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周公,姬姓,名旦,谥文公,生卒年不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他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少年时期便聪睿仁义,异于文王的其他诸子。在他成年后,作为王室的肱股之臣,常与武王商量国事,为武王所信赖。周公时常劝武王外伐戎夷,内抚国民,勤修国政,以承继发扬文王未完成的遗业(伐商兴周)。由于商朝授...

周公,姬姓,名旦,谥文公,生卒年不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他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人物生平

编辑

兴周伐纣

周公少年时期便聪睿仁义,异于文王的其他诸子。在他成年后,作为王室的肱股之臣,常与武王商量国事,为武王所信赖。周公时常劝武王外伐戎夷,内抚国民,勤修国政,以承继发扬文王未完成的遗业(伐商兴周)。

由于商朝授予了文王专征大权,故周公经常以“敬重道德,顺应天命”的话来激励武王,以“敬天保命”的观念,为武王伐纣奠定了道统基础。

武王九年(前1047年),周公以正使辅佐武王起兵伐纣,以兵车载文王木主牌位,向东进兵至孟津,以此来观察诸侯对伐纣的反应,当时诸侯不约而至者约有八百,然而武王以“天命未可”为由,班师归朝,并作《太誓》来向天下昭告殷纣的罪行。

武王十一年(前1045年),遵照文王遗命,周公旦与太公望夹辅武王,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再会诸侯于孟津(孟津县),东伐纣至牧野,作《牧誓》以激励士卒,当时诸侯陈师牧野的兵乘数量,大致四千乘左右。

纣王听闻诸侯的军队到了,发兵七十万来抵挡,然而商军士卒都不愿意为纣王效命,全部反向倒戈,以迎接武王入都,纣王逃到鹿台X而亡。

周公手持大钺护卫武王,昭告天下,革殷之命,兴周之祀,以顺应天意。武王又按功封国,将周公旦分封到鲁地的曲阜,召公奭(shì)封到了燕地(大致为今河北北部、山西西部以及北京地区),其余功臣依次受封。让西周的王族子弟监管殷商遗民,大致分为三部分:封蔡叔度于卫地;管叔鲜于鄘(yōng)地;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邶(bèi)地,以延续殷商的祭祀。

鉴于灭殷不久,民心没有归附,东夷淮泗等殷商的旧邦尚未臣服,武王夜不能寐,敕命周公营建洛邑,以管辖新征服的殷商东部土地。

摄政践祚

武王灭殷第二年,即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武王忧劳成疾,病危;然而当时诸侯还没有完全归附,天下还没完全平定,X臣恐惧;于是周公设立三坛,秉璧执圭,以穆(昭穆之位)卜于周之三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古公亶父、季历、姬昌),愿以身为质子代替武王姬发,以侍奉先王。其祷告于先王说:旦(周公)多才多艺,能事鬼神,愿以身代武王事天帝,卜祝仪式结束后,将卜辞藏于金縢,明日,武王病愈。

武王十七年(前1040年)冬十二月,武王崩,可嫡长子姬诵(成王)尚在襁褓之中,为稳定政局,冢宰周公总揽百官之事,并在皇门召诰诸侯。为防止天下诸侯听闻武王崩而叛周,对内周公以“三王创业艰难,成王年幼”,告太公望、召公奭(shì)等先王元勋其所以代成王摄政的本意,稳定了国内的政局。而此时以管叔、蔡叔为首的周上层X,开始向国人散布周公有不臣之心的流言,为保住武王伐纣的成果,周公又率军东征,诛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平定了淮夷、殷遗民的叛乱。

东征胜利归师后,周公则留在毕地(文王时周的都城)辅佐成王,而未到封国就任,以长子伯禽代封于少昊(玄嚣青阳)之墟即鲁地(今山东曲阜)。周公在摄政期间,又作《周官》用来分别官位次序,著《立政》篇用来方便百姓。

平夷定乱

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存有二心,想要取代成王,于是以“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为由,率纣王之子武庚与淮夷发动叛乱。

武王伐纣后,“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然而仍有大部分商朝势力残存,为铲除以殷遗民为主的东方诸侯对新生周王朝的威胁,维护周王朝X,成王三年(前1113年),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平叛,作《大诰》誓辞,动员出征将士的士气。

到达东方后,周公与齐国合兵,并授予太公望专征的权利,与周公所率领的军队合力,共同X奄国,灭了蒲姑,杀武庚,诛管叔,流放了蔡叔度,并给了蔡叔度车十乘,徒从七十人,后来蔡叔度死在了流放的路上。把殷的余民一分为二:封微子启到宋地,延续殷的祭祀,作《微子之命》,劝诫微子承天顺命,守卫周国都附近的地区;又收复殷商部分余民封给卫康叔,作《梓材》告戒康叔治理国家,就像匠人整治原材料(唐代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周公的《梓材》篇的主旨:“若梓人为材,君子观为法则也。”),X历经三年才得以平息。

营洛分陕

武王克殷之后,并未完全消灭商朝势力。东部以淮夷、奄等为主的残余部落,犹在伺机而动。武王崩,周公摄政,管、蔡、霍叔等周上层X趁此间隙,勾结殷商残存势力与诸蛮夷试图发动X,以倾覆新朝,被周公率兵平定。

为了监管新征服的东部土地与部落,周公遵循武王遗命,于成王七年二月乙未(前1037年),使太保召公至洛地堪舆土地,三月,周公亲自前往,营建洛邑,并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当时工程极为浩大:“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

成王十四年(前1030年),洛邑建成,作五宫,设立明堂,营建宗庙,迁九鼎于此,作《召诰》《洛诰》,来昭示文王、武王的德行,敕戒殷士遗民要承顺遵守周朝的新法,以便饱享周之恩德;并将殷族徙于洛邑,作《多士》《无佚》以训戒之。

为稳定东部新平定的殷商故地,监管殷民,作为冢宰的周公旦与太保的召公奭,决定在陕原树立界石,将周朝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从陕原向东,由周公管理;从陕原向西,由召公管理。周时以陕原为界,以东以洛邑为中心归周公管辖(今河南省灵宝县),以西以镐京为中心归召公主治(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以洛邑为中心归周公治理,即后世所说的大相东土,其目标是稳定新征服的土地;召公则经营周朝的旧邑,用来安定后方。

制礼作乐

新都洛邑已建成,而国家礼制法度尚未完备,诸侯无以为法。《周礼》在“惟王建国”条X释说:周公在摄政其间制作了“六典”之职(大致为X的六个职能部门),至摄政七年还政成王时,将此《周礼》授予成王,使之能居洛邑而治天下。

当时,周公想要振兴礼乐,想大肆兴办却担心天下不了解他的本意;若不大办又不能弘扬父祖先辈的功绩,犹豫三年没有落实。洛邑建成,周公改定正朔,设立明堂之礼,用来分别尊卑,诸侯各自率领自己的党属部族,汇集在王庭,各归其位。周公知道诸侯可以用礼乐进行教化,便继承上古皇帝、颛顼的法令,改革唐、舜、夏、殷的制度,纂成《周礼》,因此万邦和谐,诸侯纷纷来朝拜。

还政成王

周公一共摄政七年,等到成王成年以后,就把朝政大权还给成王,北向称臣,返回到臣子的位置上;但又担心成王骄奢X荒废政事,因此作《多士》《毋逸》二篇,用来劝诫成王。当时国内多有谗言说周公摄政的时候有不臣之心,因此周公遭到了成王的猜忌,害怕被追究问罪,于是逃到了楚地避难。后来成王翻检府库策文,见到周公当年的祝文,才知道自己年少患病,叔父周公忧心忡忡,祝祷说愿以自己的身体代替成王受疾,成王悔恨而泣,从楚地迎回周公,送周公重新回到成周(洛邑)。

周公之卒

周公将要殒命,命令说在他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自己作为臣子不敢离开成王,以备臣子之礼。

周公卒后,天刮大风,将成熟而未来得及收获的禾麦全部吹倒,国人十分恐慌,于是成王与X臣发府库金縢,见昔日周公愿以身代武王受疾的祝文,对自己误会周公有不臣之心而悔恨不已,出行至郊外,祭拜天地,大风反向而刮,禾木尽起,年岁大丰。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周王允许鲁国用天子规格的礼乐来郊祭文王。

玉牒谱系

编辑

祖父

季历

祖母

太任

姬昌

太姒

伯邑考、武王姬发、管叔鲜

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

伯禽、伯羽、伯翀、伯翎、伯䍾、伯翂、伯翅、伯爵

历史功绩

编辑

对于周公的历史贡献,《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据此及相关历史文献所记载来看,其功绩可称述者有三:一,军事上:续武王未靖之业,伐夷践奄,扫清殷商顽遗,营建雒邑。二,政治上: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为中心,庶子为外藩的X宗法制。三,文化上:述三皇五帝之旧典,损益夏、商之故坟,制礼作乐以定尊卑。

军事成就

周朝能够取代殷商而兴,离不开文王、武王、周公等数代人的努力经营。在地理单元上来看,表现为缓慢的东进运动。文王时期,灭掉了密须、耆国、邘、崇等藩卫殷商的西部诸侯国,自岐山之下而徙都于丰;至武王而周王朝的领土,开始与殷商国都接壤,并展开了与故主国殷商的正面的交锋,周武王九年(前1047年)东进观兵于孟津,伺机观察西周在诸侯国号召力;十一年(前1045年)牧野一战,灭商践祚兴周,周朝的势力进入中原。

武王灭商,诸侯未集而武王驾崩,太子诵(成王)尚幼,周公权代成王行天子之政。国内以召公奭、太公望为主的功勋顾命大臣,怀疑周公有取成王而代之之意,同时盘集于东部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旧部开始X,存亡之际,周公对内安抚元勋旧臣,消除分歧,保证团结。对外X进平定叛乱:诛管叔、霍叔而流放蔡叔,杀武庚禄父,迁殷遗民于卫以封康叔,封微子启于宋以续殷祀,作颂、诰以明周德,至此方完全铲除殷商势力。为维护东征成果,管理新征服的土地,周公乃奉行成王的命令,相中土而营建新都洛邑,建八师而戍守之。

可以说周朝至周公始成,汉贾谊所论至为公允,他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政治成就

与商朝相比,新建立的周朝,许多国家制度尚不完善。于是周公在营建洛邑的过程中,就开始参照三皇五帝时期的旧典,比附夏、商旧邦的法度,着手制定本朝礼制。制乐以和民心,定礼以别尊卑。其主要形式是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周王室为大宗,诸侯就为小宗;诸侯于国内为大宗,卿士则为小宗;以此例逐步X之,至士有爵而无封。

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X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种在宗族血亲关系基础上,加以“礼乐规定性”为形态的X宗法制,为周王朝兴嗣绵延的八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此后中国两千年的政治体制(大部分朝代封而不建),大体上皆是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可以说,周公所创立的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文明影响至深至远。

文化成就

周公最大的成就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思想,因其在文化上的巨大贡献,在韩愈的儒家道统中,被誉之为“元圣”,与孔子的“圣人”,孟子的“亚圣”相对。

周公制礼作乐从政治上来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从文化上来讲则是“以人为本”“敬天保民”,无论是《康诰》,亦或是《酒诰》《梓材》等篇都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思想宗旨。

春秋战国之际,虽诸子百家勃兴,但各家思想的核心皆在定乱保民。庄子云“道术将为天下裂”,《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其意在说诸子百家之学皆源自于“周礼”。孔子所承继的,正为“礼”中对人内在自我规定下的“修身”、“自省”传统;孟子则重在阐释君民之间的德行义务,出“民贵君轻”、“人性本善”之说;荀子渐循礼以责实,辨天道人伦之别,得“人性本恶”之说,重于以礼防范僭越作乱之举,其门徒韩非子、X等推衍而为法家,至秦而为显学。

按照《汉书·礼乐志》来说“乐”是用来表现人内在的共同情感的,因此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则是用来规定人之间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所以更注重彼此间的尊敬。也就是说,礼着眼于人之间的外在之差别,故“尊尊”;乐强调的是人与人内在和谐,故“X”。

礼乐规定了周王室对诸侯的藩服、册封、纳贡、朝觐的X权力;区分出了人们之间的等级品阶、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等差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以宗法关系为分封基础的X社会的稳定,《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周礼十分地严格缜密,作为诸侯常行之礼的“经礼”有近三百,而对个人行为细节规范的“曲礼”约有三千之多(朱熹说:“《仪礼》三百,便是《仪礼》中士冠、诸侯冠、天子冠礼之类。此大节目有三百,余如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如齐之类,皆是其中小目。”孙希旦说:“《经礼》者,常行之礼,如《仪礼》《冠礼》《昏礼》之类,其目有三百也。《曲礼》者,仪文之委曲,如《冠礼》有三加,《昏礼》有六礼之类,其目有三千也。”)足见“礼”制是整个西周X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法典。

历史评价

编辑

《尚书·大传》中对周公的历史评价是:成王元年(前1115年),救管叔、蔡叔之X;第二年(前1114年)彻底平叛殷纣残余部族的反叛;第三年(前1113年)灭掉奄等东方夷国;第四年(前1112年)建立分封制;第五年(前1111年)建成东都洛阳;第六年(前1110年)制礼作乐;第七年(前1109年)还政给成王。

对于周公建立X制的初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是因为管叔、蔡叔不贤,勾结武庚等殷商X发动叛乱,所以才大肆分封亲族兄弟,作为护卫周室的屏障。而据《荀子·效儒》所载,天下封国七十一,而姬姓独占五十三,其中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诸国,是文王的后代;邗、晋、应、韩是武X人的封国;凡、蒋、刑、茅、胙、祭国的国君,皆为周公的后人。

相较来说,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成就更为后人所推崇,与夏、商两代礼仪相比,周礼更为缜密完备,所以才有孔子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赞美慨叹。

由对西周礼乐文明的崇尚,后世儒家先贤进而转向对周公本人的膜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便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作为大道衰落的象征。

继孔、孟之后,儒家的另一大儒荀子又以周公的事迹阐明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儒”形象,他说:周公代政成王,是遵照武王的嘱托,主要是害怕天下背叛周朝,因此,其践行天子的职责,天下不认为其贪恋X;诛杀亲兄弟管叔、蔡叔,解散殷商部落,天下人不以其为暴戾;立七十一国,姬姓封国独占五十三,天下人不认为其偏颇不公;待成王成年能够听政,则还政给成王。基于以上贡献,荀子概括周公的功勋为:“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枝主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非圣人莫之能为,夫是谓之大儒。”

清代孙诒让也在《周礼正义序》中说:“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

西汉的政治改革家贾谊则着眼于圣王的德治武功,而认为:“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皇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典故成语

编辑

周公吐哺

事出《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周公为接待贤士而“一饭三吐哺”,故以“周公吐哺”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

周公之礼

夫妇之道,人之大伦,当循礼而行,故后世将夫妻X称之为“周公之礼”。

惩前毖后

惩罚前错,以免再犯。《诗经·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朱熹《诗集传》注:“成王自言,予何所惩,而谨后患乎?荓蜂而得辛螫,信桃虫而不知其能为大鸟,此其所当惩者。盖指管、蔡之事。”故后人以周公平定管、蔡叛之乱,为惩戒后人。

礼贤下士

周之先王特别重视吸纳人才,文王时不仅有孤国的伯夷、叔齐来归,还有辛纣的重臣鬻子、太颠、辛甲大夫,以及武王以师父事之的太公望(吕尚)。作为文王之子,周公延续继承了这一传统,长子伯禽在去封地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的社会身份可以算得上十分高贵了。可对贤人的礼遇也未敢有丝毫懈怠,以至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犹恐错失天下贤人。

后世X

编辑

陕西岐山为周公降生成长及为政的主要活动地,故今陕西岐山县有周公庙一,据《岐山县乡土志·古迹》载,周公庙在县西北十五里的仁圣里,也称周公邸庙。成王成人执政后,周公营建洛邑,故此地成为其后期政治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因此今河南省洛阳市亦有周公庙。又由于周公之封地在鲁,故今山东省曲阜市亦有周公庙,《乾隆曲阜县志》《续修曲阜县志》皆有对“元圣庙”的兴建、祭祀等有详细的记载及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的御制祭文,又因周公封地在鲁,所以曲阜周公庙也是鲁国的太庙。以上三者又被称为海内三大“元圣”庙。

周公

岐山县周公庙

周公

洛阳周公庙

相关影视作品

编辑

名称

上映时间

集数

扮演者

央视纪录片《周公传》

2010年

4集

《封神英雄榜》第二部

2015年

72集

唐以诺

相关诗歌

编辑

(先秦)佚名《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嫁,天公赋鸱鸮。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魏)曹植《豫章行》

穷达难豫图,祸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尧,耕耘处中田。

太公未遭文,渔钓终渭川。不见鲁孔丘,穷困陈蔡间。

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

(唐)李白《寓言其·一》

周公负斧扆,剪爪何夔夔。武王昔不豫,不免人君疑。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

金縢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日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宋)陆游《闻蛩》

稽首周公万世师,小儒薄命不同时。

秋虫却是生无憾,名在豳人七月诗。

(宋)刘克庄《梦见周公》

汲汲怀梦人,皇皇救世功。

有心哉鲁叟,所见者周公。

政绩简编在,精神寤寐通。

宛如尚为左,忘却已迁东。

凤去经纶远,麟来笔削终。

空令千载下,跪奠两楹中。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探访千年古村——浦南村.澎湃新闻. [2023-12-25].

[2]岐山乡党当选20X中科院院士,快来点赞!.网易手机网. [2023-12-26].

[3]司马迁. 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515—1526页.

[4]司马迁. 史记·周本纪第四[M]. 1982年版 第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20—134页.

[5]杨东晨;杨谨妃. 论中国文化元圣周公[J].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19年, 2019, (第26辑): 第234-241页.

[6]尚书正义. 四部丛刊三编.卷六[M]. 2022

[7]朱天然. 历代古人像赞[M]. 2018年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明): 第105页.

[8]司马迁. 史记.殷本纪第三[M]. 1982年版 第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05—108页.

[9]司马迁.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M]. 1982年版.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549—1550页.

[10]司马迁. 史记·管蔡世家第五[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565页.

[11]司马迁.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477—1481页.

[12]司马迁. 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589页.

[13]司马迁. 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589—1590页.

[14]司马迁. 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590页.

[15]司马迁. 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621页.

[16]四部丛刊三编[G][M]. // 孔颖达. 尚书正义·诏诰. (唐)

[17]司马迁. 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549页.

[18]孙诒让. 四部备要影印本[G][M]. // 周礼正义·序. (清)

[19]皮锡瑞. 尚书大传疏证·康诰[M]. 20X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246页.

[20]陆贾. 四部备要第54册[G][M]. // 新语·卷四.无为篇. (汉)

[21]明堂位第十四[M]. 郑玄注.王锷整理.礼记注. 20X版. 北京: 中华书局, (东汉): 第416—412页.

[22]孔穎達. 四部丛刊三编.卷六[G][M]. // 尚书正义·洛诰. (唐)

[23]皮锡瑞. 尚书大传疏证·金縢[M]. 20X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233—234页.

[24]司马迁. 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M]. 1982年版 第5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1520页.

[25]刘向. 四部丛刊初编[G][M]. // 列女传·卷一·母仪·周室三母. (汉)

[26]皮锡瑞. 尚书大传疏证·洛诰[M]. 20X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262页.

[27]班固. 汉书·礼乐志[M]. 1962年版 第4册. 北京: 中华书局, (汉): 1028页.

[28]贾谊. 四部丛刊初编[G][M]. // 贾太傅新书.礼容下.第十卷. (西汉)

[29]孙希旦. 礼记集解·王制第五之一[M]. 1989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309—314页.

[30]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M]. 1959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462页.

[31]周礼为何能影响中国三千年[EB/OL]. 散文社, 2022-10-10[2022-12-08].

[32]韩愈. 韩愈文集汇校笺注[M]. 2010年版 第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唐): 第2页.

[33]孔穎達. 四部丛刊三编[G][M]. // 尚书正义. (唐)

[34]王先谦. 庄子集解·天下篇[M]. 2012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112页.

[35]X楠. 论与正义[M]. 2016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36]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M]. 1982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37]四书章句集注[G][M]. // 朱熹. 孟子集注. 1983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宋)

[38]司马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M]. 1982年版 第7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2343—2348页.

[39]司马迁. 史记·X韩非列传第三[M]. 1982年版 第7册. 北京: 中华书局, (西汉): 第2146页.

[40]王先谦. 荀子集解[M]. 2019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41]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M]. 2019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42]曲礼上X[M]. 郑玄注.王锷整理.礼记注. 20X版. 北京: 中华书局, (东汉): 第3页.

[43]四部备要[G][M]. (晋)杜 // 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二卷. 第5册. (唐): 第226页.

[44]孙希旦. 礼记集解·礼器[M]. 1989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651页.

[45]孙希旦. 礼记集解[M]. 1989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652页.

[46]贾谊. 四部丛刊本[G][M]. // 贾太傅新书.礼容下.第十卷. (西汉)

[47]孙希旦. 礼记集解[M]. 1989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第1416—1418页.

[48]朱熹. 诗集传[M]. 2018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宋): 第354页.

[49]龚崧林,汪坚. 中国地方志丛书[G][M]. // 乾隆洛阳县志. 乾隆十年刊本. 台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清): 第100页.

[50]中国地方志丛书[G][M]. // 李中简. 乾隆曲阜县志. 乾隆三十九年刊本. 台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清): 第35—38页.

[51]李经野. 中国地方志丛书[G][M]. // 续修曲阜县志. 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台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民国): 第57—59页.

[52]朱熹. 诗集传[M]. 2017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宋): 第150页.

[53] 逯钦立. 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 1983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第426页.

[54]逯钦立. 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 1983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第 424页.

[55]李白. 四部丛刊初编[G][M]. // 分类补注李太诗·卷二十四. (唐)

[56](唐)白居易. 白居易集[M]. 1979年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第318页.

[57]陆游. 四部丛刊初编[G][M]. // 陆放翁诗集·卷之九. (宋)

[58]刘克庄. 四部丛刊初编[G][M]. // 后村先生大X·卷二十四. (宋)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779/

(34)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兴周伐纣
  3. 摄政践祚
  4. 平夷定乱
  5. 营洛分陕
  6. 制礼作乐
  7. 还政成王
  8. 周公之卒
  9. 玉牒谱系
  10. 历史功绩
  11. 军事成就
  12. 政治成就
  13. 文化成就
  14. 历史评价
  15. 典故成语
  16. 周公吐哺
  17. 周公之礼
  18. 惩前毖后
  19. 礼贤下士
  20. 后世纪念
  21. 相关影视作品
  22. 相关诗歌
  2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