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易经包括三部用以占卜的易书:《连山》《归藏》《周易》。前两部据传是由开天辟地后的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作,历代典籍鲜有记载,一说均已失传,一说为《周易》前身。今本《周易》分为“经”与“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相传由上古时期的君主伏羲以及周朝的文王、周公所作,主要记录了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传的部分据说成于秦汉、战国中晚期,相传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是对经的部分的诠释,共有十篇...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易经包括三部用以占卜的易书:《连山》《归藏》《周易》。前两部据传是由开天辟地后的X代君主天皇氏所作,历代典籍鲜有记载,一说均已失传,一说为《周易》前身。今本《周易》分为“经”与“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相传由上古时期的君主伏羲以及周朝的文王、周公所作,主要记录了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传的部分据说成于秦汉、战国中晚期,相传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是对经的部分的诠释,共有十篇文章,“翼”有“解释、辅佐”之义,因此这十篇文章也被统称为“十翼”。

书名释义

编辑

易经包括三部易书:《连山》《归藏》和《周易》,合称三易。 《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周易》是X流传至后世的文献,所以现在所说的“易经”,通常指代的是《周易》。“经”有“法则”、“经典”之意。

《连山》

东汉人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曰连山。”意思是说《连山》以艮卦开始,艮的卦象是“山”,如山般连绵,是名《连山》。

《归藏》

《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坤表示地,郑玄说:“《归藏》言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意思是万物以土地为生养的根基,最后又回到地中去,故名为《归藏》。

《周易》

“周”有三种说法,一指周普、普遍。东汉郑玄在《易论》中说:“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二指周朝。唐代孔颖达注疏《周易正义》,认为《周易》称周,是取岐阳地名,当时周国就是在岐山县。

“易”,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蜥易,又叫守宫。蜥蜴能够变色,故“易”引申“变”之意。《祕书》上说,日、月二字合成“易”,象征阴阳的变易。郑玄在《易论》《易赞》中提出,易有三义:易简、变易、不易。“易简”是指宇宙本体具有至易至简的本性。“变易”就汉儒而言,指形而下的“气”变,气被认为是宇宙的最高X,孟喜“卦气说”是表示具体天气之变的学说;就宋儒而言,“变易”是指形而上的道理,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不易”有两种性质,从宇宙论上讲,是指宇宙秩序的恒常性;从价值论上讲,指道德价值的恒常性。易简、变易、不易,三者互显互用,不可或缺。

作者考据

编辑

据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记载,《连山》《归藏》是上古时期X代君主天皇氏所作,另有传《归藏》系上古时期另一位部落首领轩辕氏所作,这两部易书因文字记载极少,也无片段流传,已成为学术史上难解之迷。今传本《周易》是一部包含经文与传文两部分的书,经文部分包括八卦、重卦、卦辞、爻辞等内容,传文包括十篇解释经文的文章,亦称《十翼》。这些内容由何人所作,历来众说纷纭。可以确定的是,今本《周易》中的内容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完成,经多人之手,时间跨度极大。现代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为周朝人所作,易传十篇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出自战国至西汉期间不同人之手。

《周易》古经

八卦,即三爻经卦,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传统说法认为伏羲作八卦。这一说法直到欧阳修作《易童子问》后才有疑义。欧阳修认为伏羲画卦与河出图相冲突,既然伏羲授到了河图,又何必观天地鸟兽,从大自然中取法画八卦呢;如果八卦是由伏羲所作,又何必说取法于河图呢。八卦究竟由谁所作,并无定论,伏羲画八卦至今仍是无法考究的传说。

重卦,即由三爻经卦两两相重得出的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亦称为“别卦”。重卦由谁所作,众说纷纭。王弼认为是伏羲自己作的重卦;郑玄提出神农氏重卦;孙盛提出夏禹重卦;司马迁认为是文王重卦。由于史上并无明文表示重卦作者,因此也无定论。

卦辞、爻辞,即对每一卦、每一爻的说明、诠释性文字。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二,一是司马迁、郑玄主张卦辞、爻辞是周文王所作;二是认为周文王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但两种说法都没有证据支持,无法指定为何人。

《易传》

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关于其作者问题,自汉代以降,多认为是孔子所作,司马迁、班固皆认同此观点。宋代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初次对孔子作传提出质疑,他认为只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出自孔子之手,《彖》《象》言简意深,其它诸篇文辞“繁衍丛脞”、“自相乖戾”、文辞不一,当出于众人之手。自欧阳修以降,对《易传》作者问题的讨论均未超出宋人所言。

直到清代崔述作《考信录》,提出具体的怀疑孔子作传的论据,甚至提出怀疑的方法、步骤以及限制等详细内容。其后康有为、冯友兰、钱穆、李镜池等学者都对《易传》的作者问题做出深刻的讨论,对孔子作传提出质疑。《易传》作者问题已经争议余千年,学者多认为《彖》《象》是孔子所作,也有观点认为《十翼》皆非孔子所著,但尚且未能明确地表明其中篇章分别出自何人之手,难下定论。

成书

编辑

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生产平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畏惧自然,认为背后由神操控一切,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宗教神学成为解释世间变化的主要手段。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观察实践中,人们逐渐发明了种种人神沟通的预测方法,通过占卜向神卜问吉凶祸福,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据传,《周易》最早是由伏羲所创。伏羲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三皇”之一,他画出了八卦图,用以解释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后来又经商朝国君周文王、西周开国君主周公为卦撰写卦辞、爻辞等内容,《周易》古经的部分得以发展完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的政治观点、文化派别大量涌现,在这种学术X的环境中,孔子将《周易》奉为圣典,孔门弟子及其他思想派别均对《周易》展开研究。战国末至西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有了更加科学的解释,朴素辩证法思想萌芽,大量学者研究《周易》,以更为思辨的理论为其注疏,《易传》十篇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由不同的人写成。

成书过程

古书的产生过程十分复杂,《连山》《归藏》均已失传,已无所考。《周易》的成书和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据已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西周初期《周易》一书已包括六十四卦以及卦辞、爻辞、卦序等部分,此时《周易》分为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四卦,卦辞、爻辞是对每一卦的解释。战国末至西汉初,一些研究《周易》并为其作注的作品逐渐出现,目前一般列为以下十篇:《系辞上》《系辞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统称“十翼”,被归纳到当时的流行本《周易大传》《易传》中。至西汉,人们将西周初期已形成的《周易》古经称为“经”,将为经作注的文章称为“传”,此时经与传尚且分开。至东汉人郑玄将《易传》拆分,附到《周易》古经相对应的位置,连于每卦的卦辞、爻辞之后,此时“经”与“传”合于一书,这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通行的编次。至汉代,人们将《周易》称为《易经》。

所以今天的《周易》一书实际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周朝已经形成的经文部分,一部分是战国至西汉初形成的《易传》十篇,这十篇文章已经拆分到具体的经文下,作为对经文的注释。

版本

编辑

战国楚竹书版

易经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书版(三)》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版是目前最早的《周易》文本,对于我们理解《周易》的卦爻辞和《周易》的源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楚竹书《周易》共58支简,涉及34个卦的内容,由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共1806字。有25个卦画,以“八”表示阴爻,和今本易经阴爻作“--”不同。楚竹书易只有经没有传,说明古时经传分离,各自独立成篇。2004年发行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可见目前最早的《周易》文本。

郭店楚简版

易经

郭店楚墓竹简

郭店楚简版出土于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而出,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没有专门易学文献,只有关于易的只言片语。汤一介认为郭店楚简中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命题,刘大钧教授认为郭店楚简中的《大一生水》论述了卦气说的主要内容。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

易经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周易》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有《经》有《传》,帛易目前在出土易学文献中是份量最重,研究最多的一种。经文在1984年发表在《文物》上,题名为《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帛本易经不分上下,六十四卦次序与今本《周易》的卦序完全不同,以八卦相重的方式成卦,共分八组。帛本没有发现《彖》《象》《文言》《序卦》《杂卦》,但有今本《系辞》和《说卦》的前三章内容。对于这一版的研究开始较早且成果最多,不同学者从帛书考察文言,探讨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考证帛书中的卦气思想,为易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东汉熹平石经版

易经

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背面

东汉熹平石经版刻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由东汉X书法家蔡邕亲自书丹,将《周易》等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熹平石经中《周易》各卦的次序与今本《周易》的经文传本完全一致,但是《彖》《象》没有排在各卦之后,说明东汉末经文和传文依旧独自成篇,经文与传文分开刻录。熹平石经由于年代久远屡经劫难,如今已残存不堪。

今本《周易》

易经

今本《周易》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西晋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这表明《周易》自成书以后,在流传的过程中内容和结构都无甚变动。

内容概要

编辑

今本《周易》分为经与传两个部分,经指西周即已形成的六十四卦,包括每一卦的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卦象等内容。传指战国末至西汉初期间形成的解释古经文本的十篇文章,传共十篇:《系辞上》《系辞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周易》古经

古经结构

《周易》古经用于占卜,以特定的方法推测人事吉凶。古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分别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下篇三十四卦,分别为:“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总共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古经文本共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相应的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卦象等内容组成。

易经

六十四卦图

卦爻辞

古经中的每一卦都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卦象内容组成等。卦画也即卦符,指卦的符号,每一卦由六爻组成,阳爻“—”为九,阴爻“--”为六。具体的卦画结构将在下一小节详细展开。卦名即每一卦的名字,如“乾”、“坤”、“屯”、“蒙”等。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诠释、说明。如“元亨利贞”。爻题是用来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位置以及奇偶性质,由爻名和爻位名组成。爻名分阴阳,“阳爻“—”题为“九”, 阴爻“- -”题为“六”。爻位名从下向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爻题一般有“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爻辞是对某一卦中某一爻的说明、描述。一卦有六爻,每卦有六条爻辞。

以《乾》卦为例,乾卦的卦画由六条阳爻组成,卦辞为“元亨利贞”,六爻对应的爻题和爻辞分别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是乾卦特有的爻题:见X龙无首,吉。

易经

乾卦卦爻辞

古经中常用的卦爻辞断语有吉(善,福祥)、利(顺利,适合)、吝(很难)、厉(危险)、悔(悔恨,穷困)、咎(灾患)、凶(祸殃,大的灾难)等,用来表示占卜的吉凶祸福。

卦画结构

卦符是用来表示卦的符号,也称为卦画,由爻组成。爻是卦符的基本单位,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称为“阳爻”,由 “—”表示;偶画称为“阴爻”,由“--”表示。古经中的卦都由六条爻组成,六爻卦由三爻卦两两相重而来,这一过程称为“重卦”。三爻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三爻卦符号两两相重,8x8=64,从而演变出六十四卦。古人称三爻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六十四卦由经卦演变而成。因此古经中的六十四卦的卦画可以分解为上下两部分,上卦三爻下卦三爻,可以用经卦的卦象来解别卦。

易经

三爻经卦

《易传》

《易传》指战国以来系统地训诂解释《周易》古经的著作,共十篇:《系辞上》《系辞下》《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东汉经师又称之为“十翼”,“翼”是辅助之意,表示用来解释《周易》古经的。《易传》从整体上对《周易》古经中的六十四卦加以说解,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使《周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至东汉郑玄将《易传》拆分,附到《周易》古经相对应的位置作为注释后,“经”与“传”合于一书,“十翼”便成为今本《周易》的一部分。

彖传

《彖传》分为《彖传》上与《彖传》下,主要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和卦辞,不及爻辞。《周易》古经中含有六十四卦,共有六十四个卦辞,因此《彖传》中也记载了六十四条。《彖传》对古经的诠释以卦象为先导,通过诠释卦名来定基调,诠释卦辞以明义理,进而揭示文本隐含诠释空间以引申义理。

大、小象传

《象传》亦随经文分上下篇,如今通行的《易传》中的《象传》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大象传》用以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卦名与卦义,共有六十四条。《小象传》用来解释《周易》三百八十四条爻辞和两条用辞,共三百八十六条。《大象传》用取象的方法来解释别卦的卦体和卦名,先讨论别卦卦体的组成,再点出卦名,通过卦象来解释卦义。《大象传》的思想是纯粹的儒家思想,可以划分为民本论的政治观与反省自身、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两部分。《小象传》从取义说和爻位说来解释爻辞,其思想内涵主要体现为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在人生观上主要体现男尊女卑的家庭观念,“修身”的道德观念。

文言传

《文言传》专释乾、坤两卦卦爻辞,阐发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文言传》解释卦辞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卦辞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如《乾·文言》中,则是对“元、亨、利、贞”四字进行逐一的解释,再分别从中引申出四德,用四德来阐释卦辞。第二种方式是运用卦辞的大义,不对卦辞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而是X卦辞的特点来进行阐述。对于爻辞的解释有四种方式:一、问答法。先引出爻辞,再以“子曰”作答。二、定义法。先引出爻辞,再用简短的字为其下定义。例如“潜龙勿用,下也。”三、引证法。先正面立论,再引用爻辞证明其论点正确。四、重点阐释法。X爻辞中重要的辞、字进行解释说明。在爻位解释方面,《文言传》又有上中下位、当位、相应、重刚、天地人位的思想理念。《文言传》中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自然观和人生观两个方面,自然观思想提出“阳气说”,在人生观方面提出人具有天地化育、与天地合德能力的思想。

系辞传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此传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陆续编纂而成的。此传以阴阳之说解释《周易》体例和筮法的原理,提出若干范畴、概念。对卦爻辞的意义以及卦象爻位的解释,《系辞传》中主要采用取义、取象、爻位三种说法。对于爻象的解释,《系辞传》中有阴阳说和三才说的方法。对于爻位说,又有上中下位、当位、相应等观点。

说卦传

《说卦传》又称为《说卦》,其内容主要是解释八个经卦的,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说卦》一般被分为十一章,前半部分讲八卦的产生、性质、功用等,后半部分解释卦象和卦义。X、二章主要专论六画卦的象数和义理,其中蕴含着顺于天地人的哲学道理,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学习方法。其余章节主要讨论八卦的取象、关系以及卦位,认为八卦所代表的八种自然事物各有特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反相成、两两构成对立面的统一的。

序卦传

《序卦》旨在从卦名的含义上找到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的规律,是分析《周易》六十四卦顺序,解释卦与卦之间起承转合意义的论述。其对卦名的解释多取自《彖》《象》,以因果联系、相生相成等观点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

杂卦传

《杂卦传》是《易传》中篇幅最小的一篇论传,杂揉六十四卦,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立面,按照相错或相综的关系重新编排了《周易》的卦序,言简意赅地说明每一卦的含义、主旨。《杂卦传》用“以易相明”的方法论述了《周易》用矛盾对立的观点解释世界的意义,提出“刚”“柔”的概念,说明刚柔消长决定事物不同的发展趋向。

主要思想

编辑

气化流行观

《易传》讲宇宙生成:“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段话是用来解释占筮方法的,但同时赋予了占筮过程以宇宙生成的意义。“太极”是阴阳未分的本然状态,是宇宙最初的状态,万物之本原;“两仪”指从太极中分化出的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演化出春夏秋冬四象,或曰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生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八物,八物在占筮系统中是为“八卦”。八卦种最根本的是乾坤二卦,乾为纯阳,象为天,坤为纯阴,象为地。宇宙万物在阴阳二气的X变化中生化,永不止息,一切都是有规则可循的。《系辞上》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变化的规则即是“道”,是自发行动的、自然化生万物的,道没有形迹,不可把捉,但其生化的万物是有形迹的。《易传》的气化流行观体现“生生之德”的基本精神,显示着农业社会普遍流行的思想与信仰。

变易思想

在宇宙论形态上,《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认为阴阳生化万物。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对立双方相互交感、相互转化,在对立转化中生化万物。《易经》中大量使用了天地、寒暑、刚柔、动静、屈伸等矛盾概念,矛盾统一为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体现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人世间的生活是流变的,吉凶祸福皆可转化,如泰卦的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强调小往大来的运动,表示的是阴阳相交,吉祥通达。《易经》之“易”,在《易传》看来也包含三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变易是最根本的一义,变化是X的,无一成不变的道理。《系辞下》中提出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理念,人们要追随变化,选择适宜的做法,唯变所适。

天道与人事具有一致性

天道指自然现象,卦爻辞中表示自然现象的文句往往预示了人事的规则,天道与人事具有同一性。如小过卦辞:“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此句是说,飞鸟声音向下,对应的人事活动也应当向下,向下是吉利的象征,不宜向上。又如乾卦的爻辞,初九为“潜龙勿用”,九二为“见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些爻辞意味着龙由潜伏到腾空,预示人的政治生涯从不见用到飞黄腾达的变化。诸如此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考察,通过自然现象反应人事活动的规则,是《周易》世界观的体现。

易学相关学派

编辑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孔子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秦始皇焚书,不焚《周易》,使易学得以传授。至汉代,X者提倡经学,易为六经之首,易学盛极。

汉代

汉代对《易》的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也是官方易学,其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释《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利用《周易》讲灾变。二是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此派以《易传》文意解经,注重义理,其对易学经传的理解多取道德教训之意,继承《彖》、《象》、《文言》解经的传统。三是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以黄老之学解释《周易》,将易学与黄老学说结合,讲阴阳变易之学。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学,此派提出卦气说和纳甲说,将《周易》的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将《周易》置于定型的框架内解释,对后世易学影响极大。

魏晋

魏晋时期老庄学说盛行,两汉易学转向以老庄玄学解易的道理。王弼即是这X派的创始人,其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前者是对《彖》《象》的注释,后者是讲《周易》的体例。王弼易学注重义理,以《易传》解释《周易》经文,排斥今文经学和《易纬》的解易学风。在解易体例上主取义说、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辨位说等。王弼以玄学观点解易,主要有一些几点:自然无为、乾坤用形、动息则静、得意在忘象、释大衍义等。王弼易学开创了解易的新风气,将易学哲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隋唐

唐代易学主要是总结前人成果,表现为资料整理和科考应用,代表人物是唐初孔颖达和唐朝中后期李鼎祚。孔颖达主持编撰《周易正义》,对《周易》的性质、作者、各家的注释都做了评论。孔疏对《周易》理解主要采用王弼、韩康伯的学说,既讲取象,也讲取义,偏重玄学派的义理。孔疏不仅罗列各家说法,也提出自己的易学观,对后世影响深刻。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主要汇集汉易系统,推崇郑玄之学,以纠正孔颖达推崇玄学之偏,但也对王弼、韩康伯学说兼有采纳。《集解》更偏向于汉代的象数之学,主要是对各家的注释,自己的论点较少,是资料性的汇编。

两宋

北宋时期,《周易》原理高度哲理化,图书之学流行,以图式解说《周易》原理,陈抟作先天太极图、龙图、无极图,是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宋中期的道学家周敦颐、邵雍,都是从图书学派分化出来的哲学家。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将道家无极观念引入解易系统,易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创建一个完整的X论天地万物的形成。邵雍作《黄极经世》,他将易学分为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他的兴趣在于先天易学,即伏羲所画图示,后天易学指卦爻辞之易。

程颐易学著作是《程氏易传》,主要注解《周易》经文及《彖》《象》《文言》。程颐认为,《周易》并非简单的对世间万物的摹仿,更是一部用来表示道理和法则著作,可以六十四卦解人类的无数境遇。程颐在解释《周易》原理时,提出不少哲学问题,如:“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所以阴阳者是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这些问题发于《周易》,成为程颐哲学X的一部分,程颐对《周易》的诠释,也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他自己的哲学,明确了一条非常可行的实现“内在超越”之路径。

朱熹解易著作丰富,有《周易本义》《启蒙》《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朱熹易学主要站在义理派的立场,吸收各家观点,将《周易》卦爻辞抽象化,丰富程颐的体用一源说,完成理本论X。他用体用一源说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完成本体论的X建设。

元明清

元代,图书之学发展为易图学,注重以图解易,义理学相对薄弱。明末清初,王夫之受程颐易学观的影响,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重点强调《周易》的卜筮结果给人的启示,试图从卜筮结果中挖掘道德教训和为人出事之方,从而规避祸端。到了乾隆、嘉庆年间,由于清王朝推行文化高压政策,很多学者转向训诂考据,形成以考据学为中心的汉易学术。整体看来,清朝易学发展少有建树,古代易学逐渐衰落。

近现代

1931年X学者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中对《周易》、《易传》有非常清晰的介绍,从中抽象出宇宙万物变化之原理,从易象看人事,表明《周易》的重要性。近现代易学著作有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易学基础教程》,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易经系转别讲》,成中英的《易学本体论》,刘大钧的《周易概论》等,这些著作非常细致、全面地总结了以往易学的研究成果,补全了现代学术界易学研究的缺口。

相关注疏及典籍

编辑

相关典籍

《周易参同契》是道家养生经典,是一本阐述内丹、外丹思想的著作,全书6000余字。对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东晋X道士葛洪在《神仙传》中最早提出,《周易参同契》系东汉魏伯阳所作,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易参同契》是由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三人所作,此观点最早由唐玄宗时期刘知古提出。《周易参同契》是一本讲述如何炼制丹药以及炼制丹药的原理的道教著作,之所以被冠上“周易”二字,因其所讲述的炼丹过程以及原理与易学,尤其是两汉象数易学有紧密的联系。《周易参同契》将汉代象数易学中的纳甲说、卦气说、爻辰说等加以改造,融入到炼丹之术当中,提出了月体纳甲说等学说。《周易参同契》吸收《周易》中的“变易”思想,将易道与丹道相融,对于在中国的道教、易学以及科学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通书》是宋X学家周敦颐的著作,今本有40章,共2601字,是一本主要论述《周易》《中庸》的书,也涉及《论语》《春秋》。《通书》阐释了宇宙生成过程背后的“神”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以诚为本”的道德修养论和“礼先乐后”的礼乐政治论,强调天人合一。《通书》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表现,其思想内容对于当今人类社会仍具有意义。

相关注疏

《周易注》,魏晋时期王弼著。此书既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也是易学史上的名著。《周易注》包括《经》及《传》的《文言》《彖辞》《象辞》等。此书跳出汉代以象数解易的窠臼,开辟了后世以义理解易的先河。

《周易正义》又名《周易注疏》,唐孔颖达著,系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相关X经注疏之写本、刻本流传甚多。此书是唐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长期立于学官,也是易学史上除《经》《传》以外的重要典籍。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著。此书共十七卷,为研究唐以前易学万基,是汉代象数之学的必读之书。书中博采汉魏晋唐三十五家的易说,使濒于失传的汉代象数学及诸家易说得以保存至今,成为研究汉代易学的十分珍贵的资料。

《周易本义》,南宋朱熹著。易经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来源,而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是对儒家哲学思想的系统化诠释和升级。此书中,朱熹在提出的“《易》本卜筮之书”这一论断,《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此外,此书是易学史上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

《周易尚氏学》,近代学者尚秉和著。作者继承象数学的传统,针对前人之误解重新注释《周易》,包括对《周易》包括《易纪》全文的注释。难能可贵的是,文中详细指出了易经之卦爻辞由何象而来之经过,是象数派易经学的经典著作。

《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现代学者高亨著,专以《易经》《易传》为研究、注释对象。两书相辅而行,经注用文言写成,传注也用文言书写,但力求浅近明白。几十年来两书多次加印,在海内外流传甚广,成为现代易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关概念

编辑

太极

“太极”二字见于《周易·系辞上》,其文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太极”的传统解释是“气化论”,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气,太极运动而产生阴阳二气。宋朝人周敦颐作《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中心,创立一个宇宙模型,认为太极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五行和宇宙万物。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黑白互回,阴阳相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X,变化无穷。

阴阳

中国古代最早将阴、阳两字解释为背日和向日,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两种相反的气或气的两种状态,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万物。《周易·系辞传》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表示事物相互对立的方面,阴阳交替转化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此即“道”。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所有事物皆有阴阳两个属性,他们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四象

四象从阴阳中衍生出来,指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是阴阳相重、阴阳X而成。两个阳爻相重为太阳,阴爻在上、阳爻在下为少阴,阳爻在上阴爻在下为少阳,两个阴爻相重为太阴。四象表示阴阳的相互递进、转化,进而表示事物的一般运动规律。可以用来表示春夏秋冬、生长老死等四类事物现象,也可以表示四个方位,是古人用来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五行

五行概念始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对其做了更为抽象的思考,添加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论述。春秋战国至汉,在相生相克的基础上,五行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其理论广泛应用于自然、社会、人身等方面。

影响

编辑

中国

哲学

《易经》对儒道哲学影响极大。先秦儒道思想都蕴含着“天人合一”这一基本观念,旨在把自然规律运用到社会规律中,以自然比附社会人生。这一思想源于《易经》的象征系统,《易经》的取象方式和象征意义为传统哲学提供了“师法自然”的哲学起点。《易经》的符号传统是对天地万物生成模式的模拟,阴阳二气交融变化可以表示四季和各种物质。儒家学习这种思维方式,取象天地之分,表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道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创生万物,万物由阴阳二气X而生。

中国历代学术思想大多基于易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等,无《周易》则难立。《周易》蕴含着哲学思维的萌芽,其中提到的阴阳、太极等概念,对后世哲学影响极大。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王夫之的气本论等,他们的哲学思想都离不开易学。宋明哲学中五大流派都同易学理论结合在一起,他们思考、解答的哲学问题几乎都来自于易学。

美学

《周易》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极大的启发。例如“天人合一”的观点一直贯穿于《周易》之中,这种思维虽然本身不是用来说明美学意义的,但对中国美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理论典型地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路径,“法天贵真”的美学追求也同这一思想相呼应。其次,阴、阳是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阴阳和谐”思维对于中国美学影响也极其深远,例如中国音乐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中国绘画讲究的构图关系也反应了阴阳对立转化的特性,中国古典美学常将艺术美的形态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再次,“象”贯穿于《周易》整本书中,而其所象征的对象几乎包括了世间万物。除了象征外,隐喻也是《周易》所体现的美学思维。

数学

《易经》对古代数学家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都有着深远影响。魏晋时期X数学家刘徽认为,古代数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自刘徽之后,大部分数学家都认同数学源于《周易》的说法。除了探讨数学的起源问题,古代数学家也常用《周易》的有关概念来解决数学难题,也对《周易》中的数学问题展开研究。

法治

《易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X部真正从哲学意义上阐述法治思想的著作。《易经》提出以下法治观点:一、明慎用刑,及时果断。意思是运用刑罚要明察和慎重,不可滥用刑罚,既要准确,又要及时、果断。二、中正判讼,惩小戒大。裁判X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惩罚小罪可以及时纠正,避免犯更大的错误。三、安于“正理”,失律则凶。在不能胜讼时要及时回头,安于正理,不要再逞强争讼。行军作战不能失去纪律,否则将十分凶险,丧失战斗力。《易经》的法治思想对历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仍具有借鉴意义。

政治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其中的思想内容得到X者的重视。如《象传》对履卦的注释:“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意思是君主要明辨位分高低,依循尊卑之礼,端正民众的意志,对皇帝的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周易》中的哲学思辨以及占卜手段也在政治实践中被广泛运用,成为国家决策的理论依据之一。

中医

《周易》中的阴阳二气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根源,中医以“阴”“阳”二气为理论基础,借由阴阳二气的X分离等理论解释人的身体状况,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皇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之纲纪,人具有阴阳的属性,可以通过阴阳关系来判断人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阴阳平衡是中医的治病原理。《周易》中的阴阳互藏思想用以阐释脏腑之间的关系。《周易》是中医理论X形成的基础,阴阳交感、阴阳和合等思想为中医提供哲学支持。

建筑

易经

故宫布局示意图

《周易》中的八卦图式对传统建筑的模式、布局有一定影响。阴阳五行家将八卦分配于四方四时,形成一种空间时间一体化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法天象地地设计建筑的理论基础。以故宫为例,其中的建筑布局依循阴阳分区思想,阳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布置了太子的宫室;西方为阴,布置了皇后、宫妃居住的宫殿。八卦的阴阳观使得古代建筑多有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对称格局,其中建筑X多按阴阳交替的过程布局。

国际

随着近代对《易经》文本的研究和传播,作为“大道之源”的易经走出中国,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易经》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也成为全球各个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

东南亚

X王朝理学家徐敬德和思想家李滉受我国宋朝哲学家邵雍、朱熹的影响,最早对《易经》进行诠释。此后X发展出一种基于X主义视角解读《易经》的方法。目前丁若镛等人编译的《周易四笺口诀》是全球馆藏数量最多的韩译本《易经》。

日本江户时代,《易经》的研究盛极一时。日本X岛曾出版过千余部关于《易经》的著作。以朱熹释读方法为正统方法,也从日本本土神道教视角解读《易经》。截至20X,今井宇三郎等人编译的《新释汉文大系:易经》是全球馆藏数量最多的日译本《易经》。

在越南,自黎朝之后,新儒学受到X的重视,《易经》的传播也逐渐广泛。越南文人黎贵惇同时从新儒学及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对《易经》进行阐释,并由此提出了政治和社会改良建议。目前吴必素翻译的《易经X》是全球馆藏数量最多的越译本《易经》。

欧美

在欧美国家,X批研究《易经》的是耶稣会士。法国传教士白晋是X位深入研究《易经》的西方人,尝试从数字、图标来解释《易经》,试图从中找出《易经》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关联性。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受到白晋的启发,成为了西方XX位正式研究《周易》的学者。他研究过《易经》中的原始符号X,尝试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达。

18世纪初,法国传教士雷孝思组织耶稣会士用拉丁语翻译《易经》。19世纪下半叶起,《易经》各种语言的译本开始出现,有英国传教士麦丽芝、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英译本,法国汉学家霍道生、比利时汉学家哈雷茲的法译本,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徳译本等。这些译本的出现,象征着西方世界开启了自觉探索东方哲学的进程。在全球的《易经》译本中,馆藏数量最多的是由贝恩斯根据卫礼贤德译本翻译的英语版《易经》。

随着《易经》译本在欧美文化圈的广泛传播,《易经》的影响逐渐涉及文献学、宗教学、哲学、文学、艺术、音乐、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例如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从《易经》中获得灵感,创作了钢琴独奏曲《易之乐》;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在其作品《高堡奇人》中融入了卜卦的方式来推动事件走向;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也从《易经》中借鉴思维方式,将其运用于程序设计等理论中。《易经》对欧美文化的影响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同时也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领域。

评价

编辑

正面评价

孔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

朱熹:“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周易本义》)

乾隆在其主编的《四库全书》里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黑格尔:“《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X卷》:“《周易》对我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和伦理生活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丰碑。”

负面评价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然而《易传》也有自己的局限。由于它是对《易经》的传述,不免仍旧带有巫术文化与鬼神信仰的成分;它借推寻天道以论定人间政治秩序的做法 ,如称‘天尊地单,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系辞上》),不仅明显地带有阶级X的印记,而且也封杀了它自己原本强调的‘变易’精神。”

北大教研室著《中国哲学史》:“《易经》中所包含的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他把事物的“对立”和转化抽象化,神秘化,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无法认识和驾驭的,而只能乞求于神的启示,然后再来决定人们的行动。因此,《易经》的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带有严重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X科学家杨政宁在北京召开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有关《易经》的演讲,认为《易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他说:“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我认为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

名言

编辑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当效法天道,要自强不息,努力奋进。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地势顺承,君子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容纳万物。

3、潜龙勿用

译:像潜伏的龙一样,在能力或时机不到时,需潜伏养精蓄锐。

4、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译:尊卑有别,君子因此辨别上下名分,端正百姓循礼的意志。

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译:谦谦君子能够以一颗谦卑之心来自我修养。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 中国哲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9-11. (2)

[2]黄寿祺. 周易名义考——六庵读易丛考之一[J].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02): 61-67. (6)

[3]冯达文, 郭齐勇主编. 新编中国哲学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15-19. (4)

[4]冯达文, 郭齐勇主编. 新编中国哲学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138-143. (3)

[5]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 中国哲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6-90. (3)

[6]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X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34-41. (8)

[7]刘大钧. 周易概论[M]. 山东: 齐鲁书社, 1986: 1-38. (6)

[8]刘彬. 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J]. 理论学刊, 2000, (03): 48-52. DOI:10.14110/j.cnki.cn-37-1059/d.2000.03.013. (5)

[9]吴宁. 易何为而作: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05): 59-64. DOI:10.15924/j.cnki.1009-5128.2012.05.024.. (5)

[10]刘延刚, 潘昱洲, 刘昌明. 《易传》的成书年代与作者新说[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1): 17-24. (7)

[11]金景芳. 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J]. 周易研究, 1988, (01): 1-7+19. (2)

[12]张殿清. 《周易》的成书时间及其哲学思想析评[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1999, (03): 41-45. DOI:10.19461/j.cnki.1004-8626.1999.03.008. (2)

[13]郑吉雄, 傅凯瑄. 《易传》作者问题检讨(上)[J]. 船山学刊, 2015, (03): 62-76. (6)

[14]郑吉雄, 傅凯瑄. 《易传》作者问题检讨(下)[J]. 船山学刊, 2015, (05): 76-87. (4)

[15]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X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1-34. (12)

[16]陈仁仁.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D]. 武汉大学, 2006 (4)

[17]黄海啸. 《周易研究》之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综述[J]. 周易研究, 2006, (04): 49-53. (4)

[18]杨建辉. 熹平石经中《周易》体例的臆定[J]. 文博, 1988, (03): 42-44.

[19]陈作飞. 从今本《周易》及帛书《周易》看《易经》性质流变[J]. 周易研究, 2016, (第2期): 88-96.

[20]郭彧译注. 周易[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2.

[21]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X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41-53. (7)

[22]周光庆. 《彖传》诠释对《易经》的哲学突破[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8-25. DOI:10.13467/j.cnki.jbuss.2015.04.003.

[23]廖名春. 周易经传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41-307. (9)

[24]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X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113-153. (4)

[25]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X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245-280. (8)

[26]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X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349-402. (3)

[27]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8-25. (3)

[28]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84-100. (2)

[29]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112-116. (3)

[30]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172-255. (6)

[31]朱伯崑. 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411-416. (4)

[32]朱伯崑. 易学基础教程[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3: 140-141. (2)

[33]朱伯崑. 易学基础教程[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3: 142-143. (2)

[34]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上)[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15-224. (6)

[35]田馨雨. 易学视域下的《周易参同契》研究[D]. 山东大学, 2022. DOI:10.27272/d.cnki.gshdu.2021.002922. (5)

[36]周建刚. 周敦颐《通书》释要[J]. 湘学研究, 2019, (02): 170-195+228. (5)

[37]X. 王弼《周易注》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7: 封面、CIP数据、前言. 978-7-5203-5847-7. (3)

[38](唐)孔颖达. 周易正义[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7-09: 封面、CIP数据、正文卷九首段文字. B221. (3)

[39]李鼎祚. 周易集解[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05: 封面、CIP数据、序. 7-80523-392-6. (4)

[40]朱熹. 周易本义[M]. 天津: 天津市古籍书店, 1986-12: 封面、CIP数据、序. B221. (6)

[41]尚秉和. 周易尚氏学[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5-1: 封面、CIP数据、序. 978-7-80195-205-7. (6)

[42]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1-08: 封面、CIP数据、卷一首段文字. 7-80569-336-6. (3)

[43]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9-4: 封面、CIP数据、前言. 978-7-5333-2173-4. (5)

[44]谭瑛. 《内经》与《易经》太极学说[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1, (03): 7-10. (3)

[45]吴全兰. 阴阳学说的哲学意蕴[J]. 西南X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3(01): 55-59. (5)

[46]韩壮波, 杨曼. 试论五行哲学的起源及演变[J]. 今古文创, 2022, (11): 59-61.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1.019. (3)

[47]何根德. 《周易》与先秦儒家、道家思想[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4): 61-66. DOI:10.16207/j.cnki.1001-5957.1996.04.013. (2)

[48]林青. 王夫之气论研究[D]. 河北大学, 2020. DOI:10.27103/d.cnki.ghebu.2020.000005. (2)

[49]刁生.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J]. 周易研究, 2006, (03): 59-67. (3)

[50]乐爱国. 《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J]. 周易研究, 2003, (03): 76-80. (3)

[51]殷雅辉, 张文郁. 《周易》法治思想探析[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1): 47-49. (3)

[52]屈少雄. 《周易》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18, 31(01): 38-40.

[53]孙爱云. 《周易》对中医学理论建构的影响[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3)

[54]李妍, 孙继国. 浅谈《周易》的八卦图式对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J]. 大舞台, 2011, (06): 127-128.

[55]宫泽西. 译介、出版与接受:《易经》的国际传播历史与现状研究[J]. 科技传播, 2022: 6-11. 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2.06.004. (3)

[56]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M], 2006年: 80.

[57]朱熹. 周易本义.[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M], 2009年: 1.

[58]刘直. 汉代易学及其对丹道的影响诌议[J]. 中国道教, 2000, (04): 48-52. DOI:10.19420/j.cnki.10069593.2000.04.016. (2)

[59]简明易懂的《易经》智慧.中国文艺网. [2023-08-30].

[60]杨振宁.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J]. 自然杂志, 2005, (01): 1-3. (2)

[61]郭彧译注. 周易[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8.

[62]郭彧译注. 周易[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45.

[63]郭彧译注. 周易[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 67-68. (2)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全球百科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951/

(63)
词条目录
  1. 书名释义
  2. 《连山》
  3. 《归藏》
  4. 《周易》
  5. 作者考据
  6. 《周易》古经
  7. 《易传》
  8. 成书
  9. 成书背景
  10. 成书过程
  11. 版本
  12. 战国楚竹书版
  13. 郭店楚简版
  14.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
  15. 东汉熹平石经版
  16. 今本《周易》
  17. 内容概要
  18. 《周易》古经
  19. 古经结构
  20. 卦爻辞
  21. 卦画结构
  22. 《易传》
  23. 彖传
  24. 大、小象传
  25. 文言传
  26. 系辞传
  27. 说卦传
  28. 序卦传
  29. 杂卦传
  30. 主要思想
  31. 气化流行观
  32. 变易思想
  33. 天道与人事具有一致性
  34. 易学相关学派
  35. 汉代
  36. 魏晋
  37. 隋唐
  38. 两宋
  39. 元明清
  40. 近现代
  41. 相关注疏及典籍
  42. 相关典籍
  43. 相关注疏
  44. 相关概念
  45. 太极
  46. 阴阳
  47. 四象
  48. 五行
  49. 影响
  50. 中国
  51. 哲学
  52. 美学
  53. 数学
  54. 法治
  55. 政治
  56. 中医
  57. 建筑
  58. 国际
  59. 东南亚
  60. 欧美
  61. 评价
  62. 正面评价
  63. 负面评价
  64. 名言
  6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