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地震(earthquake),地球自然现象的一种,指的是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即地壳某个部位的岩石在内、外应力作用下突然释放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也称之为地动。地震的基本要素分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等震线。地震要素示意图震源是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发源区,理论上将震源定位一个点,实际中将其认定为一个区。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震源深度是震源...

X(earthquake),地球自然现象的一种,指的是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即地壳某个部位的岩石在内、外应力作用下突然释放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也称之为地动。

X基本要素

编辑

X的基本要素分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等震线。

地震

X要素示意图

震源是引发X、释放深部能量的发源区,理论上将震源定位一个点,实际中将其认定为一个区。

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是震源到震中的距离(h)。

震中距是从X台道震中的平距离。

震源距是从震源道X台的距离。

等震线是同一X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连线。

X发生时,震源产生的能量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X波称为X波。

X波的分类方式及特点

名称

传播方式分类

特点

细分名称

简称

特点

示意图

参考资料

X波

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X波

纵波(P-waves)

P波

推进波,以震源为中心,做前后运动,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破坏性弱

地震

P波

横波(S-waves)

S波

剪切波,以震源为中心,做垂直运动,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破坏性强

地震

S波

面波

沿着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X波

勒夫波(Love wave)

L波

震动平行于地面,只有横向波动没有纵向波动,震动幅度随深度增加而衰减

地震

勒夫波

瑞利波(Rayleigh wave)

R波

頻率低、震幅大、兼有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存在于震中以外的地方

地震

瑞利波

震级与烈度

编辑

X震级

X震级是衡量X大小的量,通过测量X波中的某个振相的幅度来获取,通常用字母M表示,一次X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标度方法有多种,如地方性震级 、短周期体波震级、宽带体波震级、面波震级 、宽带面波震级和矩震级,人们常知道的震级多为里氏震级(ML),又称为地方性震级,该震级额标度是由美国X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州X时提出,规定震中距100km处“标准X仪”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为该X的震级。震级每相差一个级别,能量约就相差32倍,每相差两级,能量约相差1000倍,目前世界上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X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9.5级X。

里氏震级能量表

X等级(ML

震感

能量/焦耳(E/J)

X等级(ML

震感

能量/焦耳(E/J)

1级

微震

2

10

7级

强震

2.0

10

2级

微震

6.3

10

8级

巨大X

6.3

10

3级

微震

2.0

10

8.5级

巨大X

2.0

10

4级

弱震

6.3

10

8.9级

巨大X

2.0

10

5级

弱震

2.0

10

9级

巨大X

2.0

10

6级

强震

6.3

10

参考资料

X烈度

X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被称为“X烈度",是X破坏后造成的结果。烈度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的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和地面的破坏等现象进行划分,一次X可以对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破坏程度,故一次X有多个不同的烈度。烈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之为等震线。

1883年,意大利X学家米歇尔·斯特凡诺·德·罗西(Michele Stefano de Rossi)和瑞士科学家弗朗索瓦·阿方斯·佛瑞尔(François-Alphonse Forel)制定了十二等级划分的X烈度表,这是现行各个国家指定的X烈度表的雏形,被称之为罗西-佛瑞尔烈度表。世界各国后来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情况进行编制,形成了本国的X烈度表。

中国X烈度表

中国X烈度表

烈度

人的感觉

房屋震害

-

房屋震害

平均震害指数

其他震害现象

Ⅰ(1)

无感

——

——

——

Ⅱ(2)

室内个别人有感觉

——

——

——

Ⅲ(3)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觉,少数较高楼层中的人有明显感觉

门、窗轻微作响

——

悬挂物微动

Ⅳ(4)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睡梦中惊醒

门、窗作响

——

悬挂物明显搬动,器皿作响

Ⅴ(5)

室内人普遍可感,室外多数人可感,多数人梦中惊醒,少数人惊逃户外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个别墙体抹灰出现细微裂缝,个别屋顶烟囱、檐瓦掉落

——

悬挂物大幅度晃动,小物件翻倒,满水晃动外溢

Ⅵ(6)

多数人站立不稳,多数人惊逃户外

少数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多数基本完好

0~0.10

河岸和松软土地出 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X;个别独立砖烟囱轻度 裂缝

Ⅶ(7)

多数人惊逃室外,骑自行车、行驶中的汽车均有感觉

少数严重破坏和毁坏,多数中等破坏和轻微破坏

0.11~0.30

河岸塌方,饱和砂层常见X,松软土地出现裂缝,砖烟囱多数中等破坏

Ⅷ(8)

摇晃颠簸 、行走困难

少数严重破坏或毁坏,多数中等破坏和轻微破坏

0.31~0.50

干硬土出现裂缝,独立烟囱严重破坏,树枝折断,房屋破坏,人畜出现伤亡

Ⅸ(9)

行动中的人摔倒

多数严重破坏和中等破坏,少数轻微破坏

0.51~0.70

干硬土出现裂缝,基岩出现裂缝、错动,滑坡、塌方常见,砖烟囱倒塌

Ⅹ(10)

骑自行车的人摔倒,处于不稳定状态的人可摔离原地 ,有抛起感

大多数严重破坏或毁坏

0.71~0.90

山崩和地裂同时出现,烟囱会从根部破坏倒毁

Ⅺ(11)

——

绝大多数毁坏

0.91~1.00

X断裂延续很长,大量山崩滑坡

Ⅻ(12)

——

几乎全部毁坏

-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注释

概率问题,个别:10%以下,少数10%~5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

参考资料

其他国家X烈度表

世界常用的X烈度表有美国、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使用的麦卡利烈度表,俄罗斯、印度等使用的苏联烈度表(梅德韦杰夫烈度表),日本使用的日本气象厅烈度表,欧盟地区使用的欧洲烈度表

日本X烈度表

强度等级

形象图

热的感觉

强度0

地震

无感

强度1

地震

室内部分人有感觉

强度2

地震

灯具等悬挂物摇晃

强度3

地震

光线不稳、器具碰撞

强度4

地震

有紧迫感,悬浮物大幅度摇晃

强度5-

地震

大多数人会感到恐惧,找固定物扶住,书从书架跌落

强度5+

地震

行动不便,未固定的家具会翻倒

强度6-

地震

高抗震性房屋、低抗震性房屋

难以站立,无法打开门,砖墙或玻璃可能会损坏或脱落

强度6+

地震

高抗震性房屋、低抗震性房屋

无法站立,左右摆动。大多数未固定的家具会移动,许多会倒下

强度7

地震

高抗震性房屋、低抗震性房屋

大多数未固定的家具会移动、倾倒,有时甚至会飞起来

参考资料

麦卡利X烈度表

烈度

影响

1(I)度

无感觉,只有仪器能观察到

2(II)度

建筑物中多数人可以感觉到,悬挂的东西开始轻微摇摆

3(III)度

大部分室内的人感觉到震动,很多人意识不到是X,停止的车辆轻微摇动

4(IV)度

大部分室内的人感觉到X,少数室外的人也感觉到震动;家中较小的饰物开始摇晃,墙和窗架有吱吱声

5(V)度

几乎所有人都有感觉;很多睡着的人惊醒,玻璃和脆弱的东西开始破碎,不稳定的东西移动或倾倒

6(VI)度

很多人惊恐逃到室外,重的家具移动或倾倒,物品跌落,少数墙上粉灰跌落

7(VII)度

优良建筑受损轻微,不良建筑有较大损坏,开动中的车辆可以感觉,走路的人难以平衡,部分烟囱震倒

8(VIII)度

行驶的车辆受到影响,特别设计的房屋损失轻微,普通建筑部分损坏,不良建筑极大损坏;烟囱、X碑、高塔和工厂中货物有倒塌,井水水位变动

9(IX)度

极大恐慌,建筑物受损严重连同地基发生位移,局部倒塌地面发生裂缝,地下水管折裂,地下喷出泥沙

10(X)度

木造建筑物毁毁,大部分砖制房屋被破坏,河堤损坏,地面强烈破裂,铁路轨道开始弯曲,大量山崩

11(XI)度

全部砖造房屋损毁,铁路轨道大量弯曲,河堤崩陷,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

12(XII)度

灾害遍地几乎全毁,地面上下起伏,视线扭曲,地貌改观,物体被抛入空中

参考资料

X序列

编辑

X的能量积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根据X周期考察和估算,一个8级X的孕震期一般至少需要二三百年,7级X也要接近二百年才能完成。X的发生则是地壳内部结构形变调整的过程,累积能量的释放过程是缓慢而渐变的,会在某一时间段内同一震源体内连续发生多次X,这组在同一震源体内的多次X按次序排列被称为X序列,一个X序列内一般分为主震、前震、余震。

主震(mainshock):X序列中最大的X。主震并不具有X性,如果X序列中有两个最大X,称为双主震。

前震(foreshock):X序列中,主震前的所有X被称为前震。

余震 (aftershock):X序列中,主震之后的所有X被称为余震。

X分类

编辑

成因分类

X的发生是由于地壳运动,使X发源地内部物质发生了形体和位置的改变引起的。引起X的原因有很多,由构造活动或者火山喷发引起的X为天然X,由人类矿山采掘、建造水库蓄水引发的X为诱发X,由爆破、核爆炸引起的X为人工X。

构造X,又称之为断裂X,由构造变动造成断裂活动所产生的的X。大多数的X是构造X,约占X总数的90%。构造X多数为浅源X,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活动频繁,X强度大,破坏非常强烈,造成损失大。

火山X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X。火山喷发形成的冲击力可能引发X,也可能是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引发X,或者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X。火山X约占X总数的7%,其特点是震源深度小,X强度小,影响范围少。

冲击X是因山崩、滑坡、地下溶洞塌陷引起的X,又称为塌陷X。约占X总数的3%,其特点是震源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低,破坏性低。

震源深度分类

根据震源的深度可分为深源X(震源深度300~700千米)、中源X(震源深度700~300千米)、浅源X(<70千米)。

震级大小分类

根据震级大小可分为微震(<3级)、弱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6级)。

震中距分类

根据震中距可分为地方震(震中距<100千米)、近震(震中距100~1000千米)、远震(震中距>1000千米)。

X带是指X震中分布集中的地方。X带往往与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

地震

全球X分布带

全球X带

环太平洋X带

环太平洋X带是环太平洋板块的X活动带,大体包含南美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向南经南美洲南端,经马尔维纳斯到至南乔治亚岛,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北部经墨西哥沿北美洲西岸至阿留申X岛,向西沿太平洋板块边缘阿留申岛弧西进经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至千岛X岛和日本X岛;从日本X岛向南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X岛、关岛至雅浦岛;一支向西南经琉球X岛、中国台湾、菲律宾至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喜马拉雅X带汇合后,向东南经罗门X岛、斐济岛至新西兰。该X带发生的X约占全球X总数的 80%,集中了全世界 80%以上的浅源X 、90%的中源X 和几乎全部的深源X,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大X、2011年3月11日的311东日本大X等等。

地中海—喜马拉雅X带

地中海—XX带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大致呈东西方向,西起大西洋亚速尔X岛,经地中海沿岸、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至帕米尔北部,沿喜马拉雅山麓经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延伸至印度尼西亚,最终与环太平洋X带相接。该X带集中了全球15%的X总数,主要为浅源X和中源X,缺乏深源X,X的有1934年的尼泊尔8.1级X、2015年5月12日的尼泊尔7.5级X。

大洋中脊X带(海岭X带)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包括大西洋中脊X带、印度洋海岭X带、东太平洋中隆X带3个X带,与板块分界线一致,多为浅源X。

中国X带

中国地区处于环太平洋X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X带交接地区,X活动频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将中国X的空间分布划分为四个地区共计23个X带 。

地震

中国X分布图

华北地区

包括郯城-庐江X带、燕山X带、河北平原X带、山西汾河X带、渭河平原X带。

东南沿海地区

临近环太平洋X带,包括东南沿海X带、台湾西部X带、台湾东部X带。

地震

中国主要X带分布图

西北地区

板块活动在陆地内的影响区,包括银川X带、六盘山X带、天水-兰州X带、河西走廊X带、塔里木南缘X带、南天山X带、北天山X带。

西南地区

断裂活动强烈的地区,X高发地区,时常有大型X发生,多集中在高山和盆地的交界线上。包括武都-马边X带、康定-甘孜X带、安宁河谷带、滇东X带、滇西X带、腾冲-澜沧X带、X察隅X带、X中部X带。

X灾害

编辑

X灾害特点

X灾害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X性强、影响面广的灾害特点。

X的发生往往在几分钟之内,持续时间几秒至几十秒。其瞬发性的特点往往导致人们从思想上和物质上都没有准备时间;如若X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X波到达地面后,短暂的时间段内便可能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其预防难度大,灾害性重。除了建筑物的破坏之外,X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瘟疫、放射性污染等,其造成供电系统破坏、交通中断、网络及通信系统瘫痪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也会对生活和救援造成严重的困难;巨大的伤亡及经济损失往往也会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人民心理上也可能造成创伤。

X灾害形式

X灾害按其与地振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和X灾害要素的组成可分为直接灾害、次生灾害两种。

直接灾害

X直接灾害是指由X的原生现象,是地面振动直接造成的灾害。直接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社会经济受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主要包括X时造成的水体破坏(地面涌水、海啸、湖震等)、地面破坏(地面变形、裂缝、地面下沉塌陷、地表喷砂X等)、山体等自然物破坏(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建筑物开裂倒塌、道路中断、管道断裂)等。

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指由X运动过程和结果而引起的灾害。次生灾害分为衍生灾害和社会性灾害两种,衍生灾害是指X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X海啸引起的水灾、X导致水库大坝溃决发生的洪灾、X诱发的地面下沉导致的雨季洪水泛滥等)、火灾(X导致的火源位置变动引起的火灾、X导致的煤气管道产生破裂发生的火灾、X导致的输电线路松弛引发的火灾等)、污染源破坏(工厂毒气泄漏、水体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核泄漏等);社会性灾害是指X会对人类社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形成社会性灾害。如X造成设施破坏、环境破坏、水源污染而形成瘟疫;X对农业的破坏造成生产力降低形成X;因破坏严重、救灾不力、供应中断或X谣言引起的社会X;由X造成工业生产停滞、供应中断等形成的经济发展停滞或衰退引起的社会动荡;巨大的伤亡及经济损失对人们心里形成的心理性创伤等。

X灾害的划分等级

X灾害一般按X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情况划分为一般X灾害、较大X灾害、重大X灾害、特别重大X灾害四个等级。

名称

死亡人数或经济损失

震级

一般X灾害

20人以下死亡或一定经济损失

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X

较大X灾害

20~50人死亡,较大经济损失

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X

重大X灾害

50~300人死亡,重大经济损失

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X

特别重大X灾害

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该地区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

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X

X预报

编辑

研究X的目的,在于掌握X活动的规律,做出X的X预报问题。X预报又称为X预测,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X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个要素。目前的X预测主要研究方向分为三种,一是通过X发生时的地质构造特点作为X研究的地质方向;二是运用统计方法,归纳总结X发生的时间序列规律来推测X的变化;三是观测X发生前的X前兆,包括X前的地形变、地磁(电)场、地下水位及其化学成分等的长,中、短、临各阶段前兆变化特征来判断X的发生。

X预报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年至10年)、短期(1日至数百日以下)和临震期警报(24小时以内),其具体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界限和依据。中长期预报通常是对X形势的估计,对基础性建设和设计做好必要的防范准备,短期预报和临震期警报是为了及时做好防震、抗震的工作。现阶段全球的X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X孕育发展的规律,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有滞后性和局限性等特点。

X观测

X观测是X学的基础,要捕捉X的微观前兆,需要建立多方位全面的X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建立起全面的X观测台,如中国的中国X台网;美国的国家X台等。并形成了全球数字化X台网(Global Scism Net,GNS)。GNS是由分布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总计120个台站组成的,可使全世界数据用户方便地获取高质量的X数据,大多数数据可通过与计算机相联的调制解调器在互联网X问查阅,用于X的监测和研究。

X观测工具:X仪

X仪(seismograph)是记录X波的仪器,是X观测的主要仪器。它是一种可以接收地面振动,并将其以某种方式记录下来的装置。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重物的惯性,在X发生时地面震动X仪保持不动。X仪记录下的信息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代表着X发生的时间、不同性质的X波到达的时间、振动强度等一系列信息。由X曲线构成的图叫做X图,X图可以显示出X的强烈程度和X波的特征,并由此数据特征推断出X的震中位置、震中距等基本要素。

地震

X仪

1880—1890年间,英国地质学家、X学家约翰·米尔恩(John Milne)在旅日期间与同事詹姆斯·尤因(James Ewing)、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研制出X架具有科学意义且较为实用的现代X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X仪也不断出现,如水平摆式X仪、倒立大型水平向及垂直向X仪、电流计记录式X仪等等;观测方式不同和假设位置的不同也使X仪的种类各不相同, 如观测方式不同的宽频带数字X仪;架设位置不同的地面X仪、海底X仪等等。

X观测站点:X台

X台(seismic station)是利用各种X仪器进行X观测的观测点,是开展X观测和X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约翰·米尔恩研制出X台现代X仪后便设立了X台,并由此组建了X台网系统,随着X台的增多,不同地区和国家的X台网不断加入X台网系统,逐步形成了全球数字化X台网(global seism net,GSN)。

X前兆

X前兆是X发生前产生的许多相关现象,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

微观前兆

微观前兆是人类无法用X看到或感官感觉到必须借助仪器长期监测才能发现的自然现象变化。其包括地应力变化、地形变化、地磁异常、地电流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X波传播速度变化、地温变化、重力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等,均必须用仪器或技术手段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才能得出结果。

宏观前兆

宏观前兆是人类可以可以感知到的X前兆。

地下水异常

X发生前常引起地下水异常,由于X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这些变化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成为人们观察X前兆的“窗口”。其异常状态包括地下水位、水量的异常(突然下降或高升)、水质的变化(变色、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水温的变化(水温变高或变低)以及翻花、冒泡等。但并非所有的异常变化都与X有关,气候变化、人为因素都可以造成地下水异常发生,需要全面分析考虑查明原因。

动物反应异常

动物的某些器官感应敏锐,他们常在X前做出异常反应。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包括:惊恐反应(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惊飞等)、抑制型异常(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冬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青蛙上岸等)。但并非所有的异常变化都与X有关,生病、X、饥饿以及气候和生活环境变化都可能引起动物异常状态的发生,需要全面分析考虑查明原因。

地声

X时或临震前常在地下发出声响,这种声响被称之为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的最多,常如闷雷声,载重车通过声、风声、金属碰撞声。

地光

地光是临近强烈X发生时出现的发光现象。地光的状态各不相同,有的呈大面积笼罩地面,有呈条带状闪光,有的如火球升起,其颜色以白中发蓝居多,间有红色、黄色及其他颜色,其形成的原因尚无定论。

其他

诸如天气异常(骤冷或骤热)、大风、暴雨、大雪等异常现象。

X预警

X预警是指,在X发生之后,在X波尚未到达邻近区域之前(电波速度比X波速度快,电波速度约30万公里/秒,X波速度约4公里/秒),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向X波尚未到达的地区发出警告。其目的是利用时间差让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在X尚未到达之前做出反应赢得逃生活动的时间。实时X预警系统作为一种新型X减灾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自己的X预警系统,并在防震减灾的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实效。

应震措施

编辑

破坏性X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X发生后要根据所处的环境迅速做出反应。目前公认的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是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

  • 充分考虑所处楼层位置和抗震强度。如在平房内可以迅速至室外宽阔的地方,如在楼房内应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切勿外逃或跳楼,尽量不要使用电梯。

  •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X聚集的场所应立即躲在坚固物品下面,待X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切勿乱跑形成踩踏事故。

  • 远离危险区,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远离山崖,陡坡,河岸,防止山崩、滑坡、泥石流、水灾。

  • 如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 避震时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蹲下或坐下,X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X监测后全球十大历史X

编辑

震级

发生时间

震中

震源深度

极震区烈度(麦加利X烈度)

伤亡人数

造成影响

9.5级

1960年

智利蒙特港巴尔迪维亚(瓦尔迪维亚大X)

35千米

XII(12)度

死亡5700多人

X引起普惠火山喷发,同时引发了空前规模的海啸,在23小时候海啸到达太平洋彼岸日本,造成800人X,15万人无家可归

该次X将智利南部康塞普西翁市、瓦尔迪维亚市、奥素尔诺市和蒙特港夷为平地,许多湖泊消失,同时又出现新湖泊,湖区发生数以千计的山崩

该次X激发了较强的地球X振荡,使地球X振荡现象首次得到正式确认

9.3级

1964年

美国阿拉斯加湾

20 ~ 45千米

IX ~X(10-11)度

死亡130余人

该次X伴随着大范围的垂直错动,地表最大垂直位移超过10 米,地表最大水平位移达20米

X引起大范围雪崩和岩崩,陆上和海底都发生大量滑坡,X引起的巨大海啸席卷阿拉斯加湾,导致海水浸入多个陆地湖泊,海啸波及美洲大平洋沿岸、夏威夷和日本,直抵南极洲沿海

X在震中区激发了大气波动,这是首次鉴别出在震中区激发、又在大气中传播了长距离后的X气压波

9.3级

2004年

印度尼西亚锡默卢岛(苏门答腊-安达曼X)

30千米

IX(10)度

X和海啸造成超过30万人罹难

X形成了1300千米长、约300千米宽的破裂带

X引起的印度洋海啸是190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最大海啸并首次被地球探测卫星的测高系统观测到

X激发了较强的地球X振荡

9.09级

2011年

日本宫城东部海域

24千米

IX(10) 度

19747死、2556失踪、6242伤

X激发了大规模海啸,抵岸浪头最高达10米,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啸高度是2.5米。海啸造成日本福岛X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导致超过10万居民撤离

X使海底测点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了5~24米;根据位移观测结果模拟出的接近海沟处的海底最大位移达到了50米

8.9级

1952年

俄罗斯堪察加东部近海

——

——

未造成人员伤亡

X引发的海啸波及到夏威夷X岛,由于勘察加半岛地广人稀,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8.79级

2010年

智利马利

35 千米

VIII(8)度

海啸和X造成525人死亡

X触发海啸引发6m高巨浪,卷走火车,搁浅游轮,导致通讯中断电力瘫痪,并引发了南极冰震

8.75级

1906年

厄瓜多尔西部沿海

——

——

死亡约1000人

X触发海啸引发5m高巨浪冲击厄瓜多尔海岸,海啸造成约500人死亡

8.7级

1965年

阿留申X岛(拉特X岛X)

33千米

——

——

X引发的海啸使申雅岛的海浪高度达到10.7米

8.6级

1950年

中国X察隅、墨脱(墨脱—察隅)X

最小11千米,最大37千米

XII(12)度

死亡4500 余人

历史X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X,X诱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并导致雅鲁藏布江下游沿岸多处发生了堵江断流

8.58级

2012年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西部海域

20.0 千米

——

——

监测到27厘米和31厘米的海啸波,未造成强烈破坏

参考资料:

X学(seimology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X及其有关现象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是掌握X活动的规律,实现X预报,进行抗震防震,以及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X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X灾害及其预测预防、X物理及其应用、X观测和数据处理。对X的研究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对X灾害进行预测和预防,一方面可以借助X学发展运用来进行X勘探等服务,从而演化出X学的诸多分支,如天然X学、历史X学、爆炸X学、应用X学、工程X学等。

X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虽然早在中国的东汉时期,张衡便创制了世界上X架X仪一一候风地动仪,但直到20世纪出X学才逐渐开始了定量化的研究。早期的X学发展仅局限在X的观测上,18世纪年英国地质学家约翰·米歇尔(John Michell)发明了X个摆式验震器,他对于X学的贡献被称为X学之父。19世纪开始随着X仪器不断改善和发展,X学观测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现代X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X波理论、观测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的飞速进步与迅猛发展,使得X勘探的技术也不断进步完善,应用X学的发展也助推了X台网系统的完善,现今X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中发展速度最快、研究程度最高、应用领城最广的一个分支。

注释

编辑

展开[a]

美国地质调查局测X震级为9.1,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团队测X震级为9.3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舒良树.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 第3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009: 79. ISвN:978-7-116-06491-1.

[2]《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 地球科学大辞典(基础科学卷). X华 , 田建茹. 第1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01: 971. ISвN:7-116-04670-4.

[3]宋春青, 邱维理, 张振春. 地质学基础. 第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1: 235-236. 978-7-04-016565-4.

[4]赵克常. X概论. 第1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1: 2-3. ISвN 978-7-301-19956-5.

[5]X震级的规定(GB 17740-2017).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2023-02-15].

[6]震源、震中和X波.中央X门户网站. [2023-02-15].

[7]X的震级和烈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023-02-15].

[8]震级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2-15].

[9]X震级.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23-02-24].

[10]鄢家全, X中, X, 温增平, 俞言祥, 刘爱文, 潘华, 吕红山, 郝玉芹. 中国历史X烈度表研究[J]. X学报, 2011-01-01, 33(4): 515-531. [2023-02-16].

[11]中国X烈度表(GB/T 17742-2020).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2023-02-16].

[12]X烈度.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3-02-17].

[13]震級和烈度.澳门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23-02-17].

[14]X信息:X烈度说明.日本气象厅. [2023-02-16].

[15] (德)G. Grűnthal. 欧洲X烈度表1998. 黎益仕, 温增平. 第1版. 北京: X出版社, 2010-2-1: 1-80. ISвN:9787502836726.

[16]什么是X的主震和余震.中国X信息网. [2023-02-21].

[17]X序列及其分类.福建省X局. [2023-02-21].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防震减灾术语 第2部分:专业术语(GB/T 18207.2-2005). 第1版.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03-28: 4. 书号:155066·1-23265.

[19]X.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2-17].

[20]薛艳, 刘杰, 姜祥华. 全球及主要构造带大震活动状态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12-28, 64(12): 4X-4436. [2023-02-19].

[21]三大X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2-19].

[22]X在我国的分布.中国地质调查局. [2023-02-20].

[23]X灾害有什么特点?.深圳市应急管理局. [2023-02-26].

[24]赵克常. X概论. 第1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 102. ISвN 978-7-301-19956-5.

[25]陈祥军, 王景春. X灾害防治. 第1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0: 34-35. ISвN 978-7-112-13144-0. (2)

[26]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问答.宣城市X局. [2023-02-26].

[27]马彩霞. X文害及防震减灾对策. 第1版. 宁夏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3: 02. ISвN 978-7-227-05119-0.

[28]X灾害如何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2-26].

[29]赵克常. X概论.. 第1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 103-121. ISвN 978-7-301-19956-5.

[30]潘 懋 , 李铁锋. 灾害地质学(第2版). 第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1: 67. ISвN 978-7-301-19927-5.

[31]X知识百问(五).中国X局地质研究所 . [2023-02-26].

[32]赵克常. X概论. 第1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 86. ISвN 978-7-301-19956-5.

[33]黄赞. 动物行为异常与X灾害预警[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7-01-01, 27(1): 29-35. [2023-02-26].

[34]黄赞. 动物习性异常作为X前兆研究的历史与未来[J]. X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01-01, 27(4): 44-51. [2023-02-26].

[35]杨程, 解全才, 刘泉, 王丽艳. 日本X预警系统发展历程[J]. X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01-01, 39(4): 126-134. [2023-02-28].

[36]张晁军, 陈会忠, 沈萍, 黎明, 赵X. X预警实质的探讨[J]. X科学进展, 2022-04-25, 52(4): 154-160. [2023-02-28].

[37]李启成. X预报与X预警[J]. 国际X动态, 2012-01-01, (1): 8-12. [2023-02-28].

[38]赵克常. X概论. 第1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1: 122. ISвN 978-7-301-19956-5.

[39]X时如何自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X. [2023-02-28].

[40]X发生时如何X时间科学避震.宣城市X局. [2023-02-28].

[41]平成 23 年(2011 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X(東日本大震災).日本气象厅. [2023-02-23].

[42]2010 年智利马乌莱X引发的南极冰震.自然地球科学. [2023-02-23].

[43]X之最.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2-24].

[44]美国X,1965 年.USGS. [2023-02-26].

[45]美国阿拉斯加湾强震引关注 地球处在大震活跃期?.新华网. [2023-02-26].

[46]詹慧丽, 白玲, 陈治文. 1950年X墨脱—察隅8.6级X震源参数、发震构造及周边X活动性[J].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3-01-25, 54(1): 44-55. [2023-02-26].

[47]印度尼西亚X引发海啸预计不会对我国造成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X. [2023-02-26].

[48]世界X大X.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2-21].

[49]十大历史X.中国X信息网. [2023-02-21].

[50]世界上 20 次最大X的列表.USGS. [2023-02-24].

[51]金旭, 傅维洲, 田有, 于平. 固体地球物理学——X学、地电学与地热学. 第1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2-05: 1. ISвN 978-7-116-07567-2.

[52]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 地球科学大辞典——基础学科篇. 第1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1: 152、971. ISвN 7-116-04670-4.

[53]周光召..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第2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03: di 5-135. ISвN 978-7-5000-7958-3.

[54]X学史.NSF. [2023-02-28].

[55]B.F.Howell. X学发展史大事记(1751-1978). 吴忠良.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2-11, 7(4): 93-95.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814/

(47)
词条目录
  1. 地震基本要素
  2. 地震波
  3. 震级与烈度
  4. 地震震级
  5. 地震烈度
  6. 中国地震烈度表
  7. 其他国家地震烈度表
  8. 地震序列
  9. 地震分类
  10. 成因分类
  11. 震源深度分类
  12. 震级大小分类
  13. 震中距分类
  14. 地震带
  15. 全球地震带
  16. 环太平洋地震带
  17.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18. 大洋中脊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19. 中国地震带
  20. 华北地区
  21. 东南沿海地区
  22. 西北地区
  23. 西南地区
  24. 地震灾害
  25. 地震灾害特点
  26. 地震灾害形式
  27. 直接灾害
  28. 次生灾害
  29. 地震灾害的划分等级
  30. 地震预报
  31. 地震观测
  32. 地震观测工具:地震仪
  33. 地震观测站点:地震台
  34. 地震前兆
  35. 微观前兆
  36. 宏观前兆
  37. 地下水异常
  38. 动物反应异常
  39. 地声
  40. 地光
  41. 其他
  42. 地震预警
  43. 应震措施
  44. 地震监测后全球十大历史地震
  45. 地震学
  46. 注释
  4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