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县,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人。初为明朝东江军将领,后投降后金(清),为清初三位汉王之一。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初一,祖籍山东洪洞,曾祖父尚生曾举家迁往北直隶衡水(今河北衡水),祖父尚继官再迁至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州),尚可喜便出生于此,其家中共有五子,他排第四。尚可喜十八岁时,后金入侵辽沈,他跟随父亲...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县,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人。初为明朝东江军将领,后投降后金(清),为清初三位汉王之一。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初一,祖籍山东洪洞,曾祖父尚生曾举家迁往北直隶衡(今河北衡水),祖父尚继官再迁至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州),尚可喜便出生于此,其家X有五子,他排第四。

尚可喜十八岁时,后金入侵辽沈,他跟随父亲尚学礼前往辽西松山避难。之后,尚学礼加入辽东巡抚王化贞的部下,跟随皮岛总兵毛文龙征战,尚可喜则留在松山。

投身明军

天启三年(1623年),明军兵败辽西,尚可喜于是投身明军水师,次年前往皮岛寻找父亲,与父相认后也投入了毛文龙的麾下,并被毛文龙收为养孙,赐名永喜。不久后,尚学礼在与后金的作战中身亡,毛文龙便任命尚可喜统辖尚学礼的部众。

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东X兵黄龙X不义,部下耿仲裕、王应元因此率众反叛。黄龙被拘禁,岛上事务则改由沈世魁负责。尚可喜听说此事,马上赶回皮岛,利用岛上士兵们害怕被朝廷治罪的想法,成功召集士兵们跟随他起事,耿仲裕、王应元等带头者被尚可喜率人斩杀。尚可喜放出黄龙,因功被提拔为游击将领。

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叛变明朝后,率军占据登州(今山东半岛)抗击明军。尚可喜受命和金声桓前往平定东江诸岛,成功驱逐了旅顺叛党,并迎接黄龙入驻。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孔、耿等被明军击败撤出登州,打算从旅顺(今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登陆归降后金。尚可喜奉命前去堵截,与孔、耿在海上展开激战,孔、耿被迫改从镇江(今辽宁丹东附近)登陆。尚可喜在海上作战时遭到飓风,与军队失去联系,几经漂泊才在登州上岸。却遭到登州守将祖大弼的怀疑,被误认为是后金士兵。所幸军中有士兵认出他,随后联络上黄龙,回到旅顺。因平叛有功,尚可喜晋升为广鹿岛(今辽宁省大连市广鹿岛)副将。

X归金

明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孔、耿投靠后金,联合后金军队攻陷旅顺,黄龙兵败自杀,尚可喜之妻妾及家中数百人皆投海自尽。明朝安排沈世魁继任东X兵,当初尚可喜X皮岛兵变,使沈世魁失去权柄,因此得罪了他。之后,他的部将王廷瑞、袁安邦诬陷尚可喜。沈世魁见机急调尚可喜前往皮岛,想要杀害他。尚可喜接到檄令,便率兵前往皮岛,行至长山岛(今山东省烟台市)时,海上忽起飓风。沈世魁又再次派人前来催促,这时尚可喜发现其他人都有亲信带信来迎,唯独他的熟人没来,便察觉不对,决定派人先到皮岛侦察,这才得知原来沈世魁打算以借调之名暗中杀害他。尚可喜认为自己为明朝追亡逐叛,九死一生,却遭到他人陷害,于是对明朝感到失望。

尚可喜

尚可喜画像

明崇祯六年(金天聪七年,1633年)十月二十四日,尚可喜秘密派部下卢克用、金玉奎到沈阳,向后金可汗皇太极表达归顺后金的意图。皇太极对此表示“天助我也”,并修书一封,让卢、金二人带回。书信表示若尚可喜归顺,功名富贵皆可得到,希望他不要犹豫,给予回音。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平定广鹿、大小长山、石城、海洋五岛,率所部将士、兵民近万人及五岛军资器械归顺后金。同年四月十日,尚可喜到达盛京(今辽宁沈阳),皇太极命贝勒多尔衮、萨哈廉亲往迎接,盛赞他“达变通权”、“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还将之前所俘虏的尚可喜的家族成员,且还能找到的发还给尚可喜,并赏赐他无数珍宝,封他为总兵官,称其部下为“天助兵”,驻扎海州(今辽宁海城)。

封X明

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封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王。尚可喜获封智顺王,得海州为封地,他将家眷都安置于此。同年十二月,尚可喜跟随皇太极攻入X,X国王李倧投降,向清称臣。次年二月,皇太极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前往攻打皮岛,双方激战一夜,兵民死伤数万人,清军仍登岛成功,沈世魁被尚可喜斩杀,明朝辽东沿海防线至此崩溃。

之后,尚可喜跟随清军多次X,崇德三年 ( 1638 ) 开始,一路攻打锦州、松山等地,皆立下战功。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朝设八旗汉军,尚可喜被编入汉军镶蓝旗。清顺治元年(1644年),尚可喜随清军入关追击李自成,追李自成至庆都(今河北保定)。十月,与英亲王阿济格沿长城而下,占领延安。随后在尚可喜的提议下,分兵攻陷郧阳、荆州、襄阳各郡,在X会师;李自成死在九宫山后,尚可喜回师还镇海城。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廷以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命尚可喜率部随征,之后连克长沙、湘潭、衡州等地,南明永历帝败走桂林,再连取靖州(今湖南怀化)、沅州(今湖南芷江)。顺治五年(1648年),占领辰州(今湖南怀化),湖南全省遂告平定,随后班师回京。

镇守广东

顺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改封平南王,赐金印、金册,与靖南王耿仲明进军广东。大军趁除夕夜偷袭南雄,击败应战守军。之X陷韶州(今广东韶关),连克广东英德、清远、从化各县。顺治七年(1650年)二月,大军抵达广州城,尚可喜下令凿筑深壕,想要围困广州。双方相持不下,明朝将领X胤、陈邦傅等分道支援广州,被尚可喜击败。明水师总兵梁标相来降,得战船数百,之后广东X、惠州守将来降,得其将士。广州西门守将范承恩,潜通清军以作内应,用炮台攻陷城西北角,最终于十二月进入广州,斩首六千余级,并将余下的人逐到海边,导致溺死者众多,最终死者七十万人,史称“庚寅之劫”。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日,尚可喜进入广州城后在此开府建第,并下令阻止X,安置士兵,X府库。

尚可喜

荷兰使臣纽霍夫笔下的尚可喜

顺治八年 (1651年) 春,明将宋裕昆自广东肇庆率所部降清,尚可喜派人收复肇庆、罗定,部下徐成功克复广东高州。次年,尚可喜与耿继茂率兵进攻广西廉州,部将吕应学进攻广西钦州,斩获数位明将将领,之后广东雷州、琼州(今海南海口)俱降,于是高、雷、廉、琼四府皆归清廷。七月,明将李定国攻陷桂林,孔有德身死。广西梧州、南宁、浔州、横州又复为南明所有,又乘胜夺回广东化州、吴川。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率兵数万进攻广东,由高、雷、廉三府深入高明,分兵攻打肇庆,包围新会,声势浩大。尚可喜向清廷寻求援助,清廷派将军珠玛喇率兵十万增援。尚可喜率兵抵达三水,并派兵支援肇庆,大败李定国于四会河口,珠玛喇赶到后,合兵攻打李定国,斩获俘将百余人,李定国败退,新会危机解除。尚可喜再派人追击李定国余部,追至横州江时,李定国焚桥而去,至此南明军再不入广东。顺治十二年(1655年),尚可喜X次X请退,称自己的痰疾时常发作,但被顺治帝以战事没能全数平定为由拒绝。顺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尚可喜部下平定揭阳、晋宁、澂海三县。闰五月,清廷论功行赏,尚可喜获增岁俸千两,得赐貂裘、鞍马。随后,接连平定了文村、海陵、水南、龙门各处的反叛军,以及永丰寨萧国龙;廉州杨二、杨三;碣石总兵苏利等几起叛乱,稳固了对广东的统辖。尚可喜在镇守广东期间,不仅在军事上抵御了南明势力,还力主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府学,重建文庙 ,促进农业发展,反对圈地,促进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

守清拒叛

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在战略上重新部署,令平南王尚可喜仍专镇广东;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兼辖贵州;靖南王耿精忠移驻福建,以防御台湾的郑成功。这就是清朝历史上的“三藩”,也是清朝仅有的三位汉人藩王。三藩在各地的领土上,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自X,政治上可以控制人事任免;经济上可以随意征收赋税;军事上,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有直接的军事指挥权。他们只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无权过问或阻止。这些X对清廷构成了潜在威胁,康熙亲征后便决意撤藩。尚可喜在意识到这点后,便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上疏自请撤藩,X携带家眷归老海城,并归还辽东土地、房舍,以作生活之资。这给康熙帝解决三藩问题提供了机会,康熙帝随即允准,并对其大加赞赏。当这一消息传至吴三桂、耿精忠处时,他二人也上疏自请撤藩,当康熙毫不犹豫的允准后,吴、耿二人开始策划叛变,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获得南方诸多汉人将领响应,如镇守广西的孙延龄、四川的罗森等。

尚可喜

尚可喜故居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尚可喜闻知后立即上疏自辩,表示不会向逆贼讨要功名富贵,会坚定站在清朝这边。清廷对此给予嘉奖,并派他与两广总督金光祖协力筹划守卫广东。四月,X总兵刘进忠叛应吴三桂,尚可喜派子尚之孝前往X。并上疏表示,吴三桂派遣二万人在黄沙河屯兵,若与孙延龄会合,则势力更加强大,希望朝廷增派兵力支援。清廷于是派副都统根特,从江西赶赴广东,并命各道进兵状直接上报尚可喜。十月,尚可喜平定广州土寇李三、官七,清廷命广东督、抚、提、镇有关兵马调动、将吏任免都听从尚可喜命令,又派镇南将军尼雅翰率其部下协守广东。

含恨离世

尚可喜

康熙十六年给尚之信招抚吴三桂部下手谕

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熙帝晋封尚可喜为亲王,增加其俸禄,仍料理广东的文武事务。当时广东正受到贼寇冲击,盗贼并起,博罗、河源、长宁、X、从化诸县先后告急,尚可喜分兵平定。之后,台湾郑经亦响应吴三桂,进攻福建海澄、包围福建漳州。南路祖泽清亦叛清,引领孙延龄部将马雄、三桂部将X勋入高州,连陷雷、廉二郡,尚可喜以“广东十郡已去其四,情况危困”,上疏请求清廷增派援兵。当初尚可喜曾上疏请长子尚之信袭爵,但认为尚之信酗酒嗜杀,便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初,上疏表示要将爵位传给次子尚之孝,尚之信因此感到不平。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突然派兵包围尚可喜府第,公开表示归附吴三桂。尚可喜正卧病在床无法制止,愤而自杀,被侍从所救,自此病情加剧。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尚可喜病重昏迷,忽然强睁眼睛呼喊出声,表示自己不能杀贼,死有余辜。随后将皇太极所赐冠服取出,穿戴好之后向北叩头,声称死后将继续侍奉皇太极。说完死去,康熙帝闻讯深感震惊,并为其哀悼,赐谥号曰“敬”。棺椁暂停留在广州大佛寺,康熙X(1681年)归葬海州凤翔山,后又迁葬今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

人物评价

编辑

明末将领明皮岛总兵黄龙评:大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还能平定祸乱,是济世之才。

清太祖爱新觉罗·皇太极:不费一弓一矢,便得到尚可喜率兵甲而倾心归顺,建立大的功勋,为国家X海盗。这是识时务的俊杰,应该以礼待之。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评:平南王从航海归来后投降,竭尽忠诚,在行伍中将人处置,平定地方,为朝廷效力,功绩卓著,安抚广东,镇守岩疆,劳绩多年。

近代史学家顾诚评价:尚可喜、耿继茂以X同胞的鲜血在清朝功劳簿上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

清史专家李治亭:“尚可喜是清初发展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归清后,四十余年征战,为缔造多X国家X清王朝,为发展和密切满汉X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当这个X‘君临天下’时,尚可喜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反对分裂,表现了以大局为重的政治胸怀。他的远见、胆识与贡献,深得太宗、世祖、圣祖的信任与倚重。

清史专家张玉兴表示:尚可喜本是在努尔哈赤率后金八旗兵攻入辽沈地区,并疯狂肆虐时,与父兄等一道不甘凶残的X压迫与奴役,愤然而起,投入到以皮岛为根据地的明东X兵毛文龙部下,加入了反抗后金的行列,从此进行了十年的浴血奋战,他以战功升至广鹿岛副将。这是正义斗争的十年,是善良反抗邪恶,为国效命,悲壮的十年,气壮山河的十年,是尚可喜一生中最为有意义、最为光彩的十年。他X,皆著功勋。尚可喜父兄均战死在抗金战场,后又遭后金X而举家数百口罹难,可谓国恨家仇集于一身。然而,尚可喜在形势变化,痛感被长官X,个人性命危险之时,又陡然投降后金,并掉转身来屠戮自己的同胞,成为可耻的叛卖者,又可谓罪行昭著。这本是再清楚不过的问题,而史家就应毫不含糊地展示这一事实。

人物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尚学礼

明朝时任明东江游击,后战殁于楼子山

兄弟

尚可爱

-

尚可和

-

尚可位

-

尚可义

在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孔有德、耿仲明攻陷旅顺时战死

妻子

舒氏

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生子尚之信,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长子

尚之信

在“三藩之乱”中发XX禁尚可喜,并协同吴三桂反清,后又降清,扫平两广境内吴三桂余部,1680年被康熙下令处死

次子

尚之孝

原先授可喜藩下都统,承袭平南亲王。后授平南大将军,官居一品,后又为宣义将军。康熙三十五年正月逝世

七子

尚之隆

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娶和顺公主

后代

尚其亨

晚清大臣,曾出洋考察宪政

尚小云

民国四大名旦之一,京剧表演艺术家

尚世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

尚世铉

北师大物理系的教授

尚世南

钢铁冶炼专家

人物争议

编辑

叛明原因

关于尚可喜投降后金原因,有五种说法。

X种说法是尚可喜想要逃脱罪责而投降后金。黄龙兵败自杀后,与尚可喜有旧怨的沈世魁接任东X兵,他示意部校王庭瑞、袁安邦等诬陷尚可喜,想要治罪与他,尚可喜遂投降后金。

第二种说法是尚可喜担心遭到X,兵部尚书袁崇焕督师蓟辽后,担心皮岛总兵毛文龙拥兵自重,想要杀掉他。尚可喜为毛文龙养孙,担心受到牵连,便率军归降后金。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毛文龙死后,尚可喜不能依附毛文龙的权势,遂投降后金。

第四种说法认为尚可喜见孔有德、耿仲明先后投降,为见贤思齐归降说。

第五种说法认为是尚可喜被后金的归降汉官政策所打动,遂归降。

学者刘玉文、柳海松、薛瑞录都认为X种、第二种说法中体现的明朝政治X、军心动荡,以及上司沈世魁的陷害都是尚可喜决意叛明的根本原因,而第五种说法是尚可喜走上投降后金道路的关键因素。

轶事典故

编辑

巧解纷争

尚可喜受封平南王时,皇太后还特赐他一件熏貂领花绸锦袍,以表彰尚可喜母亲对他的教导养育之恩。尚可喜得到锦袍,却没有欢喜,反而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他是二房所生,大房所养,一时不知该将锦袍赠给哪位母亲。二位母亲听说锦袍一事,都想得到,为此争执不休。尚可喜只能以退为进,让幕僚拟份奏章,打算将锦袍还与皇太后。

幕僚在奏折中交代完家庭背景,又说X、养母对锦袍“争执不下”,只能送还皇太后。尚可喜看了之后暗叫不好,若是被皇上、太后知道,对声名有损,便将“争执不下”改为“礼让不迭”。经过这一番改动,效果立竿见影。太后见了奏折表示:“两位贤母如此,难怪尚可喜能出人头地。”便再赏赐了一件锦袍,众人皆大欢喜,尚可喜圆满解决了这次争端。

墓葬与X

编辑

尚可喜

尚可喜陵寝

康熙X(1681年)十二月,尚可喜被安葬于海城东南凤翔山丁甲峪,两年后迁葬于海城东南八里镇小新村东文安山西麓祖陵。整个陵园由王陵、祖陵、陵门、陈列室等组成,占地70余亩,墓前立康熙皇帝御赐汉白玉墓碑,碑高约5米,正面为满汉合璧“平南亲王谥敬尚可喜之碑”铭刻,后面是碑文。陵园内有方砖铺路,路旁有猪、牛、羊、马等石兽和X相对而立,墓前皋门高两丈余,拾阶而上即为尚可喜墓。

清朝先后安排了数人保护尚可喜陵园,由于保护得力,陵园一直没有受到破坏,直到1958年,尚可喜墓被盗,陵园损毁严重。之后在尚可喜后裔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尚可喜墓开始了恢复抢救工程。1997年基本恢复了园外的石牌坊等附属建筑的历史原貌,1999年又在陵园正门两侧增修了尚王展览馆和尚王遗物陈列馆,展览馆内展览着文字、图片和绘画,以及5部尚氏族谱及尚可喜画像、官印等许多清朝留存下来的文物。2003年,尚王陵园成为鞍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尚可喜

尚氏族人祭尚可喜

影视形象

编辑

年份

影视类型

剧名

饰演者

19X

电视剧

《鹿鼎记》

区岳

2012年

电视剧

《深宫谍影》

徐少强

注释

编辑

展开[a]

今X椴岛一带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民国). 清史稿: 卷二百三十四·列传卷二十一.

[2]刘耀庭. 鞍山碑志[M]. 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8年: 187-190.

[3]佟尚文. 安葬尚可喜的前前后后[J]]. 紫禁城, 2004年, (05): 89-91.

[4]北京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 第68册[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 79-356·平南王元功垂范.

[5]顾诚. 南明史[M]. 中国青年社出版, 1997年: 608页.

[6](清). 清太宗实录: 卷十六.

[7](清). 清太宗实录: 卷三十四.

[8]赵亮. 论东江军镇将领降(后)金及其影响——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中心[J]. 理论界, 2006年, (12): 170-172.

[9]X明 . 东莞文人年表 上册[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年: 576.

[10]张士尊. 尚可喜在广州的日子[J]. 紫禁城, 2004年, (05): 82-88.

[11] 戴逸,李文海主编. 清通鉴 4 圣祖康熙元年起-圣祖康熙X止[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99年: 1493.

[12]徐雪梅. 论尚可喜的人生选择[J].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年: 102-111.

[13](清). 魏源. 圣武记: 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

[14](清). 清圣祖实录: 卷五十二.

[15]刘凤云著. 一代枭雄吴三桂[M]. 2008年: 267.

[16]柳海松. 论尚可喜叛明归清[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 (02): 97-102.

[17](清). 东华录: 天聪九年.

[18]李治亭. 微言集 明清史考辨[M]. 辽宁X出版社, 2012年: 329页.

[19]张玉兴. 明清之际的探索[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 57页.

[20](清). 尚氏族人: 尚氏宗谱.

[21]民国. 清史稿: 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

[22]刘玉文. 尚可喜归降后金原因分析——兼评尚可喜生平[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 (06).

[23]薛瑞录 . 关于尚可喜叛明投金问题[J]. 清史研究通讯, 1987年, (02).

[24]宋桂奇. 尚可喜巧解纷争[J]. 做人与处世, 2016年, (14).

[25]辽宁省人民X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辽宁省人民X. [2023-09-16].

[26]尚尔宽,X. 尚王传奇[M]. 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 2016年: 313-314.

[27]鹿鼎记 鹿鼎記 (1998).豆瓣电影. [2023-09-16].

[28]深宫谍影.豆瓣电影. [2023-09-16].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914/

(25)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投身明军
  4. 被逼归金
  5. 封王征明
  6. 镇守广东
  7. 守清拒叛
  8. 含恨离世
  9. 人物评价
  10. 人物关系
  11. 人物争议
  12. 叛明原因
  13. 轶事典故
  14. 巧解纷争
  15. 墓葬与纪念
  16. 影视形象
  17. 注释
  18.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