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曼丹岛(英语、X语:Kalimantan),又称婆罗洲(Borneo),为世界第三大岛、亚洲X大岛,是大巽他X岛的一部分,也是马来X岛中最大岛屿,东北至西南长度为1336千米,最宽为960千米,面积74.33万平方千米。加里曼丹岛全境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三国管辖。全岛人口约1135万。
命名
编辑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源于16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与文莱王国的接触。在1601年左右的地图上,文莱被称为婆罗洲,有时整个岛屿也被标记为婆罗洲。古代大食人称加岛为Burni,爪哇语为Tanjongpura,中国译为丹戎武啰、丹重布啰。婆罗洲这个名字可能源自梵文单词váruṇa(वरुण),意思是“水”或印度教雨神Varuna。另一种说法为,婆罗洲来自梵文“Kalamanthana”,意思是“燃烧的天气”,用来形容炎热X的热带天气。在马来西亚的印度文化时代,Kalamanthana这个名字源自梵文术语kala(时间或季节)和manthana(搅拌、点燃或通过摩擦生火),词意描述了天气的炎热。
加里曼丹岛的原住民将他们的岛屿称为Pulu K'lemantang。在砂拉越,“kelamantan”一词指代是在该岛北部的族X。有学者认为,“kelamantan”这个词是一种芒果(Mangifera)的名称,因此加里曼丹岛被当地人称为“芒果岛”。
中国史籍称“婆利”“勃泥”“浡泥”“婆罗”等,977年,中国史籍首次出现“勃泥”一词。满者伯夷宫廷诗人普腊班扎(Mpu Prapanca)于1365年撰写的爪哇手稿《爪哇史颂》(Nagarakretagama)提到该岛为Nusa Tanjunggnagara,意思是丹戎布拉王国的岛屿。华侨昔年称加里曼丹岛为慕娘岛。
位置境域
编辑加里曼丹岛位于马来X岛中部,是大巽他X岛的一部分,岛的北部和西北部被南海包围,东北部被苏禄海包围,东部被西里伯斯海和望加锡海峡包围,南部被爪哇海和卡里马塔海峡包围。加里曼丹岛以西是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南部和东部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东北部是菲律宾X岛,岛屿大约延伸在南纬04°~北纬07°,东经109°~119°之间,东北至西南长度为1336千米,最宽为960千米,面积74.33万平方千米。
形成过程
编辑古生代
加里曼丹岛是通过中生代微大陆碎片、蛇绿岩地体和岛弧地壳在古生代大陆核心上的增生而形成的。这些大陆碎片构成了加里曼丹岛最初的基底。冈瓦纳大陆中一些地壳碎片形成了巽他古陆,即东南亚大陆核心区域。巽他古陆北部被华南大陆和印度大陆块包围,南部被澳大利亚包围。北至欧亚大陆的冈瓦纳大陆的碎片包括泰国和马来西亚半岛,其他没有向北到达的碎片形成了加里曼丹婆罗洲西南部的斯赫瓦纳山脉(Schwaner),以及苏门答腊和爪哇。
中生代
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冈瓦纳大陆裂谷、北移和增生形成了巽他大陆。前白垩纪巽他古陆核组成主要包括两大古老结晶基底块体:一个是泥盆纪时期首先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形成的以太古代—元古代片岩、片麻岩为基底的“印支古陆核”;另一个是早二叠纪晚期从冈瓦纳大陆裂离拼接到印支古陆核上的“掸泰古陆核”,以前寒武纪变质岩、变粒岩和片麻岩为基底。至晚三叠世,欧亚大陆向北迁移到今天相对固定的位置。
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大洋板块俯冲引起了火山活动和侵入。早白垩世时期西南婆罗洲碰撞拼接到巽他古陆核,中白垩世时期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中国东南部和东南亚下方,这次俯冲导致蛇绿岩被推到大陆地壳上,形成梅拉图斯高压低温蛇绿变质岩套缝合带,并形成太平洋弧,这是一条横跨东南亚的岩浆带,横跨东南亚的弧花岗岩和火山岩浆带宽数百千米,总面积22万平方千米。
白垩世时期东爪哇西苏拉威西地体碰撞拼接到巽他大陆东南缘上,现今大地构造格局下的巽他大陆基底块体拼接基本完成。晚 白垩世末期—早始新世,巽他大陆南缘变为被动大陆边缘,此时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活动处于近乎停滞状态。南海在晚白垩世至中新世期间发生了长时间的扩张。
新生代
始新世时期,印度—澳大利亚联合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重新开始相对运动。早中新世,受婆罗洲北部弧陆碰撞影响,婆罗洲中部隆升造山,早期沉积盆地发生反转并为婆罗洲周边盆地提供物源。
始新世以来,受印度—澳大利亚联合板块和欧亚板块东南缘俯冲汇聚过程与加里曼丹岛逆时针旋转过程联合控制,在巽他大陆东南缘形成了两大裂陷盆地库泰盆地与东爪哇盆地,两盆地在新生代均主要经历了始新世—渐新世的断陷—拗陷期、中新世至今的继承性构造挤压反转期两大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库泰盆地断陷期以陆相沉积为主,发育粗粒河流扇三角洲沉积,拗陷期伴随望加锡海峡打开过程,盆地中东部快速沉降,以半深海—深海沉积为主;中新世随着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过程,以及南沙地块向南与加里曼丹地块碰撞过程,库泰盆地进入反转构造期,盆地西部普遍反转造山形成主要物源区,沉积物供给速度大于盆地整体沉降速度,沉积中心向东迁移,河流三角洲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逐渐进积覆盖于早期半深海—深海沉积地层之上,尤其中中新世以来,盆地反转过程进一步加快,盆地中西部遭受强烈挤压抬升停止接受沉积,在东部望加锡海峡区域形成马哈坎巨厚进积型三角洲沉积X。
晚渐新世—中新世早期,加里曼丹岛受北西—南东向构造挤压作用影响,导致加里曼丹岛西部造山褶皱作用强烈,基底地块隆升并遭受强烈剥蚀作用。到中中新世,区域大规模抬升剥蚀导致了沉积物源大规模增加,直接造成盆地构造—沉积格局的大逆转,库泰盆地向东南打开,大量沉积物转为输入现今望加锡海峡区域,并形成向东逆冲的背斜构造。
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末海平面上升之前,加里曼丹岛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一起形成了从今天的印度X向东延伸的半岛的高地地区。南海和泰国湾现在淹没了半岛以前的低洼地区。水域将加里曼丹岛与邻近的苏拉威西岛隔开,在亚洲和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生物区之间形成了被称为华莱士线的分界线。
华莱士线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加里曼丹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炎热X,该岛被赤道一分为二,约一半的陆地面积在北半球,一半在南半球。全年分为两个季节,包括10月至3月的X季风期和一年中其余时间相对干燥、平静的夏季。其年平均降雨量约为3800毫米,年均温24~25℃。
地质
加里曼丹岛位于巽他陆架东缘新生代,分为东南婆罗洲、诗巫——米里带、东北婆罗洲、西南婆罗洲和西北婆罗洲5个构造单元。北部为南海洋盆,东部为苏禄海、西里伯斯海、望加锡海峡和苏拉威西岛,南部和西南部为爪哇和苏门答腊岛,西部为巽他陆架。其北部、东部、南部均被板块边缘、洋盆、岛弧包围,有的正处于活动状态,如其西部自新生代以来受到印—澳板块的持续俯冲作用。
婆罗洲北部以古生——中生代沉积岩为主,岩石类型包括砂泥岩、砂岩、砂页岩含煤层、以及碳酸盐岩等,零星分布的第三纪基性火山岩、中生代基性——超基X入岩主要发育在弧形的构造带中,晚第三纪的酸性火山岩也零星地分布在早第三纪沉积岩中。此外第四纪松散沉积广泛地分布在婆罗洲北部沿海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西南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出露有加里曼丹岛时代最老的地层,包括泥盆纪——二叠纪地层,中生代最老的地层(三叠纪—侏罗纪)也出露在该区,西南加里曼丹岛南部大面积白垩纪花岗岩侵入在晚古生代变质岩中。沙捞越的大部分范围内为白垩纪—始新世拉让X及埃姆巴鲁X所覆盖。沙巴地区主要分布有渐新世—早中新世深水成因的克罗克——淡布隆复理石,混杂有含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的洋壳碎块(Chert——Spilite组)。东南加里曼丹岛主要被新生代沉积所覆盖,仅在兰卡威山(Meritus)一带出露有白垩纪沉积。
地形地貌
加里曼丹岛地形北高南低,北部、中部为山地盘踞,南部多低地、沼泽,在砂拉和东加里曼丹广泛存在喀斯特地貌,山脉从内地向四处伸展,东北部较高。一系列山脉从最东北部的京那巴鲁山(Mount Kinabalu)向西南延伸穿过岛屿,京那巴鲁山海拔4101米,是岛上最高的山峰,也是马来西亚的最高峰。中脊山脉包括克罗克山脉(Crocker)、X山脉(Iran)、X山脉(Muller)、斯赫瓦纳山脉(Schwaner)等。卡普阿斯胡卢山脉(Kapuas Hulu)从中央核心向西分支,沿着砂拉越和西加里曼丹之间的边界,以及一系列独立不连续的山脉,平行于东加里曼丹和南加里曼丹的东海岸和东南海岸。在岛屿东南部,南加里曼丹境内有一条梅拉图斯山脉(Meratus)。
京那巴鲁山
水文
加里曼丹岛上的水系呈放射状,分为山地溪流、高地溪流和低地河流,境内最长的河流是西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其他主要河流包括巴里托河、马哈坎河等,河口三角洲网状岔流交织,其中拉让江和巴兰河流入南海,巴里托河向南流动,马哈卡姆河流入婆罗洲东部望加锡海峡。在加里曼丹岛的内陆盆地和低地,几条主要河流在低地河段形成牛轭湖和季节性湖泊。
加里曼丹岛主要河流
中文 |
长度(千米) |
简介 |
卡普阿斯河(英语:Kapuas River,马来语:Sungai Kapuas) |
1143 |
婆罗洲最长河流,在X西加里曼丹境内 |
马哈坎河(英语:Mahakam River,马来语:Sungai Mahakam) |
775 |
婆罗洲第二长河流,在东加里曼丹境内 |
巴里托河(英语:Barito River,马来语:Sungai Barito) |
900 |
婆罗洲第三长河流,于中加里曼丹境内 |
-
卡普阿斯河
卡普阿斯河(英语:Kapuas River,印度尼西亚语:Sungai Kapuasr),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重要河流,又名杜连河,源于北部边境卡普阿斯山脉。由东向西流,蜿蜒于赤道南北两侧,至加里曼丹岛西海岸的坤甸城南注入南海,全长1143千米,河流向西海岸,流经西加里曼丹省约2/3的地区,流域面积达100000平方千米。大部分河道穿流于山间盆地之中,沿岸多森林。下游两岸有大片沼泽,三角洲上汊流甚多。
土壤
加里曼丹岛大部分土地土壤性质主要由母质(第三系砂岩、页岩)和地形决定,红黄灰土广泛分布在丘陵地带,而泥炭土和冲积土则分布在低地。在丘陵和低地之间存在一些砂质土壤,堆积着白色粗硅砂。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加里曼丹岛雨林已有约1.4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雨林之一,全球主要热带高树集中分布于加里曼丹岛,热带森林广布全岛,森林覆盖率80%,树木种数在3000种以上。1995年至2010年间,加里曼丹岛已发现超过600个物种,即每月发现3个物种。世界自然X会将加里曼丹岛境内森林分为婆罗洲低地雨林、泥炭沼泽森林、荒原森林、淡水沼泽森林、巽他陆架红树林、婆罗洲山地雨林、高山草甸7个生态区域,分布有大量的柚木、橡树、针叶树和龙脑香科硬木,其中泥炭沼泽森X据了加里曼丹岛的整个海岸线。
加里曼丹岛森林分布
矿产资源
加里曼丹岛已知的金属矿藏包括金、银、铜、锡、铝和铁等。加里曼丹拥有印度尼西亚43亿吨可采煤炭储量的53%,沙巴和砂拉越拥有马来西亚17240亿吨煤炭储量的99%。受婆罗洲地块与古南海、南沙地块碰撞挤压影响,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压扭型构造发育,断块与背斜为主要油气藏地。其沿海和近海石油蕴藏丰富,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三国在岛上都有石油开采业。岛上金刚石储量丰富。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加里曼丹岛的沼泽、红树林、低地和山地森林中至少有15000种植物,其中6000种为特有物种。加里曼丹岛有约3000种树木、1700多种兰花和50多种肉食性猪笼草物种。在砂拉越兰比尔山国家公园,52公顷的土地上记录了1175种树种,这是加里曼丹岛有记录的树木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加里曼丹岛的许多植物都是特有植物,岛上发现的约5000种(34%)开花植物为特有植物,其特有植物包括寄生植物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和泰坦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大王花能开出世界上最大的花,泰坦魔芋则会绽放出世界上最大的不分枝花序。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