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曾国,又称随国,周代姬姓诸侯国,西周时期称为缯或鄫,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给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即南宫括)之子、周朝宗室曾侯谏的封国,大约存在于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中期,立国大约七百多年。曾国在史籍上缺乏记载,曾国的国名“曾”字,本为蒸汽从箅中冒出飘散状态的象形,即其本意是先秦古人用炊具甑和甗表现蒸食的情景。之后曾国与随国两个名字混用,事实上曾国都城即名随邑,随邑亦代称曾国,但按照西周史官记述曾国...

曾国,又称随国,周代姬姓诸侯国,西周时期称为缯或鄫,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给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即南宫括)之子、周朝宗室曾侯谏的封国,大约存在于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中期,立国大约七百多年。

国名考证

编辑

曾国在史籍上缺乏记载,曾国的国名“曾”字,本为蒸汽从箅中冒出飘散状态的象形,即其本意是先秦古人用炊具甑和甗表现蒸食的情景。之后曾国与随国两个名字混用,事实上曾国都城即名随邑,随邑亦代称曾国,但按照西周史官记述曾国事迹的传统,为显周室X的正统而不书其商代已有的旧国名“曾”,只写周代才有的新都名“随”,而东周史家也延续西周的记事传统,两周曾人所作的青铜器铭文却习惯自称为“曾”,于是就造成其国名在典籍中一律称“随”、金文中基本称“曾”的现象。后世出土过不少与随国相关的文物,包括2013年随州文峰塔考古出土的1件随大司马嘉有戈,以及2019年随州枣树林考古出土的1件随仲芈加缶、1件随侯行鼎、1件随侯行簋等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学者肖洋认为曾国也许是从春秋中期开始称为“随”国,学者李学勤也认为“汉东地区的曾国,很可能就是文献里的随国”;学者黄凤春也坚持“曾、随一国二名说”。

历史沿革

编辑

商周时期

曾国至迟在商代已经存在,其地处殷都之南,是商王朝分封在南土的一个方国。西周建立之后,周成王册封南公即开国元勋南宫适为曾国国君,管辖淮南和江夏地区,但南宫适并未到封地就职,到曾国就职的X个曾侯可能是其子曾侯谏。曾侯谏时期的曾国不仅是诸侯邦国,而且是四邻方国的联合体,它把纷争的小方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几度兴起,几度衰落。西周晚期早段,周厉王派遣军队平定反叛的鄂侯御方,他将鄂国公族迁至今南阳安置以延其宗嗣,鄂国的近邻曾国趁机占据鄂国旧土而大有扩张,逐渐成为汉东首屈一指的大国。总之在整个西周时期,周室倚重曾国并赋予曾国以确保南土“金道锡行”畅通的使命,同时将曾国作为征服、监管南土蛮夷的战略基地、将曾人作为征服、监控南土蛮夷的重要力量。

春秋战国

春秋早期,曾国与楚国隔汉而交往,通婚姻以友好,之后曾随被楚国降服而成为附庸,其疆土也被楚国蚕食。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亲自带兵发动对曾国的X次征伐,此时曾国疆域辽阔、实力雄厚,又有“汉阳诸姬”作后盾而不惧怕楚国,面对楚国的来犯,曾国开始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致使楚武王X次伐曾之战无功而返。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度伐曾,由于曾国少师不听季梁意见而一意孤行,加之楚国实力强大,导致曾国少师兵败被俘,曾国国君逃走并最终被迫与楚国议和。公元前690年,曾侯迫于周天子的压力而对楚国疏远,楚武王反而认为曾国背叛自己,于是率军第三次X曾国,虽然楚武王病死途中,但楚军秘不发丧,最终迫使曾国与其议和结盟才退兵。

结盟期间曾侯(雨黍)、曾公(田求)、曾侯宝三位国君分别迎娶楚国女子芈克、芈渔和芈加,其中楚X亲自给曾侯宝的夫人芈加制作“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的媵器。公元前640年,曾国(随国)联合汉东地区的诸侯国X楚国,同年冬楚国令尹鬬谷於菟(斗谷于菟)率领楚军对抗曾国,楚军攻占成地而班师。至此曾国的国力逐渐衰落,其势力逐渐退出滚河一带,向大洪山东南麓的漳水一带的苏家垄迁移,苏家垄也随之成为曾国的政治中心。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大举攻楚,兵至于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至曾国并受到曾侯的妥善保护,之后曾侯出兵帮助楚昭王复国。公元前433年,楚惠王熊章为报答曾国帮助其父复国之恩,制作“曾侯乙宗彝”的器具赠送给曾国,但之后曾国的国力逐渐衰弱,出现“世服于楚,不通中国”的状况,直到战国中晚期大约公元前390-前381年被楚国所灭。

曾国

部分曾国墓葬X分布图

疆域范围

编辑

西周早期的曾国疆域以庙台子遗址为中心,其疆域面积较小,仅局限于今随州漂水以东至今湖北安陆一带的区域;进入西周晚期后,曾国的疆域得到迅速的拓展,西起南阳盆地南部,东到随枣走廊,包括走廊东南端的漳河谷地都是曾国的领土;春秋中晚期之后,曾国的疆域范围也主要在今天的随州一带,曾国的政治中心也从京山苏家垄迁至随州一带。

国情制度

编辑

政治

曾国是一个重民本的国家,春秋早期的曾伯陭曾用钺来治理百姓的罪行,但并非专门用来杀人,而是晓民以刑律并推行政令,春秋时期的曾国贤臣季梁也主张“夫民,神之主也”,提倡遵循农时并教化百姓以存续民力。此外曾国的政治文化中还包括重视承诺,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之战中,曾国庇护楚昭王,在回复吴人交出楚昭王的要求时,曾国特别强调守信的重要性,正是这种重约守信的政治文化,使曾、楚两国在战国时期结成特殊的关系。

文化

曾国既与其北方的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也与东北的淮河流域诸侯国交往频繁,因而使曾国不仅历史悠久且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因而出土的曾国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就包括比较浓厚的神话色彩,比如叶家山、郭家庙等墓地出土的玉器中多次出现羽人造型,玉羽人为人、龙、凤合体,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神、人、动物三位一体观念的延续,象征天人沟通的意义;再比如曾侯乙主棺内棺绘有4个神人、20个X武士,神像形貌十分怪异,人面鸟身或X人身,并且都是赤膊正面、手持双戈戟的形象。此外曾国的丧葬文化也比较独特,分封江汉地区后曾国停用商代残酷的殉葬制度。

艺术

学者方勤认为曾国是目前科学考古所见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方国,出土的大量文物能够代表两周时期高超的艺术水平,这体现在音乐、青铜雕塑、漆器等方面。曾国被周王朝分封在汉东后,一直延续自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比如叶家山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比它稍晚的擂鼓墩二号墓都出土了大量的音乐文物,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包括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第八种共一百二十五件以及钟槌、磬槌等乐器配用的击奏工具和钟架、磬架、挂钩等,最重要的是自曾侯乙编钟开始,X化的中国音乐框架已经构成并已成熟,至少在公元前433年中国古代的音律学科已构建成熟,并且音乐性能齐备;曾国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器形种类之丰富,铸造工艺之精湛在两周时期都是少见的,曾国青铜器的制造工艺包括范铸法、浑铸、先铸、后铸以及焊接等青铜附件连接方式,以及失蜡法熔模铸造工艺;战国之前的曾国漆器保存不多,曾侯乙墓所出漆器充分体现战国初期曾国的艺术特征,比如出现自然景象、动物、植物、几何纹饰以及神话故事和生活场景等丰富的纹饰题材。

君主世系

编辑

关于曾国的世系,史学界一直处于研究考辩的阶段,由于史料记载较少,故关于曾国的君主世系存在较多的研究观点,比如方勤在《曾国世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认为曾国一共有十八代国君,郭家庙M60墓主和文峰塔M2墓主的名字不详;黄尚明在《曾侯世系考辨》中结合新的考古资料,在原知曾侯世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曾侯谏、曾侯犺、曾侯宝、曾侯得、文峰塔M4墓主人(不知名字的曾侯)曾侯丙,与方勤的观点略有不同。目前得知的曾侯世系比以前有所增加,但依然不够全面。

世系

君主

时期

简介

X世

南宫适

西周早期(文武时期)

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同在周王室任职,但未就封曾侯

第二世

曾侯谏

西周早期(成康时期)

受周天子之命于南土建立曾国

第三世

伯生

西周早期(康昭时期)

曾侯谏的长子

第四世

曾侯犺

西周早期(昭王时期)

曾侯谏的次子,伯生之弟

第五世

郭家庙M60墓主

两周之际

名字不详

第六世

曾伯陭

两周之际

第七世

曾侯絴伯

两周之际

第八世

曾侯仲子斿父

春秋早期

第九世

曾侯(雨黍)

春秋早期

夫人为楚国女子芈克

第十世

曾公(田求)

春秋中期

生活于公元前646年前后,谥号为穆,夫人为楚国女子芈渔

第十一世

曾侯宝

春秋中期

也写作曾侯寳,夫人为芈加

第十二世

曾侯得

春秋中晚期

第十三世

曾侯昃

春秋中晚期

第十四世

曾侯(戉阝)

春秋晚期

第十五世

曾侯与

春秋晚期

第十六世

文峰塔M2墓主

春秋晚期

名字不详

第十七世

曾侯乙

战国早期

与楚惠王生活的年代相当

第十八世

曾侯丙

战国中期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考古发现

编辑

1978年夏,湖北随县擂鼓墩驻军部队开山炸石,扩建营房,偶然使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墓共出土编钟、编磬、建鼓、悬鼓、扁鼓、有柄鼓、十弦琴、五弦琴(均钟)、瑟、笙、篪、排箫、木鼓等125件乐器,特别是65件曾侯乙编钟气势宏伟,基调与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相通,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能够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各种乐曲,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曾侯乙编钟钟体、钟架和挂件上铸刻有3755字钟铭,其中既有编号、记事、标音以及音名、阶名、调式、八度组、旋宫法等,还记载有曾侯乙编钟律名与周、晋、齐、申、楚等国律名的对应关系,同时编磬上的708字刻铭也与之相互印证,表明十二律X在曾侯乙时代就已相当成熟。1981年7月,在擂鼓墩西团坡又发掘清理出一座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编号擂鼓墩二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前段,略晚于曾侯乙墓,其中也出土有象征诸侯身份的九鼎八簋,另有编钟一套36件,编磬一组12件。

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湖北襄樊市考古队在枣阳郭家庙墓地,发掘清理两周之际墓葬25座、车马坑1座、车坑2座,其中M1为西周末期曾伯陭墓,出土编铃7件,这是进入新世纪首次考古发现的曾国音乐文物。2009年6月,在随州城东义地岗墓X南端的文峰塔建房工地,一座春秋时期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文峰塔M1”被盗墓者挖毁,经X部门追缴和考古人员翻拣,抢救回8件编钟和4件铜铃,该墓墓主人为春秋晚期曾侯与,是曾侯乙的祖父辈曾国国君。2011年9月,随州文峰塔社区南端的建设工地,编号文峰塔M4的大型春秋墓被毁,后被证实是春秋晚期早段的某位曾侯墓。2011年和2013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随州叶家山墓地发掘出“曾侯谏”“曾侯犺”的墓葬,其中曾侯犺墓出土最早铸有标识符号的青铜双音钟,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西周早期数量最多的成列编钟。2014年至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曹门湾墓区,出土有两周之际曾子泽鼎、曾子寿鼎、曾仲大夫鼎等曾国X级青铜器。2017年6至12月,随州考古人员在义地岗墓X南部发掘39座春秋中、晚期曾国高级X墓,出土一批“曾公”“曾侯”“曾叔孙”“曾叔子”等铭文铜器,这是首次发现的“公”“侯”混合称谓的曾国大墓。

注释

编辑

展开[a]

学者黄尚明认为曾侯谏和曾侯犺是兄弟关系,曾侯犺的父亲是南公即南宫适

[b]

学者张昌平和方勤认为曾伯陭可能是一代曾国国君,但黄尚明认为仅以曾伯陭钺为证据,证明曾伯陭是国君,证据似嫌不足,不过这个墓规模大,还带一条墓道,至少说明曾伯陭享受了很高的待遇,也可能曾伯陭在特殊的背景下,葬礼等级超越了他的法定地位。

[c]

学者吴镇烽认为曾侯子的子是曾侯的私名,是用地支的“子”作为名字,曾侯子是春秋早期的一位曾侯,而不是某一曾侯的儿子;黄尚明认为曾侯仲子父、曾侯子昃剑等并不能肯定曾侯子就是曾侯,很有可能就是某位曾侯的儿子,与“曾子某”或“曾公子某”相当。

[d]

学者黄尚明认为曾侯(戉阝)在曾侯与之后

[e]

学者黄尚明认为该处是文峰塔M4墓主,并且在曾侯得之后和曾侯昃之前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方勤. 曾国世系及相关问题研究[J]. 江汉考古, 2021, 0192(06): 192-196.

[2]黄尚明. 曾侯世系考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57(6): 141-148.

[3]郑天挺, 谭其骧. 电子书:中国历史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08-01: zeng 曾.

[4]方勤著. 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12: 89-90,106-112,122-124.

[5]蔡靖泉. 曾国考古发现与曾随历史问题[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 (09): 184-198.

[6]黄敬刚著. 曾国与随国历史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07: 161-172.

[7]方勤著. 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12: 187-197.

[8]方勤著. 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12: 164-184.

[9]肖洋. 曾国称为“随”国的字义原因考析[J]. 汉字文化, 2022, 058(12): 117-118.

[10]黄敬刚著. 曾国与随国历史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07: 157.

[11]湖北省随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建勋 后加升. 曾国音乐文物考古新发现[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四辑), 2018: 321-325.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788/

(17)
词条目录
  1. 国名考证
  2. 历史沿革
  3. 商周时期
  4. 春秋战国
  5. 疆域范围
  6. 国情制度
  7. 政治
  8. 文化
  9. 艺术
  10. 君主世系
  11. 考古发现
  12. 注释
  1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