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密宗,又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宗”“金刚顶宗”“陀罗尼藏”等。是佛教宗派之一,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因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经为主要依据,主张修习语密(口诵真言咒语)、身密(手结契印、身体姿势)和意密(心作观想)三密而得名。祖庭为西安大兴善寺。密教有两大始祖:一是法身佛大日如来(音译作摩诃毗卢遮那);二是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又称金刚手)。广义上,以念诵陀罗咒语为特征的...

密宗,又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宗”“金刚顶宗”“陀罗尼藏”等。是佛教宗派之一,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因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经为主要依据,主张修习语密(口诵真言咒语)、身密(手结契印、身体姿势)和意密(心作观想)三密而得名。祖庭为西安大兴善寺。密教有两大始祖:一是X佛大日如来(音译作摩诃毗卢遮那);二是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又称金刚手)。

名称释义

编辑

广义上,以念诵陀罗咒语为特征的佛教修行通称为“密教”。密教是佛陀说法时不加任何迁就,据相实说,将宇宙的秘密真理和盘托出的说教。由于义理幽玄深秘,不是智力一般的普通人可以明白,故称为秘密佛教,简称为“密教”。

狭义上,以“开元三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开创的速成佛道的解脱教派称为“密宗”。盛中唐以来“瑜伽密教”是僧俗各界公认的称呼之一,不空也常以之自称。同时出现在密教经典中的还有“真言陀罗尼宗”“秘密真言教”“真言密教”“瑜伽秘密之宗”等。到了晚唐时期,安国寺僧行琳已用“密宗”称呼此教门。密宗依诸佛圣众及上师的加持,修直下与佛果境界相应的瑜伽观行而期即身成佛。

诞生背景

编辑

佛教历经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所谓“宗教时代”的蓬勃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并完全中国化,执中国宗教界之牛耳。在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密宗属于后来者,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迅速发展壮大乃至后来居上,有其特定的历史与时代际遇。

公元8世纪初叶,密教在印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产生了向外传播的强烈需求,同时印度周边地区对这种新兴佛教宗派倾慕不已。在内外力交互作用下,“开元三大士”相继来华,这正是中印佛教界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的历史表现。

善无畏学兼定慧,兼通显密,声震五印度,并且远闻中国,以致唐中宗倾心不已,邀请其来唐朝传法。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善无畏一行终于到达唐都长安,受到玄宗空前热烈且隆重的款待。开元八年(720),金刚智一行人几经振转,抵达唐朝东都洛阳,受到了唐玄宗的接见与热情款待。“开元三士”中年纪最小的是不空。但不空来华的时间比金刚智还早。

早在李唐王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就攀附道教始祖X李耳,为其立庙,并自称是X后裔,以达到加强皇权,巩固X的目的。玄宗天宝年间,曾多次给X李耳上尊号,并于东、西二京设置元元皇帝庙各一所。唐玄宗是个狂热的道教徒,在位期间大力扶植道教。虽然他严格限制佛教势力发展,但是并没有完全排斥或禁止佛教。相反,对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优容有加,帮助其在唐朝迅速落地生根。

辽代X者以炎黄子孙自诩,在“学唐比宋”思想指导下,自始至终崇佛佛,特别对佛教密宗情有独钟,胜过了同时代的其他王朝。密宗成为辽代佛教的主流,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辽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辽代艺术上诸如书法、绘画、音乐、建筑、工艺等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历史沿革

编辑

印度诞生

古印度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至前700年间),盛行诸多类似于《梨俱吠陀》这样采用古老的吠陀梵语写成的经典,它们被统称作吠陀典籍。记载了一些祈福禳灾的咒语和密法,被当作古印度原始密教萌芽的痕迹。佛教在古印度兴起之后,佛教徒开始有意识地摄取一些本土流传的咒术密法,以助于守护教徒、消除灾障,像早期经典《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里面就记载了认为有止牙痛、防蛇咬等作用的简单经咒,咒语理念逐渐渗入印度佛教信仰。

密宗于公元6世纪开始兴起,约公元7世纪在印度占据主流,主要兴盛地在西印度至南印度。公元8世纪前半叶是密宗的黄金时代。后来因其分化与融合,渐渐倾向于左道密教。在波罗王朝(pala-dynasty)的庇护下,左道密教盛行于东印度至中印度,并逐渐陷入X,失去了纯正密教的精神,到了13世纪初,密教在印度逐渐消失。密宗崛起后,成为佛教在印度最后的形式。密宗由南北两路向东西南部传播,北路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经中亚进入中国;另一路则是传入斯里兰卡,经印度尼西亚传入中国。

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传人,印度的杂密在公元2世纪后半叶的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隋唐以前传入中国的密宗经典,大多为片段的杂密,其中以杂咒居多,目的在于除邪魅,定吉凶,禳灾招福,且大部分已经失散。唐初X松赞干布王娶尼泊尔公主及唐文成公主,于是佛教传入X地区。唐肃宗时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X,成功创立了XX座集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同时建立了翻译经藏典籍的译经院。他还亲自教导弟子们翻译佛教显、密经典著作,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

公元8世纪伊始,善无畏、金刚智两位密教大师陆续来到中国,(公元723年)译出《金刚顶经》、(公元724年)译出《大日经》,《大日经》全称叫做《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毗卢遮那”,是“日”的梵音(义为“遍照”);“大毗卢遮那”,就是“大日”,按照意译简称,名《大日经》。两部密教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密教从“杂密”过渡到系统的“纯密”阶段。《大日经》虽然也讲了一些“显教”教义,但它的中心内容,却是宣扬密教思想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就成了密宗的“宗经”。《大日经》《金刚顶经》的译出,也就标志着密宗的诞生。

发展时期

印度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繁荣鼎盛状态。自佛教初传至东汉三国时期,佛教虽依附道教、方术来进行传播,但其基本教义与修行方法已经得到普及。魏晋时期,出现了格义佛教与般若玄学的X,形成了“六家七宗”。南北朝时,佛徒对于新译佛经积极弘传 ,形成了各家师说,奠定了隋唐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成立基础。

唐德宗贞元X(公元804)年,随遣唐使入唐的学问僧空海,在长安学习佛教密宗,以求更透彻地索解艰深的佛教密宗教义。他遍访高僧,特别是从青龙寺惠果受密宗真传,获得了密教正宗嫡传的名位和向后代传法的身份。三年后回到日本,奉诏弘布密宗,著有《辩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等,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

消亡时期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发动了声势浩大的“ 灭佛 ”运动,对佛教造成严重破坏 。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佛教再一次遭到了严厉的政治打击。周世宗(954-959 年在位),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当年废寺院30336座,存2690座。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六月即下令 “诸路州府寺院,经显德二年(955)停废者勿复置,当废未毁者存之 ”,周世宗的限佛政策也随之停止。密宗的X活动仍有发展。唐武宗灭佛是对整个佛教的打击,并没有专门针对密宗。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北印僧人天息灾、施护相继入宋 ,太宗敕建译经院、次年赐法天、天息灾、施护各为传教大师、明教大师、显教大师,各译一经。 太平兴国八年(983)经典译出 ,令选五十余人学习,其中惟净从天息灾受法。天息灾、施护所译经典属无上瑜珈一系,俗称左道密教。因所译《一切如来金刚三业秘密大教王经》和《大悲空智金刚王仪轨经 》中含有“大乐”思想及推行灌顶、双修、轮座等密法,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XX预,只允许密教在X上层活动。

复兴时期

明清时期,根据宗教自身的演变历程而对其制定政策性管理,分禅、讲、教三科,都适合密法思想的延续。密宗的因素已渗入到各个宗派的修行仪轨及法事仪轨当中。

民国时期,密宗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浪潮,出于密宗师徒相授、秘不示人等传承方式。当时的佛教界掀起一波东渡扶桑,回传密法的热潮。因此,民国期间的复兴,也称为密宗法脉从日本回传中国、藏密在中原地区传承的过程。可惜的是,由于上世纪初的X时局,加之佛教内部围绕“ 显密优劣 ”“居士传法”等问题的争论 ,使得密宗复兴之路充满了坎坷曲折 。

新中国成立,2011年11月,由陕西省佛教协会主办、大兴善寺承办、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协会共同举办的“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全面系统地发掘和研究了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的历史地位,整合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源,延续中国佛教文化尤其是密宗文化传承、推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代表人物

编辑

龙树祖师

龙树,音译为“那伽阿周陀那”,又译作“龙猛”“龙胜”,约活跃于150—250年之间,为大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常被称为龙树菩萨。据传龙树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门种姓。幼年学“五明”,后皈依佛教。初习小乘经典,后来研究并弘扬大乘理论,创立大乘佛教中观派的思想。龙树被密宗奉为祖师,主要是因为密宗教理中采用了不少大乘中观学派的学说。密宗与其他佛教宗派崇奉释迦牟尼的信仰不同,非常尊信大日如来。密宗经典宣称,龙树曾由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亲自授密宗教义,并接受灌顶。龙树祖师著述颇多,被称为“千部论主”,主要有《中论颂》《十二门论》《七十性空论》《大智度论》等。

善无畏祖师

善无畏(637~735)是中天竺人,传说是释迦牟尼季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以传授胎藏界密法为主,除一行法师得其法要外,入室弟子还有温古、宝思、X、玄超、不可思议、道慈及X文士李华等。他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6)到达长安,带来《大日经》,与弟子一行共同译出,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播之始。玄宗尊其为国师,为其设置内道场,在长安和洛阳两地译经。

金刚智祖师

金刚智(669~741)是南印度人,曾游历印度南北各地,学习密教经典。以传授金刚界密法为主。他途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乘波斯商船取道室里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于开元七年(719)携弟子不空(705 ~ 774)到达广州。与善无畏祖师相遇后,将金刚界密法传善无畏祖师。善无畏祖师将胎藏界密法传金刚智祖师,两人“互为阿阇梨”,首次出现密法的“两部一具”。后北上入长安,也被礼为国师,常随玄宗来往于两京。

不空祖师

不空(705~774),原籍北天竺(北印度),一说为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唐代名僧,全名为不空金刚。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15岁时师从金刚智,20岁时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并参与金刚智的译经活动,传五部密法。唐代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一说开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奉金刚智遗命往天竺及狮子国广求密教经典,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返唐。后译出大乘经典共77部,120余卷。其中重要的有《金刚顶经》《理趣经》以及《仁王经》等。不空传密宗经历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来往于长安、洛阳、武威等地,弟子众多。

密宗思想

编辑

即身成佛

密宗把佛教分为显、密两教,认为显教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为启导众生方便而公开说法的教门,除密宗外,所有佛教其他宗派都属之。密宗把它的所谓秘密法门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金刚表示坚固不坏之义,象征着洞察差异事物的力量,叫“差别智”;胎藏表示摄持含藏之义,象征着普遍平等的万理都具于一心,叫“平等理”。密宗认为无论金刚界的“差别智”与胎藏界的“平等理”都是如来全知全能,功德圆满的体现,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一切众生的心中。众生被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荫蔽着,才迷惑而不见本性;如能通过修持,从迷惑中恢复与发扬本性与如来契合,就达到“即身成佛”的境地。

六大缘起

密宗的世界观是六大缘起,即密宗对宇宙本源的解释,主张地、、火、风空识六法为宇宙人生的本体、诸法缘起的根源。此六法遍法界,造作一切法,诸德圆满,广大无际。原始佛教在五大之外另加识大,后称之为六大种或六界,此说见于《中阿含》第三、《增一阿含》第十九等中。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理智本来就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所以开识大为五大,即五智。所谓的五智,一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就是诸法所依的本体,即空大;二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的体如大圆镜,能反映万物,即地大;三为平等性智,平等性为不分辨彼此,平等一如,即火大;四为妙观察智,妙观察为明辨万法善恶邪正的能力,即水大;五为成所作智,成所作为自利利他的妙业,即风大。六大互具圆融,是宇宙人生的本体。

核心教义

密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于他人。“三密”即密宗的修习或实证法。依密宗的说法,主张修习语密(口诵真言咒语)、身密(手结契印、身体姿势)和意密(心作观想)三密。在密教内,身密和语密主要为修气、修脉,偏重于生理方面;意密为修明,偏重于心理方面。密宗行者,通过“三密”感应,就能使“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清净,坚持去净自己的“三业”,不须经累世修行,即可“佛身圆满”,而达“即身成佛”。

密宗

  • 身密有两种意义:一为人体本有的奥秘,与天地宇宙本就具有互相沟通的作用,由于没有通过大智慧的理解以及合理方法的修持,因此彰显不出其作用;二为密宗认为修学密法的人通过各种传统古老的方法,加持到他们身上,便可使他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迅速地与神人互通,天人一体,进而至于成佛成圣。

以东密来讲,人体双掌十指加上意念,契合契合某一修法,便可互相挽成各个不同的“手印”(中国的道教,叫作捻诀),产生加持修学密法者的效力。而以藏密来讲,认为除了“手印”的威力以外,还关乎人身气脉的作用。密宗的理论里,认为双手的十指,对内与五脏六腑相通,所以修习密法时,结成“手印”,便可与法界中已经成就的诸佛菩萨的身密互相感召,增加速成的效果,同时自身也就等同有佛菩萨的神通功能。

  • 密宗所标榜的“口密”,就是修习密宗的人口里所念诵密咒的奥秘,也是一般人所谓的“咒语”。有时又称为“真言”,具有信仰的作用。认为只有佛菩萨等神秘的咒语,才是真实不虚,通于人天之间极为奥秘的至言。从密宗念诵咒语的修习方法来讲,它是利用一种特别的音符,震动身体内部的气脉,激发出其生命的潜能,使之进入神妙的领域,乃至可以启发神通与高度的智慧等。

  • 意密,是密宗“三密”中最主要的一环。因为身体的内密与音声的妙密,都凭借意念(意识)而发挥作用。在佛学显教的经论中,无论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清静其意,空了意念(意识)的妄想为主旨。唯有密宗的修持方法,独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方法。密宗观音修行仪轨是修行者观想密宗本尊观音的过程,修行过程中,修行者不仅要观想本尊观音的具体形象,而且还要求修行者与本尊观音进人合二为一的状态。密宗修行观想是一种意念活动。因为观想仪式和过程较为繁杂,在进行修行观想时必须在专业的密宗师指导下修行。

密宗经典

编辑

密宗的经典名称,多有“大日”“金刚顶”字样,主要讲密宗的仪式和各种规范。密宗亦称“密教”,即它的教义、教规是秘密传授的。密宗典籍依据经、律、论的分类法,主要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经藏,《苏悉地经》《苏婆呼童子经》等律藏,《菩提心论》《释摩河衍论》等论藏,上述经典统称密经。依照密宗思想区分,密宗经典主要为金胎两部X,即《金刚顶经》和《大日经》,其中胎藏界依《大日经》而建立,金刚界依《金刚顶经》而建立。

《大日经》

《大日经》,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大毗卢遮那成道经》《毗卢遮那成佛经》《毗卢遮那经》,“毗卢遮那”是指“太阳”的意思,由于经名中暗含“太阳”之意故被简称作《大日经》。《大日经》第1卷讲密宗基本教义(教相);第2卷以后讲密教的各种仪轨、行法等(事相);第7卷讲供养的方法。相传《大日经》是大日如来向大众讲解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供养方法的内容被结集成的一部经典。

据记载,《大日经》的梵文原本有广、略两种,传说广本有十万偈,因篇幅太大,不利于流通,所以有传法贤圣简繁摘要,编集为略本。而略本的大小,又有不同的说法。崔牧《大日经序》说有两千五百颂,一行《大日经疏》说有三千余颂,《义释》说有三千颂,海云《两部X相承师资付法记》则说有四千颂,其中两千五百颂是更简要的略本。梵文原本早已散失不存,现留存下来的仅是汉、藏两种译本。《大日经》在研究中日韩三国密宗以及藏传前弘期旧密上,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是胎藏界密法的集成者,它代表着一个流派、一种密法。

《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金刚顶大教王经》《三卷本大教王经》《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此经约形成于公元7世纪末,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和德干高原等地。

相传《金刚顶经》有四种:一为法尔恒说本,二为塔内安置本,三为十万颂广本,四为四千颂略本,即十八会中初会之四大品。其中,金刚智于公元723年翻译的4卷《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是十万颂的一部分,因此又称略出,即《初会金刚顶经》。

按照密教传统说法,《金刚顶经》为大日如来所说,后传给金刚萨埵,又传给龙树菩萨,龙树又传给龙智,龙智传金刚智,最后再传至中国。该经由十四处十八会说法而成,主要讲述了受法者的资格、坛场的选定、五相成身观、灌顶、曼茶罗以及赞颂、念诵、别供养和人坛受法程序等。该经还有不空的译本和北宋施护的译本,不空译本名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施护译本名为《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味教王经》。

密宗神祇

编辑

五方佛是密教曼荼罗中对五个方位佛的特定称呼,亦称五佛、五如来、五圣、五智佛、五智如来,也有称五禅定佛(pañcadhyāni-buddhāh)者,是密宗修行最高级别的五尊神祇,象征的五种智慧中以法界体性智最重要,只有大日如来才具有这样的智慧。根据唐不空所译《菩提心论》记载,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之方便,化现为五佛。其中,中央X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金刚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宝相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莲花世界不空成就佛(微妙声佛),代表成所作智。他们同样都穿戴完整的八珍宝十三种庄严,安坐在莲花月垫之上。

五佛在胎、金两界中表现的尊形、系统有别,胎藏界五方佛是《大日经》所说的X,以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为中尊,东、南、西、北四方分别配置宝幢(Ratna-ketu)、开敷华王(Samkusumita-rāja-tathāgata)、无量寿(Amitāyus)、天鼓雷音(Divvadundubhi meghanirghosa)四佛;金刚界五方佛是依据《金刚顶经》系经轨所说的X,以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为中尊,东、南、西、北四方分别配置阿閦、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四佛。两界五方佛在尊形上有同有异,关系密切。

密宗

中央—大日如来

摩诃毗卢遮那佛,是梵语(VairOcana)的音译,意为“光明遍照”,由于毗卢佛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因此又得"大日如来"的尊号。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供养之本尊和最上根本佛,也是五方佛中的中心佛。一般身呈白色,双手施智拳印,结狮子座,法器为X或佛塔,代表了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

密宗

大日如来

东方—阿閦佛

阿閦佛是梵语的音译,又作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噁乞蒭毗也佛等。意译为“不动”“无目真怒”等。阿閦佛在阿吒力教中是五方佛之东方佛,地位尤为突出。一般身呈青色或蓝色,双手印相为触地印,象座,法器为金刚杵,代表了五智中的大圆镜智。

密宗

阿閦佛

南方—宝生佛

宝生佛,又叫南方宝幢佛或南方宝相佛。位于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等之五解脱轮中,正南方之月轮中央。密教经典《守护经》记载:宝生佛左手持衣角于手心,右手仰掌,象征宝生佛“满足众生所求”的本愿。因其形象与胎藏界曼荼罗东方之宝幢如来相同,故被视为同体。一般身呈金色或黄色,双手施与愿印,马座,法器为宝珠,代表了五智当中的平等性智。

密宗

宝生佛

西方—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意指西方极乐世界的X佛。阿弥陀坐在莲花与满月轮上,其下的宝座由八只孔雀抬着 。孔雀象征美丽动人,也象征贪欲,一般身呈红色,莲花座,双手施禅定印,法器为莲花,代表了五智中的妙观察智。

密宗

阿弥陀佛

北方—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亦称不空成就如来,佛居北方,密教金刚界五佛之一。据密教所传,此佛的印契为施无畏印,即左手执衣角,右手舒掌,竖起五指,掌心向外。其四方安置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等四菩萨,密号不动金刚,三昧耶形为十字羯磨杵,胎藏界称之为天鼓雷音佛。一般身呈绿色,双手施无畏印,金翅鸟座,法器为羯磨杵,代表了五智中的成所作智。

密宗

不空成就佛

重要场所

编辑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长安中路大兴善寺西街,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更名大兴善寺,当时是一所皇家寺院。隋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先后来长安,在大兴善寺译经X,传授密宗。

唐玄宗开元年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日本僧人到此学习过。大兴善寺发展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祥地。至唐会昌年间禁佛时遭毁,后经明、清两代修复。

密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人民X多次拨款修缮;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大兴善寺为X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大兴善寺成为西安市佛教协会的会址所在地。

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位于铁炉庙村北,在唐长安城内新昌坊的乐游原上,该寺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初名灵感寺,至唐龙朔二年(662年),成阳公主奏请太宗改为观音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名青龙寺。唐大历元年至十四年(766~779年)惠果法师任主持期间,是佛教密宗的重要传播之地。

9世纪初至中叶,日本入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往来长安甚多,空海、圆行、惠远、圆真、宗睿等人曾在青龙寺求法。日本派遣的“入唐八大家”就有6人在青龙寺X,其中空海拜惠果为师,被授“阿阇黎佛法灌顶”,赐法号“遍照金刚”。学成回国后成为日本密宗的开山祖师。唐末时,青龙寺因战火被毁。

密宗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人民X重视这一历史古迹遗址的开发保护。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X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发掘了青龙寺的塔基及殿堂2处;1982年,在青龙寺遗址上,修建了空海X碑,后又修建了空海、惠果X堂和一些仿古建筑;1986年,青龙寺从日本引进了近千株樱花树,植于寺院;1996年由中国X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仁寺

在城内西北角。原为西北和康藏一带X朝觐北京路过陕西时的住宿地,故又称X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寺院落成后屡有X活佛、蒙藏X、王爷到此参拜、说法、住止,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临幸,故而颇为朝野所重视、崇奉。是西安市X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供奉藏密宗诸佛,康熙帝亲题“慈云西荫”殿额,并撰写广仁寺碑文。

寺内存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刻本藏文《甘珠尔大藏经》多卷、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修明版汉文《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及唐鎏金铜佛像、木雕佛像等珍贵文物,属密宗藏密寺院。1931年,因寺外城墙下埋藏的大量X发生爆炸,殿堂几乎全被轰塌,后经修复;

密宗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X拨专款整修;20X,广仁寺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X,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一批确定为国家4X旅游景区的名单,广仁寺景区入围在内。

密宗戒律

编辑

律典

《苏悉地经》全称为《苏悉地羯罗经》,又意译作《妙成就法》《妙成就作业经》。这部经典介绍其特有的密法修持,即有关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三部悉地成就的仪轨,实际上属于密教律藏之一。

此经由善无畏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译成,卷首署其梵名输波迦罗。全经共有三十四品,针对佛、莲华、金刚三部,分别叙述举行息灾、增益、降伏等密法的咒语,以及持诵、供养、灌顶、祈请、三种护摩等密教仪轨,还有根据这些密教仪轨而获得的种种成就果业的方法。就其内容来看,《苏悉地经》具有特殊性,信徒们将依照这部经典修行的灌顶方式叫作苏悉地灌顶。

十四根本戒

密法修持者要进行严格的选拔,没有修持密法的根器,不具备修持密法条件的人,不能传授密法。修持密法之前要受密乘戒。密乘戒主要有:密乘三味耶戒、密乘十重戒、密乘十九三味耶句、藏密十九三味耶句、十四根本堕、八粗堕落。其中十四根本堕(又称密宗十四根本戒)是密乘四大传承公认的根本大戒,是修习密法者必须遵守的戒律。

密宗十四根本戒的内容:

  1. 轻慢侮辱阿阁黎;

  2. 违越如来之言教;

  3. 于金刚兄弟生仇恨;

  4. 于诸众生断慈心;

  5. 退失无上菩提心;

  6. 执此非彼于诸乘;

  7. 于未灌顶者宣说秘密;

  8. 轻慢毁伤于自己;

  9. 疑惑自性清净法;

  10. 对阐提者行宽怨;

  11. 不求离相真空法;

  12. 令彼退失于信心;

  13. 不依观行而修习;

  14. 说智性女相过失。

密宗饮食上没有规限。密法不认为食肉代表杀生,密法所指的杀生,是指修行者心中是否产生“杀”的念头。只要心无杀意,吃掉眼前由别人供养的食物,这就并非杀生。密宗戒律里还有十善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浮、不妄语、不绮言、不恶口、不两舌、不悭贪、不贪悲、不邪见。密宗还要求信徒必须找到自己信任的上师,否则根本不得其门而人。密宗的“密”字,在于每个上师对修持方法都有自己的体悟,其绝招秘不示人,只能在单一的师父和单一的弟子之间传承。若没有得到师父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他人,也不可以轻易显示所练就的“神通”,密宗对修持的地点尤其重视,不是在远离人烟的石窟或雪山里,就是在寺院最隐蔽的密室里。

密宗符号

编辑

手印是密宗三密修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两手的十个指头组成各种结契,密宗的“手印结契”与道家的“抢诀”意义相同。佛、道教皆认为十指如灯,既能与内体相照,又能与外界相通应。因此,佛家以十指结成各种契印,通过十个方向、十条通道与诸佛菩萨相感召,从而速证发菩提心。手印还必须与打坐的姿势相配合,不同的姿势,采用不同的手印。常用的为弥陀定印、金刚合掌印、妙音天印、莲花合掌印、佛部三味耶印及大梵天王印等。各种印密须和口密及心密相配合,方能感召外界诸佛与自身内佛相融一,共证得大圆满的境界。

密宗

分布情况

编辑

中国

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佛法开始传入藏地;公元8世纪,在藏王赤松德赞的启请和护持下,以莲花生大师、菩提萨缍、布玛木扎为代表的大德们在藏地广弘佛法,自此,广博完整的佛法X,尤其是密法,扎根雪域,枝繁叶茂,代代相传。藏传佛教的理论和实修X涵盖显宗、密宗两部分,其中,密宗指金刚乘。密法,尤为大圆满法,是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但不是藏传佛教的全部。

公元1433年,奉宗喀巴大师之命,弟子济尊•喜绕僧格在X正式成立密宗院,该院称为下密院。下密院寺为X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下密院与小昭寺共称“天上日月为一对,地上密院成一双”。该寺僧人每年例行要到噶丹寺、盘波秀(达孜县境内)堆龙其米龙(堆龙境内)等参加定期法会。其行政管理直接X地方X译仓机关,是X直属寺庙。

日本

唐贞元X(804),日本僧人空海在中国长安青龙寺,从惠果大师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秘法,并受传法大阿阇黎位。回到日本后空海开创日本真言宗,又称东密。空海依据 《大日经》《金刚顶经》思想,著《即身成佛义》,将 “六大”作为法界之体性,以六大之 “体大”,四曼之 “相大”,再加上因佛的三密加持 “速疾显现” 之“用大”,作为东密的 “即身成佛” 之理论依据。

最澄开创天台密宗,又称台密。其X山林,在家乡比睿山修建寺庙,被称为“山岳佛教”,一直苦钻天台宗经典。入唐后,最澄到天台山学得天台宗、禅宗、密宗等各派教义。其中密宗是从临海龙兴寺(今台州临海城内)习得。最澄大师返回日本时,携《法华经》及章疏等一百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并王羲之等名家碑帖拓本十七种。因其X山林,所以在家乡比睿山修建寺庙,弘传天台宗和密宗教义,被称为“台密”,以传胎藏界密法为主。

东南亚

东南亚的文字系统有三大类:汉字系统、婆罗米字母系统和阿拉伯字母系统。其中,婆罗米字母系统发展于越南北部以外的地区,与之相伴的是源自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密宗和婆罗门——印度教。汤姆·哈里森(Tom Harrisson)和斯坦利·康纳(Stanley O’ Connor)在沙捞越西部的山都望(马来西亚)发掘了一座小型印度教密宗神殿。神殿由一堆页岩无序地覆盖着的这个特点反映了居民们对堆砌的鹅卵石的原始敬畏,但它显然也与密宗的宗教仪规有着紧密的联系。页岩顶建在神殿之上是出于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性,它赋予神殿蕴含的是受密宗信条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宗教联系。

X关联

编辑

白族密宗不仅带有密宗原有的印度婆罗门教的浓郁色彩,还融合了白族古代的原始巫教文化和中原X的儒家及道家文化。阿叱力教派是形成于云南洱海地区,与佛教密宗其它宗派如印度密教、汉地密教及日本密教相比,阿叱力教具有自己的特色。白族阿叱力可以结婚,其传承关系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按摘系血亲代代传承。南诏大理国时期,阿叱力教派的影响渗入到白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与白族原有的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具有白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这就是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简称“大理密宗”或“白密”,前者指地域,后者指X。

相关宗教

编辑

大乘佛教

佛灭度后一百年左右,佛教教团发生分裂,又渐趋统一,进入大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产生于公元元年前后的南印度,后来流传到北方。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又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或“二乘”。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即北传佛教)主要指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它于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X等国家。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无功德回向他人等等。约公元1世纪,大乘空宗成立,以《般若》《中论》为主要经典,又称为般若宗或中观派。7世纪后,大乘佛教渐与印度教合流,密宗兴盛,佛学衰落,于13世纪时在印度大陆已近消亡。

大乘空宗在2世纪时已由月支传入中国。汉桓帝末年,支娄迦谶译出以《道行般若》为首的大乘经典,是大乘佛学派传人中国的肇始。5世纪《涅槃》《胜鬘》译出。6世纪出现的《大乘起信论》是这一系思想成熟的标志。瑜伽行派思想于6世纪传人中国,至玄奘及其弟子发展至顶峰,随后急剧衰退。虽然密宗也传人中土,但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大乘佛学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中观、瑜伽和真常唯心三系。

到了佛逝500年左右,大乘教义靠龙树菩萨得以盛传。龙树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X位伟大论师,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又称《中观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印心宗

印心宗创始者大愚法师,系太虚大师弟子,原虔修净土,1924年在庐山海会寺闭关苦修般舟三昧,因感世局混乱,发愿修证神通以X济世,据称于定中感普贤菩萨现身,指示依大藏经中《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修“心中心法”,获得明验。X白等居士信奉鼓吹之,至1929年,皈依求法者高达五、六万人,入室弟子近二百人。因好言宿命,太虚大师严词训诫,谓“事无可稽,徒益人疑谤”,“大抵X,徒长鬼神教之焰,反蔽佛光。”印光大师亦予呵责。不久,大愚预言政事失灵,其势遂敛,易装隐居成都,1948年赴巴西(据贾题韬居士说)。其弟子王骧陆(?—1958)在天津、上海等地建“印心精舍”传法,有《乙亥讲演录》《金刚寿》《圆觉经抉微》等著述。元音老人撰有《信心铭解》《论X见性》等。徐恒志居士撰有《般若花》等,融通教、禅、密、净,行归净土,解行相应。大愚法师虽遭太虚大师等呵责,但其所传“心中心法”,出自藏经,确属纯正,且只以持咒修无相密为X见性之方便,悟后修法,全同禅宗,与宗门以持准提咒为入门方便者同一路数。

真佛灵仙宗

真佛灵仙宗创始者卢胜彦,中国台湾人,自称得莲花生授法,成“红冠圣冕金刚上师”,著书数十种,揉合唐密、藏密、黑教、道教咒术密法,修地藏本尊,奉“三山九侯先生”(据云系道教神仙),非纯正佛教。卢胜彦于1983年旅美,在西雅图建有道场,在台湾有传法中心四十余处(1988)徒众不少。因法源不正,炫耀神异,被佛教界斥为附法外道、相似性密宗,屡遭非议。

判教方法

编辑

密宗立“二教”和“十住心”,以判释一切的教法。“二教”即以释迦牟尼如来应机显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的显教;以大日如来X内证的真言秘密教法的密教;“十住心”秘密庄严心——开示实象的国分,开显心之地秘密,所谓唯佛与唯乃知的秘密境界,无量万徳类的秘茶曼荼罗教,即密宗的教法。

密宗判教即对密宗类经典及思想进行分判、归类和整合。根据密教经典思想及方法进行分类的认识主要有:二分法:即根据 《金刚藏庄严续 》中 “只有掌握内外之分别,才能了解续部差别”的言教,将续部类经典分为内续和外续。内续包括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外续包括事续和行续;三分法,即根据《金刚藏庄严续》中“事与行续瑜伽续”的言教,将续部类经典分为事续、行续和瑜伽续;四分法,即根据《空行母金刚帐续》中“劣贱为事续,非事瑜伽在其后,殊胜有情瑜伽续,无上瑜伽在其后”的言教,将续部类经典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五分法,即根据《智慧金刚略续》中“佛薄伽梵分续部为瑜伽续、二者续、行续、事续、思惟续的标准X”的言教,将续部类经典分为瑜伽续、二者续、行续、事续、思维续;六分法,即根据《三礼仪明灯》的言教,将续部类经典分为事续、根本续、行续、瑜伽续、瑜伽上师续和无上瑜伽续;七分法,即根据《菩提道灯论本注 》中“事行等续者事续、行续、思维续、二者续、瑜伽续 、大瑜伽续及无上瑜伽续”的言教,将续部类经典分为事续、行续、思维续、二者续、瑜伽续、大瑜伽续和无瑜伽续。

文化艺术

编辑

雕塑

佛教认为现实是苦海,人们要受轮回之苦,为了拯救芸芸众生,以大慈大悲之心,通过爱和善来引导众生脱离苦海,以成正果,获得最终解脱。因此在密宗雕塑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恐怖的物体,神灵脚下衰竭待能的魔怪,砍下的头顽、头盖骨、腔骨、人的心脏、肠子等,这些都成了个人之敌—X、烦恼所假设的实物形体,物化为具象可感的物体。藏区寺庙所塑造的众多佛像中,如释迦牟尼站、坐、卧菩萨、观音、普贤。还有在汉地寺庙所看不到的许多密宗殿里的佛、菩萨的变化身,这些佛、菩萨、护法神、明王等大部份都是表情凶恶、面目狰狞、形象恐怖。有的手持人头颅骨,张开血盆大口,胯下飞腾神骏,腰间缠绕蟒蛇;有的头上又有若干个头,重叠交错;有的牛头马面,青面獠牙,骑着马、牛、羊、狗、狮、象、鹿等,各种叫不上名的动物,手中执持刀枪、剑戟、绳索弓箭、金刚柞、月牙刀等武器。

密宗

使用这些恐怖物不仅象征烦恼、X的可恶可增,而且对于修行者来说,从观修自己的身体,并将自己的体想象为佛身的显现,这一精神化的过程,就是要在正确的意念中触发和利用复杂的神经系统,进行意念调节,要求做到“三密”为用,通过三密的感应即手结印契(特定的手势和坐法)、口诵本尊真言(咒语)、心观想佛尊。从而,使修行者心、口、手响应并连动于人的心灵。在这一精神活动中,我们虽然难以巍视到修行者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但对烦恼X之类的憎恶和对善的向往、爱的X的精神升华,却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也是怪诞最本质的特征,它使人感到痛、感到恐惧,“痛中思痛”,在恐惧中既感到一种压力,又在压力中挣脱、解放,从而获得精神上的X与愉悦。

密宗

绘画

据藏史记载,钦孜画派擅长密宗造像的绘制,而且擅长坛城图绘。密宗绘画原本是藏传佛教绘画中最具神秘感的部分。贡嘎多吉丹寺密宗殿堂壁画多双身尊,或多头多臂,或X人身,他们手持诸如骼腰项链、金刚概、金刚杆、金刚剑等密宗法器,身着用兽皮做成的服饰,怀抱明妃,舞姿跃然,背光多为红色火焰光环。密宗绘画特点善静威武,富有浪漫色彩。如干手千眼白伞盖度母、白度母佛像、大威德金刚佛像。还有上师传承的佛教历代师徒肖像,如莲花生大师、萨迦法X思巴、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等各教派高僧大德和诸护法神形象。画面热烈,富于动感,充满了神秘而又鲜活的生命力。密宗绘画艺术中的大威德金刚有多种造型,一般是三面六臂、一面两臂、六足六面六臂,乘骑为青色水牛。也有三十二头三十六臂的,被称为十三尊大威德金刚。

密宗

建筑

按照曼荼罗图式建造的佛教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印度的菩提伽耶,其中的佛祖塔是经典的金刚宝座塔式,须弥座塔基中间建有一座高塔,四隅各建有一小塔,是密宗金刚部的(曼荼罗)神坛,供奉金刚五部佛及诸天菩萨。曼荼罗图式在印度宗教文化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为印度教和佛教密宗所继承。宝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等多种,有的金刚宝座塔还建在佛教建筑顶上。

密宗

中国现存的金刚宝座塔其中之一是北京真觉寺(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被列入中国X批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因其在方形座基上建立的五塔,固称其为穿心塔。全塔用砂石砌成,故建塔碑文称为妙湛寺石塔。主塔基座为须弥式,座上砌上层覆莲环台,四周通刻狮、象、马、孔雀、迦楼罗(金翅鸟)图像,手中各持琵琶、宝剑、影索、法器等。雕像体态健壮,威猛粗。金刚塔的建造是据佛经金刚界之五部而建造。中为佛部,部主大日如来佛;东为金刚部,部主阿閦佛;南为宝生部,部主宝生佛;西为莲花部,部主阿弥陀佛;北为磨部,部主不空成就佛。上半部塔体光滑如覆钵,上大下小,四面设佛,又称开眼光门。塔身之上是方形须弥式塔颈,上承十三天(相轮)塔刹有铜锻伞盖、垂八铃锋,盖面立四铜铃铜铸天王宝像。

道场法器

编辑

道场

真言密法的道场可分为内外道场。内阵即僧众、修行的居士方可进入;外阵一般为参拜者驻足之地。内阵的主角为须弥坛,是宇宙的中心,行者的心脏。前桌放置灯明、净炉与花蔓。一灯、一花、一炉称“三明具足”;两灯、两花、一炉者,称“五明具足”。大坛的四柱又叫金刚橛,由五色(黄、白、红、绿、紫)坛绳所围绕。此坛绳又叫金刚绳,代表金刚界与胎藏界。金、胎不同,颜色的组合因派别不同而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坛中放置五色花,白色放在中央,代表五智。四角与中央放置羯磨轮。坛主所坐的位置名为礼盘,左右两旁置有左右胁桌。坛下正面放置六器,代表六波罗蜜多。六器的中央放置净炉,代表烧香、精进。左胁上放置有阏伽瓶,代表佛母,智慧。涂香代表解脱之见,清净身、意三业。坛上放置花蔓,代表忍辱。内坛上的天盖,代表佛菩萨的智慧。

密宗

法器

在佛教各派系中,密宗是最强调护法神具有“降妖服魔”的功能,密宗法器像金刚一样坚固,故以“金刚”为名修行者手执法器。密宗修法、灌顶及护摩时,要利用大量法器以辅助僧人工作,比如羯磨杵、金刚杵、金刚铃、金刚盘、六器(包含火舍、阏伽器、涂香器、华鬘器、灯明器、饭食器)及结界所用的金刚橛。

密宗

  • 羯磨杵又叫羯磨金刚,它的形状为三股杵交叉组成十字形,象征诸佛所具有的智慧,常被安置于坛场四角,寄寓摧破十二因缘之意;

  • 金刚杵,也称金刚智杵、坚慧杵,原是印度的一种武器,后来成为密教中帝释天、执金刚神、大力金刚等神灵手执之物。密教修行者常把它当作法器,象征具有摧破烦恼的菩提心。金刚杵的形状有独钴(股)杵、三钴杵、五钴杵、九钴杵,每钴(股)形状或呈鬼面、或为人形,钴的上方则呈握状,方便手持;

  • 金刚铃是以金刚杵为柄,前面的形状有独钴铃、三钴铃、五钴铃。修行密法时,把独钴铃、三钴铃、五钴铃和宝铃、塔铃放到坛上,随意振动以提醒大众,迎请佛菩萨;

  • 金刚盘即将金刚杵、金刚铃等法器放到一个呈放物品的盘子中,此盘称作金刚盘。

争议

编辑

汉传诸宗的衰迈所导致的外求心理,世界文化大交融的趋势及回归宗教的X,给了密乘尤藏密以弘传的大好时机,使它得以风靡汉地,广传欧美,呈现密乘史上的空前盛况。但密乘法本身,及其在日本、X流传中所形成的一些制度、事相、习俗,显然有不适应时代X和汉地文化传统、佛教传统之处,易孳生种种弊端,引来种种非议、诤论,从而限制了它的弘传规模。

  • “X鬼神”之讥。依智慧自净其心以超出生死,不事天帝鬼神,是佛教的突出特质,佛教因此被称为“X宗教”“人文主义宗教”,为科学时代的人们所认可、信敬。而密乘则颇具多神崇祀的外相,注重祭供仪礼,仰仗他力加持,奉事诸多本尊神祗尤其是形像狰狞凶猛、以骷髅毒蛇等为严饰的忿怒诸尊及金刚空行护法等鬼神,作法祈祷以求世俗愿望的满足,与巫祝相类,陈健民甚至特撰《密宗必事鬼神论》以伸张此义,这与近代科学精神难以吻合,极易召致X之讥。

  • 居士传法及上师带妻之召致非议。汉传佛教一直坚持出家众为住持佛法之核心,强调严持以不淫为首的别解脱戒为保障僧宝不坠之本,居士传戒、僧人带妻,损僧坏戒,为教界所不容。而东西密教,皆有上师带妻之惯例。

  • 性密争议。为了实现世俗的X和更高的精神超度,印度教密宗和佛教密宗组成了秘传的实践系统。密宗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对性精力的关注和对性仪式的依赖。这使得那些性在其中扮演着显著角色的传统宗教仪式都被贴上“密宗”的标签。密宗把X本身作为一种宗教仪式,通过X可以使男女变成一对男女神。在X之前需其想并做其他准备仪式。密宗派更激进的团体则从事更不寻常的实践,把故意打破禁忌作为一种从世事的桎梏中得到X的方法。这些男女聚集到火葬的场地,围绕着一个指挥者表现神秘的仪式,尽情享受五种被禁止的事物:酒、肉、鱼、被禁的手势和X。这些行为可能为激进政治观念服务,它把X作为一种对现存社会情感和价值观挑战的方式。

注释

编辑

展开[a]

“帝悦有缘,饰内道场,尊为X,自宁、薛王以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密宗.中国佛教协会. [2023-05-13].

[2]吴言生 辛鹏宇 . 通识中国佛教[M].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19: 119. 9787224129755. (2)

[3]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中国宗教学术网. [2023-05-14].

[4]密宗祖庭大兴善寺.陕西省佛教协会. 2020-02-11[2023-05-14].

[5]吴言生主编;邵颖涛著. 密宗思想与文化[M]. 第1版.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03: 107. 9787518808823. (2)

[6]李申著. 中国哲学史文献学[M]. 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05: 83. 7-215-07450-7 . (2)

[7]密宗三经[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1-06: 225-226. 7-80659-252-0 . (3)

[8]初旭编著;马清福,杨爱X主编. 佛门诸神[M].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03: 150-152. 7-5378-1101-6 . (4)

[9]李闻茹. 五方佛图像形式研究[J]. 美术大观, 2015-09-15, (9). (2)

[10]杨清凡. 五方佛及其图像考察[J]. X研究, 2007-05-15, (02): 31-36. (3)

[11]马成俊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热贡艺术[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06: 176. 978-7-5039-5265-4 . (2)

[12]刘志X著. X艺术[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7-01: 118. 9787508534923 . (2)

[13]陈艺编绘. 中国古代白描速成画谱[M]. 天津: 天津杨柳青画社, 2008-11: 195. 978-7-80738-343-7 . (2)

[14]李茂春 . 新编迪庆风物志 [M].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04-01: 98. 9787222027299 . (2)

[1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云南省水利水电厅编. 云南省志 卷68 司法志[M].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240.

[16]罗明主编. 神秘的文化寻访[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11: 58. 7-81068-504-X . (2)

[17]X关于公布X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X. 2014-07-21[2023-05-29].

[18]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北京市文物局. 2017-10-27[2023-05-29].

[19]李妃德. 唐密宗装饰艺术研究初探[D].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4-01: 27. (3)

[20]李冀诚,丁明夷 . 佛教密宗百问[M]. 中国建设出版社 , 1992: 129. 9787507201529 . (2)

[21]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临海龙兴寺.搜狐网. 2022-04-13[2023-05-19].

[22]洪修平, 孙亦平. 空海与中国唐密向日本东密的转化——兼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J]. 世界宗教研究, 2012-10-15, (05): 20. (2)

[23]O·W·沃尔特斯, 李静. 东南亚视野下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地方文化表述[J]. 南洋资料译丛, 2011-12-30, (04): 49. (2)

[24]董波. 从文化的层次解析东南亚古代历史与文化[J]. 学术论坛, 2012-11-10: 211. DOI:10.16524/j.45-1002.2012.11.009. (2)

[25]李东红. 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与白族文化[J]. 云南X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15, (02): 56-60. DOI:10.13727/j.cnki.53-1191/c.2000.02.011. (2)

[26]袁晓文,陈国安主编. 中国西南X研究学会建会30X精选学术文库 云南卷[M]. 北京: X出版社 , 2014: 261. 978-7-105-13109-9 . (2)

[27]黄阳兴. 咒语、图象与法术[D]. 复旦大学, 2008-04-10 (2)

[28]李居明编著. 密宗信仰与修持[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10-01: 2. 978-7-80178-728-6 . (2)

[29]近今密宗热之反思.中国佛教协会. [2023-06-20].

[30]丁伟主编. 乾陵文化研究[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9-10: 161. 978-7-5518-2034-9 . (2)

[31]丁伟主编. 乾陵文化研究[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9-10: 161. 978-7-5518-2034-9 . (2)

[32]丁伟主编. 乾陵文化研究[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9-10: 162-163. 978-7-5518-2034-9 . (3)

[33]X主编. 辽金历史与考古 第3辑[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05: 235. 978-7-5382-9235-0 . (2)

[34]吴言生主编;邵颖涛著. 密宗思想与文化[M]. 第1版.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03: 6-7. 9787518808823. (3)

[35]X涛. 简明佛教文化通览[M]. 齐鲁书社, 2016-09: 178. 9787533335786. (2)

[36]X涛. 简明佛教文化通览[M]. 齐鲁书社, 2016-09: 178. 9787533335786. (2)

[37]英武. 佛教入门 密宗[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9-12: 24. 978-7-80752-510-3 . (2)

[38]久美尖措著. 热贡年都乎唐卡艺术 比丘久美尖措及弟子唐卡选集[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6-03: 76-77. 7-5503-1049-0 . (2)

[39]罗桑开珠主编. 现代藏式建筑设计作品文化特点研究[M]. 北京: 中央X大学出版, 2014-12: 36. 978-7-5660-0885-5 . (2)

[40] 本社编. 图说天下 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 游遍X[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06: 167-168. 978-7-5502-0748-6 . (3)

[41]珐琅佛画《莲花生大师》赏析珐琅佛画.搜狐. [2023-05-27].

[42]周叔伽著. 周叔迦大德文汇[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2-01: 265. 978-7-5080-6684-4 . (2)

[43]邓明霞. X大师空海密教思想研究[D]. 山东大学, 2022-05-20: 1. DOI:10.27272/d.cnki.gshdu.2022.004529. (2)

[44]郭朋. 中国佛教简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01-01: 271-272. 9787509729670. (3)

[45]王晓蕊. 密宗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发展[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08-23, (16): 289. (2)

[46]宽旭. 关于汉传佛教密宗复兴的思考[J]. 法音, 2017-04-25, (04): 38. DOI:10.16805/j.cnki.11-1671/b.2017.0079. (2)

[47]长安 中国佛教故乡[N]. 西安日报, 2009-10-27: 2. (2)

[48]李永斌, 李心苑.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的历史地位与密法传承[J]. 法音, 2017-04-25, (04): 43. DOI:10.16805/j.cnki.11-1671/b.2017.0080. (2)

[49]周叔伽著. 周叔迦大德文汇[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2-01: 264-265. 978-7-5080-6684-4 . (2)

[50]宽旭. 关于汉传佛教密宗复兴的思考[J]. 法音, 2017-04-25, (04): 39. DOI:10.16805/j.cnki.11-1671/b.2017.0079. (2)

[51]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中国佛教协会. 2012-03-19[2023-05-17].

[52]大兴善寺与唐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中国佛教协会. [2023-05-17].

[53]张映勤著. 佛道文化通览[M]. X: X人民出版社, 2011-02: 46-47. 978-7-223-03064-9 . (3)

[54]吴言生主编;邵颖涛著. 密宗思想与文化[M]. 第1版.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03: 4. 9787518808823. (2)

[55]佛教八大宗派——密宗.西安市X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6-11-15[2023-05-17].

[56]严北溟著. 中国佛教哲学简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12: 191. 2074·453 . (2)

[57]严北溟著. 中国佛教哲学简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12: 193. 2074·453 . (2)

[58]吴言生主编;邵颖涛著. 密宗思想与文化[M]. 第1版.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03: 181. 9787518808823. (2)

[59]李尚全编著. 汉传佛教概论[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8-12: 306. 7-226-01983-3 . (2)

[60]藏传佛教密宗.中国宗教学术网. [2023-05-14].

[61]藏传佛教密宗.中国X网. [2023-05-17].

[62]徐小霞, 赵毅衡. 佛教密宗曼荼罗符号话语的谱系学考察[J]. X学刊, 2018-01-15, 9(01): 65. (2)

[63]中国慧莲功创始人,陈林峰编著. 慧学丛书 一至五卷[M]. 长春: 长春出版社, 1993-03: 428-429. 7-80573-771-1 . (2)

[64]南怀瑾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3: 第四章. 978-7-309-11600-7. (2)

[65]南怀瑾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3: 第四章. 978-7-309-11600-7. (2)

[66]南怀瑾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3: 第五章. 978-7-309-11600-7. (2)

[67]南怀瑾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3: 第七章. 978-7-309-11600-7. (2)

[68]南怀瑾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3: 第六章. 978-7-309-11600-7. (2)

[69]南怀瑾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3: 第七章. 978-7-309-11600-7. (2)

[70]南怀瑾 .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03: 第八章. 978-7-309-11600-7. (2)

[71]当增扎西著. 藏族观音文化研究[M].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3: 71. 7-80253-591-6. (2)

[72]吴言生主编;邵颖涛著. 密宗思想与文化[M]. 第1版.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03: 107. 9787518808823. (2)

[73]萧振士编著.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4-03: 275-276. 978-7-5100-6312-1 . (3)

[74]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大日经[M]. 吕建福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20-03: 1-7. 978-7-5060-8484-0 . (4)

[75]景天星著. 丝路高僧传[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7-03: 209. 9787224121629 . (2)

[76]杨伟林. 大理国五方佛塔模与金刚界曼陀罗五方佛信仰[J]. 大理大学学报, 2022-07-15, 7(07): 1-5+129. (2)

[77]创古仁颇且, 桑吉扎西. 智慧与心性的境界——藏传佛教中的五方佛造像[J]. 佛教文化, 2006-10-30, (05): 50-56. (2)

[78]大兴善寺.西安市人民X. 2018-03-28[2023-05-18].

[79]西安大兴善寺简介.西安市雁塔区人民X. 2023-01-09[2023-05-18].

[80]密宗:大兴善寺.中国佛教协会. [2023-05-18].

[81]文物保护简记.西安市雁塔区人民X. 2023-02-07[2023-05-18].

[82]青龙寺.西安市人民X. 2018-03-28[2023-05-18].

[83]X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X. 2014-07-21[2023-05-18].

[84]广仁寺.西安市人民X. 2018-03-28[2023-05-18].

[85]【广仁寺】.西安市人民X. 2018-03-28[2023-05-18].

[86]陕西佛教名刹一览.中国佛教协会. [2023-05-18].

[87]西安市人民X办公厅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990号提案的复函.西安市人民X. 2021-08-16[2023-05-18].

[88]广仁寺景区入围4X旅游景区公示名单,为我市X入围景区.西安市莲湖区人民X. [2023-05-18].

[89]吴言生主编;邵颖涛著. 密宗思想与文化[M]. 第1版.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03: 119. 9787518808823. (2)

[90]罗桑开珠著. 藏族文化通论[M].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6-02: 576. 978-7-80253-842-9 . (2)

[91]李居明著. 居明说法[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10-01: 216. 978-7-80178-730-9 . (2)

[92]聂晓阳. 红尘中最美的重逢: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M]. 华夏出版社, 2013-11: 108. 9787508077970. (2)

[93]杨力. 中国禅的智慧[M]. 九州出版社, 2015-06: 74. 9787510834646. (2)

[94]藏传佛教.X自治区人民X. 2016-06-23[2023-05-19].

[95]下密院寺.X自治区人民X. 2006-11-20[2023-05-19].

[96]王锋,X霞,杨伟林 . 中华X全书 中国白族[M]. 宁夏人民出版社 , 2012-05: 314. 9787227047506 . (2)

[97]刘峰涛主编. 东方哲学与企业文化[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2-01: 123. 978-7-5655-0433-4 . (2)

[98]张岱年主编. 伦理中国 中华六家道德学说精要[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06: 413. 978-7-5068-6641-5 . (2)

[99]吴信如. 扶律谈禅[M].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02: 309-310. 9787800578427. (3)

[100]何杰峰. 藏传佛教判教研究[J]. 西北X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05-20 (3)

[101]白瑞. 藏密寺庙雕塑造像的形成及其表现的主要内容[J]. 康定学刊, 1996-08-15: 50. (2)

[102]李居明. 密宗信仰与修持 [M]. 华龄出版社, 2010-01-01: 100. 9787801787286 . (2)

[103]吴言生主编;邵颖涛著. 密宗思想与文化[M]. 第1版.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03: 239-240. 9787518808823. (3)

[104]X彦. 《封神演义》与密宗[N]. 中国X报, 2009-09-01, 第A07版面(宗教周刊·人文史地). (2)

[105](美)荷兰特·凯查社里安著. X观止 插图第6版 下[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03: 678-679. 7-5189-5126-0 . (2)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830/

(79)
词条目录
  1. 名称释义
  2. 诞生背景
  3. 历史沿革
  4. 印度诞生
  5. 传入中国
  6. 发展时期
  7. 消亡时期
  8. 复兴时期
  9. 代表人物
  10. 龙树祖师
  11. 善无畏祖师
  12. 金刚智祖师
  13. 不空祖师
  14. 密宗思想
  15. 即身成佛
  16. 六大缘起
  17. 核心教义
  18. 密宗经典
  19. 《大日经》
  20. 《金刚顶经》
  21. 密宗神祇
  22. 中央—大日如来
  23. 东方—阿閦佛
  24. 南方—宝生佛
  25. 西方—阿弥陀佛
  26. 北方—不空成就佛
  27. 重要场所
  28. 大兴善寺
  29. 青龙寺
  30. 广仁寺
  31. 密宗戒律
  32. 律典
  33. 十四根本戒
  34. 密宗符号
  35. 分布情况
  36. 中国
  37. 日本
  38. 东南亚
  39. 民族关联
  40. 相关宗教
  41. 大乘佛教
  42. 印心宗
  43. 真佛灵仙宗
  44. 判教方法
  45. 文化艺术
  46. 雕塑
  47. 绘画
  48. 建筑
  49. 道场法器
  50. 道场
  51. 法器
  52. 争议
  53. 注释
  5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