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曼·鲁西迪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萨尔曼·鲁西迪(英文名SalmanRushdie,原名AhmedSalmanRushdie,又译作萨尔曼·拉什迪),1947年6月19日出生于印度孟买,印度裔英美双籍男作家,现居纽约,被誉为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和新流散主义文学的先驱,与奈保尔、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雄”。1947年,鲁西迪出生印度海港城市孟买的一个伊斯兰家庭。鲁西迪是家里四个孩子唯一的男孩。他的父亲毕业于剑桥大学,先是做律...

萨尔曼·鲁西迪(英文名Salman Rushdie,原名Ahmed Salman Rushdie,又译作萨尔曼·拉什迪),1947年6月19日出生于印度孟买,印度裔英美双籍男作家,现居纽约,被誉为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和新流散主义文学的先驱,与奈保尔、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雄”。

人物经历

编辑

早期经历

1947年,鲁西迪出生印度海港城市孟买的一个X家庭。鲁西迪是家里四个孩子X的男孩。他的父亲毕业于剑桥大学,先是做律师后X商,母亲是位教师。鲁西迪先是在孟买的一所供英国人传教的天主教学校读书,1961年被送到英国沃里克郡的寄宿学校拉格比公学读书。他来自印度—英国前殖民地这一背景使其在等级森严的X学校受尽欺侮和歧视,成为学校中的“异类”,拉格比公学的学生生涯并不愉快。1964年,鲁西迪一家搬到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

1965年,鲁西迪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历史。1968年,鲁西迪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到卡拉奇与家人团聚 ,并在当地的一家电视台工作。但由于鲁西迪不满当地严格的审查制度,于1970年重返伦敦。最初,鲁西迪在椭圆剧院当男演员,不久又去奥美公司担任了约10年的广告文字撰稿人。

开始创作

1975年,鲁西迪出版了他的X部小说《格里姆斯》(Grimus),开启了他的创作之旅。虽然这本小说并没有在评论界引起太大反响,但是它在叙事形式和人物塑造方面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文学的一些叙事手法,融合了X教苏菲派、印度教、基督教和北欧神话等元素,揭示了后殖民社会和人类个体混乱与疏离的生存状态,这些特征成为鲁西迪后续作品的主要基调。

1976年,鲁西迪与英国人克拉丽莎结婚,并自此定居英国,加入英国国籍。

1981年,鲁西迪的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为其赢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成为其人生和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午夜之子》先后获得了1981年布克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X奖,这为他在多元文化书写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但该书在印度出版发行后,触怒了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控告鲁西迪在小说中就发动孟加拉战争以及颁布紧急状态法进行含沙射影的指责。英国最高法院最终要求鲁西迪及其出版商删除小说中所涉及的诽谤性文字,并公开向甘地夫人道歉。

逃亡与写作

1988年,鲁西迪的第四部小说《撒旦诗篇》在英国出版。这部作品使他闻名于世,但同时也成为鲁西迪危险而动荡生活的根源。因《撒旦诗篇》X现了对X“认主独一”理念的质疑、对X教先知X戏谑式的丑化等内容,小说一经出版,便被视作亵渎X教的作品而遭到X的抗议。1989年2月14日,伊朗X霍梅尼出于维护X教神圣性公开谴责该书,并发布了针对鲁西迪的法特瓦,号召X在全世界追杀鲁西迪。这一法特瓦遭到了西方各国的强烈谴责,英国甚至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鲁西迪自此开启了逃亡生涯,直至19X9月,时任伊朗总统哈塔米表示停止采取针对鲁西迪的威胁行动。

在面临死亡威胁,躲避追杀期间,鲁西迪先后创作了儿童小说《哈龙与故事之海》(1990年),散文和批评集《想象的家园》(1991年),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1994)以及小说《摩尔人最后的叹息》(1995)。

回归公共生活后

19X9月,伊朗X宣布停止对鲁西迪的追杀,鲁西迪终于结束逃亡隐匿的生活。回到公共视野后,鲁西迪陆续出版了小说《她脚下的土地》(1999),《愤怒》(2001),《小丑撒拉利尔》(2005),以及《佛罗伦萨的神女》(2008年);散文集 《跨越这道线:非小说文集1992-2002》(2002);儿童读物《卢卡与生命之火》(Luka and the Fire of Life,2010),并在2012年出版了自传《约瑟夫·安东:回忆录》(Joseph Anton: A Memoir)

从2000年起,鲁西迪长期居住在美国,担任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委员,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并获得了英美双重国籍。2007年,鲁西迪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2012年,由鲁西迪亲自改编,由迪帕·梅塔导演的电影《午夜之子》上映。2017年,鲁西迪参演了美剧《消消气》,他在《消消气》第9季第3集中以自己的身份出现,在与拉里·大卫的一个场景中,就拉里应该如何处理针对他的追捕令提出建议。

20X8月12日,鲁西迪在美国纽约州肖陶夸协会的舞台上演讲时遇到X,被刺伤眼睛、颈部和躯干,这次X导致鲁西迪右眼失明,左手神经严重受损。2023年,他发行了在X前完成的小说《胜利之城》。同年7月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С)采访时,鲁西迪表示,去年遭遇的刺杀除了造成身体的创伤,也让他饱受“疯狂梦境”等精神困扰。在这段身心遭受折磨的时期,回忆录《刀》的写作对他来说是“房间里的大象”,在写完这本书之前,他很难开始写一部别的作品。根据兰登书屋出版社披露,该书计划于2024年4月16日出版。

萨尔曼·鲁西迪

受伤康复后出席活动的鲁西迪

主要作品

编辑

代表作

《午夜之子》

萨尔曼·鲁西迪

2015年 北京燕山出版社《午夜之子》

小说讲述的是撒利姆·撒奈伊的故事,他出生于1947年印度独立那天的午夜,同时出生的还有1000个孩子。因为这个原因,孩子们被赋予了魔力,他们出生的时间距离“钟表上指针合掌致意”的午夜越近,魔力就越大。撒利姆的鼻子很大,这使他能够“看透人的内心”。这本书主要以撒利姆的回忆录形式写就,通过撒利姆的遭遇来审视印度X的命运,包含了印度在独立前后6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鲁西迪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把虚幻的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机结合起来,曲折地反映了印度现代社会的生活与历史。作品发表后,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杰作”而连获英国布克奖、布莱克X奖和英语国家文学奖等三个大奖。

在《午夜的孩子》中,对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印度施行的紧急状态法和孟加拉战争颇有指责,作用用甘地夫人(或“这个寡妇”)的一侧黑一侧白的头发来比喻印度由公开(白色)和地下(黑色)两种市场构成的混乱经济,因而引起印度国大党英迪拉派的强烈方案,该派掌权期间,此书在印度一度被禁。

《羞耻》

萨尔曼·鲁西迪

2009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羞耻》

小说以巴基斯坦前总统和总理佐勒菲卡尔·X·布托和巴基斯坦前伊斯坦共和国军X总统X·奇亚·哈克为人物原型,描绘了巴基斯坦所经历的政治动荡和巴基斯坦人所经历的双重暴力——精神世界的宗教暴力和现实世界的政治暴力。在宏大的政治政治背景之下,小说围绕哈拉帕、海德和沙克尔三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历史性地展开,运用真实与虚构、魔幻与现实、童话与典故改写等后现代艺术手法,拼贴出一段巴基斯坦的动荡史。

《撒旦诗篇》

萨尔曼·鲁西迪

2013年 香港明鉴书屋《撒旦诗篇》

《撒旦诗篇》是一部幻想小说,同样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小说的背景是20世纪的人物和事件,鲁西迪在大的框架叙事结构中X了小的故事情节。小说的两位主人公加百列和萨拉丁都是印度X演员,同乘飞机发往伦敦时飞机失事。虽然两人飘落英国奇迹生还,但是性情却大变。小说主要围绕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加百列的梦幻意识展开。小说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对X生平的仿写;题目指的则是书中涉及的一段有争议的X传说。按照该传说,X在《古兰经》中加入一些诗篇,把在麦加被人崇拜的三位异教女神看做圣人。X后来将这些诗篇从《古兰经》中删除,并解释说,是撒旦X他说出这些诗篇以抚慰麦加人,“撒旦诗篇”这一名称便由此而来。小说探讨的主题纷繁复杂,主要有轮回、奇迹、印度身份、利用、信仰与质疑、精神疾病和种族主义等等,因此它的线索繁多,内容丰富。除了对X教起源的反讽之外,还嘲弄了现代人的迷乱心态和对宗教的矛盾性膜拜。

《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萨尔曼·鲁西迪

2017年 北京燕山出版社《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讲述了印度南部一个从事香料贸易的家族四代人的恩怨纠葛。主人公“摩尔人”是一个顶着不吉利姓氏“佐格意比”的名叫莫赖斯的青年人,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混杂的“X”,他是科钦的香料巨商达•伽马—佐格意比家族的X男性继承人,最后却被自己的母亲扫地出门。在生命的最后,“摩尔人”通过口述,探究了佐格意比家族盘根错节、文化混杂的历史根源与兴衰荣辱,同时述说了自己由于生长的速度是正常人的两倍,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痛苦与矛盾,梦想与无奈。鲁西迪笔下“摩尔人”的遭遇即是现代印度社会百年沧桑巨变的历史缩影,折X其转型变迁中所存在的冲突与融合的复杂矛盾,呈现了南亚次大陆不同宗教、种族、阶层X体的光怪杂相,谱写了印度试图建立世俗化、X化、超种姓、超宗教、文化多元理想国而破灭的政治挽歌。

作品集

小说

出版年份

作品名

英文名

1975年

《格里森姆》

Grimus

1981年

《午夜之子》

Midnight's Children

1983年

《羞耻》

Shame

1988年

《撒旦诗篇》

The Satanic Verses

1995年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The Moor's Last Sigh

1999年

《她脚下的土地》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2001年

《愤怒》

Fury

2005年

《小丑撒拉利尔》

Shalimar the Clown

2008年

《佛罗伦萨的神女》

The Enchantress of Florence

2017年

《两年八个月零二十八夜》

Two Years Eight Months and Twenty-Eight Nights

2017年

《黄金屋》

The Golden House

2019年

《吉诃德》

Quichotte

2023年

《胜利之城》

Victory City

参考资料:

散文集

出版年份

作品名

英文名

1991年

《想象的家园》

Imaginary Homelands:Essays and Criticism 1981-1991

2002年

《跨越这道线:非小说文集1992-2002》

Mirrowork:50 years of Indian Writing 1947-1997

20X

《真理的语言 2003-20X散文集》

Languages of Truth:Essays 2003-2020

参考资料:

儿童读物

出版时间

作品名

英文名

1990年

《哈龙与故事之海》

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

2010年

《卢卡与生命之火》

Luka and the Fire of Life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编辑

内容题材

鲁西迪的作品多以其母国印度为背景,选取政治与宗教相关内容、经典童话以及印度本土文化作为题材,通过描述人物个人的经历,展现印巴分治前后印度次大陆的政治X、社会变革及宗教纠纷等社会现象。

政治与宗教

政治与宗教是鲁西迪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其主要表现在对印巴大陆社会生存状态的尖锐批判,为此引发了许多政治X。鲁西迪的成名作《午夜之子》以出生于不同X、宗教、种姓、阶层的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历程作为印度社会的缩影,触怒了前总理英迪拉·甘地而被列为X;《耻辱》则因讽刺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和X的布拉家族而在该国被禁,作者也被指控诽谤罪;《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也因以印度教叛徒巴尔·萨克雷为主人公,并影射印度X党朱熹阿德瓦尼和X任总理尼赫鲁而被印度教强烈抵制。

童话诗学与文本政治

五大童话经典与鲁西迪的小说形成纵横交错的互文关系:《圣经》《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绿野仙踪》。在鲁西迪的小说中皆可看到这些童话的影子,如他运用阿拉伯童话《一千零一夜》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述习惯,印度史诗如《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讲故事的传统方式。在其童话经典之作《哈伦与故事海》中,鲁西迪沿袭了东西方童话传统。他解构了西方关于“天方夜谭“式东方的文学想象和刻板印象。同时,他又嵌入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中的线性叙事和主题构造方式。在他的作品中,鲁西迪运用各种手法重写东西方经典童话,以网状叙事取代线性叙事,以复调取代单音,以多元文化主义取代文化霸权,将童话诗学变成一种文本政治。

印度文化建构

鲁西迪虽然加入英国籍,但他却离不开他的本X在文化上的历史传统。他运用英语重新界定和描绘现实的本性,来对印度文化进行展现、建构,并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魔幻性、艺术性和紧迫的政治性。虽然鲁西迪用英语写作,但是他的文章也吸收了印度语的优点,具有流畅的节奏和高度形象化的内容,通过神话和语言、双关和市井俚语的混杂,传达了印度的民间传统、都市生活以及孟买家族神话。

艺术特色

由于复杂的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萨尔曼·鲁西迪对“历史”“政治”“X”“移民”“混杂”“文化翻译”“边缘写作”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奇幻、 童话等“反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与历史、家族、身份、政治 、神话、寓言、仿拟等叙事手法相结合的独特写作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被公认为是鲁西迪小说重要的创作特征。他曾在《午夜之子》中写道,“有时候传奇会创造现实,发挥比事实更大的作用。”鲁西迪喜欢通过魔幻手法对现实内容进行干预,这种形式选择为他的现实叙事披上了一件魔幻外衣,成为他小说“魔幻性”的主要特征。其中,交叠糅合的现实和虚幻、诡谲奇幻的情节和叙事成为鲁西迪小说魔幻性的突出表现,如《撒旦诗篇》中两位主角从二万五千英尺高度的空难里幸免于难,《午夜之子》中撒利姆等人在卡梨女神庙中X的情形,《摩尔的最后叹息》中五百年一个轮回的“叹息”,《哈伦与故事海》中拉西德语言能力恢复的神奇时刻,《格里姆斯》中的两性人、不死鸟和炼金术等等。此外,鲁西迪在创作中将真实与虚幻相融合,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世界,如在《午夜之子》中将人物的经历放在相应的历史事件中,通过叙述撒利姆一家人的独特遭遇,让人们了解印度独立前后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的叙述时间不是单一直线条的模式,而是以多样化的时间模式交替出现。鲁西迪通过蒙太奇、荒诞、隐喻、叙述的混乱与游离等众多的现代主义技巧,将人物的记忆与述说碎片化,不断扩大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向读者呈现一个纷繁斑驳的印巴次大陆的历史画卷

混杂身份与边界写作

鲁西迪是一个双重移民作家。一方面,他虽然出生于印度,却并不属于印度主流社会的印度教教徒,而是一个X;虽然他后来随家人搬迁到了以X为主体的巴基斯坦,却又难以忍受那里压抑的政治氛围很快逃离,前往英国定居。另一方面,鲁西迪虽然接受了南亚次大陆传统文化的熏陶,却自幼就接受英式教育,并在后来加入英国国籍,辗转于英美等西方世界。正是由于这样的混杂身份,鲁西迪创造性地推出了“边界书写”这一概念和创作技巧。在鲁西迪看来,“边界书写”是指作者立足于多元文化的边缘,以一种单一的X文化作家所不具有的、更为宽广的移民文化视角,来观察并书写母国的一切。一方面,鲁西迪在写作过程中将印度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等本土语言和文化与“正统”英语相混合,通过这种融合,鲁西迪创造出一种混杂的语言边界,实现了身份的跨界流动。另一方面,鲁西迪打破虚构与真实、想象与历史的界限,并戏谑地将严肃的历史史实与虚构想象、印度次大陆文化的神话性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变形技巧结合在一起,来展示文化混杂、社会矛盾和现实的荒诞。

流散叙事写作

鲁西迪的移民生活和多次移民经历成为他热衷于流散叙事的重要原因,他善于通过诗歌把异国他乡和文化错位双重流散中的孤独、 落寞和失落的故乡联结起来。《漂流》(Crusoe)是鲁西迪发表在《格兰塔》第 31期上的第二首诗歌,描述了被追杀后他在英国警方保护下在威尔士乡村的隐匿生活。就像《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一样,鲁西迪也一直居无定所,生活在主流文化边缘,仿佛被放逐在一座“处于异域他乡,失去语言和身份”的孤岛。在鲁西迪的小说中也经常出现诗歌的痕迹,作为流散叙事的一种复调音乐,这些诗歌展现了移民者对其分裂的文化身份进行积极的重新建构。例如,《哈伦》和《卢卡》就分别以一首短诗开篇,两首韵文其实是藏头诗,X首对应的英文字首分别为“ZAFAR”,是鲁西迪长子扎法尔的名字。第 二首英文字首分别为“MILAN”,是鲁西迪次子米雷恩的名字。鲁西迪借助诗歌这种复调音乐式的语言呈现,将小说作为语言斗争的地方,为自己四处流散和边缘化的文化身份进行反击。

人物关系

编辑

时间

关系

名字

子女

1976 年至 1987 年

X任妻子

克拉丽莎·卢亚德 (Clarissa Luard)

儿子扎法尔 (Zafar)

1988年至1993年

第二任妻子

玛丽安娜·威金斯

1997年到2004 年

第三任妻子

伊丽莎白·韦斯特

儿子米兰

2004年

第四任妻子

帕德玛·拉克希米(Padma Lakshmi )

2021 年至今

第五任妻子

雷切尔·伊丽莎·格里菲思

荣誉与成就

编辑

作品荣誉

作品

奖项

《午夜之子》

1981年布克奖;1993年特别布克奖;1999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社评选的一百部二十世纪X英语小说;2008年布克奖40XX作品;詹姆斯·泰德·布莱克X奖;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学奖;美国的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欧洲亚里斯提奖

《小丑沙利玛》

Hutch Crossword 图书奖

个人成就

时间

奖项

1999年

被任命为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司令

2007年

被英女王册封为爵士

2008年

《X报》评选的“1945年以来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榜单第十三名

2013年

获安徒生文学奖;德国图书贸易X

2023 年

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 100 人之一

人物影响

编辑

鲁西迪与奈保尔和石黑一雄一起被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杰”,对后殖民文学和印度英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后殖民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英国书讯》写道,“鲁西迪的存在及其创作时间,如梦魇一般不可避免地纠缠影响着许多新近创作的小说,特别是印裔英语作家的创作”。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后鲁西迪时代”。自1981年《午夜之子》荣获当年的布克奖以来,他先后获得了英、法、美、德等国各类奖项三十余个。《撒旦诗篇》所引发的“鲁西迪事件”,引起了欧洲与东方X国家之间文学界、宗教界和政坛的国际X,也因此掀起了欧洲学界的鲁西迪研究热潮。

人物评价

编辑

英国作家拜厄特在《论历史与故事》中如此评价萨尔曼·鲁西迪的写作,“萨尔曼·鲁西迪的叙事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讲述交织在一起。《哈龙和故事海》塑造了一个机智的孩子哈龙,对抗邪恶的卡塔姆—夏德(Khattam-Shud)的故事,后者想把生动的故事之海的海抽干,然后用沉默和黑暗填满它。鲁西迪的故事像山鲁佐德的一样,把讲故事等同于生命,但是他的角色和智慧很多来自西方幻想故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绿野仙踪》,就像这些故事从《故事之海》和《一千零一夜》中汲取灵感一样。这是另一种杂交,另一种对话。鲁西迪的故事之海是宇宙中最大的图书馆。”

批评家比尔·布福德曾在《新政治家》上发表评论“鲁西迪具有上帝赋予的口才,是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故事讲述者。他单枪匹马,使英语返回到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那条充满魅力的线索,从塞万提斯经过斯特恩,一直延伸到最近的米兰·昆德拉和加布里埃尔·马尔克斯。鲁西迪相信“为了理解一条生命,你必须吞下整个世界”,从这一点出发,鲁西迪写作了一种最高品级的小说:具有魔幻性、艺术性和紧迫的政治性。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在颁奖典礼的致辞中称以鲁西迪为代表的移民作家“已经跨越了文化和语言的界限,开拓出了一种更加国际化、外向型的英国文学。鲁西迪的写作是最广义上的后殖民文学”。

美国总统拜登对鲁西迪评价道,“萨尔曼·鲁西迪凭借他对人性的洞察力,无与伦比的故事感,以及他拒绝被恐吓或沉默——代表着基本的、普遍的理想,真理,勇气,乐观和无所畏惧地分享想法的能力。这些是任何X和开放社会的基石。”

相关事件

编辑

《撒旦诗篇》引发的争议

1988年9月26日,《撒旦诗篇》在英国出版,因其内容出现对XX真主理念的质疑、对先知X的丑化、对《古兰经》来自“撒旦”的亵渎等,小说一出版便被视作为是亵渎X教的作品而遭到了X的抗议,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国际X。1989年1月,英国爆发布拉德福焚烧案,由《撒旦诗篇》引起的抗议事件正式进入国际视野。伦敦、德黑兰、孟买和纽约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焚书和抗议XX活动,造成多人死亡和受伤。巴基斯坦、印度、沙特阿拉伯、X等X人口较多的国家均纷纷发布了X令。1989年2月14日,时任伊朗X霍梅尼出于维护X教神圣性、提高自己宗教权威和转移国内政治经济矛盾的目的公开谴责该书,并发布了针对鲁西迪的法特瓦,悬赏150万美元号召全世界的X追杀鲁西迪,并要求英国X出面撤销《撒旦诗篇》的发行权,并下令禁止此书的刊印和再版。2月17日,鲁西迪就《撒旦诗篇》的出版作出公开道歉,“我已经认识到,世界各地的X因《撒旦诗篇》的出版而悲痛。我对该书出版后给虔诚的X信徒造成的痛苦深表遗憾。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多种信仰的世界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情感”。但伊朗拒绝了鲁西迪的道歉,霍梅尼重新申明法特瓦的有效性。

而在西方世界,这一法特瓦遭到西方各国的强烈谴责。1989年2月20日,伦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国际鲁西迪辩护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Rushdie Defence),支持鲁西迪的X创作观。3月2日,数千个作家联合署名支持鲁西迪的世界作家声明(Word Writers‘s Statement)公诸于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出面请求伊朗X撤回法特瓦。但伊朗X毫不理会这些声音,并于3月通过一项决议称,若英国X在7天之内不能依照伊朗的要求撤销《撒旦诗篇》的发行权以及禁止其刊印和再版,伊英关系将濒临危机。英国X对此回应道,“我们理解《撒旦诗篇》对X信仰的严重侵犯,我们不赞同该书传递的观点,但我们不能对言论X的原则置若罔闻。”同时,鲁西迪在英国X和警方的保护下隐居起来。由于英国和伊朗之间互不相让的强硬态度,导致3月7日两国外交关系的破裂。这一系列的X反应让一个仅涉及文学写作与创作X的问题已然演变成一场包含政治、法律和X的国际X。

1989年,诺奖评委会也因为《撒旦诗篇》引发的争议陷入了分歧。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反对追杀鲁西迪,但是瑞典文学院多数院士以文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了以文学院名义发表声明的提议。因此,3名X院士公开宣布退出文学院。在1991年,该书的意大利文 、日文 、挪威文的译者接连遭到X,受伤或者死亡。1993年,《撒旦诗篇》在挪威的出版商在X遭枪击。同年7月,该书的土耳其语译者内辛也成为暴徒X目标,其下榻酒店遭纵火X,共造成37人死亡,其中多数为音乐家、诗人和学者。

1989年6月3日霍梅尼逝世,根据X教的宗教规则,法特瓦只能由发出者废除,因而霍梅尼发布的法特瓦将无限期延长。在此后的将近10年间,伊朗官方曾多次重申法特瓦的有效性。直到19X9月,在英国外交官员的不断努力下,时任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宣布鲁西迪事件已经完全结束,不再采取任何行动威胁《撒旦诗篇》的作者以及与该书有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撒旦诗篇》引发的X才逐渐平息。

但该事件在X教国家的影响却一直仍然持续,X教强硬派和伊朗民间激进组织依旧坚持法特瓦的有效性,并不断提升追杀鲁西迪的悬赏金。2007年6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鲁西迪荣誉“骑士勋章”,遭到了X的抗议。6月29日在伦敦市中心发生的一起爆炸案在后来被认定为与鲁西迪被授予“骑士勋章”有密切关系。2012年,电影《X的无知》的阿语预告片再次激怒X的情绪,伊朗3·15X会提出,将刺杀鲁西迪的悬赏金在1989年的最初的基础上增加50万元。2016年2月,伊朗半官方法尔斯通讯社等40家伊朗媒体机构共同筹资60万美元,作为追杀鲁西迪的追加赏金。

其他作品争议

鲁西迪的其他作品也饱受争议。1981年出版《午夜之子》被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向英国最高法院控告鲁西迪在小说中对其进行含沙射影的指责。最终鲁西迪及其出版商被要求删除小说中所涉及的诽谤性文字,并公开向甘地夫人道歉。

1983年出版的小说《羞耻》因描绘了巴基斯坦社会 、尤其是上层X阶层不顾羞耻 ,争权夺利 、以暴力去维持X的政治生态,引起巴基斯坦上层人士的不满。

遭遇X

20X8月12日,萨尔曼·鲁西迪纽约州西部肖托夸学院进行演讲时遭一名身着黑衣、戴着黑色面具的年轻男子X,身中10多刀,造成了一只眼睛失明,一只手残疾。嫌疑人是来自新泽西州费尔维尤市24岁的哈迪·马塔尔(Hadi Matar),当场被逮捕。鲁西迪遇刺一事轰动国际舆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遇刺事件表示震惊,并称在任何情况下,暴力都是不被允许的。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与鲁西迪同在”,将捍卫所有支持言论X的人。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法国总统马克龙也纷纷X鲁西迪。另一边,伊朗《世界报》刊发头版文章,称“鲁西迪受到了真主的报复,接下来将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伊朗《贾麦贾姆报》则在头版刊登漫画作品,将“叛徒作家”鲁西迪塑造成在烈火中燃烧的恶魔,称“恶魔的眼睛瞎了”。

注释

编辑

展开[a]

当时孟买仍是英属殖民地

[b]

X教法用语,意为“教法判例”。法特瓦将作为X教国家立法和执法的依据。

[c]

约瑟夫·安东是他在隐居期间采用的别名,讲述了他躲避追杀法令长达十年的生活。

[d]

该事件被称为“锡瓦斯大X”X,内辛本人侥幸逃过一劫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萨曼·鲁西迪 Salman Rushdie.豆瓣读书. [2023-09-21].

[2]Salman Rushdie.academic-accelerator. [2023-10-26].

[3]Paul P. Murphy、Aya Elamroussi、Nicki Brown、Samantha Beech、Liam Reilly 和 Ray Sanchez. 萨尔曼·拉什迪X案的嫌疑人对二级谋杀未遂和X指控表示不认罪.СNN. [2023-10-25].

[4]方汉文主编. 当代世界文学史新编.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2: 277.

[5]任佳佳, 邓颖玲. 国外萨尔曼·拉什迪研究述评[J]. 外语研究, 2020: 106-111. DOI:10.13978/j.cnki.wyyj.2020.01.018.

[6]刘爱琴著. 英国当代编史元小说[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09: 170.

[7]X, 石云龙. 他者的“边界写作”——萨尔曼·鲁西迪的混杂身份与小说创作[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 4(04): 125-127.

[8]撒旦诗篇.豆瓣读书. [2023-10-24].

[9]刘爱琴著. 英国当代编史元小说[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09: 172-173.

[10]苏欣. 拉什迪事件研究[D]. 西北大学, 2017: 12.

[11]经纪人证实鲁西迪遇袭后近况:一眼失明,一手残疾.腾讯网. [2023-09-21].

[12]Random House to Publish Salman Rushdie Memoir.publishers weekly. 2023.10.11[2023-10-24].

[13]谢永新. 浅谈拉什迪的小说创作[J]. 南宁师专学报, 1994, (00): 19-22. DOI:10.19488/j.cnki.45-1378/g4.1994.00.005.

[14]温旎. 莫言与拉什迪创作的魔幻现实主义比较[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93-96. DOI:10.15883/j.13-1277/c.20140409304.

[15]刘苏周. 东西方之间:拉什迪的印度家园书写与文化认同[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18(10): 94-97.

[16]任佳佳. 拉什迪诗歌中的流散叙事研究[J]. 名作欣赏, 2019, (27): 103-104.

[17]Queen grants Salman Rushdie knighthood.france24. [2024-01-21].

[18]拉什迪小档案.亚洲周刊. [2024-01-21].

[19]被追杀30多年后,印度裔英国作家拉什迪遇刺,西方多国领导人谴责.腾讯网. [2024-01-21].

[20]午夜之子 Midnight' s Children (2012).豆瓣电影. [2023-10-31].

[21]消消气 第九季 Curb Your Enthusiasm Season 9 (2017).豆瓣电影. [2023-10-31].

[22]遇袭后首次接受采访,拉什迪表示他要向前看.澎湃新闻. [2024-01-20].

[23]萨尔曼·鲁西迪新书《刀》回应遇刺:这是用艺术回应暴力的方式.腾讯网. [2023-10-25].

[24](英)彼得·沃森著, 张凤, 杨阳译. 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 下[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9.10: 1013.

[25]新书《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试读.搜狐网. [2024-01-20].

[26]萨尔曼·鲁西迪 Salman Rushdie的作品(17).豆瓣读书. [2023-09-21].

[27]张晓红. 拉什迪的童话诗学和文本政治[J]. 社会科学, 2016, (07): 177-185. 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16.07.018.

[28]瞿世镜. 后殖民小说“教父”拉什迪[J]. 中国比较文学, 1999, (01): 95-106.

[29]田彧. 拉什迪小说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探析[D]. 海南师范大学, 2022. DOI:10.27719/d.cnki.ghnsf.2021.000060.

[30]萨尔曼·鲁什迪第四任前妻回忆录昨日上市.光明网. [2023-10-31].

[31]三十余年后,《午夜之子》来到中国.新浪网. [2023-09-21].

[32]三十余年后,《午夜之子》来到中国.新京报电子报. [2024-01-21].

[33]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豆瓣读书. [2024-01-21].

[34]萨尔曼·鲁什迪获安徒生文学奖.光明网. [2023-10-25].

[35]萨尔曼·拉什迪获得德国图书贸易X.出版X网. [2023-10-25].

[36]India's Post-Rushdie Generation; Young Writers Leave Magic Realism and Look at Reality.New York Times. [2024-01-22].

[37]为什么所有作家都禁不住写X千零二个故事的X?.澎湃新闻. [2023-09-21].

[38]石黑一雄诺贝尔获奖演讲:我的二十世纪之夜,以及其他小突破.澎湃新闻. [2024-01-21].

[39]X作家鲁西迪在纽约遇刺:因作品《撒旦诗篇》33年前曾被伊朗全球追杀.观察者. [2023-10-26].

[40]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汉德克和托卡尔丘克?.澎湃新闻. [2023-09-21].

[41]《撒旦诗篇》作者遇袭后带新作回归:黑暗中用文字打造乌托邦.澎湃新闻. [2023-09-21].

[42]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纽约州遇刺,联合国秘书长:非常震惊.环球国际. [2023-10-26].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796/

(43)
词条目录
  1. 人物经历
  2. 早期经历
  3. 开始创作
  4. 逃亡与写作
  5. 回归公共生活后
  6. 主要作品
  7. 代表作
  8. 《午夜之子》
  9. 《羞耻》
  10. 《撒旦诗篇》
  11. 《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12. 作品集
  13. 小说
  14. 散文集
  15. 儿童读物
  16. 创作特点
  17. 内容题材
  18. 政治与宗教
  19. 童话诗学与文本政治
  20. 印度文化建构
  21. 艺术特色
  22. 魔幻现实主义
  23. 混杂身份与边界写作
  24. 流散叙事写作
  25. 人物关系
  26. 荣誉与成就
  27. 作品荣誉
  28. 个人成就
  29. 人物影响
  30. 人物评价
  31. 相关事件
  32. 《撒旦诗篇》引发的争议
  33. 其他作品争议
  34. 遭遇袭击
  35. 注释
  36.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