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编辑肠道菌群,是人体内肠道的微生物,人体的肠道内大约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不同的菌种可以合成不同的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还可以和蛋白质残渣合成氨基酸,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它们还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免疫能力,还可以控制人体对药物的反应。
菌群分类
编辑在肠道菌群中,可以培养到的细菌有400余种,根据细菌的数量分类,依据其数量多少可以分为主要菌群和次要菌群。
主要菌群
指的是肠道菌群中数量或密度比较大的细菌,包括类杆菌属、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梭菌属等,通常属于原籍菌群。这种数量或者密度较大的菌群是对宿主发挥生理功能的菌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菌群的功能,决定着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意义。
次要菌群
数量较少,主要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如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流动性大,有潜在致病性,大部分属于外籍菌群或过路菌群。乳杆菌虽然数量较少,只是在回肠中含量较高,但它具有较为重要的功,因此在功能上归属于优势菌群。
细菌类别
编辑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存活的数量大约有100兆个,种类约500到1000个。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称益生菌可能更明白,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和有毒物质等。
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将大量生长,这类细菌的大量生长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性菌,顾名思义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有可能会引发许多问题。
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益生菌群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都处于动态平衡得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的有益菌的比例能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会减少到15%,而癌症病人肠道内的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
分布情况
编辑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人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小肠菌群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
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 ~10.12 CFU/ml,细菌的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和真杆菌属。
微生态平衡
编辑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外环境因素,也有宿主的因素。外环境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微生态的平衡,如有益菌菌群,通过产生细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谢产物,阻止过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时,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能力、消化能力等。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会引起生态失调。
影响因素
编辑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人体自身的因素以及人所处的环境因素;人体摄入的饮食;细菌自身因素;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平时是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就是大肠内的益生菌数量是有害菌的1千倍到1万倍,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很少且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不足以对宿主的健康产生危害。但是当那4个方面的因素急剧变化时,肠道内有益菌数量会大量减少,有害菌数量疯狂增长,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腹泻、便秘等不良症状。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结果就是健康的受损。
所以,为保证肠道日常正常运作,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饮食,正常作息外,还需要补充足够的益生元,增殖肠道有益菌,让肠道保持健康。调查数据显示,人体日常所需益生元的摄入量要15g,但人均每日摄入的益生元量在2到8g之间,所以要保证肠道每日足够的益生元量,则还需要多补充。
该词条内容由匿名网友编辑,不代表vi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vibaike.com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speak.vibaike.com/1235