伯河河曲部实施激烈的防御作战之际,德军的快速部队在他们身后封闭了包围圈。

苏德战争

钳形攻势

1941年9月15号,德军第9装甲师以其辖下的第33装甲团,夺取了米尔哥罗德(Mirgorod)后沿着苏拉河东面的道路向北推进,在先恰(Sencha)的一座桥梁上与第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会师。至此,德军的铁钳完全合拢,包围圈在敌人身后50英里处封闭了。被围的苏军部队展开了更为激烈的拼杀,另外还有包围圈外,苏军最高统帅部派来营救布琼尼大军的解围部队。德军防线上出现了一些紧急情况,特别是沿着古德里安延伸的东翼。9月18日,罗姆内附近,苏军四个师对德军第10摩步师和几个高炮连发起了侧翼攻击。但苏军未能扭转乾坤。

9月19日,第29军麾下的步兵师,夺取了基辅。基辅战役从1941年7月5日开始,至9月26日结束。在这次战争中,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66万人被俘,84辆X,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尽管在基辅会战,苏联伤亡惨重,但基辅战役也为保卫莫斯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德军受挫

莫斯科会战

X在 “ 闪电战 ” 计划破产后,不得不改变作战方案,企图集中主力进攻莫斯科。9月30日,X亲自签发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此计划的代号为“台风”。德军对于此次的战争准备得非常充足,他们打算以X重兵集团的强大突击力突破苏军的防御X,并同步兵协同,合围并消灭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要兵力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然后各步兵师开始从正面进攻莫斯科,而X和摩托化集团则从南北两翼迂回攻击莫斯科。

9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X由古德里安统帅的X集X把进攻的矛头直指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队进展神速,不到3天,他们就占领了布良斯克战线以东200公里的奥廖尔。古德里安的X第2集团军与南进的德第2集团军一起,10月7日,在布良斯克以南包围了苏军第13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1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部分兵力。10月13日,被围的苏3个集团军虽然也在顽强抵抗,但大部还是被歼,一部分退守在莫扎伊斯克防线,有的在敌后展开游击战。至此,“台风”计划的X阶段行动已告完成。从10月13日起,几乎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上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于13日陷落;接着离首都仅150公里的加里宁也被夺占;距离莫斯科仅100公里的鲍罗季诺也遭到了德军的致命一击。面对这种情况以X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并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根据X的指示,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苏德战争

莫斯科保卫战

由于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德军的“台风”计划不得不停下来。1941年11月7日,苏联莫斯科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X等人健步登上X墓,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的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上与X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零下40多度的气温对德军是极为不利的,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兵的尸体。这使得作战形势大大朝着有利于苏军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军展开战略反攻,德X入全面防御,莫斯科战役进入第二阶段。

12月5日,X下令苏军实施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反攻的X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前沿,很快就插进到德军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20公里的图尔吉诺沃。第29、第31集团军在当天即渡过伏尔加河,对X在加里宁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第30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列柳申科将军率领下,迅速击溃德军在德米特罗夫西北的抵抗,冲向克林地区,威胁着德军第3、第4X集X的后方。库兹涅佐夫率X突击集团军在德米特罗夫以南进攻,并越过莫斯科和加里宁铁路。第20和第16集团军的进攻更是顺利。从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公里至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果也越来越大。到1942年1月初,苏军完全击溃了窜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X的突击兵团,德军被迫后退100公里至250公里,从而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到1944年1月,苏军歼灭了莫斯科近郊的五十万德军,缴获和击毁敌人的X一千五百辆,德军被迫后撤一百五十到三百公里。德军在莫斯科近郊的失败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的X个大败仗 。

苏德战争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反攻1941年12月——1942年4月

在此次战役中,德军虽在初期取得一定战果,但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缺乏预备队和冬季作战准备不足等原因而终遭失败。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遭到重大失败,损失官兵50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X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余辆。

X格勒战役

X格勒战役是一场经历数年的战役,又被叫X格勒围城战。持续时间长达900天,从1941年9月一直到1944年1月,可以说是是世界现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城战役。

X格勒,始建于1703年5月16日,原名彼得格勒,200多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十月革命就是从这里打响的。1924年X逝世后,当时的苏维埃X为了永远X这位全世界X的伟大X和导师,下令将X曾经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这座英雄城市命名为X格勒。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X格勒在政治上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X格勒在经济上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同时在军事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苏德战争

X格勒被包围

为了确保能够一举拿下X格勒,X任命曾经指挥德军突破法国“马其诺防线”的陆军元帅冯·莱布为“北方”集团军X指挥官,统率的兵员达70万人,配备了1200架飞机、1500辆X、12000门火炮,并限令莱布务必在1941年7月21日之前拿下X格勒。战役初期,德军的推进十分迅速。6月28日,德军占领了明斯克。7月9日,德国踏入X格勒州的地界。8月8日,德军向苏军发起猛攻。8月10日,德军继续向X格勒推进。经过3天激战,苏军开始后撤。8月21日,德军切断了X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8月29日,德军攻入X格勒以东20公里的筑垒区。9月8日,德军又攻占拉多加湖畔的一个堡垒,使X格勒陷入德军的地面包围之中,仅能依靠拉多加湖水域维持对外联系。X格勒尽管已经成为一座孤城,但在苏联军民的强力抗击下,X要求7月21日之前拿下X格勒的命令未能实现。随后,德军“北方”集团军X得到补充和加强,以9个师的兵力再次向X格勒发动进攻。9月8日,德军切断了X格勒与苏联各地联系的所有交通线。到9月17日,德军已攻占距X格勒市中心的皇宫广场仅14公里的地方,德军的大炮已能直接轰击X格勒市区。然而,兵临X格勒城下的德军,在苏军的顽强抗击之下,遭受重大损失。1941年9月25日,德军不得不转入防御,德军以武力占领X格勒的企图落空。于是,X下令德军围困了X格勒,他咬牙切齿地说:“要把X格勒从地球上抹掉,即使X格勒要求投降,也绝不接受。应对X格勒实施大规模的空袭,特别是要炸毁那里的自来水工厂。”

苏德战争

X格勒战役期间的城市街道

X格勒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X格勒有300万人口,所有的粮食必须依赖城外的运输线,但是在德军的围困之下,能够运输进来的粮食越来越少,只能对于有限的粮食实行粮食配给,配给的粮食最少的时候是每人每天25克,饿死的人数越来越多,大约达到X格勒人口总数的1/5,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X格勒终将遭遇被占领的命运。由于X格勒东北边是一座湖泊——拉多加湖,德军无法进行X,从而提供了一条特殊的粮食运送通道,但这条路线非常危险,被称为“死亡之路”。

1944年年初,在苏德战场北翼,苏军在粉碎德军重新恢复对X格勒包围X的企图之后,开始准备对当面之敌发起进攻,以彻底解除德军对X格勒的X,解放X格勒州,为下一步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创造条件。1944年1月14日,苏联展开了X格勒大反攻。经过两个星期的激烈作战,苏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进攻过程中,苏军在宽达600千米的正面战场上突破了德军的坚固防御,把德军从X格勒击退220千米至280千米,在伊尔门湖以南向西推进了约180千米,几乎解放了X格勒州全境和加里宁州的部分地区,进入了爱沙尼亚境内,为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奠定了基础。历时900天之久的X格勒保卫战,在世界人民的反X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冬季攻势

为扩大X格勒反攻的胜利,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展开战略总攻。进攻主要方向仍选在西南战略方向,目的是解放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地区。在展开X格勒方向反攻准备工作的同时,苏军其他方向的方面军也受命做好进攻准备:X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要做好突破敌人对X格勒围困的准备;西北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应于1942年10至11月在莫斯科方向共同实施进攻战役,以击溃尔热夫地域和诺沃索科耳尼基地域的敌人;外高加索方面军X占领地区,其北方集X应于11月初完成进攻准备,准备击败德军莫兹多克集团。

苏军在X格勒附近实施反攻时,苏军外高加索方面军也在那尔契克、莫兹多克和土阿朴谢方向对德军进行了多次反突击,牵制了德军A集团军X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在X格勒方向的作战。1942年年底,高加索战场主动权已转入苏军手中。到1943年1月1日,北高加索德军已没有战役预备队。X格勒附近苏军的反攻,为高加索苏军造成了合围德军集团的有利形势。

苏联在取得X格勒会战胜利后,苏军统帅部根据此时的形势,提出了1942年底至1943年初实施冬季战局的战略企图,即:在从拉多加湖到大高加索山麓的广阔正面上依次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击败德军强大集团,夺取战略主动权,取得卫国战争的决定性转折。

苏军在包括X格勒反攻战役在内的1942年11月至1943年3月底的冬季战局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德军被歼灭100多个师,占其对苏作战全部兵力40%以上。德军共损失火炮2.4万门,X3500余辆、飞机4300架。苏军将德军向西驱赶600至700千米,解放了德军1942年夏季侵占的全部地区。苏军的反攻大大改善了战略战役态势,为然后展开广泛的进攻战役创造了有利局面。

战争转折

X格勒战役

1941年冬天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遭到严重挫折,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战略。随后,德军调整军力,决定以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第6集团军为主力,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的南翼实施重点进攻,力图攻占高加索和X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

X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卫国战争前居民约有60万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拖拉机产量占全苏的一半,战时主要生产X)。X格勒以西及以南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而当时的X德国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因此力图占领X格勒。

在X格勒大会战的前夕,德军于1942年5月在克里米亚发起攻势,占领了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俘虏大批苏联军人,控制了整个克里米亚。当时,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苏军向哈尔科夫发起进攻,并突破了德军防御。但随后德军集中兵力进行反攻,击退了苏军,据说苏军有25万人被俘,损失X1249辆、火炮2026门。哈尔科夫战役拉开了X格勒大会战的序幕。

苏德战争

X格勒战役

1942年7月中旬,德军攻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X格勒。由此,苏德双方在X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交战,大会战正式开始。7月25~26日,德军对苏军右翼阵地发起攻击,苏军被迫退过顿河。此时,顿河西岸的苏军处境非常困难,两翼都被德军包围。因此,X又调遣了几个集团军开赴X格勒前线,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前往X格勒指挥战斗。与此同时,X也决定抽调兵力,加强前线德军,大力围攻X格勒。于是,苏德两军的战斗更加激烈地展开了。9月13日,德军第6集团军17万人再次向X格勒市区发动猛烈攻击,随后前出至马马耶夫高地,并不顾一切地继续向市中心逼近,把市区的苏军分割成三块。双方对市区的每条街道、每个工厂、每幢建筑物反复争夺,许多地方往往几易其手。当时,苏军采用的战术是尽可能与德军近身作战,迫使德军只能各自为战,难以依靠空中及炮火支援。苏军认为,在X格勒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把防线放在街道或广场的建筑物中,这样可以尽量长时间地坚守。X格勒地处丘陵地区,许多建筑物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用石头砌成的。因此,苏军把高楼、工厂、仓库、街边住宅及办公楼变成布满X、反XX、迫击炮、地雷、铁丝网、狙击手的防御阵地。激烈的战斗在每一处废墟,在街道、工厂、住宅、地下室及楼梯间展开,德军的推进不是用公里,而只能是用米来计算。德军被拖入艰苦的巷战,通过炸毁的居民区、办公楼、地下室和公寓高楼向前推进。有时,苏军与德军同在一层楼上,苏军士兵在这一边,德军士兵在另一边,双方通过墙壁破洞互相射击。

1942年9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部署反攻,向X格勒集结兵力。到11月中旬,在X格勒城外的南北两侧,已集结苏军143个师,有110万人,而对面的德军有80个师和3个旅,约100万人。11月13日,X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订的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行动”。反攻日期定为11月19~20日。11月19日,苏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在大雪纷飞中发起反攻,仅在一天之内就突破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11月20日,苏军又突破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随后迅速地歼灭了被围之敌。11月23日,苏军完成了对在X格勒地区的德军的包围。11月30日,苏军3个方面军将德国第6集团军的5个军22个师、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X格勒周围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11月30日,X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德军绝不会从X格勒撤退,德军绝不会投降。12月27日,苏军再次发起强大的攻击,而包围圈中的德第6集团军已濒临弹尽粮绝的境地,其得到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平均每天不到100吨,X开始缺乏,医药品和燃料都已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则更多,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1943年1月,苏军发起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这次行动把德“南方”集团军X的余部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将其与X格勒包围圈内德军的距离拉长到250公里以上,导致德国第6集团军完全失去了增援。作为德军精锐之师及进攻X格勒主力的第6集团军被彻底击溃。2月2日,被围困在X格勒城北的德国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X格勒大会战结束。

X格勒大会战不仅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大会战,苏德两军都投入了大量军力,双方共伤亡约200万人,其中50万人是平民。这次大会战,苏军前期处于防御阶段,后期转入反攻,最后取得胜利。德军从此节节败退,转入防御,丧失战略进攻能力。1943年8月,苏军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胜利,消灭大批敌人,德军从此彻底丧失战略进攻能力。

苏军反攻

库尔斯克战役

德军自1941年6月入侵苏联至1943年年初,已经损失了200万以上的兵员。此外德国的军备的生产一直赶不上作战的损耗,从而严重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与德军形成对照的是,苏军方面自从X格勒大胜后,利用潮水般的猛攻解放了许多城市,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兵源。同时,苏联庞大的工业能力也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军备。这样,德军便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面对东线的严峻态势,转任南方集团军司令的曼施坦因,向X提出了两种选择:其一是放弃邓尼茨河附近的土地以引诱苏军深入,待苏军战斗力衰竭后再予以反击;其二是乘苏军尚未完成攻势准备前先行发动攻击,借助大规模的包围及歼灭战重创苏军。X认为,若采取“后攻”,不仅将被迫放弃无数德军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广大的土地及资源,更会对巴尔干半岛上的轴心国家产生不良的印象。唯有采取主动攻势才能重新巩固“德军X”的神话,以加强各盟国的向心力。而且此时土耳其的问题也很棘手,同盟国及轴心国都想争取土耳其X,德军势必要在东线有所表现。凡此种种因素,迫使X作出了“先攻”的决定,而库尔斯克战线的突出部分正是攻击的X目标。X于4月15日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以中央集团军X和南方集团军X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

苏德战争

苏德军队

为实施“堡垒”计划,德军调集了中央集团军X和南方集团军X的1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和16个步兵师。北面中央集团军X派出了由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辖有6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11个步兵师;南翼南方集团军X出动了两个军团。另外约有20个师准备在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总兵力为90万人,2700辆X,1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豹”式X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X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集结了130万人的兵力,2万多门火炮,3400辆X和2100余架飞机。北边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南边是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另外突出部的北面有波波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南边是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突出部后方的预备队则是可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总兵力超过200万,X更多达5000辆。

7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苏第13集团军俘虏了一个德军德国第6步兵师的中士,他供认德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为了打乱德军进攻步骤,苏军最高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5日2时20分下达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火反准备的命令,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7月5日凌晨2时20分,苏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准备,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对此,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X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同坚守在X道防线的苏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在前3天的战斗中,中央集团军X击毁了379辆苏军X,南方集团军X则击毁了483辆。

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X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X战。战斗一开始,苏军X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X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X。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因双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来,而战场上到处都是X残骸和尸体。在这场战斗中,德军步兵伤亡多达1万人。至此,从7月5日开战以来,南方集团X击溃了苏军10个X军或机械化军的预备队,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获苏军24000人,缴获、击毁苏军X1800辆、X炮267门,战防炮10X。

根据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由于意大利局势的变化,德国在该地区的兵力无法抵御西方盟军的进攻,同时,库尔斯克会战不仅看不到胜利的希望。X决意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但曼斯坦因则强烈反对。基于对曼斯坦因的信任,X虽然终止了“堡垒”计划,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继续在南线进攻。

在北面奥略尔方向,苏军于7月12日就开始转入反攻,投入兵力达到128万人、2万门火炮以及2400辆X、2000架飞机。苏军以近卫第11X集团军为主,向德第2装甲军团的阵地突破,于8月5日苏军收复奥略尔。而在南部战线,X于7月17日撤出了第2SS党卫装甲军前往意大利。于是曼施坦因只好停止攻势,向后撤退。8月3日,苏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配合下,向南方集团军X发起大规模反攻,于8月23日收复了卡尔可夫。至此,库尔斯克大会战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从7月5日德军发起进攻开始至8月23日苏军胜利结束进攻,历时50天,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而告结束。这次大会战,德军损失近50万人,X1500多辆,作战飞机3500多架,火炮3000余门。这些惨重损失,会战的失利使X德国X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

1943年10月13日,苏联北高加索方面军呈报了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役计划,准备投入总兵力13万,装备各种火炮2000门(方面军76毫米以上火炮612门、火箭炮X,76毫米以上岸炮55门)、X125辆、飞机1000余架(舰队航空兵飞机389架)、舰艇119艘、辅助船159艘,主要方向登陆兵力由7支(后合编为5支)登陆输送队、2支炮火支援队、1支海上掩护队组成。登陆战役方向是叶尼卡利斯基半岛方向(由第56集团军负责),辅助方向是埃利季根(由第18集团军负责)。苏军发动此次战役目标是解放刻赤半岛,并协助乌克兰第4方面军解放整个克里木半岛。这是苏联海军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

苏德战争

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

德军在刻赤半岛的兵力主要为第11集团军的第5步兵军,加上独立部队,总兵力约8.5万人,防线纵深80公里,飞机62架,在刻赤、卡梅什—布隆、费奥多西亚港口驻泊有鱼雷艇37艘、护卫艇25艘、扫雷舰6艘、登陆驳船30艘。苏军根据侦察认为,德军在刻赤西岸拥有2个210毫米炮连、30个150毫米炮连、9个105毫米炮连、4个75毫米炮连、11个迫击炮连、23个高炮连。

10月31日晚,18集团军和海军步兵队登陆部队在几个上船地点开始上船。由于当时是狂风暴雨,上船拖延了时间。同时又是在夜间航渡,气象条件又复杂,2艘艇偏航,触雷爆炸。当先头艇距离预定地点15~20链时,塔曼半岛支援炮兵开始射击。11月1日4时50分,登陆部队在未遇敌人抵抗的情况下,在埃利季根登陆。半小时后,德军开始用火炮进行猛烈阻击。当日日终前,登陆部队(3000余人)夺取了正面5公里、纵深2公里的登陆场。但是,由于第56集团军主力在暴风雨之夜未能登陆,德军得以调动预备队。当日深夜,苏军克服重重困难,才将增援部队9418人、火炮67门、X257.2吨、食品61.8吨送到登陆地域。德军指挥部迅速在卡梅什—布隆港集结一批装备88毫米炮的登陆驳船与护卫艇,并将在刻赤半岛的飞机从60架增加到200架。

随后几天,德军先X行了近20次反冲击,但未有太大战果。到11日日终前,登陆部队已达2.77万人。德军急忙抽调预备队进行反扑,但苏军始终坚守该登陆场,并不断加强上陆部队,至12月4日,亚速海区舰队向刻赤登陆场遣送了7.504万人、火炮582门、迫击炮187门、X128辆、汽车764辆、马匹2712匹、X7180吨、食品2770吨等。德军部队在X和飞机的掩护下,向登陆部队发起反击,并从海上和空中对登陆地域进行X。在26个昼夜里,苏军护卫艇只有16次突破敌人X,抵达登陆场。苏军登陆部队面临着缺乏X和食品、伤员无法后送的困境。12月6日,德军突破防线,方面军不得不命令放弃登陆场,向刻赤转移,以便同在刻赤东北部坚守登陆场的部队会合。当天深夜,海军步兵第386营首先冲破德军包围圈,沿敌后方向北迅速推进,陆军部队紧随其后,从埃利季根地区冲出,冲出合围的1500人在刻赤郊区夺取了一些仓库,随即在米特里达特山高地上X。为了支援这支部队,苏军于7日和9日又在刻赤附近实施了登陆,调来海军步兵第83旅的2个营支援,然而,德军也调来了增援部队,苏军登陆部队X向海岸。最终,苏军指挥部考虑到无法再派援兵,不得不决定从刻赤南郊将登陆兵撤回

尽管苏军未获得战役胜利,不过使得德军将克里木半岛大量兵力集中到此,有利于乌克兰第4方面军从彼列科普方向实施进攻,使得孤立在克里木半岛的德军今后将面对两个方向(北方和东方)的同时突击。

解放第聂伯河和乌克兰全境

1944年年初,在苏德战场上,从波列西耶到黑海,从第聂伯河到喀尔巴阡山的广阔地区内。苏军和德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展开了争夺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的一场大规模会战。

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是苏联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农粮充裕的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苏军来说,解放这一地区就可以将德军驱出国境,进至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东欧国家,进而向巴尔干推进。对德军来说,守住这一地区就可以稳住防线,争取到喘息的时间,调整部署,伺机反击。因此,苏德双方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大的决心和力量在该地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的争夺战。乌克兰X方面军主要进攻集团积极作战,粉碎了德军在捷尔诺波尔、普罗斯库罗夫地区的反突击。其左翼第十八集团军经过激战攻占了赫梅尔尼克城,第三十八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了南布格河,于3月20日解放了文尼察。右翼第十三集团军向前推进了80千米,于3月20日进抵勃罗得城。尔后,该方面军主力在得到XX集团军等兵力的加强之后,于3月21日再次从北向南发起进攻。3月23日,XX集团军解放了乔尔特科夫。3月24日早上,其先头部队从行进间强渡德涅斯特河。继而,又渡过普鲁特河,攻占了切尔诺夫策。第四X集团军向卡美涅次—波多尔斯基实施进攻,从西面包围德军X装甲集团军,3月26日,攻占卡美涅次—波多尔斯基城。X集团军和第三X集团军在该城以北实施进攻,方面军左翼第十八、第三十八集团军等部队在该城以东和东北方面实施进攻,与在南面实施进攻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部队,构成了对德军X装甲集团军合围的威胁。

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于3月17日开始在宽达100千米的地带上从行进间强渡南布格河,并攻占了德涅斯特河地区,进入该地区中心城市卡缅卡,开始了解放摩尔达维亚的作战。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于3月26日发起敖德萨战役,以求击溃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在战役中,第四十六、第八集团军、骑兵机械化集X和第二十三X军组成主要突击集团,向拉兹杰利纳亚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从西北面迂回敖德萨。第五十七、第三十七集团军组成右翼集团,向蒂拉斯波尔实施进攻,第六、第五、第二十八师集团军组成左翼集团,沿黑海沿岸向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实施进攻。3月28日,右翼第五十七、第三十七集团军利用相邻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战果,迅速将主力渡过南布格河,在45千米宽的正面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并向纵深推进了25千米。左翼第六、第五、第二十八师集团军经过激烈战斗,攻占尼古拉耶夫,并开始强渡南布格河。鉴于右翼发展顺利,方面军司令员遂将第二十三X军和骑兵机械化集X从该方向投入战斗,向蒂拉斯波尔和拉兹杰利纳亚方向,追击溃逃德军。4月5日,攻占了拉兹杰利纳亚。4月7日,进抵德涅斯特河口,从西南X了德军的退路。4月9日,苏军从行进间突破敖德萨城北防御,经过一整夜激战,次日解放了敖德萨全城。4月11日至14日,苏军继续进攻,进抵德涅斯特河,并从几处渡至河西岸。但在此遭到德军有组织的抵抗,德军在此投入新锐兵力,多次进行反突击。5月6日,根据统帅部命令,苏军就地转入防御。从1943年12月底至1944年4月底,苏军发起的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苏军向西推进了250千米至450千米,到达喀尔巴阡山山麓,把德军南方战线截成两段,使德军南线瓦解,受到惨重损失。

进军东欧

1944年9月28日,苏军在南斯拉夫军队和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军队的配合下,向德军发起了进攻。10月20日,苏军解放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同时还占领了两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切断了德军的退路。苏联给了南斯拉夫相当数量的军事援助,帮助他们装备了12个步兵师和两个空军师。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经过好几个月的激战之后,终于在1945年5月15日彻底击溃了德国侵略军,取得了X解放的胜利。在解放了贝尔格莱德之后,苏军和保军便开赴匈牙利战场,于1945年1月包围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德军。1月18日,苏军解放了佩斯,全线进抵多瑙河。2月13日,苏军又解放了位于多瑙河对岸的布达。这一仗歼灭德军18.8万人。布达佩斯的解放使苏军能够进一步打击匈牙利、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军。

德军调集了43万人马,于1945年3月初在匈牙利的巴拉顿湖地域进行疯狂反扑,力图阻止苏军前进。苏德两军经过一个月的激战,苏军于4月4日解放了匈牙利全境。德军残部向西逃遁。苏军乘胜前进,4月13日解放了维也纳。1944年底,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解放。X为了巩固战线的南翼,派重兵直接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1月中旬,苏军发动了西喀尔巴阡战役,于两个月后解放了斯洛伐克大部和波兰南部地区。4月4日,苏军解放了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4月底解放了工业中心布尔诺。5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人民举行抗德X。X命令乌克兰第1方面军火速支援,将德军歼灭。

1945年初,在苏军实施的各大战役中,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和东普鲁士战役是其重点,它们都在柏林方向上。1月12日,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l方面军首先从散多梅希登陆场发动进攻,直取布累斯劳。两天后,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马格努舍夫登陆场发起攻势,直指波兹南。在23天的战斗中,苏军摧毁了维斯瓦河和奥得河两河之间的德军防御,向西推进了500千米,歼敌35个师,重创敌军25个师,俘虏德军官兵14.7万人。

东普鲁士战役也是1月中旬开始的。至1月底,盘踞在东普鲁士的78万德军被苏军分割为3个孤立的集团。经过3个月的苦战,苏军逐个击溃了德军。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力进抵奥得河后,德军最高统帅部迅速集结了一股强大的兵力,准备从北面击溃前出奥得河的苏军。苏军派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向西挺进,消灭东波美拉尼亚之敌。3月初,苏军前出波罗的海,3月底解放了格丁尼亚和但泽,波兰国旗当即飘扬在这两座名城的上空。4月9日,苏军占领哥尼斯堡,四月下旬击溃了德军残部。东波美拉尼亚战役解除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所受的威胁,为攻打柏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苏德决战

柏林会战

在X格勒大会战中,苏军取得重大胜利,德军遭到致命打击。从此,苏军开始了战略反攻,德X入战略防御。1943年7月,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歼灭了大批德军。8月22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9月25日,苏军攻下斯摩棱斯克。11月6日,苏军解放了乌克兰首府基辅。1944年,苏军对德军先后发动了10次歼灭性的打击,收复了大片苏联领土,并开始越过国境作战。1944年3月26日,苏军进入罗马尼亚。5月,苏军解放了克里米亚。1944年夏秋,苏军先后解放了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随后,苏军乘胜前进,于7月进入波兰,9月挺进保加利亚,10月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解放了东欧各国。1945年年初,苏军已挺进到德国边境奥得河与尼斯河一线。随后,苏军进入德国境内,目标直指德国首都柏林。

苏德战争

攻占柏林

苏军计划分三路进击柏林: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X方面军,作为最强大的先头部队,突破奥得河东、西两岸防线和附近若干地段,从东面进击;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X方面军,从南面进击;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从北面进击。德军仍集中主力部队对付苏军,德军在战场上作战的共有214个师和14个旅,大部分的集团军和师都用来防守柏林,对付苏军。这些德国军队共约80万人,拥有火炮和迫击炮400门、X500辆、作战飞机330架。德军在柏林周围部署了重兵,构建了三道防线的防御工事,纵深达20~40公里。此外,德国还在柏林市组建了200多个国民突击队营,总兵力超过2万人。德军统帅部采取了各种措施,力图阻挡苏军对柏林的进攻。

1945年4月,苏军相继攻占东普鲁士的最重要地区哥尼斯堡、西里西亚工业区以及奥地利,打开了进攻柏林的通路。4月25日,苏军的几个方面军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1945年4月中旬,苏军已经兵临柏林城下,严密地包围了柏林。4月15日凌晨,苏军打响了攻克柏林的战役。4月26日,苏军向柏林发起总攻。4月27日,苏军突入柏林市中心区。4月28日,苏军攻进了柏林的蒂尔花园区,这里是德军守卫柏林的最后一处支撑点。由于这里有X办公厅、国会大厦、最高统帅部等象征第三帝国权力的最高首脑机关,德军把党卫军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这里。苏军首先占领了德军的通信枢纽,切断了柏林与外界的主要通信联络。深夜,苏军向国会大厦外围的内务部大楼发起强攻,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深夜。4月30日下午6时,苏军再次向国会大厦发起冲击,21时50分,苏联英雄米哈伊尔·耶戈罗夫中士和麦利唐·坎塔里亚下士将苏联的红旗插到了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

1945年5月1日10时,苏军开始对柏林市中心敌特别防御地区,对帝国办公大楼展开最猛烈的射击。5月2日早晨,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朱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时分,柏林守军全部投降。至此,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即柏林会战结束。1945年5月8日深夜,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柏林卡尔斯霍斯特苏军司令部举行了一次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

1945年4~5月苏德两军在德国首都柏林展开的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通过柏林会战,苏军歼灭了大批德军,攻克了柏林,在德国国会大厦屋顶上升起了胜利的红旗,X被迫自杀,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次柏林会战的结果,标志着德国X的彻底灭亡,成为全世界反X战争胜利的里程碑。

战争结果

编辑

苏德战争自1941年6月22日开始,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分三路向苏联突然发动大规模进攻。直到1945年4月30日,苏联成功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9日,德国X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署了投降书,此次战争最终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

伤亡情况

德国

X的德国武装部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庞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自 1939年 6月 1日到 1945年 4月 30日,德国武装部队和武装党卫军,一共动员征召了 1789万 3200人。而在战争结束前夕的 1945年 5月 1日,德国军队总计只剩下 759万人。苏德战争摧垮了德国武装部队的基干力量。

日期

截至1944年12月31日德军在东线的不可恢复损失

总计

因病死亡

206 033

336万

失踪死亡

1 135 414

战场死亡

2 732 909

死亡战俘

67 000

战争结束后,对德国武装部队人员损失的调查统计工作,分别由东西德国X继承。但两方的数据差异很大。东德宣称德国在二战期间死亡了 650万人(死于空袭 100万人)。西德失踪人员中心 1965年发布的军人损失数据是: 死亡 300万人(含奥地利人)、失踪 130万人(不包括归还的战俘)。合计430万人。德国红十字会 1974年发布:死亡 3046500人、失踪1250000人。1985年慕尼黑版《德意志史》,称德国二战人员损失为:死亡士兵 300万人、残疾 200万人、死于空袭 50万人。德军在二战期间共死亡 400万人成为常见说法。

苏联

日期

苏联军队1941-1945

总计

战死

5 177 410

2900万

因伤致死

1 100 327

非战斗死亡

540 580

失踪或被俘

4 454 709

患病

3 042 812

冻伤

15 186 030

负伤

90 881

此外,内务人民委员会的边防部队,战死 18900人、非战斗死7100人、失踪被俘 35400人。内卫部队战死 23200人、非战斗死 6500人、被俘失踪 68000人。

罪行审判

卡尔·邓尼茨

1891年,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出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他早在巡洋舰“布勒斯劳” 号上实习的时候,就获得了初步的军事经验。他在魏玛的一所高中毕业之后,就人皇家海军任候补军官,在“赫尔塔八号上完成了舰上训练,最后毕业于弗伦斯堡一米尔维克海军学校的特别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邓尼茨是潜艇部以司令,后来出任海军总司令。

1945 年4月,邓尼茨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被X指定为总统。X自杀后,他还在对德国国民的广播中发表了倬词。邓尼茨做了三个星期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德国总统。他决定继续同东方作战,以免使德国军民陷人苏联人手中。为此他还请求英美帮助。他的要求被艾森豪威尔严词拒绝。邓尼茨本人最后被投人俘虏营。在国际车事法庭受审判的时候,邓尼茨被指控的罪行是:指挥罪恶的海战和参与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审判过程中被告方的辩护证明,邓尼茨并未采用犯罪手段指挥海战,因之在这一方面被宣判无罪。但因第二条罪行成立而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宣判之后,邓尼茨被押往施潘道监狱服刑。1956 年 10 月刑满释放后定居于奥米莱。

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

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Rudolf Walter Richard Heß)是X德国政治人物,生于X的亚历山大港,1933年4月至1941年5月任X党副元首。从1947 年起,赫斯就被关进施潘道监狱。但他从 1941 年的5 月10日就开始丧失了X。当时,抓获他的X批英国人不愿承认这位 “没有委任状的秘密谈判代表”,而把他当作享有X的战俘关押起来。也就是那时,阿道夫•X通过德意志电台发表官方声明,宣称他的副帅神经错乱了。正是由于1941 年5 月10日赫斯驾机独自逃往英国,使他成了X战犯中X个失去X的人。

赫斯于1987年8月17日死于柏林的施潘道监狱,终年九十三岁。自从1966 年10月他的同案犯阿尔贝特 •施佩尔和巴尔杜 •冯•希拉赫在关押X后准时被释放以来,赫斯就一直是这座可容六百名犯人的监狱里的X囚犯。他住的七号单牢(面积为 2 米×3米),也就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牢房:一天的食宿需 2800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同盟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为了把赫斯作为四国同盟胜利的最后象征,不惜耗资万贯来关押他,使他成为世界上单独关押最久、费用最大的囚犯,在铁门、围墙和铁丝网后面度过余生的光阴。看守他的人有33 个士兵、20 名军官、17位文职人员、4 名医生、1个监狱牧师和 4位监狱长。

赫尔曼·威廉·戈林

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是X的X继承人,权威仅次于X。他是X次世界大战中地X飞行员,后来缔造了X德国的空军,是二战时期X一个“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和帝国元帅。1940年,他被X授予帝国元帅一职,历任经济部长、空军头目、陆军元帅及帝国国防委员会主席。由于X已经自杀,因此他成了纽伦堡审判中的首要人物。

马修·库珀评价戈林为“身上存在着许多英雄和恶棍的特质,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戈林的罪状主要有以下四点:策划阴谋;破坏和平;发动战争;危害人类。对于国际军事法庭来说,戈林的罪行是毫无疑问且不可忍受的。但是戈林直到最后都没有认罪。他不断强调自己的军人身份和执行者的角色,他认为整场审判就是盟国胜利后对于失利的X德国所进行的报复。在纽伦堡庭审档案中,他和X官们的交锋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他的边沿并未对他的X结果造成任何影响,法庭最后判定:戈林在其职业生涯中所犯下的每一项罪行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参与了每一场侵略的策划和实施。1946年9月2日,法庭很快结束了戈林案的X轮审议。除了法国法官亨利·德·瓦布尔开始时对X戈林犯有“共谋罪”有所犹豫,对于戈林其余被控罪行判定相同:依据全部指控,X戈林有罪。到9月10日的第二轮表决中,法官们基本达成一致意见。除了德·瓦布尔对于行刑方式有所X,认为鉴于戈林军事最高统帅的身份,应该适用枪决。不过,最后四位主审法官以三票对一票的结果,判定对戈林实施绞刑。戈林其实在审判开始时就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因此当法官在10月1日宣读他的审判结果后,他很平静地接受了X,还向法官门微微鞠躬。1946年10月15日晚22时45分,赫尔曼·戈林在纽伦堡监狱第五号牢房里咬破了一粒氰化钾胶囊服毒自杀。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于1932年加人X觉。1933 年前后,他成为X的外交顾问,同年他又成为X觉的外交代表。1934 年他被任命为出席裁军会议的代表,并在 1935 年被任命为无任所大使,他以这一身份于 1935 年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1936 年签订了《X产国际协定》。1936 年8月11日他被任命为驻英国大使。1938年2月4日,他在总的人事变动中,即在解除弗里奇和布洛姆贝格职务的事件中,接替牛赖特出任德国外交部长。

里宾特洛甫以策划阴谋;破坏和平;发动战争;危害人类四条起诉理由被提出起诉。他进行辩护时说,X亲自作出了所有重要的决定,而他却是X的狂热崇拜者和忠实的追随者,他从来没有怀疑X一再提出的保障和平的主张,也从来没有怀疑X所解释的导致进攻行动的原因的真实性。但是法庭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法庭根据起诉书全部四条起诉理由X里宾特洛甫有罪。他被判处绞刑。

原因分析

编辑

苏联胜利的原因分析

德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但最后还是输掉了这场战争,而苏联作为苏德战争的胜利者有几方面原因。

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

苏联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幅员辽阔,总面积约为22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的六分之一,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尽管战争初期苏联受挫,截至1941年11月底时,德军深入苏联国境800—1000公里,苏联丢掉的国土面积已达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法国。但对于国土面积高达2000余万平方公里的苏联来说,虽然丢掉了最富庶的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苏联还是能够从剩余的国土中获取资源支撑战争。

苏联工业化

从1928年开始苏联连续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高居欧洲X,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化在最初就有非常显著的重工业化的特点,与军事相关的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部门受到特别优先发展。苏联的工业化布局充分考虑了战争的因素,不但在条件最好的欧洲部分建设了庞大的工业区,而且即使是在乌拉尔地区也同样建设了庞大的工业。

X国家的配合和支持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1942年5~6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访问英国和美国,签署了《英苏同盟合作互助条约》和苏美协定。此后,苏联从美英等西方盟国得到许多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在整个战争期间,仅仅是美国提供给苏联的援助物资即价值109.8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大概相当于当时的1万吨黄金。此外,西方盟国在1944年6月6日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从西线进攻德国,随后又进入德国展开地面作战,它削弱了德军在东线抗击苏军的力量,减轻了苏军快速进军的困难和阻力。

苏联的动员能力

苏联在国防上建立起一套适应大规模战争需要的兵员动员体制,这X员体制在苏德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苏联军队能够在1941年的巨大消耗中支撑下来的重要保证。苏联在战争开始前已经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部队补充和动员,作战部队数量从1939年1月的160万迅速增加到1941年6月的460万。苏联军以在1941年6月22日到7月1日的9天时间里,苏联就征召了530万士兵。

德国失败原因分析

政治上的错误

在进攻苏联前夕,德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秉承X的旨意宣布:“武装部队人员对敌方平民所犯的罪行,不一定予以起诉,即使这个行为同时是一种军事罪行。”这无疑是公开纵容德军官兵针对苏联百姓的暴行。德军在苏联的土地上肆意烧杀劫掠,使沦陷区的苏联人民更加坚定的拿起武器反抗德国。此外,残酷X苏军战俘,尤其是对政治委员的政策是X的另一大失误。在1941年3月初的一个军事会议上X指出了对苏战争与以往战争的不同之处,“由于对俄国的战争的实际情况,不能以侠义方式进行,这场斗争是一场意识形态和种族差别的斗争,必须以空前的、残酷无情的严厉方式进行”,在X的指示下苏军战俘受到残酷的X,二战中苏军有560万人被德军俘虏,至少一半人死于故意的X和X。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X极为仇视苏军中的政委,下令俘虏后立即枪毙。这两项措施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对苏军官兵来说战争不再是为了取得胜利,而是为了生存。

闪电战失灵

德军的闪电战在苏德战争中失灵了,原因是苏联的国土面积太过于广阔,远远超出了闪电战所能发挥效力的范围。闪电战要依靠装甲部队的迅猛推进,在敌人还来不及将战争潜力转化为真正的战斗力之前就将敌境全部占领。闪电战更适合于中小面积的国家,对于苏联这样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装甲部队必将因后勤供应的困难而失去战斗力。德军无法在最初的一击中彻底歼灭苏军主力,苏军的节节败退也拉长了德军的补给线。两军陷入对峙是必然的。而一旦陷入对峙,拥有更多人力和物质资源(一部分来自美英的援助)的苏联必将逐渐获得优势

军事力量对比

编辑

从军队规模来看,战争发生时苏联红军的数量要少于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的数量。关于战争爆发之初苏德双方的兵力问题,美国学者D.M.格兰茨在《苏德战场军队的实力对比1941年6月22日》中结合了俄国学者M.И.梅列秋霍夫的论文、解密的苏联档案数据及德国官方的档案数据制作出一张军力对照表。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之初苏联轴心国兵力对比

参战方

红军

轴心国

对比

174

164

1.1:1

人数

2 780 000

4 733 990

1:1.7

含战略预备队的总人数

3 700 000

4 733 990

1:1.3

X和强击火炮

11 000

3 612

3:1

火炮迫击炮

43 872

12 686

3.5:1

飞机

9 917

2 937

3.4:1

影响

编辑

苏联

从物质角度看,这场战争极大地削弱了苏联。战争中,苏联作为主战场,军民伤亡达6000万人以上,其中死亡2700万人,苏联红军牺牲866.84万人,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的价格达6790亿卢布,在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占41%。战争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苏联对外表现出了明显的克制与内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集中精力恢复遭到巨大破坏的国民经济。

从国际政治和军事的角度看,首先,战争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威望,这威望是建立在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基础上的。战争期间,苏联与X德国单独作战长达3年之久,而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它们要么在X的战争机器面前迅速崩溃,要么仅凭借自然因素而幸免于难(英国)。如前所述,威望是一个大国实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往往也是一个大国真正崛起的标志之一,苏联恰恰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而收获了威望。其次,苏联在战争中的贡献使苏联成为国际X规则的重要制定者。事实上,在战争前夕,苏联从硬实力上看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国了,但是,其大国身份在国际层面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即苏联尚未将硬实力转变为制定国际规则的软实力。苏德战争的爆发在将苏联推向反X战争X线的同时,更赋予了它决定战后世界的权力。

德国

苏德战争彻底摧毁了X的X,而德国的经济在这次战役中彻底毁灭,沦落到被战胜国瓜分的悲惨下场。德国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分为了两部分,苏占区成立X德国,而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战后德国领土的变化主要在东部,奥地利重获独立,苏台德地区被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与波兰的边界由于苏联的影响而大幅西移了,这是德国最大的一次领土变迁。

战争对德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战争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物资损失。在战争中,人类生命的价值遭到蔑视,无论是军人还是无辜平民,在枪弹炮火之下玉石俱焚。战争期间随着德国的战败各国都开始了大规模的驱逐德意志族居民的行动。其中尤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为甚。这三个国家打着正义的旗号,却行使着X的手段疯狂X德意志族平民,采取包括X、殴打、逮捕、X等手段将世世代代居住在本地的德意志族平民强行驱逐到德国。220万人被波兰驱离,150万人被苏联驱离,生活在苏台德地区的300万德意志人几乎全部被驱离。

战争德国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战争造成的破坏和经济崩溃已经让国家陷入了一片荒芜。物资匮乏、失业率高、通货X严重,德国各个城市的居民生活异常艰难。二战以前,德国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工业化生产。这些产业在战争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推毁,导致德国经济日趋衰退。

世界局势

苏德战争令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苏德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X国家被打败。曾经是世界强国的英、法受到了严重削弱。这使得美苏成为了对欧洲有支配X量的大国。

战争使苏联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东欧和东亚国家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们与苏联一起,构成了战后世界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世界因而分成东方(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正在谋求国家独立的殖民地人民也因此多了一种制度选择。

战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制胜的武器。例如,在核裂变发现以后短短的六年时间里,美国就爆炸了原子弹。随着原子弹的试制成功,才有后来的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人类从此进入了核时代。

战役评价

编辑

英国的《旗帜晚报》这样评价X格勒战役:“X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X格勒的抵抗。”

学者王正泉认为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主战场,是欧洲战区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战争。它打败了X德国,拯救了欧洲和人类的文明。

学者思不X认为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战役。

苏联元帅朱可夫曾评价:“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住了X军队,而是受到苏联人民、首都和祖国支持的苏军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精锐部队。”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评价苏德战争:“迫使德军撤离莫斯科的不是冬季,而是苏联军队,除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外,X过高估计德国的实力,以及X在作战指导上的一系列失误,都是造成莫斯科会战结局的重要原因。”

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曾说过:“我们把苏联估计得太低了,我们以为只有200个师,但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360个师。”

学者李飚.在这次大战中,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武器之多、战场波及范围之广、作战样式之新、造成的损失之大、产生的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都创造了历史之最。

战役相关人物

编辑

双方交战主要将领

-

人物

职位

苏联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

苏联陆军元帅(1940)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Кири́л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Мерецко́в)

苏联元帅(1944)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

第六十二集团军司令(1942)

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

西方方面军司令员(1941)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

西南方面军统帅部代表(1941)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

总参谋部X副部长(1940)

德国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

第三十八军军长(1940)

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

海军总司令(1943)

埃尔温·隆美尔

陆军运元帅(1942)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

陆军大将(1942)

影视作品

编辑

相关影视作品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上映时间

导演

主要演员

海报

解放1:炮火弧线(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гненная дуга)

电影

1969年

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Larisa Golubkina)

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Larisa·Golubkina)尼古拉·奥拉宁 (Nikolay Olyalin0

苏德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 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

电影

1959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

季娜伊达·基里延科 (Zinaida Kiriyenko)

苏德战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电影

1972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 (Andrei Martynov)伊莲娜·德罗佩(科 Yelena Drapeko)

苏德战争

注释

编辑

展开[a]

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以后,曾经制定过一个海事计划,这一计划本是针对英国的,但后来德国人放弃了该计划。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领土,侵略东欧诸国以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稍微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c]

卡萨布兰卡会议是指一场由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参与,自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在北非的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

[d]

德语:Großkreuz des eisernen Kreuzes,这是一个挂在脖子上的62毫米见方的巨大十字,源自普鲁士解放战争中为表彰杰出表现所设置的一种军队配饰物。从低到高的排列为三级︰第二级、X级和最高级。大铁十字勋章是最高级别的。

[e]

指的是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X进行数十次军事审判。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总称为纽伦堡审判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王正泉.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1-01: 前言.

[2](德)保罗·卡雷尔. 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M].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 X部 莫斯科.

[3]朱世巍. 东线:终结篇.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9-01: 系列特别篇之三 人员损失.

[4]胡元斌. 战场对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01: 欧洲战场的战略转移.

[5]胡元斌. 胜利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德国无条件投降.

[6]孙逸文.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原因研究[D].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3

[7]思不X. 二战全史X.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06-01: 激战:苏德大战.

[8]苏肄海. 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10-01: 第三篇 苏德战场德军失败的原因.

[9]让·洛佩. 巴巴罗萨行动[M]. 张竝. 译林出版社, 2022-03: 3-4. 9787544790222.

[10]李飚. 苏德争锋之战.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4-08: 第六章 库尔斯克会战.

[11]李飚. 苏德争锋之战.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4-08: 第四章 X格勒会战.

[12]胡元斌. 保卫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 台湾: 台湾出版社, 2014-01-01: 保卫X格勒.

[13]苏肄海. 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10-1: 第三篇 鲁尔危机.

[14]X, 汪志波. 鲁尔危机及其影响[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 (07): 144-145.

[15]思不X. 二战全史X.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06-01: 序幕:战争阴云.

[16]苏肄海. . 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10-1: 第三篇 大萧条.

[17]蒋姣艳.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的德国与二战的爆发[J]. 传承, 2011, (02): 60-61.

[18]诺曼·斯通. 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0-04: X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苏肄海. 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10-1: 第三篇 捷克斯洛伐克X.

[20]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国的兴亡. 董乐山. 上海: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5-12: 865.

[21]苏肄海. 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10-1: 第三篇 波兰X.

[22]苏肄海. 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10-1: 第三篇 法国X.

[23]吕双波. X元凶—X.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7-01: 第八章 命运转折.

[24]温斯顿·丘吉尔. 丘吉尔:永不放弃[M].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0-02-01: 第四部分 辉煌时刻1939—1945. 9787556123322.

[25]思不X. 二战全史X.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06-01: 爆发:欧洲沦陷.

[26]Adolf Hitler. Mein Kampf. London: Ostara Publications, 2016: 237-238.

[27]Walther Hofer. Der Nationalsozialismus Dokumente 1933-1945. 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2: 243.

[28]胡元斌. 帝国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世界各国基本局势.

[29]X. 二战爆发前后苏联欧洲外交策略转变探析[J]. 黑河学刊, 2009, (06): 79-81+116.

[30]徐晓冬, 陈丽敏. “东方战线”的建立及其影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5): 84-85.

[31]朱世巍.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8-03: 第二章 毁灭东方与“先发制人”.

[32]页瓦尔特•胡巴奇. X战争密令X[M]. 张元林 .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 68.

[33]陈渠兰. “巴巴罗萨计划”的前因后果[J]. 决策与信息, 2015

[34]Boog, Horst.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volume 4: The Attack on the Soviet Union. 1998: 318.

[35]约翰•埃里克森. 通往X格勒之路. 夏科峰 李岩.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11-30: 8.

[36]戴维·M.格兰茨. 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 孙渤.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07: 第四章 战略展开计划和动员.

[37]胡元斌. 将星纵横:第二次世界大战X将领.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铁木辛哥.

[38] J.F.C.富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 北京: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01-01: 第三章 德军行动路线的变化.

[39]唐文跃. 苏德战争初期的转折点——1941年苏德斯摩凌斯克会战及其战后苏德态势评析[J]. 文教资料, 2009, (04): 62-64.

[40]海满月.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2-08-01: 第四章 苏德战场.

[41]闵翰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阶段》(教案)[J]. 历史教学问题, 1984, (03): 44-45.

[42]文力. 世界现代史上最长的围城战[J]. 军事历史, 1991, (05): 26.

[43]王正泉.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1-01: 第四章 英勇的900天.

[44]徐萍,李清敏. 不可不知的俄罗斯史.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09-01: 第六章 变革时代:苏俄到苏联.

[45]胡元斌. 战场对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01: 德军在苏联战场受挫.

[46]李飚. 苏德争锋之战.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4-08: 第五章 1942年冬季攻势.

[47]X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转折[J]. 环球军事, 2008, (10): 37.

[48]朱世巍. 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7-04-25: 战争:死神的祭礼场.

[49]胡元斌.. 保卫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 台湾: 台湾出版社, 2014-01-01: 库尔斯克战役.

[50]诺曼·斯通. 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0-04: 第七章 X主义与X主义.

[51]刘志明. 试论库尔斯克会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8-23.

[52]吴荣华. 二战苏联海军史.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05-01: 第二章 刻赤登陆.

[53]思不X. 二战全史X.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06-01:: 反攻:X欧洲.

[54]王正泉.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1-01: 第六章 战争最后的胜利—攻克柏林.

[55]通往柏林之路.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6-08-01: 第八章 最后的战斗:1945.4-1945.3.

[56]胡元斌. 风云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X人物.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X.

[57]李克毅. 惊心动魄的柏林战役[J]. 历史教学问题, 1987, (05): 50-51.

[58]赫伯特·格隆德曼. 德意志史(X卷上下). 上海: X印书馆, 1999-10: 325.

[59]艾伯特·西顿. 苏德战争:1941-1945.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08: 三十五章 尾声.

[60]利旋. 纽伦堡大审判.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二章 引人注目的被告.

[61]利旋. 纽伦堡大审判.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三章 艰难的审判.

[62]徐璟玮. 德国二战记忆中的纽伦堡审判[D].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63]P. A. 施泰尼格尔. 纽伦堡审判(上卷). 王绍仁. 北京: X印书馆, 1985: 252—253.

[64]苏肄海. 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10-1: 第三篇 苏联赢得胜利的原因.

[65]王正泉.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1-01: 第七章 苏联取胜的主要原因.

[66]江雨. 胜利的保证 兵员动员与二战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J].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11, (10): 46-64.

[67]威廉.夏伊勒 . 第三帝国的兴亡. 董乐山.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01: 1146.

[68]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国的兴亡. 董乐山.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144: 1996-01.

[69]戴维·M.格兰茨. 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8: 377.

[70]邵永灵. 战争与大国崛起. 辽宁: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5-01: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苏联德崛起.

[71]苏肄海. 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6-10-1: 第三篇 二战的参战国及冷战的开始.

[72]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 272-07-03.

[73]胡元斌. 将星纵横:第二次世界大战X将领.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梅列茨科夫.

[74]胡元斌. 英雄赞歌:第二次世界大战X英雄.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崔可夫.

[75]胡元斌. 英雄赞歌:第二次世界大战X英雄.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科涅夫.

[76]胡元斌. 英雄赞歌:第二次世界大战X英雄.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朱可夫.

[77]胡元斌. 英雄赞歌:第二次世界大战X英雄.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华西列夫斯基.

[78]胡元斌. 暴徒血证: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枭雄.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曼斯坦因.

[79]胡元斌. 暴徒血证: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枭雄.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邓尼茨.

[80]胡元斌. 豺狼陷阱: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悍将.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4-01: 隆美尔.

[81]解放1:炮火弧线.爱奇艺. [2023-09-14].

[82]一个人的遭遇.搜狐视频. [2023-09-14].

[8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爱奇艺. [2023-09-14].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771/

(118)
词条目录
  1. 战争背景
  2. 国际方面
  3. 德国方面
  4. 苏联方面
  5. 战前准备
  6. 德国方面
  7. 入侵方案
  8. 军事准备
  9. 苏联方面
  10. 军事改革
  11. 国防计划
  12. 战争过程
  13. 苏联初战失利
  14. 布列斯特失守
  15. 斯摩棱斯克战役
  16. 基辅战役
  17. 德军受挫
  18. 莫斯科会战
  19. 列宁格勒战役
  20. 冬季攻势
  21. 战争转折
  22. 斯大林格勒战役
  23. 苏军反攻
  24. 库尔斯克战役
  25. 刻赤—埃利季根登陆战
  26. 解放第聂伯河和乌克兰全境
  27. 进军东欧
  28. 苏德决战
  29. 柏林会战
  30. 战争结果
  31. 伤亡情况
  32. 德国
  33. 苏联
  34. 罪行审判
  35. 原因分析
  36. 苏联胜利的原因分析
  37. 德国失败原因分析
  38. 军事力量对比
  39. 影响
  40. 苏联
  41. 德国
  42. 世界局势
  43. 战役评价
  44. 战役相关人物
  45. 影视作品
  46. 注释
  4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