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英文名:wujiang),又称黔江、德江、延水,是贵州省X大河,长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乌江位于亚欧大陆中南、中国西南部,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4°18′-109°22′,北纬26°07′-30°22′,发源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盐仓镇香炉山花鱼洞,其中南源三岔河作为主源。乌江流域横跨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4省(市),共56个县区,全长1037千米,流域总面积为11.57万平方千米。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较大的支流有六冲河、猫跳河等15条,天然落差2391米,平均水资源总量551.13亿立方米。
名称由来
编辑乌江,又称黔江、德江、延水、牂牁江、延江、巴涪水、涪陵江、涪水。在先秦时期,贵州属牂牁古国,乌江因此称为牂牁江;秦至唐前期“蜒”X在今乌江流域聚居,称乌江为“延江水”;古代“巴人”所建立的“巴国”,包含了现今乌江流域的很大范围,所以乌江也称为“巴江”;历史上在乌江边曾设立有“涪陵县”、今思南位置设置有“水德江长官司”,亦称“涪陵江”、“德江”。唐朝时设立黔中道,因此在唐宋时期乌江又称黔江;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在县(今沿河河东田坝)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由此可见,乌江在唐代也被称为“务川”。
在元代,乌江首次被称为乌江。蒙古人南下,用蒙古语记下各地的名字,再音译成汉字,导致了许多谬误,“务”是微母字,元代发音构拟为vu,但蒙古语没有v辅音,所以用一个相近的qu来代替,在后来转写时记成影母字“乌”,乌江也是由此得名。
位置境域
编辑乌江流域位于中国云贵高原的东部斜坡上,西与牛栏江、横江以乌蒙山为界;南以苗岭与珠江水系分隔;西北有大娄山与赤水河、綦江分流。其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4°18′-109°22′,北纬26°07′-30°22′,流域总面积8.79万平方公里,贵州境内面积6.68万平方千米,干流全长1037公里。乌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发源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盐仓镇香炉山花鱼洞;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贵州赫章县的妈姑,两源在黔西县的化屋基汇合形成鸭池河段,化屋基以上为上游,河长325.6千米,流域面积19923平方千米;化屋基至思南为中游,河长366.8千米,流域面积33132平方千米;思南至河口为下游,河长344.6千米,其中,贵州境内河长181.8千米。乌江在贵州省集水面积1000千米以上的支流有16条,主要有三岔河、六冲河、猫跳河、偏岩河。
乌江干流图
历史成因
编辑乌江流域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期间,印度板块在向北推进的过程中,青藏高原由于变形隆升开始向东南侧挤压,缓解了印度板块的挤压力,使得青藏高原的侧向挤压成为西南新构造运动的主应力场,最大主应力为东西向,并且这种主应力场一直延续至今。
在受到近东西向挤压力的作用下,乌江流域开始早期构造活动,坳褶多表现为与应力垂直的南北向,东西向断裂在适应现代应力场的活动中呈现为张裂运动,东北向、西北向断裂呈现为扭压或扭张运动,其中东北向断裂控制乌江流域的格局。乌江流域自上新世以来抬升了约400米,第四纪以来约上升200米。乌江流域的河流阶地从第四纪以来,受到构造运动影响,主干发育了四级阶地,且阶地数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威宁-水城一带的较大支流上只见三级阶地,这主要受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和青藏高原隆升的横向挤压作用,其发生的地壳周期性和间歇性隆升与溯源侵蚀的共同影响,流域内新构造活动比较活跃,发生了多期构造运动。
流域水系与特征
编辑水系组成
乌X流域水系属于典型的山区雨源性峡谷型河流,流域内径流补给为大气降水,径流分布呈现上下游大、中游鸭池河附近较少的特征。同时乌江流域内河谷纵横深切,水系呈羽状分布,河网密度大,流域面积整体左岸大于右岸。乌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河长325.6千米;北源六冲河,河长268千米,根据“河源唯远”原则,将南源三岔河作为主源。较大的支流有六冲河、猫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等16条。
此外,根据岩石含水类型及其组合特征,乌江岩溶水可以划分为以石灰岩为主的裂隙-溶洞-管道水、以白云岩为主的岩溶孔洞-裂隙水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
干流流段
乌江由西向东一路奔流,由小到大、由散到聚,干流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上游为三岔河和六冲河两源汇口-化屋基以上,中游为两河汇合处至思南,下游为思南以下。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万平方公里,在贵州省境内长889千米,面积6.68万平方千米。
根据“河源唯远”原则,将南源三岔河作为主源。三岔河发源于贵州西部高原乌蒙山脉东麓,威宁县盐仓镇营硐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三岔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河长为325.6千米,流域面积7264平方千米,流经石灰岩地区,多溶洞和伏流,落差1398.5米,河谷深切,水力资源丰富。该流域历史时期的径流以2.8m3/s/10a的速率波动下降,在17.61-63.03m3/s之间浮动。在1980-1990年间径流量先增加后减少,1991-2006年径流变化以正距平为主,2007-2017年以负距平为主,说明流域水量在这些时期依次经历了波动较大的丰水期和少水期。
六冲河发源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流经镇雄县、七星关区、纳雍县、大方县、织金县、黔西县6区县,汇入乌江上园三岔河。流域总面积10822平方千米,其中贵州省境内流域面积10317平方千米。干流全长273.4千米,全河总落差1294千米,平均比降4.7%,平均流量175.9立方米每秒。河谷深切,河道沿途多为峡谷,河谷最窄段宽仅60米。有一级支流1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千米的有7条,50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4条。流域喀斯特地貌较发育,溶洞、暗河、封闭式盆地、海子较多。域内伏流河段达23处,长约40千米。水能蕴藏量大,建有被列为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乌江水电基地中首批开工建设的电源项目洪家渡电站。
主要支流
印江河
印江河为乌江下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松桃县石梁乡两岔河村北西2千米凉风坳,自北向南流,进印江县境内后曲折向西南,经印江县城峨岭镇折西北流,沿思南、印江县界进德江县,至德江县潮砥镇汇入乌江。印江河流域集水面积1245千米,河长96千米,平均比降4.91‰,多年平均流量21立方米每秒,自然落差752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万千瓦,100千米以上的支流有干草河、六井溪河。
印江河
猫跳河
猫跳河是乌江中游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塔墓山,河源海拔1314.4米。流经平坝区、清镇市、修文县等地后,在修文县李家湾注入乌江。猫跳河总长179千米,流域面积3246平方千米。河口海拔765.4千米,落差549千米,平均坡降3.07‰。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主要有麻线河、后六河、乐平河、麦架河、修文河和暗流河6条。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17.6亿立方米。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发育,以峰丛洼池、峰丛山地为主,沿岸多深邃竖井、落水洞及地下水深埋。猫跳河水能蕴藏量丰富,是中国最早完成全流域梯级开发的河流,河上共建有7级电站,总装机容量39.4万千瓦。
猫跳河
水文特征
水能
据1978-1980年进行的中国水能资源普查统计,乌江全流域理论蕴藏量达1042.6万千瓦(913.3亿度/年),干流理论蕴藏量580万千瓦(508亿度/年),约占全流域的56%。在长江各大支流中,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数量仅次于氓X大渡河与雅碧江,居第三位。根据中国水力资源第三次复查成果,乌江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总计10226MW;技术可开发量13994MW,可建电站312座,年发电量达539.28亿kW·h;经济可开发量13748MW,可建电站259座,年发电量达528.35亿kW·h。其中,乌江干流理论蕴藏量5758MW,占全流域的56%;技术可开发量10422MW,可建电站12座,年发电量358.62亿kW·h,分别占全流域的74%和73%,是中国大型水电基地之一。
贵州省境内乌江梯级水电站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
指标
水质
根据2016年乌江流域贵州段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质监测数据,乌江流域内各小流域之间差异显著,清水河流域水质最差,三水期平均样点超标率高达62%,湘江流域有20%样点超标严重,乌江干流中游水质次之,其余流域样点均处于Ⅱ类以上,且无样点超标,总体上乌江流域丰水期水质受农业面源影响略低于平水期和枯水期。其中乌江上游主要是受威宁、六盘水、水城县煤矿企业污水排放以及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六冲河支流、响水河支流、三岔河干流上游水质受污严重;乌江流域中下游开阳县、息烽县、织金县等共有28家涉磷企业,总磷污染严重。
但据2019年水质监测,乌江重庆段全流域整体水质达到Ⅲ类,部分断面水质达到Ⅱ类。20X,乌江水质综合达Ⅱ类、郁江水质稳定保持或优于Ⅱ类,城市水质综合指数(CWQI)排名全市X。
乌江流域
径流
乌江流域径流由降水形成,径流深分布特征与降雨分布特征一致,一般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呈现上游和下游大、中游鸭池河至江界河区间较小的马鞍形变化特征。降水较大的引子渡水电站以上流域、洪家渡水电站至东风水电站区间流域、构皮滩水电站至思林水电站区间流域的径流模数均较大。多年平均径流量5-10月份占全年径流量的80%左右,11月份-次年4月份占全年径流量的20%左右。上游三岔河徐家渡以上径流深745毫米,鸭池河以上径流深616毫米,干流江界河以下区间径流深在650毫米左右,鸭池河至江界河区间径流深最小为460毫米左右。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乌江流域气候为中X带X季风气候,由于流域处在地势相对较高的高原面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整条河流气候上差异明显,其中河流上游在地势较高的高原面上,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春季偏干旱;中下游处属于X带季风X气候,整年温和多雨,相对湿度也较大,日照时间较少。
气温
乌江流域年均气温为14-16℃,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平均气温从上游的13℃逐渐增高至下游的18℃;全年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份,3℃-8℃左右;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东部沿河、中部贵阳、西部威宁,分别低达为-5.4℃、-7.8℃和-15.3℃;最高月平均气温18℃-29℃,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4.1℃。
降雨
乌江流域年累计降雨量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整个流域年累计降水量范围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乌江流域属于降水补给型河流,流域内6月和7月频繁发生暴雨、阵雨。
风向
乌江流域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受欧亚大陆冷高压的影响,气候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在夏季,主要受到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太平洋的海洋性气候影响,东部呈现出干旱、连续十几日都是晴天的现象;在冬季,乌江流域主要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高低阻滞使得中部分水岭地带形成了静止锋,锋前呈现出晴朗天气,锋后则整日阴雨绵绵。
地质
地质构造
乌江流域在贵州境内的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的六个三级构造单元,分别是威宁-水城迭陷断褶束、黔南古陷褶断束、黔中早古拱断褶束、正安早古拱褶断束、印江早古褶断束、桐梓一毕节古陷褶束。
乌江流域位于扬子地台中部,扬子地台北接秦岭褶皱带,南临右江褶皱带,西接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靠华南造山带,它是从震旦纪开始,直到中三叠世的一个接受型沉积地台。流域内断褶发育,其中上游发育有NW、EW、NS向断裂,中下游以NE、NNE和NEE向断裂为主。其盖层巨厚,褶皱发育旧。在中三叠世前属海相沉积,由于泥盆、石炭纪时相对拱起,故大部地区是二叠系灰岩直覆于下古生界之上。晚三叠世后转为陆相沉积。盖层累厚数千米至近万米,以碳酸盐岩为主。褶皱发生于燕山期,喜山期有轻度变形。新第三纪以来,地壳运动以间隙性抬升为主,从而形成具有三级剥夷面的山原地貌。乌江狭谷便是深切最低一级剥夷面形成的,故具有现今格局的乌江是数十万年前第四纪中期的产物。
地层特征
乌江流域地层发育完全,出露的地层包括远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其中古生界、中生界发育广泛,流域上游多以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出露,下游以寒武系、奥陶系岩层为主。
乌江流域属扬子地层区,地壳间歇性抬升使本区地貌具有明显的层状发育特点,流域内出露地层除白垩系外,其余各系地层均有分布,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侏罗系、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地层主要为砂岩夹碳酸盐岩,中、晚元古宇地层主要是陆源碎屑岩。在流域西南缘出露有元古代火山岩,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占70%以上,多数地区岩溶发育,地形复杂。此外,流域内还发育有规模宏大的侏罗式褶皱,其中隔槽式最为典型,由一系列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平行排布而成,在很多地区还发育了与褶皱轴大致平行的冲断层及斜切轴线的平移走滑断层。
岩石特征
乌江流域出露的地层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从下到上主要包括南沱组、陡沱山组和灯影组,南沱组主要为冰碛砾岩,含丰富砾石;陡沱山组为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夹凝块岩;灯影组主要以浅海相的白云岩为主,厚度较厚。
矿产资源
乌江流域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品质优良。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采,是中国西南矿产集中分布地区之一。乌江流域已探明52种矿产储量,产地521个,有黑色金属2种,产地63个,仅贵州境内,就已发现82个矿种,2100个矿床、矿点,其中52种矿产中有26种储量名列中国前十名。
在乌江流域的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以铝为主,已探明有3.14亿吨。此外,煤炭资源在乌江流域也较丰富,保有储量315.5亿吨,素有“两南煤海”之称,全为无烟煤,是中国第二大无烟煤产区,使乌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地形地貌
乌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上,东部靠近佛顶山和梵净山;西部海拔1600-2800米左右,与乌蒙山相连,乌蒙山脉地势最高;中部海拔1000-1800米,苗岭山脉横贯中部,是乌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东北部有武陵山脉,经过北东向进入湘西,是乌江与沅水的分水岭;北部与大娄山脉相连,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整个流域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呈现三大梯坡分布,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以高原、丘原及低山丘陵等地形为主,东西向高差大:西部高原2000-2400米,中部丘原1200-1400米,东北部低山丘陵500-800米,流域总落差2123.5米。
乌江流域河谷地貌主要以峡谷为主,深切高度约300米,峡谷段内同时存在宽谷,形成串珠状形态河谷。流域所在的云贵高原是东亚岩溶区域中心,有着世界上发育最复杂、分布最广泛、类型最齐全的岩溶,其中流域所在的贵州省是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大、岩溶最发育的省份,该省碳酸盐岩出露面积为13万平方千米,为全省总面积的73.6%。岩溶地貌造就了流域内千姿百态的奇峰异洞,悬崖峭壁、险滩瀑布。
乌江上游地处云贵高原向斜坡过渡山区,喀斯特发育充分,有75.6%的区域均为碳酸盐岩发育的岩溶地貌,喀斯特碳酸盐岩在风化作用以及河流侵蚀作用下,下切形成峡谷型河道。河谷深切,河道弯曲狭窄,多崩石堆积,三岔河的马场、六冲河的寄仲坝、六圭河一带河谷比较开阔,有阶地发育。乌江中游上段穿越黔中丘陵区,下段为盆地至高原斜面河谷深切区。两岸多悬崖绝壁,河谷深切成峡谷,河道险滩众多,尤以乌江渡到至构皮河段的漩塘、镇天洞和一子三滩最为险恶,为全江X的断航险滩。下游许多河段发育成箱式河谷,河岸两侧峰丛林立,但相对距离并不很大,且在河谷发育过程X现了一些相对宽阔平缓的台地、阶地。
土壤
乌江流域的土壤以石灰土、黄壤和黄红壤为主。其中,石灰土多发育在碳酸盐岩母质上,石灰岩出露的地方一般均有石灰土分布,多数呈中性至微碱性;黄壤是由砂岩、砂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玄武岩等母质发育而来的,分布也比较多,在海拔600m-800m以上均有黄壤分布,其具有一定的富铝化、脱硅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PH值在4.5-5.5之间,黄壤的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以蛭石为主,其次是高岭石和水云母;黄红壤在流域的河谷盆地分布较多,化学性质为微酸性至酸性,PH值在5.5左右。
乌江流域在贵州省的土壤侵蚀基本属于水蚀类型,包括微度、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占流域面积的55.0%,26.19%,13.21%,4.82%和0.78%。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表现为侵蚀总量小,但局部地段侵蚀大,虽然土壤侵蚀强度小但有植被覆盖区侵蚀强度大的特点。因此,流域土壤侵蚀虽然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从控制水土流失的角度来讲,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地区也是重点治理地区。
生物
乌江流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95种,国家一、二级珍稀植物169种植物,各种鸟类63种,乌江(贵州境内)共分布有鱼类153种,隶属于9目24科96属。
动物
乌江流域内鱼类共有外来种14种,分别为团头鲂、斑点叉尾鮰、丁鱥、大鳞副泥鳅、吉利慈鲷、尼罗罗非鱼、大口黑鲈、胡子鲇、食蚊鱼、太湖新银鱼、间下鱵、蓝鳃太阳鱼、散鳞镜鲤和杂交鲟,占物种总数的9.15%;土著鱼类有94种,包括很多珍惜物种,如长薄鳅、岩原鲤、多斑金线鲃、金沙鲈鲤、花鲈鲤等。此外,从空间上看,乌江流域上游鱼类种类数量最少,鱼类种类组成以山区急流性鱼类为主,如裂腹鱼类、鳅类等。中、下游干流由于库区已经衔接,渔获物种类较为相似,主要有中华倒刺鲃、蛇鮈、黄颡鱼、鲤、鲫、鲇等,支流以小型鱼类为主,如宽鳍鱲、马口鱼、虾虎鱼、鳑鲏等。虽然乌江中下游科级和属级多样性水平均高于上游,但各种类在中下游各科、属间的分布均匀度相近,X落结构稳定性相似。
乌江流域内有底栖动物132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